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度过绘画的瓶颈期?或者说度过的时间和感受

如题所述

美术考试考生如何五招度过绘画瓶颈期 大多数人在绘画学习中,会很容易进入一个相对艰难的瓶颈期,这是很正常的,比如素描,很多同学在开始形不准,调子不对的时候,突然有了提升,知道如何去打理层次了。但在进一步深入的问题上就做不好了,一画就乱,不动笔呢,又不满足现状。我们说,这段时间对于一个绘画学习者来说,也是宝贵的,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认真和耐心,度过这一段时间,在绘画上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一、从理解力下手,深挖理论知识 其实这也是很重要的,很多学生在作画中只知被动抄袭对象,死扣细节造成形体结构严重脱节,调子紊乱、缺少整体感,立体感偏弱,空间感不强。在表面上看,素描、色彩的训练活动是一种技能学习的过程,但这一过程是在美术基础理论指导下得以实现的。许多考生的理论知识来源于老师的点滴传授,呈零星、散点状,甚至只是来源于老师的经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旧有的知识结构严重限制了考生技能水平的进一步生成。在这方面我们应该补充构图知识、透视知识、明暗知识、解剖知识、色彩知识、观察表现方法等美术基础理论,进行知识排序重组,并使之条理化,这绝对不是浪费时间,相反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实践中要深入体会“整体——局部——整体”的分阶段作画程序。辅导老师要有目标意识,在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结合点上下功夫。在辅导示范时,要渗透学法指导,讲透原理;要把握示范的时机,做到具有针对性,如果只需讲解学生就能领悟的,绝不示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否则就会使学生养成依赖心理。在习作讲评中要尽量多角度分析,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对优缺点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解决办法。特别要对产生错误的原因进行透彻分析,这有利于学生及时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程度和存在问题,也有利于学生形成自我反思的习惯。 二、不要揠苗助长,过早追求自己的风格 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会看到很多学生出现还没学会走就开始学跑的现象,过早的追求所谓的个人风格。现在各个地区出现了具有地域特征的“画风”,一些有经验的辅导老师也在百般揣摩哪种“画风”能吃遍天下,并以这种“画风”影响学生。殊不知这严重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基本原则。一旦“画风”与学生个性严重冲突,则会限制才能的发挥,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辅导老师改变单一“画风”的经验推销,去掉追求短期效应的功利思想。要认识到学生的自由个性和独特精神追求,是别人难以借用模仿的,教师 要尊重他们的真实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为形成其个人艺术风格指导方向;要去掉从众心理,改变流于形式、只注重表面效果的轻浮态度。 三、改变一下现有方式,不要一味埋头苦学 这个现象也比较普遍,就是很多学生学习是为了针对各美术院校、部分省统考要求,大多辅导老师形成了一套固定模式的训练方法,他们信守“你考什么我就练什么”的教条,往往屡试不爽。如现在各地高校及省统考中流行色彩默写,因此高考色彩辅导采取避开写生,单纯训练临摹,直至考前强化默写的模式,这是一种“拔苗助长”行为,也违背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一些学生进入美院后不会画写生就是这种应试模式造成的“恶果”。辅导老师改变“短视”行为,制定严格科学的教学计划,训练内容由浅入深。根据考生的现阶段实际能力水平,分层次辅导。要能够根据考生的能力变化对训练计划作出适度调整并达到多样化。例如,素描的长、短期人物写生、速写、默写、想象创作、优秀范作欣赏等相互穿插进行,培育学生全面的技术能力和艺术修养。考生则不应急于求成,要踏踏实实,从基础训练入手,养成多看、多练、多思、多问、多记的良好习惯。 四、自我激励增强学习动力 每一个美术考生给自己定的目标不同,有的非名牌院校不上,有的则是一般院校也能将就,而有的只要被高校录取就能满足。辅导老师也会为考生规划未来,预先进行评估。一旦评估与愿望相距甚远,考生在心理上易产生焦虑浮躁的情绪,失去学习的信心,导致能力水平停滞不前;如果评估结果非常乐观,也有可能造成考生“十拿九稳”的满足心态,从而放松学习、不思进取。另一方面,有的辅导老师不顾学生实际能力,统一以优生的标准要求普通学生,盲目施教,让学生疲于应付,反而导致中、差生提前进入“高原期”或使“高原期”延长。辅导老师要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心理,不能非理性地要求学生跨越式发展,要善于鼓动学生,或者以鲜活的成功事例教育学生,甚至请校友回校组织座谈,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考生也要进行心理上的适度调整,始终维持好强大的学习内驱力。 五、放松身心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美术考生面临的学业繁重,学习节奏紧张,在考前强化阶段加班加点,没有节假期。一旦不会自我调节,易导致用脑过度、精力透支、昏昏欲睡、心情烦躁等现象,致使学习效率低下,意志力薄弱的甚至会放弃学习。辅导老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学习心理上的波动信号,了解详细情况,扮好“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准确诊断,对训练强度安排作出适宜调整。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9-08
多看多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