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战明明还有10万大军,为何项羽只带800精锐骑兵逃亡?

为何项羽只带800精锐骑兵逃亡?

800亲卫正是项羽意图东山再起之心仍强烈的代表,他对于“汉军已占江东”是不信的,但通过田父欺骗他怀疑了。再经过亭长的言说,他彻底放弃了抵抗。他那颗骄傲的心让他无法撇开自己的责任!我带着他们去打天下,今天我却一个人苟活而回,这不是大丈夫所为!

垓下之战,项羽率10万人马对阵刘邦、韩信60万大军,基本上问题。但项羽只带800精锐骑兵突围而去,让一些朋友表示怀疑。但问题是,我搞不清楚带800名亲卫,又有什么疑虑呢?

项羽率部突围,只能带着最精锐的亲卫部队,古今中外,都是如此。类似于首领突围,只能是敌人目光越小越利于突围,你带着残兵败将突围,是项羽保护当兵的,还是当兵的保护项羽呢。项羽虽然天下闻名,但见过他的人未必多,数万大军突围,哪里都是人,人少了人们的注意力就会分散,项羽就很容易突围。

但问题是,项羽突围前需要去掉一个大累赘。

项羽温柔地问,虞姬呀,现在咋办呢?虞姬说:我死你活:虞姬真的很爱项羽。当然,也有人认为虞姬没有死,而是跟着项羽突围了。

在韩信指挥下,楚军“四面楚歌”,项羽和楚军将士们已经被“乡音”闹得并无斗志。

项羽常年战争,楚军中新兵较多。新兵代表什么?军事战斗意志不足,思乡心切下不仅官兵就是项羽都中计了,项羽舞剑高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闻听,也是舞剑对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说吧,虞姬自刎而亡。其实,项羽也并非传说的那样:野蛮无礼。如果那样,就直接杀了虞姬。虞姬呢?也非常聪明,我想她是真的很爱项羽,否则也不会如此决绝。

司马迁没有记载虞姬唱歌后而死的情节,因此,虞姬自杀、虞姬跟随项羽突围到阴陵而死的说法都存在。但我之所以更倾向于自杀,主要就是:项羽此时突围乃是为了“重振”。作为可以与项羽对歌的女性,而且非常指明了项羽不该“意气尽”,那么,何以阻止?就只能“贱妾还有什么留恋的”来激发项羽斗志了。

一女子都能如此决然,那么,项羽这样的人在此“刺激”下自然会重新“振作”了。

之后,《三家注史记》介绍得很明白,汉军果然中计了。

项羽的突围政策是对的,只不过,他的高傲的心一直在“逃与留”中徘徊,最终,“不肯过江东”:从不信江东被占,到怀疑江东被占,再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的悲情英雄

正是因为仅带领800亲卫突围,缩小了汉军注意力,突围成功后,汉军才发现上当。

曾在项羽手下当兵的韩信

天明时,追赶项羽。项羽最倒霉的地方就是被一名“田父”欺骗,拐进了沼泽中,被汉军追赶上。这是一次非常巧妙的“欺骗”,在司马迁的笔下,代表着一种“民心所向”。同时,因为“四面楚歌”影响,让项羽真的以为汉军已经把老家占领了。

可以想见,当项羽和百名亲卫走在泥淖中时,是什么想法儿!

突出汉军包围后的项羽,亲卫800只剩下100多人,逃到阴陵后被一位田父(传说叫陈铎,但并不真实)欺骗,田父的一个“左”字,就让项羽再次深陷危险中。再次逃出包围后,人数已经降到28人。再到乌江时,项羽勇武精神更是被司马迁秒回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哪个后世人看到这段记录的时候,不会对项羽说出一句“真勇猛呀”!

然而,亭长告知江东未丢的时候,更言“江东虽小”,其实这句话很可能勾起了项羽的自责!占有天下时你都失败了,凭借小小的江东难道真为了一己之私而生灵涂炭吗?最终,见到始皇帝都敢说出类似“取而代之”的话的这位英雄的玻璃心无法承受失败,自寻死路抗于追兵。

综上所述,项羽只带800壮士突围,是非常正确的,也很正常,他是在突围,当然选择对自己最忠心、最能打的亲卫军。然而,最终,“尚有复起”之心的项羽被田父、亭长的话所缠绕,终于“不肯过江东”。从历史上看,项羽的做法不失为一种对百姓的好。因为,他的智力谋略确实无法和刘邦、韩信相抗衡。过了江东也是失败。

项羽虽然打仗非常厉害,但夺天下不仅仅只有武力。同时,夺了天下后更不是靠武力、气概治理天下。项羽只是英雄,但并非管理天下的帝王。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24

因为当时是为了逃命,毕竟人少的时候目标小,逃跑比较容易。但是也是由于项羽其实还是比较刚性之人,尽管当时逃跑了,但是可能并不是他所想的。因此尽管当时带着800精锐逃跑,但是之后还是觉得有愧于江东父母,因此最下选择了自刎江边。

当时韩信军队还是比较牛的,有几十万大军,而且左右翼也还是非常的厉害,再加上刘邦坐镇,后方也受到了保护。但是项羽相对而言,兵力只有韩信的三分线之一,而且整体的布局也不如韩信,而且还可能被左右夹击。尽管当时小小的胜利了一下,但马上便被韩信的左右翼打得落花流水。最后面腹背受敌的情况下,项羽只得往后撤,这个时候韩信也就趁着相遇军队士气不高的时候感激还击,结果项羽不敌,败得一塌涂地。

这个时候的项羽已经没有还击之力了,而且由于被重重包围,又由于没有粮草补给,整个军队不仅疲惫不堪,而且是食不果腹。后面又因为有汉军士兵夜夜笙歌的唱楚国歌曲,导致外面的人以为他们全部落入刘邦之手,更加士气大跌,于是也没有去救他们,反倒有部分士兵连夜逃亡。这个情况之下,项羽其实也是无能为力,没有任何还击之力了。

在这个时候就有项羽的忠义之士建议突围了,毕竟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尽管项羽不认同,因为他认为自己宁可战死也不能跑。所以最后面还是自刎江边以向江西父老谢罪。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9-19

秦末汉初反秦起义取得胜利后,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楚汉之争了,所谓楚汉之争,实际上就是项羽和刘邦的争斗,当然,我们都知道,其结果就是项羽垓下被围而乌江自刎,而刘邦则建立了大汉帝国。果然姜还是老的辣,刘邦比项羽大了二十多岁,那盐可不是白吃的,虽然反秦起义中,项羽是名动天下的大英雄,但是笑到最后的却是老辣的刘邦。

“羽之神勇,千古无二”,这样的评价对于项羽来说再合适不过了,项羽去世的时候不过也才三十岁左右,但在他的过往生涯中,却已经经历了大大小小七十余场战争。而在这些战争中,项羽无一败绩,这样的战绩足以说明项羽在军事上的成就,他在反秦战争中的作用更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即便是这样的项羽也不是战无不胜的,要知道最终他还是在垓下之战中被团团包围,最终自刎而死。这样的结局令人唏嘘,但对于项羽这样的楚国贵族来说,有这样的结局也并不意外,倘若项羽有刘邦的一半厚脸皮,也不至于会有这样的结局。

楚汉之争的数次战争中,刘邦经常狼狈的逃跑,但是他从不气馁,在哪里失败了就在哪里爬起来,反正只要最终能获胜就可以,过程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而项羽却做不到,他是楚国贵族,血液中流淌着骄傲自负的因子,这样的人可以不怕困难,但是却害怕失败,项羽的死就很能说明问题。

当项羽遇到垓下之战,实际上已经是未打先怯了,这在他过往的战争经历中是从未出现的,因为在过去,他从来不去考虑失败了会怎样,因为他坚信自己会胜利,而结果也从没有让他失望,但是在这最后一战,项羽明显是心生怯意了,所以当垓下被围的时候,项羽领着八百名骑兵突围出去,实际上就是逃跑了。

关于项羽出逃的背景,太史公在《史记》中说了这样一句话:“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在这样的情况下,项羽的楚军被围在垓下,他心绪烦乱,然后又在某一天的夜里与虞姬喝酒解愁的时候听到了汉军唱的楚歌,这让他的心更难以平静,于是就有了那首著名的《垓下歌》。

第一句是“力拔山兮气盖世”,这一唱不要紧,项羽和虞姬以及左右的人都泪如雨下,这绝对不是什么好兆头,外面敌人都已经将你团团包围了,你不去鼓舞士气,却在那里哭泣,任谁也不可能觉得这仗还能取得胜利。

而项羽也真的放弃了正面对战,他在哭泣了一会之后,上马领着八百多名骑兵突围而去。垓下之战的最初,项羽有十万大军,但在他决定逃走的时候却只带了八百骑兵,当然,这八百骑兵实际上是楚军中的精锐。或许,在项羽决定离开的时候,曾经想过他日东山再起,但在后期的逃亡中,却最终只剩下了他自己一个人,面对着滚滚乌江水,他自知已经没有脸面回到江东,所以才有乌江自刎这样的悲情时刻。

那么,回过头来我们再看,项羽为何放弃了楚军,只带着八百骑兵逃亡了呢?原因不外乎是这么几个,其实太史公的那句话已经算是做了一个说明:

其一就是项羽被团团围住了。垓下之战的时候,几路诸侯之间是空前的团结,五路大军全部出动,兵力最少在六十万以上,其中韩信就领了大概三十万大军。刘邦打仗是不行,遇到项羽基本就是逃跑的份,但是韩信的军事能力却是有目共睹的。虽然项羽以少胜多的军事案例不在少数,但是这一次却是遇到了劲敌。

其二就是兵疲食尽。在过去的八年时间里,项羽一直在打仗,楚军基本是时时刻刻在准备战斗,好不容易反秦成功了,项羽又开始平定诸侯叛乱以及楚汉之争。长此以往,楚军确实疲乏了,很多人实际上已经不愿意打仗,他们想回到家乡去,并不愿意总是这样没完没了的打仗,而且随着诸侯的叛变,项羽疲于应付,军粮逐渐减少,粮草对于战争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刘邦之所以在和项羽有了鸿沟和议之后再次攻打楚军,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张良、陈平说的一句话:“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

其三就是诸侯们大部分不愿意依附于项羽。项羽是战功赫赫的武将,但却不是一名成功的政治家,他能平定天下,但没有统一天下的能力,而且他最初想的就是继续沿用春秋战国时期的模式,即天下有数个诸侯国,而霸主只有一个,即楚国。但是项羽很明显并不怎么得人心,这和项羽在战场上表现的狠辣不无关系,但也说明他并不善于收买人心。

总之,在分封诸侯后,诸侯对他的不满也逐渐显露出来,有的直接起兵反了,更多的就是心里不服气,顺便不响应项羽。当然,即便是在楚军中,项同样存在一个极大的缺点,即刚愎自用,这都影响了项羽未来的路。

其四就是项羽未战先怯。垓下之战中,楚军被围后,项羽第一次感到了害怕,他甚至已经知道自己不可能取得胜利,这是一种心理上的失败,但却直接反应在行动上,他直接领着八百精锐骑兵跑了。他为何怯了呢,自然就是知道楚军兵疲食尽,将士们毫无斗志,再加上很多诸侯都背叛了项羽,这让他前所未有的迷茫起来,反应在战争中就是畏怯了。

总之,一句话,在这场战争中,天时、地利、人和,项羽一样没占,所以他选择了逃走。

第3个回答  2019-10-24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垓下之战项羽方是10万大军,被刘邦五路大军、近60万大军合围。虽说兵力对比悬殊,但我们知道楚兵历来英勇善战,为何项羽只顾带着800精锐骑兵逃亡,丢下了近10万大军?
公元前203年,楚汉签订了著名的“鸿沟和议”,以战国时魏国所修建的运河:鸿沟为界,划分天下。
随后,项羽带着自己的10万楚军绕南路、向固陵方向撤军,刘邦也准备西返。这时,张良、陈平等人却劝说刘邦撕毁合约,趁着汉已经拥有天下的大半,偷袭一心想回家的楚军,以统一天下。
刘邦采取二人建议,撕毁了盟约,一直在楚军屁股后面穷追不舍。行至夏南时,约韩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围楚军。
但两人并没有如期应约,导致刘邦大军在固陵被项羽打败,慌忙退到陈下,坚守不出,项羽再一次合围刘邦。
为了打破困境,顺利约韩信、彭越合围项羽,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将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这才搬动两人,各自带着自己的看家军队前来,同时命令刘贾率军联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军对项羽形成了合围,垓下之战开始了!
为何项羽在垓下之战弃10大军而去,只带800精锐骑兵逃亡?
一、垓下之战受重创
当时,以韩信30万大军为主力,孔将军为左翼,费将军为右翼,刘邦坐镇后方,周勃、柴武等预备军在刘邦军后待命,共计近60万大军对项羽形成合围。
项羽带着10万骁勇善战的楚军与韩信军大战,一度打得汉军落荒而逃,却被孔、费二人率领的左右翼军夹击,项羽军抵抗不住,只得后撤,韩信趁机反击,使得项羽军大败,遭遇重创,退入营寨中坚守不出。
二、楚军已无反戈一击的能力
遭遇重创后,楚军在垓下已经被重重包围,而且粮草不够,士兵战斗力下降。更有汉军士兵夜夜唱楚歌,导致楚军士兵误以为楚地已经落入刘邦之手,士气崩溃,不少士兵纷纷连夜逃亡,项羽已经没有能力反戈一击了。
这时,突围逃亡似乎是最好的办法了。
于是,项羽只好舍弃战斗力下降的老弱病残、带着少量精锐连夜逃亡,这样还能避免被汉军发现。
果然,直到第二天天亮,汉军才发现项羽逃亡了,灌婴赶紧率领五千精锐骑兵追击。
最后,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在乌江边上自刎身亡!
(参考资料:《史记》等)
第4个回答  2019-10-25
垓下之战征兆时间较长,士兵们非常累了,人在疲惫情况下就会有负面心理,而项羽是个非常聪明的人,看透了这一点,就带着士兵们逃亡了。

垓下之战还有10万大军,为何项羽只带八百精锐骑兵逃亡?
项羽再垓下之战中虽然还有10万大军,但是在刘邦60万大军的全面包围下,物资粮草已尽,而且四面楚歌,有很多士兵都纷纷溃逃,士气大挫,所以项羽决定丢下老弱残兵,仅带八百精锐骑兵逃亡,减小目标。项羽与刘邦进入关中后,就形成了两军对峙的局面,经过长时间消耗后,双方都未分出胜负。在公元前203年,刘...

垓下之战还有10万大军,为何项羽只带800精锐骑兵逃亡?
可惜最后还是因为各种因素,八百精锐骑兵不足一二。被汉军包围在乌江边,项羽也在乌江边自刎身亡。可惜、可叹。

垓下之战时,项羽明明还有10万大军,为何只带800精锐骑兵逃亡?
在垓下之战的时候,项羽明明有还10万大军,之所以只带800精锐骑兵逃跑,是因为剩下的10万大军已经被吓破了胆,没有了战斗之心,带上反而累赘。楚汉之战其实项羽还是大意了,毕竟项羽没有想到在自己和刘邦签好协议之后,刘邦竟然还能够反过来背信弃义给自己一刀,刘邦直接率领大军偷袭项羽,项羽军队被团团...

垓下之战还有10万大军,为何项羽只带800精锐骑兵逃亡?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项羽大败之后,随军的粮草完全不够这10万大军开销,带上他们反而会有造反的危险。垓下之战严格说来是荥阳成皋对峙战的延续,公元前203年,楚汉双方已经在荥阳到成皋一线相峙几年,粮草、兵员都严重短缺,于是双方议和,以鸿沟为界划分楚汉势力范围。协议签订后,项羽就率10万大军东撤,...

垓下之战项羽还有十万大军 项羽为什么要带着800精锐骑兵逃跑
从项羽的行程来看,他就是想逃亡江东,而且是扔掉江东子弟独自逃命,完全不顾“吃香”,至于能不能东山再起根本不在考虑范围内,保命要紧。想想那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很为李清照被愚弄而愤愤不平。其三,10万大军成了累赘 那么,项羽为何只带了800人逃跑,10万马仔跟着不香吗?最早项羽也是...

垓下之战明明还有10万大军,为何项羽只带800精锐骑兵逃亡?
垓下之战,项羽率10万人马对阵刘邦、韩信60万大军,基本上问题。但项羽只带800精锐骑兵突围而去,让一些朋友表示怀疑。但问题是,我搞不清楚带800名亲卫,又有什么疑虑呢?项羽率部突围,只能带着最精锐的亲卫部队,古今中外,都是如此。类似于首领突围,只能是敌人目光越小越利于突围,你带着残兵败将...

垓下之战还有10万大军,项羽为什么带800精锐骑兵逃走?
垓下之战项羽其实不算逃兵,他是带着八百精锐骑兵是想寻求突破。垓下之战,对于项羽来说是一场非常艰难的战争,还为此赔上了自己的性命。在《项羽本纪》一书中是这么描述的。项王带着兵马到达垓下,那个时候军队兵马已经锐减,身上也没有多少粮食,周围又被汉军及其他诸侯国的士兵包围住。就算这个时候,...

垓下之战还有10万大军,为何项羽只带800精锐骑兵逃亡?
项羽之所以仓皇出逃,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他已经丧失了抵抗意志。他在精神上已经放弃了。按照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当时刘邦及诸侯兵三十万,项羽兵十万。两军的处境截然不同,“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兵少还可以勉强支撑,关键是粮尽太要命。没有粮草,大军很快...

垓下之战还有10万大军为何项羽只带800精锐骑兵逃亡呢?
在垓下之战前已经有过多次大战,其中起决定性的一战是陈下之战。陈下之战前刘邦派郦食其说服齐王,归附汉王。此时齐国其实大部分地方已经被韩信打下来了,所以韩信怎能容忍别人抢功劳,所以韩信急攻齐国。齐国向楚国求救,项羽派龙且率领20万楚军援齐,他自己则据险而守成皋。一时间楚汉之争的主战场从...

项羽在垓下之战还有十万军队,为何只带了八百人突围逃走?
项羽的楚军退至垓下后,全军安营扎寨,修筑壁垒,项羽整顿军队,准备阻击刘邦,确保大军退回江南,此时楚军还有十余万人。不久,韩信、彭越、英布等人的大军与刘邦会合,双方大军在垓下集结,项羽大军被数十万汉军团团围困。汉军以韩信为主将,率领三十万大军与项羽正面决战,韩信亲率主力居中,令派大将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