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对话基本用古代白话文来对话,但区别于现代白话文。
可分为语法方面、语音方面两部分来看。
1、语法方面。
一般认为,文言文和白话文在先秦是比较一致,先秦材料记载的语法基本可以窥见当时的说话方式,因此也有一些先秦诸子的研究会根据其语法常用语乃至拟音的感叹词等等判断其方言特色和时代特征。
后世的文言文对前代有一些继承和模仿,即,在后世的语言更加白话的情况下,文人书写会因为一定继承性而显得更“文言”一点,因此存在一定差异。不过这种差异主要是正规作品里,如奏章诗词著书立作,像通俗小说那种,差异会小很多,明清小说里的人物对话,基本可以视作当时人的说话方式。
2、语音方面。
上古音和中古音现在都有比较公认的拟音,虽然具体还有争议,但大概方向是比较明确的。如果想知道某字的拟音,可以单独去查,当然也可以自己根据广韵等等来猜测,不过除非有争议,既然已经有人研究了直接拿来用就好……中古音相对好理解,听着有点像南方方言,上古音……。
另外以上所述以官话为主,像各地方言那更是数不胜数,古人也有一些专业讲各地方言的作品。
扩展资料: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周振鹤在《古代文言与白话相去不远》写道: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是文学革命,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就是提倡白话文,于是一般的人就认为文言与白话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而且从来就是如此。
如果从古代的历史文献与少数存留下来的一些白话文学作品相对照,这种看法不无道理。这一点可以参考胡适的《白话文学史》与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便很清楚。
除此而外,我们今天还可以看到光绪皇帝留下来的朱批中就有从白话到文言的的修改。光绪十岁的时候,已经开始学习批阅奏折。其中有一份朱批原来写着“你们作督抚的”应如何如何,后来又在旁边用小字注着“尔等身膺疆寄……”,这就是从所谓活生生的口语变成文绉绉的文言的典型材料。
再看元朝的白话碑,明太祖朱元璋立于孔府的碑石,都是皇帝官府的命令,但都是彻底的白话,与史书所载文言的诏书完全不同,的确证明文言与白话之间差异很大。
但如果秦汉上古看来,文言与白话未必就有这么大的区别。换句话说,古人说话大多是文绉绉的,不大有所谓文言与白话的不同。
虽然古代的白话材料我们今天已经不易得到,但由于南方方言保留着古代汉语的形态,因此我们今天可以从方言口语中去窥测古代人说话的样子。
以厦门话为例,在日常口头语中就很多是今天所说的文言形态,如中国人最普通的问候语就是“吃了没有?”,厦门话只说“食未?”。问人家“有没有?”厦门话只需说“有无?”
如果问得详细些:“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厦门话则说“到底有抑无?”这里的“抑”字的用法,现在只能在文言文里读到,如“抑或”一词,但却正用于今天厦门地地道道的口语里。
所以上古文献中我们读来不易的文言其实恐怕都是当时的口语。如果认为上面的实例过于简单,我们还可以再举出些稍复杂的例子来。厦门人批评操之过急的人常说,“未曾学行,就要学飞。”亦即还没有学会走,就想要学着飞。“未曾”二字是典型的文言,但在厦门却是口语。
再有十数年前颇为流行的通俗歌曲“酒矸倘卖无?”,差不多所有非闽方言区的人都不知其为何意,但厦门人却很明白这就是“有没有空酒瓶可卖?”的意思。将无字放在句末,用上“倘”字,是文言的表达方式,但至今却仍用于方言的口语中,可见文言与白话在古代相去的确不远。
当然,厦门人本身并未意识到他们说的话其实就是古代的文言,因为现在“抑”寥纭鞍?保?拔丛?钡摹霸?倍寥簦?,就连说话者自己也不知道说的是这些字眼了。其他方言也有类似现象,不遑多举。
五四运动时期,对传统文化的批评至为激烈,先知先觉们多认为文言是统治者创造出来愚弄老百姓的东西,甚而认为汉字的难学难认也是治人者有意为之,因而有人至于主张将汉字丢到毛厕里头去。
其实平心看来,文言与白话的差异以及汉字的繁难复杂本来是语言文字的一个自然发展过程,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的发展,要形容的事物越来越多,要表达的感情越来越丰富,语言文字也就发生了从简到繁的变化。
上古时代多是单音节词,亦即一字一词,为了表示更多的内涵,一是增加汉字,二是出现双音节词乃至多单节词;在口头语言方面也是如此,越简单的话越容易含混,于是用词时就不但增加了音节,而且改变了表达的方法。
这些改变不但是汉语本身发展的缘故,还与外来影响有关,魏晋南北朝以后,由于佛教文化的东来,双音节显然增多。北方草原民族的不断南下,也肯定要对口语的表达方式有所影响。
人随时随地要说话,但不是时时刻刻都要写文章的,显然口头语言的变化很快,书面语言的变化就比较慢,因此逐渐地,文言与白话的距离就越来越大,以至于到后来,文言白话明显为两途。
其实文言本身非无变化,我们只要看看《尚书》里头那些诘屈聱牙的篇什与清末的新民体文章的差距,就可以了然了,但这种变化与白话的变迁比较起来简直不值一提。
在文言与白话距离逐渐加大以后,识字者与文盲之间,上层社会与平民百姓之间的差异就显现出来了,既能说白话又能识文言者,自然比只能讲白话而写不来文言的人要高一等了,于是人为的差别又更加大了方言与白话的距离。
白话文并非从五四运动起才有,晚清已经有不少人将口语写成了文章,新文化运动的伟大功绩在于使文言文在二三十年间很快就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了白话文的一统天下。
现在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差异几乎已经不存,但会写典雅文字的人也没有了。据说修清史的事将要提上议事日程,不知是用文言撰述呢,还是用语体文来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白话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知网—古代文言与白话相去不远
古代人对话基本用古代白话文来对话,但区别于现代白话文。
分两部分来看。
一是语法方面,二是语音方面。
(1)语法方面,一般认为,文言文和白话文在先秦是比较一致,先秦材料记载的语法基本可以窥见当时的说话方式,因此也有一些先秦诸子的研究会根据其语法常用语乃至拟音的感叹词等等判断其方言特色和时代特征。
后世的文言文对前代有一些继承和模仿,即,在后世的语言更加白话的情况下,文人书写会因为一定继承性而显得更“文言”一点,因此存在一定差异。不过这种差异主要是正规作品里,如奏章诗词著书立作,像通俗小说那种,差异会小很多,明清小说里的人物对话,基本可以视作当时人的说话方式。
(2)语音方面,上古音和中古音现在都有比较公认的拟音,虽然具体还有争议,但大概方向是比较明确的。如果想知道某字的拟音,可以单独去查,当然也可以自己根据广韵等等来猜测,不过除非有争议,既然已经有人研究了直接拿来用就好……中古音相对好理解,听着有点像南方方言,上古音……。
另外以上所述以官话为主,像各地方言那更是数不胜数,古人也有一些专业讲各地方言的作品。
扩展资料:
(1)古白话是汉魏以来,随不同时代实际语言发展而变化的较切近口语的语言。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
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
(2) 中国新诗对语言的改变,首先是思想的改变,包括思维模式和感受方式的改变。在古人意识里,每个汉字都有独立的生命意志,像一个个活着的生灵,甚至有阴阳雌雄之分。在古代这些表意文字的背后,潜伏着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哲学基础。
它相信天地有大美,相信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相信至诚才能与天地参,相信阴阳相生、虚实互补、知无知有,相信无我之境、以物观物、物我两忘。它相信“拈花一笑”的气韵与空灵,也相信“蚌病成珠”的长歌当哭。
因此,古诗在传统文化中,一直是自成体系的小宇宙。杜甫说“诗成泣鬼神”,诗就是一个能与鬼神感应的通灵空间。诗因此在传统文化中拥有了无可比拟的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文艺网-----古白话
用古人说话的方式怎样聊天?
古代人对话基本用古代白话文来对话,但区别于现代白话文。可分为语法方面、语音方面两部分来看。1、语法方面。一般认为,文言文和白话文在先秦是比较一致,先秦材料记载的语法基本可以窥见当时的说话方式,因此也有一些先秦诸子的研究会根据其语法常用语乃至拟音的感叹词等等判断其方言特色和时代特征。后世的...
古时候的人是怎么样说话的?
1. 在古代,人们的日常交流主要使用白话文,这是一种接近现代汉语口语的语言形式。2. 文言文则主要应用于书面表达,由于其结构较为复杂且含蓄,不识字的平民百姓往往难以理解。3. 一些受过教育的士人,有时为了显示自己的学识,会在不懂字的人群面前使用文言文,造成沟通障碍。4. 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
文言文怎么对话
1. 古文对话聊天怎么说 文言文,或者说古文里,聊天这样的意思,用谈或论来表达的。聊字是没有谈话的意思的,天字更不用说。古文常有谈论风生,高谈阔论等字眼。现代人也喜欢用会晤,晤谈之类的现代语汇,但会字本意相遇,聚集,会晤的会字并不表达谈话的意思,只表达会见聚集意。晤字亦无谈论...
古代人说话是用文言文还是白话文
2. 古代人说话是用文言文还是白话文 别听楼上人胡说,至多明清时期古人日常交谈用白话文,但也非现在的白话.还是有点文言风的,至于更早已不可考,因为有许多字的读音在古代与近代都是有很大差异的,不信就去听保留了部分古汉语发音的客家话,能听懂算你牛.再说古代也没有白话文这个概念.这就像...
中国古代人说的都是文言文吗?普通老百姓讲什么话?上朝说什么话,有方...
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2、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他不是独立于民族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3、每个朝代都有官话来作为”鹊桥“沟通各个方言区的人,一般都以王都所在地的语音为准。三、上朝时,古代官员一般说的是官话,也就是王都地区的语言。
古代的人用什么语言对话啊
古人对话一般都是使用自己本地的方言。因为古时交通不便,外出不方便;生产力低下,被束缚在土地上;所以人们很少外出,有些人甚至一辈子没有去过外地,所以既没有学习外地语言的机会,也没有学习的必要。外地人见面,入乡随俗学习本地方言的有,但是不多,除非长时间定居。短期接触的,且语言相差太大,...
古代人是怎么对话的?
语言不过是工具,其目的是为使人更好的明白各自想表达的东西,所以古人对话一定是用最为简单直接的表达方式,这种方式既不同于文言,也不同于现代白话,文言文为何产生,跟当时的文化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用于表词达意的字很多,但古代并没那么多字。所以文言文也就产生了。不论是古人的对话还是现代人...
古代人日常生活中都是用文言文交流的吗?
如果按照时代来截取,可以发现其明显的差异。例如,问题中的所谓“古代人”就涵盖了有史以来的前人,他们生活的历史时代不同,使用的口头语也不尽相同。书面用语称为“书面语”,是专门用来写文章的,也就是说,书面语的存在形式不是“话”而是“文”。例如文言、白话等,是以“文言文”、“白话文”...
古代的人讲话也是用文言文吗?
一。古代人们受教育率很低,只有在写文章时才用文言,老百姓不懂文言,说的是方言型白话.每个时代为了政令通行,在官员中都使用一种通用的口音一般就是当时京城的口音称作都话、官话或官腔,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其实现在的普通话使用北京附近的口音,一定程度上就是袭自明清官话.二。较早的时候当时的书面语...
古人平时怎样说话聊天的?还是说晦涩的文言文吗
只能继续使用文言文。而且日常口语发展变化较大,也比较适用于写作,有可能会造成口语变化之后,后人看不懂前人文章的事情。自秦后两千年来,时代变迁,但是作为文字记录的文言文,我们依旧能看懂,这就是中华文明的闪光点,形成自我一体的固定写作方式,贯通古今,我们先人是不是很厉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