1. 工作业绩
胡聿贤长期从事地震工程学的研究工作。他根据地震现场实际经验和理论分析,提出场地条件的影响不宜用烈度调整,而应用地基处理和反应谱调整两种方法处理。这一结果1964年以来为我国的抗震规范所采用。在断层对抗震设计影响的研究中,胡聿贤将断层分为发震与非发震两种,在发震断层上要注意位错的影响,不必提高烈度;在非发震断层上只考虑土壤影响,不提高烈度。这一结果为我国1974年以后的抗震规范所采用,为工程设计提供了方便。
胡聿贤将中国的确定性地震预报方法与国际通用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概率方法结合起来,并考虑了多种不确定性的影响,提出了地震危险性估计的综合概率法,并已应用于我国新的地震区划图。针对中国在强地震加速度记录方面的薄弱环节,为更好地利用中国的大量地震烈度数据,胡聿贤进行了地震动估计的研究,提出在国际上常用的烈度与加速度转换关系中增加第三个因素--震级或距离,以间接考虑地震动其它因素的作用。这一方法已为其他学者所接受。
胡聿贤在地震工程学的研究中还进行了结构输入反演的研究和抗设计概率基础研究。他采用时域和频域相结合的方法,在国际上首先研究了非线性结构反应的输入反演问题;提出了反应谱与持续时间的双参数地震动指标及其估算方法,并用以研究结构的低周疲劳破坏。
曾主持了几十项重要的科研课题,负责了多项重要与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负责的工程项目包括:渤海海洋平台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动参数确定(此项目的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连云港核电厂厂址相关地震问题研究等项目。
主编了国家标准《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GB 50267-97)、《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 17741-1999和GB 17741-2005)。
2. 主要成果
1) “渤海油田三个场地地震危险性及地震动估计”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场地条件对地震动及震害的影响”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结构振动的输入反演计算方法” 获1985年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4) “抗震设计概率基础研究”获1988年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5) 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的研究和编制”获1999年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6) “地震工程学”专著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90年)。
3. 人才培养
博士毕业生: 30余人
胡聿贤的业绩成果
2. 主要成果1) “渤海油田三个场地地震危险性及地震动估计”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 “场地条件对地震动及震害的影响”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 “结构振动的输入反演计算方法” 获1985年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胡聿贤业绩和成果
作为学术成果,胡聿贤的主要贡献包括:1985年因“渤海油田三个场地地震危险性及地震动估计”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场地条件对地震动及震害的影响”等成果。他的“结构振动的输入反演计算方法”和“抗震设计概率基础研究”也分别于1985年和1988年获得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核电厂抗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