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为了满足儿童的这种特别强烈的需求 ,在科学课导入过程中我通过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满足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从而顺利生成探究问题,引入探究活动,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
一、巧置疑障,形成问题情境,以“疑”促“生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提供给学生一些让学生可能成功的、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或多或少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能激发起学生尝试的动机和参与的热情,从而生成探究性问题。
[案例]:
上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液体的热胀冷缩》时,我设计了“七彩喷泉”的实验,用七个很小的瓶子装满七种有颜色的水,密封后插入极小的管子,水与管子的口平。把瓶子放在酒精灯上加热,配上音乐,让学生观察水喷出的景象,引来学生一片惊呼,马上生成了探究性问题:这个魔术的原理是什么?待同学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后,我马上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组织游戏,形成愉悦情境,以“趣”促“生成”。
娱乐活动的需要起源于人的生物性需要,对于处在身心发展阶段、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游戏本身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教学活动若被赋予生动、活泼的游戏情景,它能使学生因教学活动适应他们的娱乐需要而愉悦,生成探究问题,从而主动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案例]:
上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磁铁的磁性》时,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磁铁的磁性设计隔着纸板(纸板上画有碧绿的湖水,湖底下面有碧绿的小鱼)让小鱼游动的游戏。以这个有趣的游戏导入新课,学生立刻被吸引了,探究愿望被激发了。此时,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鱼怎么会自由地游动呢?引出本课研究中心——磁铁。
三、直观演示,形成直观情境,以“形”促“生成”。
运用直观演示,由于效果直观形象,淡化了抽象的概念,为学生的积极思维架起了“桥梁”,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生成探究性问题,从而为后面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案例]: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混合物》一课时我创设了一个玩魔术的情境:用白醋和酚酞溶液混合后,溶液变成红色。这一情境让观察了全过程,同时产生了疑问:这两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呢?混合了怎么又成了红色了?……于是我就是顺着学生的提出的问题,引出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再进一步的探讨。
四、架设阶梯,形成迁移情境,以“旧”引“生成”。
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旧知重新组织或转化而成的,所以旧知是学习新知最直接最常用的认知停靠点。教师要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的目标设置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学生就生成了新的问题,这是深度学习带来的学习效果,使学生能够批判性的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生成自身的独特的体验。
[案例]:
上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电路出故障了》时,我准备材料时,在其中几个小组的材料中准备了一些有故障的灯泡、电池、电线等。上课伊始,我首先让各个小组进行比赛,把桌面上的零件接成一条流通的电路,让灯泡亮起来。看谁接得又快又好。学生一听马上来了兴趣,动手进行连接。有些小组很快就连接好了,但灯泡就是不亮,他们都很焦急,重新再来还是不行。灯炮怎么不亮了?什么原因呢?这些问题马上被提了出来。
于是我顺势而下,马上让学生对问题进行了讨论和猜想。
师:为什么有的小组电路明明连接好了灯泡还是不亮而有的小组同样连接却能发亮呢?
生1:我猜可能是灯泡坏了?
生2:是电池没电了,我看到电池的金属片上有点锈。
生3:我想是电池盒有问题,我发现电池盒的金属片松了。
生4:我猜想是电线有问题。
生5:我想是灯泡没装好。
生6:我想可能是电线没接好,松了。
……
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后我向学生提出:刚才同学们说的只是我们的猜想,能想办法知道到底是哪一部分出了问题吗?用事实说话,是最有说服力的。马上引入本课重要探究活动——小组合作制作电路检测器。
五、联系生活,形成生活情境,以“用”引“生成”。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就指出: “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教育理论指出:“学生的发展是在真实的生活中实现的,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真实的生活活动和需要。”生活世界是蕴藏着丰富的价值和意义的世界,生活世界是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的主要力量源泉。用生活实际创设的科学情景,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成探究问题。
[案例]:
在教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了解空气》的时候,我通过创设生活中用漏斗倒酱油倒不进去的情境,让学生说说其中的原因,继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用漏斗倒某种液体时,一下子倒不进去是生活中常有的现象,很多学生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但学生并没有认真的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把它“搬”到课堂上以后,一下子成为了学生关注的焦点。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情景的创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情景化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乳交融,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何创设情境引入,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通过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组织游戏,形成愉悦情境,以“趣”促“生成”。娱乐活动的需要起源于人的生物性需要,对于处在身心发展阶段、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游戏本身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教学活动若被赋予生动、活泼的游戏情景,它能使学生因教学活动适应...
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你认为应如何创造活动条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
因此,给学生创设参与的条件,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也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落脚点。1、重视动手操作。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学生在用学具进行操作性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
语文教师对于教学中如何让启发孩子的探究
二、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我认为,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只有当教学触及到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兴奋起来时,学生才会表现出这种神态。教师走进课堂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1、...
课堂情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
问题情境,是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索精神的重要手段。通过构建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连的疑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进一步激发其思维活动。课堂教学中的良好问题情境,能够营造出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且张弛有度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SEFC BOOK 1B Lesson 73对话课的教学中,教...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2、教学中创设悬念情境,形成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 如果说问题是探究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究的动力,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产生自主探究的需求。在新知的导入时,如果教师能恰到好处地设置悬念,就能迅速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教学问题生活化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欲望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生学习数学中启动思维的起点。传统教学的模式是师生一问一答,学生的思维被定势,缺乏主动思维。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来提出问题,...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只有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融洽、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需要,才能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有效的学习把活动视为自己乐意的生活,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苦学为乐学。课堂上教与学气氛的和谐必须建立在师生互相信赖的感情基础上。教师要尊重每一...
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
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时学生会产生一种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引出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通过上述数学家的故事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通过以上的三种方式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探索的积极性,...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识字
学生一般采用讨论和辩论的方法,交流自己对活动研究的描述与记录的内容。根据学生共同交流情况,很多时候教师再次组织学生开展第二次的探究解决问题,然后再进行共同交流提炼。根据学生实际探究情况,如此循环研究,使这个主题研究不断深入。科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诱发了学习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