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幸福感的研究现状及培育策略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正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成长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而随着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对教师角色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学校和社会就应该更关注教师最深层的心理,让教师这个阳光下的职业真正体现出阳光的一面。只有教师幸福,学生才会感受到幸福,幸福的教师比不幸福的教师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快乐和成功。一个没有幸福感的教师是无法给予学生充足自信的。研究教师幸福感、探讨培养幸福感的途径和方法关乎整个民族的命运发展。
在当代素质教育背景上,从教师的职业特点出发,对教师主观幸福感进行系统研究,明晰其内涵、特征及发展规律,是对教师发展和教师培养理论的丰富和建构。
针对中心城区边远学校教师的生存状况和专业发展实际,探索教师主观幸福感培养有效途径和模式,促进情感内化,改变教师行为,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师发展实践模式,为学校教师的校本培养提供鲜活的经验。
通过教师幸福感的培养,克服职业倦怠和新课程带来的焦虑,改善学校教师的生存状态,提升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推动新课程的有效实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我校的素质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教师主观幸福感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主观幸福感(subject well-being,SWB)作为心理学专门术语,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因而,SWB是一种主观的、整体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它是评估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
主观幸福感的界定:
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Diener 2000)
2、影响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国外近年来的研究重点在于探讨个人气质特征、认知方式、目标、文化背景、适应、应对策略等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国内学者在对主观幸福感进行本土化研究的过程中,更多地自下而上,探索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如郑立新和陶广放认为,影响个人生活满 意度的因素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个体的人格特质、价值观念,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取向等与认知有关的因素,客观因素包括个体的实际生活和工作环境、自身健康情况、个人和家庭经济收入等,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实际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综合各家观点笔者认为影响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有以下四个主要因素:
2.1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教师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领导、同事、朋友和其他方面(如亲戚、家庭、社团等),这些社会关系有重要的社会支持的作用。社会支持可以提供给个体物质、信息和精神上的帮助,增加其归属感、愉悦感、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当人们面临应激生活事件时,还可以阻止或缓解应激反应,安定神经内分泌系统,增加健康行为模式,从而增加正性情感并抑制负性情感,防止主观幸福感的降低。
2.2 个人应激水平
面对不同的困难和压力,个人的应激水平不同,因而内心体验也不同。刘仁刚和龚耀先的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与应激水平尤其是抑郁显著相关,抑郁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情绪因素,或者说不幸福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抑郁,焦虑在某种程度上对正性情绪产生负面影响。
2.3 价值观念和健康状况
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是浸透于整个个性之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理想的一种内心尺度,为个人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张河川和李澜仙的研究发现,影响高校中年教师主观幸福感的主要社会因素是职称、成就和工作条件,且男性显著地比女性在体现自身价值的职称、成就和工作条件中有更高的期望值,与该人群不适应、焦虑、敏感、愤怒、紧张精神症状之间有较高的相关,且这种价值观念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在个人的生活中,身心健康是基础,而自身价值的实现是个人生活质量高的标志,体现了现代人重视自我实现的新观念。
2.4 专业因素
个人所学专业或所从事的职业也会影响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对教师的调查:教师工作感到累的程度和工作感到压力大的程度分别要占七成以上。而教师工作的幸福感和自我发展的满意度不到两成。他们常认为所在学校的管理制度与流程的不合理,对自身的发展前途缺乏信心,对薪酬待遇不满意,对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不满意等等。表现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