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和女性作者在小说创作中的区别

如题所述

试析中国古代男女诗人笔下女性形象的差异
——兼论朱淑真女性真实化的自塑造
蔡荷芳内容提要 男女两性在个体上存在着许多差异。
两性在文学创作中也表现出不同的审美观念。
中国古代男性诗人往往是按照自己的感观需要塑造女性,而宋代朱淑真作为女性诗人的代表,其笔下的女性是鲜活的真实化的自写真。
关键词 性别差异;
女性形象;
朱淑真
男女性别差异不仅表现在自然的生理特征方面,也表现在社会学的其他方面。
由于性别的差异,两性在文学创作中也表现出不同的审美观念。
在中国封建社会,话语权由男性掌控,失去话语权的女性只能像物品一样成为男性评价和塑造的客体对象。
因此,男性在表现女性时总是按照男性的审美标准来评价和塑造。
纵使有些男性文人拟作闺音,以女子的口吻来写作,但男性拟作的闺音还是可以看出“男扮女装”的假女子形象,还是能听出男性“雄性”的声音。
那么,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男性究竟是如何按照自己的喜好塑造女性 。
而朱淑真作为封建社会女性文人的代表又是怎样自表现的 。
一、男性作家对女性感观性的描绘
(一)对女性外在形象的描绘
明代叶邵袁在《午梦堂全集·序》中说:“丈夫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而妇人亦有三焉:德、才与色也。
”从他排列的顺序看,男性对女性的审视标准和男性一样,把“德”列为首位,但具体内容却大不相同,女性的德是指“妇德”,是为男性服务时所遵从的女性规范。
女“才”也只是博得男性青睐的能力,即指闺阁内的针织刺绣等生活需要和琴棋书画歌舞等休闲消遣的才艺,一般所说的才女都是指后者。
女“色”是指女性满足男性感官愉悦的外在形象。
孟子将美色与食物等量齐观,认为“食色,性也”[1]揭示了人(仅仅是男人)所共有的生理需求的本性特征。
孟子所谈的“色”仅指女性或漂亮的女性,“他没有将女性当作‘人’看待,而当作‘色’,将女性当作满足男性需要的客体存在物”。
[2](P222)在古代诗词创作中,才色俱佳的女性是男性文人主要描写的对象。
走进中国古代文学的殿堂,男性的笔下出现的多是风姿绰约的美女。
《诗经》的开卷之作“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俅。
”这个“窈窕淑女”就是“君子”选择女性的共同标准。
屈原笔下的美人如空谷幽兰,有一种馨香高贵的气质,他将女性置于美丽的大自然中,更显示其馨香美丽。
如对“湘夫人”的描写:“荪壁兮紫坛,匊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辛矣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帏,辟惠榜兮既张。
”(《湘夫人》)诗人把湘夫人描绘成自然之圣女,既自然美丽又高贵典雅。
曹植《洛神赋》塑造的洛水女神形象综合了《诗经》和《楚辞》中女性形象的特点,把明眸皓齿、冰清玉洁、贤淑美好的女性形象和屈原的香草美人综合起来,还加上了金玉珠宝的贵族气息。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