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苦难出诗人呢?

如题所述

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中非常重要的体裁,诗歌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诗人兢兢业业地创作。从诗人的创作经历来看,古代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选拔人才的方式让文人有了入仕的可能性,他们劳其筋骨、苦其心志获得好的政治地位,这种心里路程是一种苦难;从中国诗歌的发展源头《诗经》来看,它最早提出“兴观群怨”的诗教学说,其中“怨”就包含着“怨怼之意、愤恨之情”,也就是说,诗人在遭受政治打击时,会创作出好的诗文,这种政治打击是一种苦难;从人生经历来看,伟大诗人的一生必将经受苦难,在苦难中成长,在苦难中发愤著书,流芳百世。所以,本文将从诗人的创作经历、入仕经历、人生经历三个方面谈一谈苦难出诗人的原因。

出身时遭受苦难——立志读书光耀门楣

先秦两汉时期,我国就建立了完备的贵族等级制度,西周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强调礼乐文化,力在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地位,选拔官员的标准多是世卿世禄制、九品中正制,这种重视门第的选拔制度极大阻碍了寒门学士的入官之路。唐宋以来,采取科举考试打击了豪门世族,为寒门士子扩展了参与政治、登上文坛的机会,这段时期主张“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使得众多寒门士子踊跃参加科举制、争取入朝做官,这些文人出身贫寒,立志读书光耀门楣,使老百姓摆脱人间疾苦。如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幼时丧父,母亲改嫁,及冠后的范仲淹便主动搬出后父家,寄居寺庙苦读,生活十分艰难,据《墨客挥犀》卷三记载:

范希文因道旧日某修学时,最为贫窭。与刘某同在长白山僧舍,日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十数茎,醋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

这段记载中,详细解释了范仲淹在中进士之前,出身贫寒,生活窘迫,与朋友一起居住在长白山,他早上煮二升米,放在一个容器里,凝结之后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吃,放点盐、放点醋,在锅里稍微一热就吃了,范仲淹保持这种饮食方法三年。有一次,范仲淹的同学准备了酒菜请客吃饭,范仲淹也婉言拒绝说:

我吃粥吃习惯了,吃了好的饭菜后,再吃粥就会觉得苦。

范仲淹吃粥的故事被后世评价为“划粥断齑”,用它来激励万千的考生养成一种苦难精神,才能获得好的成就。范仲淹在北宋为官时,可谓是兢兢业业,而在文学史上的贡献更多的是开拓了词的意境,一曲《渔家傲·秋思》更是被后人称作“豪放词的滥觞”。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多经受苦难,出身商家、四处游学、报国无门的李白让浪漫主义诗歌发展到高峰;幼年失怙、以荻画地、一举成为文坛领袖的欧阳修皆出身贫寒,壮志踌躇地考取功名,在文坛上殚心竭虑、创诗写词,均称为文学史上一颗颗璀璨的星光。

入仕遭受苦难——潦倒不得志,写诗著文流千古

在我国文学史上一直延续着“诗言志”的文学传统,中国文学批评史中认为“诗言志”是对诗歌本体和功能的双重认定,从本体看,诗歌的基本结构应该是“志”,而从功能来看,诗歌主要的功能在于抒发怀抱。儒家学派也认为:

“诗者,志之所向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从诗歌的发展功用来看,诗人往往通过诗歌来表达人生志向,生活情趣,如陶渊明在《田园杂兴》中写道“性本爱丘山”来凸显性格品质、人生喜好,而文学史上很多伟大的诗人在描写人生志向时,多处于一种潦倒的困境,那时的诗人常遭受官场的挫折,在仕途中坎坷无所寄托,只能借诗歌来表露心迹,渴求能够跨越时间、空间获得后人的感同身受。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他处于魏晋时期社会动乱、政治黑暗时期,他也由于当时的政策被降职,据《宋书》本传记载:

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恨。

记载的大意是说,谢灵运本身有显著的才能,却没想到始终未能任要官,他心中常怀怨恨之意。而在当时的玄学、佛学思潮下,谢灵运也寄情山水,但他的山水诗中多通过一种自然的空灵表达政治上的失意,如他在《登池上楼》中写道: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在这几句诗中,谢灵运描写池塘中的鲜草,花园中的鸟鸣,却透露出一缕“清幽”、“萋萋”的寒意,他感慨独居的生活里时间漫长,离开群体的日子让人揪心,如今自己是“遯世无闷”,看似过着隐居的日子,却又抱怨处境无奈,言语中尽显怨恨之意。而谢灵运入仕中的坎坷也成就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的山水诗完成了从陶渊明的隐逸诗到山水诗的转变,让中国的山水诗开始从写意到摩象,凸显出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画,而且注重景物的写实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让谢灵运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永垂不朽。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诗人好“怨”,而这种怨也是一种苦难后的发声,诗人在遭受苦难后无处诉衷肠才会写下凄怆的诗歌,杜甫身遭贬谪、却心忧天下,写下“感知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佳句,最终成就“诗圣”的地位;李清照遭受政治变革的苦难,才会发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妙言,最终成就“古今第一女词人”的称号;陶渊明一贬再贬“不为五斗米折腰”最终成为隐逸诗人的集大成者;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由此可看,我国文学史上的诗人多遭受政治的迫害,承受官场的灾难,成就了伟大的文学地位,流芳百世。

人生经历遭受苦难——情感郁郁喷发,诗穷而后工

所谓人生遭受苦难,多是指诗人在这一生中,突然遇到重大的事情,如丧妻、丧夫、甚至险遭丧命。盘点古代伟大的文人,他们创作出的伟大作品,多是不幸的产物,如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作《离骚》、投汨罗江,以死明志;如司马迁惨遭宫刑,狱中忍气吞声,发愤做《史记》;再如苏舜钦因变卖废纸,削籍为民作《沧浪亭记》;纳兰性德悼念亡妻写下一曲《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成就民间家家吟唱饮水词的佳话。凡此种种,皆是诗人们在经历了人生苦难之后,满怀真挚的悲愤、痛苦、伤恨等心绪欲与而发,不平则鸣,成就伟大的文学地位。如“天下第一悼亡词”苏轼的《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在爱妻王弗死后,事业一落千丈,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险遭牢狱之灾,后来的他被贬至山东密州担任知州,40岁的苏轼已经失去爱妻10年了,这天夜晚的苏轼心中百味交陈,梦到亡妻,展现了一出穿越时空的爱恋,亦梦亦幻的笔法更是表达了对阴阳两隔妻子的怀念。一句“小轩窗,正梳妆”表达对妻子美的认可、男女间的平等观,足以见得苏轼对妻子满心的爱忱,也体现了内心郁郁不得志的伤恨之情。这首诗中,苏轼是遭受了丧妻之痛,这是一种人生苦难;而杜甫的《天末怀李白》写出“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的佳句来表达对“李白已死”的愤恨不平之意,杜甫听信谣言,百感交集之时做出此诗怀念李白,也是一种丧友的苦难。韩愈在《荆潭唱和诗序》中认为:

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

在这段话中,韩愈认为“人在内心平静、开心快乐的时候、写的文章一般,而在忧愁、穷苦的时候会写的文章会十分精湛”,所以韩愈认为“好的文章,经过是在羁旅困顿、粗俗鄙陋的处境中写出来的”。

伟大的诗人常在遭受苦难后,内心的情感和现实的冲突会不断激化,激愤之极,就会无法抑制的宣泄出来,这是一种现实人生直接赋予诗人的创作精神,这时候的他们不会再遭受世俗的困扰、君王的喜好,而是发自内心的伤痛,喷发成伟大的作品。

结语

所谓“苦难出诗人”,多是因为诗人出身贫寒,在古代选官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中,“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日益深化,诗人们在科举制中努力刻苦的读书,只是为了一朝为官,摆脱苦难,而这段苦难的经历成为他们写词著说的宝贵财富;诗人在入仕之后,并未忘却入仕的初心,所以他们一直认为自己是“百姓父母官”,兢兢业业的品质让他们在险恶的官场难以有立足之地,所以常会遭到佞臣的陷害,贬谪之罪、牢狱之灾时而发生,敏感的诗人在这种苦难中敢于抒发内心情感,渴望得到理解;此外,在诗人的一生中,也多会遇到重大的事情,或丧夫、或丧妻、或丧命,这种苦难更是会郁结于心,忧心忡忡之际才大胆的表达内心的真实,写出名垂千古的诗词歌赋,让后人每每读之都为之慨叹。所以,苦难出诗人的原因与他们的出身、入仕、人生经历息息相关,也正是由于这些苦难的出现,才让诗人的地位愈发崇高。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9
因为诗人都是经历过困难之后创作出来的作品,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流芳百世,因此才会有这种说法。
第2个回答  2020-11-19
因为在一个人经历人生的苦难时,会发出很多人生的感慨,所以说苦难出诗人。
第3个回答  2020-11-19
因为人一般在苦难中才会有各种各样的愁绪,然后通过写诗来排解忧愁,所以需要一定的苦难。

为什么说苦难出诗人呢?
所谓“苦难出诗人”,多是因为诗人出身贫寒,在古代选官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中,“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日益深化,诗人们在科举制中努力刻苦的读书,只是为了一朝为官,摆脱苦难,而这段苦难的经历成为他们写词著说的宝贵财富;诗人在入仕之后,并未忘却入仕的初心,所以他们一直认为自己是“百姓父母官”,兢兢业业的品质...

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苦难诗人,人民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串戴忧国忧民这条主线,具备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颜色以及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近期国内外大事以及广阔的社会糊口画面,真...

想想杜甫为什么会被人称人们称为苦难是人苦难诗人?
心力交瘁的诗人,脸上流着泪,心里滴着血,他的痛苦就是山河的痛苦,他的忧愁就是人民的忧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低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诗人的眼睛看到的是战乱带来的荒凉和破败,诗人的心中感受到的是国破家亡的忧愤和哀怨。“少陵野老...

为什么古代的诗人的成名作大多都是被贬或者失意时所作?
古代诗人的成名之作要么是失意是所作,要么就是被贬的时候所作,其原因是一个人在困境之中才能磨练心智,一个诗人只有接触到不同的事物才能有更好的创作。所谓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痛其体肤。”每个人都会有自己难熬和苦难的时光,你之所以成功,一定是因为你做了比别...

你如何理解苦难对于诗人的意义?
这对我们而言是好事,对他而言 你觉得这种苦难的的人生是悲剧吗?人到底应不应该经历苦难,该如何理解苦难的意义?我的意思是对他个人而言 历经常人难以忍受之苦难终成大器名垂千古是悲;还是做个名门望族的接班人一路顺下去,虽然文采非凡,小有所成,但难成巨著是悲?才会早就诗人的伟大,写出千古之...

苦难有什么魅力,让古今中外这么多诗人为它折腰。
苦难是人类的悲哀,苦难本身并不美,因为它是那样残忍,那样冷酷,摧残人性,人类不希望有苦难,可是事实上不仅有苦难,而且接连不断。那么,这就不能不引起人类的思考,引起诗人们的思考,因而,在诗中描绘苦难,是天经地义的事,描绘苦难,正是为了揭示苦难,从而消除苦难,诗之美,也就由此而产生。...

苦难造就的诗人
他是诗人,是苦难的现实生活造就的诗人。透过文字,眼前总有一种灰蒙蒙的感觉。沉郁,压抑,愤懑,悲哀,种种心情交织在一起。让人想要逃离,而又不得不留在原地。唐军收回长安,肃宗在京城终于又安家落户。杜甫又一次选择风尘仆仆追随而来,依然做他的左拾遗。闲适平静的官场生活似乎与他缘分太浅,命中...

是苦难造就诗人,还是诗人注定受苦
诗人不一定注定受苦,但一定是多愁善感的。但不受苦的诗人,注定成不了大诗人。高适40岁以前戎马倥偬,意气风发,一首《燕歌行》让鬼神为之动容,但40岁以后,身居渤海侯之高位,便动弹不得如几千岁的老龟……由此,我想:有的诗人主要是从性情上决定其之为诗人,经受苦难也是不可避免的,吃得苦...

对于“悲愤出诗人”这句话你怎么看待?有道理吗?
杜甫就是这样一位人物,他的诗歌往往感怀于当时不幸的社会,去反应当时人们的流离失所。“三吏三别”表现出了当时人们的悲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了诗人对天下的关注与悲伤。三、“悲愤”让他们表现出了更为深刻的思想当“悲愤”之情推动着诗人朝更深层次的方向走...

有苦难的经历才能写出好的作品。跟愤怒出诗人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什么...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面就有普通人的苦难,有诗人的愤怒。如果仔细阅读,这样的诗句应该是比比皆是,不难寻找!曹雪芹正是因为有那苦难的经历,才写出了文学巨著红楼梦!可以说,正是曹雪芹的苦难的经历,成就了红楼梦,滋养了红楼梦!所以贺雷斯说,苦难显才华,好运隐天资。塞涅卡也说烈火试真金,逆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