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中,在亲民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大德之人讲习的学问道理在于鼓励天下的人革除自己身上的旧习。

出自春秋曾参《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译文:大德之人讲习的学问道理在于发扬人们天赋的善良美德,在于鼓励天下的人革除自己身上的旧习,在于使人达到完美的境界。

能够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详,能够思虑周详,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

扩展资料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

这里的“大学”,当时是针对“小学”而言的,“小学”即礼、乐、射、御、书、数,属于“艺”的层面,称六艺,而“大学”是修身之学,使人成为道德上的完人之学,属于“道”的层面。

道和艺,一为形而上,为体,为性,一为形而下,为用,为相。朱熹称“大学”为“大人之学”,也是恰当的,“大人”指道德完善之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礼记·大学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15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 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 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 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 意思。
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 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2
大学之道
儒学经典《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 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在亲民
意思:在于广泛地亲近民众和尊重民意
“亲”就是亲近,体察,尊重;
“民”就是民众,引申为民意、民情;
第3个回答  2022-01-19
我个人不认同“亲”是“新”的意思,虽然第二章着重阐述了“新”字。如果是“新”的意思,大可直接用“新”字。政新则民新,新其政利其民,旨在亲民。大学之道,大人之道,朱子讲的委婉些,说白了就是大的方略,主要是劝诫诸侯士大夫的。所以引用《盘铭》赞扬了成汤的行为,而《康诰》也是通篇在讲亲民,“作新民”只是在讲如何亲民,且新民亦只是新归附的民众。明明德,始能亲民,能亲民则止于至善,国祚方能长久。亲,善待。自古以来好说不中听,不如新气象旁敲侧击来得圆润。且亲民于民众无关,取新民自新始能普及教化之义。
第4个回答  2018-04-14
亲,《象形字典》解释为:“探视狱中受监的家人” 。引申出接近、亲人(关系近)的意思。
亲是爱的体现,是主动的关怀、亲近、馈赠。亲是无法割舍的紧密联系。亲是不因他人的过错、苦难、而嫌弃、离弃甚至是落井下石。
亲亲,是人的本性,因为人的行为目的起源于个体的需求。人行为的目的,是以自己——亲人——朋友——相识——不相识为次序展开,并且是以逐层减弱的方式展开。
亲民之以民为对象,说明主体不是民,是相对大的存在。
亲民的主体是大人,相对于相当数量的民而言,有着大的境界、大的体量、大的格局。大人相对于相当数量的民,不仅有着大小的差异、强弱势的差异,而且大人往往还肩负着管理民的责任。
大人如果依照本性去亲亲,做事情时仅仅以自己和亲人为出发点,不顾及民的利益,民就苦不堪言,两者就不能和谐共处。当然,大人的大,是相对于相当数量的民而言的,相对于其格局中所有的民而言,大小之势就会易位。中国的历史周期律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亲民着眼于大人和民的和谐共处、互利共赢,乃至于整个团体的长久存在和良好发展。亲民是伴随着大而来的,属于大人的责任和义务,是大人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生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中,大的境界、大的体量、大的格局几乎是所有的人都向往的事,所以人在向往大的同时,也需要准备接受伴随着大而来的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大学》中的亲民是什么意思
《大学》中的亲民意思是亲近爱抚民众”或“亲自治理民众”。《礼记·大学》所言“大学之道”即儒教的三纲中,亦有“亲民”,其解释则存在争议:一解为“亲爱于民”或“兼教养意”,是关爱人民,这里的“亲”即是亲近、关爱的意思;一解称“亲民”当为“新民”,是教化民众、使民向善之意。何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什么意思呢?
意思: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原文节选 出处:《大学》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译文...

《大学》中的这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翻译...
《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翻译是: 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性的光明品德,在于亲近民众,在于达到至善的境界。详细解释如下:大学之道:这句话中的“大学之道”,指的是大学的核心理念和追求。“大学”不仅仅是教育的场所,更是培养人格...

大学之道中,在亲民什么意思
意思是:大德之人讲习的学问道理在于鼓励天下的人革除自己身上的旧习。出自春秋曾参《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译文:大德之人讲习的学问道理在于发扬人们天赋的善良美德,在于鼓励天下的人革除自己...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发扬自身的德行,造福社会),在亲民(亲通新,启发民智),在止于至善(可以理解为追求至善的境界,也可以理解为立足于追求美好)。大学之道讲述的就是如何做到这些,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分别为格物(研究事物的极限或者边界,了解事物的全貌)、致知(弄清事物的本末即来龙去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翻译
大学之道的分句翻译: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白话解: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春秋时期曾子的《大学》中的翻译:(1)《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

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于亲民,在于止于至善。翻译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译文: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原文: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翻译
《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翻译: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

《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志善”的意思是什么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志善。这句话阐述了大学教育的核心理念。其意在彰显个体本有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同时通过自我完善来影响他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自我更新(亲民)。最终目标是达到志善,即在追求道德完善的过程中保持坚定的意志,追求最高的道德境界。大学教育旨在培养个体的道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