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唐·白居易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赏析】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上句以君之情、潮之信作比,突出君不如潮有信。潮水起伏不定,但潮涨潮落,毕竟还有其定时;而君之离去,杳无音信,多少月圆月缺,多少潮涨潮落都已过去,可君还没有回来,可见君不如潮。君之薄情,令人心生恨意,曾经的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人重利轻别离”自古都是如此,殊不知君眼中有利益财富,有整个花花世界,而妾的眼中只有君一人。
“相思始觉海非深”,以相思作结,短短七字,寓意深长,耐人寻味。妾之情深,深于海,而君之信尚不如潮水,两相对照,使“君情”与“妾心”之间形成更鲜明突出的反差。可谓匠心独运,出人意料。“始觉”二字,说明君之薄幸是在久经折磨中悟出的,痛彻心扉,凄楚动人。
另外,“相恨”、“相思”的转化,刻画出思妇内心微妙的变化。既恨君不如潮,又没有斩断情丝的决心,因此转恨为爱,爱恨交织在一起,难解难分。体现了女子的忠贞不渝,也真实地反映出当时千千万万有同样遭遇的妇女悲剧性命运,具有典型性意义。
扩展阅读:白居易的文学成就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重视。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喻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所以他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类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扩展阅读: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白居易描写爱情的诗词《浪淘沙》赏析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
白居易的古诗《浪淘沙》原文是什么?
白居易的古诗《浪淘沙》的原文: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赏析:这是一首女子抱怨丈夫久出不归和自诉深情的小诗。健康活泼,笔墨简洁,塑造了一个大胆而深情的女子形象,富有民歌气息。全诗都是一个多情女子的独白。“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了?”...
《浪淘沙》古诗赏析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赏析 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这是白居易为妇女呐喊不平的名句,表现了诗人对封建时代下层妇女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关注。在这首原调《浪淘沙》小词中,他又通过对一位思妇复杂微妙的内心矛盾的描绘,真实地表现了妇女对爱情的...
“浪淘沙”这首诗的诗意是什么?
《浪淘沙》这首的诗意是诗人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这...
古诗《浪淘沙》赏析
唐·白居易《浪淘沙》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海底飞尘终有日,山头化石岂无时。谁道小郎抛小妇,船头一去没回期。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青草湖中万里程,黄梅雨里一人行。愁见滩头夜泊处,风翻暗浪打船...
白居易《浪淘沙》全文
唐代:白居易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译文:我问这江潮和海水,哪里像郎君的深情和女子的心意。男女互相埋怨的时候认为对方不如潮水守时有信,互相思念的时候才发觉海并不算深。在这首原调《浪淘沙》小词中,他通过对一位思妇复杂微妙的内心矛盾的描绘,...
古代爱情诗浪淘沙原文及赏析
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白居易有浪淘沙词六首,题材大都与江海有关,这是其中的第四首。这首词以江潮与海水为喻,表达了女主人公对所爱之人的无比深情。用江潮有规律地涨落来比喻爱情的忠贞,这在唐代大概是人们通行的说法。与白居易同时代而略早的李益就有一首有名的《江南曲》,其中末二句说“早知潮...
白居易《浪淘沙·海底飞尘终有日》原文及翻译赏析
船头一去没回期。浪淘沙·海底飞尘终有日注释 1海底飞尘:即沧海成尘。比喻人世短暂。2山头化石:古代传说,有女子送夫从役远方,立于山上望夫,化为石。此处借咏思妇。诗词作品: 浪淘沙·海底飞尘终有日 诗词作者:【 唐代 】 白居易 诗词归类: 【爱情】、【离别】、【伤感】
白居易古诗赏析《浪淘沙》
这首诗告诉我们的寓意是 别以为被贬官的人就会像泥沙一样沉沦 经过千万遍的过滤 淘尽了泥沙最后才会露出闪闪发光的金子,接下来我为你带来白居易古诗赏析《浪淘沙》,希望对你有帮助。刘禹锡 九曲万里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注释】①浪淘沙——唐代曲名,来自...
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讲解、赏析
大家好,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作者】唐·白居易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大和至开成年间,作者在洛阳所作,先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这首词说的是我问这江潮和海水,哪里像郎君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