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学的共同追求

如题所述

在人类通向现代文明的漫长道路上,中西哲学是在相对隔离的特定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文化以及不同的民族心理,导致中西哲学大相径庭、大异其趣。因此,对中西哲学的差异进行认真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了解中西哲学的特点,把握当代哲学前进的道路和方向。
一、 求善与求真——中西哲学的不同对象和目标  
从研究对象和追求目标来看,中西哲学有着明显的差异,其中一个把社会政治伦理道德作为其研究对象,追求人间的至善至美;另一个则把自然界作为其主要对象,追求表象世界之后的本体,力图达到对自然界至真完满的解答。
中国古代哲学突出了对社会政治和伦理的研究,人际关系以及人的社会价值成为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这就使得其政治伦理哲学十分丰富,形成了一整套忠孝仁义等道德规范,并进而从哲学的高度把人性与天命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以道德为中心的天人合一论。
当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仍存在许多氏族制的残余,统治者利用氏族血缘观念和亲情关系进一步发展了宗法制,使之成为稳定社会的重要因素。由此,中国哲学必然以孝悌的伦理关系为依托,在谈天说地论人的过程中,始终带有浓重的伦理气息。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的说教,道家的“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2的道德伦理思想,还是汉代董仲舒的“天生五谷以养人”,认为天有善善恶恶之心的思想,以及宋代程朱关于“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的天理人欲之辩,都具有将自然和社会伦理化的特点。更为突出的是,以“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哲学的儒家修养论和认识论,则完全是以对道德的自我追求和完善为宗旨的。同时,从道家所追求的不为物役、不为境界、绝圣弃智、洁身自好的超脱境界来看,实际上也恰恰反映出他们对自由人格的追求,表达了对实现个体价值和对至善目标的追求。法家虽以“人皆以计算之心以相待”3被后人评为“非道德主义”,但在中国历史上束缚人们达到两千多年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却源于大法家韩非,它们与“五常”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伦理精神的核心。
中国古代哲学是在传统宗法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天、地、人为“三才”,以立德、立言、立功为不朽之事业的独特的社会政治道德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哲学家们不断地给西周以前的“天命论”注入越来越多的人事与道德的内容,慢慢地使神学天命观变成了道德天命论,从而使整个中国哲学把注意力集中到社会政治和人文伦理,形成了重政治、重伦理、重人情、重现实的哲学传统,而这一切,实际上都是以“人”为中心展开的,其目的在于追求人类社会行为的至善,从而使现实社会得以长治久安。
与中国哲学追求人间至善的出发点和归宿不同,西方哲学则把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对自然的探索,沉醉于对自然发展原因以及发展规律的研究。从古希腊哲学的发展来看,无论是早期那种把“水”、“气”、“火”等说成是世界本原的不同观点,还是中后期的“原子论”、“理念论”、“实体论”,都是古希腊哲学家对世界追根求源的答案。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布鲁诺为代表的自然哲学家,从唯物主义的思想出发,在不否定上帝存在的基础上以泛神论为武器力图为自然争得一席之地。自然即神,神即自然,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们对自然界最好的解说。随着历史的推进,在欧洲又出现了以纯粹“理性”和以实验为手段探索自然奥秘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对立,但无论是培根,还是笛卡尔,其哲学的最终目的无非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能力。到了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思想家那里,世界的本质、自然奥秘的课题又重新摆在哲学家面前,以霍尔巴赫为代表的法国唯物主义者从本体论的角度对自然界的本质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
可见,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在知识结构、思维兴趣及其研究对象上,都注重于自然本质揭示。他们对事物的内在构成、形成原因、发展方向和转化可能都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力求达到对世界、对自然至真的认识,从而形成了系统哲学理论,形成了不同于中国哲学的独特的研究对象。
总之,在哲学的研究对象和追求目标方面,中西哲学迥然不同,一个重社会、重人事,另一个重自然、重物质;一个重在对人类社会道德伦理的探索,另一个则重于对物质世界的本质、内在结构和发展规律的研究。这样,社会政治伦理就成为中国哲学产生、发展和演变的中心线索,哲学家力图通过道德伦理的规定达到人世间至善的目标;而探索自然的发展变化规律则成为西方哲学家们所倾心的问题,成为西方哲学发展的主线。与中国哲学不同,西方哲学家们企图通过对自然本质的揭示达到对世界对宇宙的真理性认识。因此,“求善”与“求真”构成了中西哲学追求目标的重要差异。
二、 体验和思辩——中西哲学的不同思维方式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中西哲学存在哪些重要差异与共同点?
哲学的学习与探索,不局限于地域或文化背景,而是一种普遍的智慧追求。尽管西方文化在某些方面可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西方哲学的核心在于独立、自由与理性精神的追求,而非文化本身。哲学的学习者通过哲学的思考与实践,能够认识到作为文明人、自由人的内在价值,而并非仅仅通过哲学得出自己的文化归属。在现代...

何卫平的人物简介
何教授经常强调,中西哲学虽然有着各自的独特性和历史背景,但也有着共同追求真理和智慧的目标。因此,他致力于搭建中西哲学对话的桥梁,通过比较和对话,寻找两种哲学传统的互补和融合之路。在教学方面,何卫平教授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生动的教学方式赢得了学生的广泛赞誉。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

中西文化对比: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共通
尽管中西方文化存在明显差异,但也有一些共通之处。比如对人权、和平、环保等普世价值的追求,都是中西方文化共同的价值追求。此外,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也在不断丰富和拓展,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共融。结语 总的来说,中西文化对比的研究有助于拓宽我们对文化多样性的认知,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主要内容
5. 求同存异:东西方文化在哲学方面需要“求同存异”。这意味着在尊重各自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寻求共同点,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总之,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的主要内容涵盖了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本体论、文化交流和求同存异等多个方面。

中西合璧有哪些
三、中西合璧的哲学思想 在哲学领域,中西合璧的哲学思想也在不断涌现。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和西方的现代哲学思想相互碰撞和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哲学思考方式。这种哲学思想强调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和自然和谐共生,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和西方的哲学思想,也有助于我们更好...

《道德经》是信仰、科学与民主的三合一
探索超越性:《道德经》的哲学、宗教与民主融合 在东西方哲学的长河中,我们发现一个独特的融合——《道德经》。这部中国古代的经典,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份关于信仰、科学与民主的深度洞察。它以超越性的眼光审视人类社会,揭示了中西哲学的共通与差异。超越与内在的二元与整全 无论是中国还是...

孔子与柏拉图的观点是什么?他们主张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通过以上对东西方先哲孔子和柏拉图思想的比较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孔子的视野比柏拉图的视野要宽泛得多,但哲学思考比柏拉图欠缺些。近100多年以来,中西文化发生了多次冲撞,而冲撞则是由差异引起的。对于这些差异,我们必须用历史的眼光认真探讨中西文化差异的成因,寻求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吸收西方文化的...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相同点
3. 教育理论苏格拉底和孔子在是一个哲学家的同时也是一个杰出的教育家。他们不仅自己孜孜不倦地追求人生的真谛和至上的哲理,也同时希望将这些哲理传授给更多的人,孔子与苏格拉底都同样广传弟子,同时采用了一种相近的教导方式———对话式的启发诱导弟子,以期望来改造社会,这使得他们都有了理想化的色彩。苏格拉底对...

道德形而上学:牟宗三与康德之间内容简介
理论旨归的比较,揭示了牟宗三与康德在哲学追求上的共同目标与差异。二人均致力于建立一种能够指导人类行为的道德体系,为人类道德实践提供理论支持。牟宗三通过融合中国儒家伦理与西方哲学思想,构建了一种强调内在道德修养与社会伦理实践相结合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康德则通过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提出了普遍有效...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异同
东西方不同的哲学追求和不同的思维标向反映到文学艺术的创造上,中国重视圆浑,和谐,追求中和,追求圆浑中而致雄放的境界,就像司空图、钟嵘所宣导的那样;西方追求突破,讲究提升性,如希腊悲剧就具有一种破釜沉舟,另辟天地的突破性。中国许多小说停留在见证性,停留在人情的描写上,当然《红楼梦》例外,缺乏必要的哲学深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