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0-11-03
在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思想,以主题活动为主要活动模式,以分科教学和区域活动为辅助形式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至今,回首我们走过的道路,为我们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上的改革和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地时,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当下"寻找解决教学问题的大策略"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明显趋势,要提高幼儿园教学质量,就必须深刻挖掘幼儿园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化"概念模糊
我们一直在摒弃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倾向,尽管有幼儿园领导和部分老师通过各种形式学习了"小学化"对幼儿成长的危害,可是由于各种原因在理解上有偏差,导致在教育内容上也一律不准体现小学内容。其实我们反对的是小学化模式而不是完全小学化内容。比如在大班的幼儿园主题活动中就穿插了一些数的认识、点数、数的分解等小学一年级的内容,关键是我们一定要把这些知识以幼儿的形式教给幼儿,让幼儿在看一看、听一听、摆一摆、玩一玩、动一动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中学习。所以我们应该清楚的理解反对"小学化"是反对灌输式、无游戏式、无可操作教具的小学化模式而不是教育内容。
二、只追求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忽视活动目标的实现
因为在评价一节课的优劣时我们经常会说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所以导致老师本末倒置。在活动中老师们只追求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新颖性,不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年龄特点,忽视活动目标的实现。以中班科学"认识天气符号",活动中教师安排了幼儿听音乐感受不同的天气状态。由于幼儿缺乏对音乐的感知,一时难以快速地把听到的音乐与不同天气状态相匹配。因此,多数幼儿不会分辨,最后只好由老师告之答案。看是形式多样又新鲜,但是完全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这样的教学形式是无法达到活动目标的。
三、只关注幼儿的动手参与,未引导幼儿的思维参与,
动手是幼儿的活动模式之一,是激发幼儿参与兴趣的有效途径。有的教师只注重提供给幼儿大量的材料,而忽视在操作过程中幼儿的思维参与,导致虽然参与动手活动了,但是无论在经验获得、成功体验和智能发展上都没有收获,也就是幼儿在知识、技能、情感上的三维目标没有完成。以大班科学探究活动"自制饮料"为例,老师在示范配制饮料、介绍了提供的操作材料如:果珍、白糖、小苏打、柠檬酸等说:"下面,就请小朋友自己选用材料制作饮料。"操作时,小朋友们都在忙着动手将这个材料、那个材料放入杯中,会盲从性的选择,,忙得不亦乐乎,还不时地有孩子在品尝自制的饮料,有的送饮料给老师看,有的告诉老师自己的饮料很难吃。当老师请幼儿说说"你是怎么配制的?",竟没有一个幼儿能清楚地说出自己究竟在杯中放了多少的果珍、白糖、小苏打和柠檬酸。活动中,教师准备了大量的材料,孩子动手操作也忙得很乐呵,而在配制的过程中老师是让幼儿感知认识,还是获得经验呢?在整个操作活动幼儿是在忙于将面前的材料放入杯中,唯恐动作慢了让他人用完了,根本无心去思考怎样配制才好吃,无法去关注自己配制过程的变化,经验从何而获。是让幼儿体验成功吗?可是幼儿配制出来的饮料没有一个是可以让他自己连喝两口的。可见这样的操作活动看似幼儿动手操作了,并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是仔细想想就要认真推敲这样的活动我们到底是让幼儿发展什么?所以我们在让幼儿动手参与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引导幼儿思维的参与,让幼儿的智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四、只关注幼儿主体性,忽视教师的主导性
在幼儿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人,所以我们在设计活动时更多关注幼儿主体性的实现。但是我们更要清楚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有效地引导幼儿才能最大化的实现幼儿的主体性。如大班"复习几何图形"教学活动,老师设计了"变魔术"这一操作活动即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变各种图形。操作前,老师:"下面请小朋友当魔术师,用这张纸变图形,看哪个小朋友变得又多又好。请小朋友拿起剪刀,开始变。"不一会儿,每个幼儿都剪出了好多图形。当老师请幼儿说说都"变"了哪些图形时,幼儿说的最多的是三角形,其次是梯形,正方形很少,长方形没有一个,而说不出名的碎片却占了相当一部分。教师如果在幼儿动手操作前和操作时进行适时的引导相信结果会很不同。
第2个回答 2020-11-03
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幼儿园在保教过程中沿袭下来的,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活动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标准、法则和习惯。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幼儿园常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常规教育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方方面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幼儿在园的生活质量。
一、幼儿园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在实施常规教育时存在着以下问题,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的常规教育。
1、自由型常规教育
教师强调让幼儿自由地发展,认为常规教育是对幼儿主体性的限制。所以,教师较多地考虑如何让幼儿“活”起来,注重体现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自由活动,却忽视了对幼儿行为习惯的要求,结果滋长了幼儿自由散漫的习性。
2、管制型常规教育
此类常规教育中,教师将“常规教育”和“如何管理幼儿”等同看待。常规教育成了对幼儿行为进行控制的过程,以督促、提醒和提要求为主,对违反常规的幼儿进行惩罚,其结果不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使幼儿成为了“木头人”,甚至使有些幼儿从心理上抵触教师,不喜欢幼儿园。
3、教条型常规教育
此类常规教育中,教师把教育的规则“教条化”,认为常规教育是不可改变的。他们在实践中死板地看待问题,坚持已有的规定。如吃饭一定要都吃完才能走,不考虑幼儿的身体和食欲等问题。这种方式势必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4、说教型常规教育
此类常规教育中,教师通常采用说教的方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规范和指导,并且这类教育方式以限制性的常规居多,如“不许大声说话”“不能乱丢玩具”等,却没有引导幼儿去理解行为被禁止的真正原因,忽视了幼儿通过体验习得常规的特点。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中应采取的对策
1
规范幼儿行为,形成良好常规
实施自由型常规教育的教师以新教师为主。他们在管理常规方面没有丰富的经验,多年习得的儿童观告诉他们:教师应该给予幼儿充分的发展空间,让幼儿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所以教师不应该给幼儿过多的限制。这些教师的出发点是非常好的,他们考虑到了幼儿个体的发展,但没有顾及幼儿的整体发展。“人人自由则无自由”,如果对于每个幼儿都放任自由,那么一个班级二十多个幼儿就会使整个环境变得吵吵闹闹,什么活动都进行不下去。
因此,教师应认识到,必要的常规对幼儿园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学习在集体中生活,也可以有助于教师维持班级活动的秩序。通过常规教育规范幼儿行为,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可以促进幼儿对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技能的掌握,发展自理、自律能力,学习协调与他人关系的技能,形成群体意识,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实施自由型常规教育的教师还需要在幼儿心中树立威信,与每个幼儿建立良好的关系,促使幼儿和谐相处。当然,这种威信要让幼儿认为教师的指令和建议是既有益于他们的共同生活,也有益于他们个人发展的。只有这样,幼儿才会愿意听从教师的指令和建议。
第3个回答 2020-11-03
在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思想,以主题活动为主要活动模式,以分科教学和区域活动为辅助形式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至今,回首我们走过的道路,为我们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上的改革和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地时,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当下"寻找解决教学问题的大策略"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明显趋势,要提高幼儿园教学质量,就必须深刻挖掘幼儿园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化"概念模糊
我们一直在摒弃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倾向,尽管有幼儿园领导和部分老师通过各种形式学习了"小学化"对幼儿成长的危害,可是由于各种原因在理解上有偏差,导致在教育内容上也一律不准体现小学内容。其实我们反对的是小学化模式而不是完全小学化内容。比如在大班的幼儿园主题活动中就穿插了一些数的认识、点数、数的分解等小学一年级的内容,关键是我们一定要把这些知识以幼儿的形式教给幼儿,让幼儿在看一看、听一听、摆一摆、玩一玩、动一动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中学习。所以我们应该清楚的理解反对"小学化"是反对灌输式、无游戏式、无可操作教具的小学化模式而不是教育内容。
二、只追求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忽视活动目标的实现
因为在评价一节课的优劣时我们经常会说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所以导致老师本末倒置。在活动中老师们只追求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新颖性,不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年龄特点,忽视活动目标的实现。以中班科学"认识天气符号",活动中教师安排了幼儿听音乐感受不同的天气状态。由于幼儿缺乏对音乐的感知,一时难以快速地把听到的音乐与不同天气状态相匹配。因此,多数幼儿不会分辨,最后只好由老师告之答案。看是形式多样又新鲜,但是完全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这样的教学形式是无法达到活动目标的。
三、只关注幼儿的动手参与,未引导幼儿的思维参与,
动手是幼儿的活动模式之一,是激发幼儿参与兴趣的有效途径。有的教师只注重提供给幼儿大量的材料,而忽视在操作过程中幼儿的思维参与,导致虽然参与动手活动了,但是无论在经验获得、成功体验和智能发展上都没有收获,也就是幼儿在知识、技能、情感上的三维目标没有完成。以大班科学探究活动"自制饮料"为例,老师在示范配制饮料、介绍了提供的操作材料如:果珍、白糖、小苏打、柠檬酸等说:"下面,就请小朋友自己选用材料制作饮料。"操作时,小朋友们都在忙着动手将这个材料、那个材料放入杯中,会盲从性的选择,,忙得不亦乐乎,还不时地有孩子在品尝自制的饮料,有的送饮料给老师看,有的告诉老师自己的饮料很难吃。当老师请幼儿说说"你是怎么配制的?",竟没有一个幼儿能清楚地说出自己究竟在杯中放了多少的果珍、白糖、小苏打和柠檬酸。活动中,教师准备了大量的材料,孩子动手操作也忙得很乐呵,而在配制的过程中老师是让幼儿感知认识,还是获得经验呢?在整个操作活动幼儿是在忙于将面前的材料放入杯中,唯恐动作慢了让他人用完了,根本无心去思考怎样配制才好吃,无法去关注自己配制过程的变化,经验从何而获。是让幼儿体验成功吗?可是幼儿配制出来的饮料没有一个是可以让他自己连喝两口的。可见这样的操作活动看似幼儿动手操作了,并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是仔细想想就要认真推敲这样的活动我们到底是让幼儿发展什么?所以我们在让幼儿动手参与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引导幼儿思维的参与,让幼儿的智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四、只关注幼儿主体性,忽视教师的主导性
在幼儿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人,所以我们在设计活动时更多关注幼儿主体性的实现。但是我们更要清楚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有效地引导幼儿才能最大化的实现幼儿的主体性。如大班"复习几何图形"教学活动,老师设计了"变魔术"这一操作活动即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变各种图形。操作前,老师:"下面请小朋友当魔术师,用这张纸变图形,看哪个小朋友变得又多又好。请小朋友拿起剪刀,开始变。"不一会儿,每个幼儿都剪出了好多图形。当老师请幼儿说说都"变"了哪些图形时,幼儿说的最多的是三角形,其次是梯形,正方形很少,长方形没有一个,而说不出名的碎片却占了相当一部分。教师如果在幼儿动手操作前和操作时进行适时的引导相信结果会很不同。
上一页12下一页
上一篇:小班幼儿的快乐建筑活动
下一篇:让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
最新课件下载
幼儿园中班多媒体科学:水的秘密
幼儿园中班多媒体美术《有趣的手指印画》
幼儿园中班健康教育——蔬菜品种多PPT课件
幼儿园小班手指游戏课件:大家的东西
幼儿园小班手指游戏——大树妈妈PPT课件
幼儿园小班多媒体手指游戏《两只老虎》
幼儿园小班手指游戏:铃铛说话PPT课件
幼儿园小班多媒体手指游戏《萝卜房》
幼儿园小班手指游戏——谁在叫PPT课件
幼儿园小班手指游戏课件:我的小手变变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11-03
1.问题范围狭窄,目的性不强很多教师的提问常局限于活动内容本身。提问目的单一,往往只是为了诱导幼儿说出内容。如在文学欣赏活动中,很多教师在活动一开始就直入故事内容,问幼儿“这是什么地方”“家里有谁。可能发生什么事”等,而很少跳出故事的具体内容,激发幼儿自身的经验,体验故事情节的精妙等。事实上,除了针对活动内容设计问题,提问还可以将幼儿的好奇与兴趣引向教师认为有价值的地方,可以激发和调动幼儿的相关经验,还可以调整课堂氛围或推动活动的发展等。
2.提问的条理层次不清晰教师的提问能引导幼儿的思维,如果教师的提问缺乏条理,幼儿的思维也会陷入混乱。如在故事《小熊让路》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出示小熊图片后问幼儿“这是谁它长得怎么样”,接着开始讲述故事的开头部分,讲完之后又问“我带来了谁,小熊在路上遇到了谁,它是怎样叫小动物让路的,。类似的提问教师事先没有精心设计与编它为什么要让小动物让路,小动物们给小熊让路了吗……”排,活动时随口发问,意义相同的问题会在不同环节出现,问题之间也缺乏层次感,条理混乱,会对幼儿思维带来干扰。事实上,这种提问不是建立在深入了解幼儿意图的基础之上,只能使幼儿或做出粗浅的、机械的回答,起不到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3.给幼儿思考时间少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往往在心里已经有一个自认为满意的标准答案,活动中总期望提问后希望幼儿能够马上回答,有“聪明”的幼儿能够一语命中。若是遇到答非所问、不切题或者一时没人回答等情况时,教师要么打断或阻碍幼儿思考,批评幼儿不认真听,要么迫不及待地给出正确答案,应付结束这一问题。
教师过分注重正确答案,会让幼儿揣测教师想要的答案或等待教师最终自己作答而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