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阅读题表达技巧的考查及其解答(1)
先看两道2005年的高考题目:
题一、(2005湖南阅读题)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1)“巨人”的述说——简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语言描写
(2)“老狮”的画像——谈谈《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肖像描写
(3)他者的视角——试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侧面描写
题二、(全国卷Ⅱ语用题)学校举行“我最喜欢的一篇高中语文课文”的推荐活动,请你填写下面的表格,推荐一篇课文。要求表述简明连贯,突出课文特点。(6分)
课文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理由(不超过5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个题一个是阅读题,一个是语用题,但都是开放性的鉴赏题,赏析范围涉及作品的主旨及其表现、结构特点、表现手法等。可以看出鉴赏评价读物已经成为高考的重要考查对象,可以预计,随着新课标教学的深入,鉴赏能力的考查必将成为高考考查的热点。下面主要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考察高考鉴赏题的涉及的表达技巧及答题思路。
一、常见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
(一)比喻。固有的修辞作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使语言生动形象。
1.比喻句的理解。理解比喻句内涵的基本思路就是抓住喻体找本体。
例1、2005年全国卷Ⅲ第14题:文章开头说:“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原文】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
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惟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惟有张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又必定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银崖翠冠,站远了看,犹如放大的苏州盆景。曲壑蟠涧,更增添无限空蒙幽翠。风吹过,一啸百吟;云漫开,万千气韵。
【答案】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应该是国际上最好的文学作品,张家界则是世界上最美的山水风景。
【点拨】“诺贝尔文学奖”在这里应该是一个喻体,找出这个喻体的本体,这句话的含义就清楚了。“假如”后面的句子是对前一句的补充,这一句话可以说成“张家界的大美如果翻译成人类的通用语言就可以获得诺贝尔奖”,可见,本体就是张家界风景的大美。
例2、2005年湖南卷第18题:贝多芬把客人的来访称为“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是因为_____。
【原文】客人小心翼翼递过去一张字条。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望了一会,“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他说,虽然严肃,但脸土浮现善良的微笑,“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
【答案】他知道别人把他视为难以接近、难以了解的怪人,厌恶别人打扰;了解到客人来访的意图后,他感到欣慰,语带幽默。
【点拨】首先要清楚这是一个比喻句,“兽穴”比喻自己的家,“老狮”比喻贝多芬自己,那么贝多芬为什么这样比喻自己呢?这正是题目要问的。结合上下文,贝多芬的肖像描写及贝多芬在世人中的形象,尤其是贝多芬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和这句话后面的语言同这句话的关系,答案就清楚了。“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表现出世人对他的不理解,和他对世人打搅的不欢迎;“善良的微笑”“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表现出他对这次来访的友善态度,态度友善而用喻自贬,所以幽默。
2.比喻句的鉴赏。鉴赏比喻句一要注意比喻固有的修辞意义,如生动形象等;二要根据语境看它同上下文联系形成的修辞效果,如对比、讽刺等;三要看它对表达主旨所起的作用;四要看它是否连续用喻,如果连续用喻,一般意在渲染强调,并在结构上与上下文形成照应铺垫等关系。
这四个思考点可以把比喻换成其他修辞格或者表现手法,同样成立,当然,具体的表达效果随修辞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而不同,此后不再赘述,敬请留意。
例3、2004年全国卷Ⅲ第19题“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原文】我不害怕自然的死亡,因为害怕也没用,人人不可避免。我也不太害怕痛苦的死,因为那时代已经过去。我最害怕的就是那快乐的死,毫无痛苦,十分热闹,甚至还有点轰轰烈烈。自己很难控制,即很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因为我觉得喝酒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少喝一点可以舒筋活血,据说对心血管也是有帮助的。作家不能当隐士,适当的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对创作也是有帮助的。可是怎么才能不酗酒,不作酒鬼,这有益的定量究竟是多少呢?怕只怕三杯下肚,豪情大发,嘟嘟嘟,来个瓶底朝天,而且一顿喝不上便情绪不高,颇有怨言,甚至会到处去找酒喝。呜呼,快乐地死去!
【答案】运用了类比(比喻)的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类比(比喻)为喝酒,将过分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类比(比喻)为酗酒。少喝有益健康(有益创作),多喝则无益,酗酒造成“快乐的死亡”(没有作品发表)。作用: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
【点拨】“喝酒”比喻什么先要搞清楚,“喝酒”在文中的三种状态——少喝、控制喝、酗酒比喻什么也要搞清楚,这是理解层面的。其次是好处,“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是比喻固有的修辞作用,“讽刺意味”则因为文章是批评热衷于社会活动而写不出作品,导致艺术生命完结的文坛怪现状的。
例4、2005年江西卷第19题: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笔墨写溪水、星光、陨星?试作简要分析。
【原文】一条溪水从孕育它的湖泊往下流时,它就迸发着,喃喃地冲击着往平坦的地方去,在中途,一根直立的芦苇可以使它发生一个旋涡,一块红沙石可以使它跳跃一下。它让时间像风磨一样地转,经过无数的曲折,不少别的溪流汇集添加,最后才徐徐地带着白沫流入大海里,它的被人叹赏决不是因它最后流入了海。它自然得入海。诗人歌颂它的是它的闪光,它的旺盛;哲学家赞扬它的是它的力,它的曲折。这些长处都显现在它奔流当中的每一刻上,而不是那个终点。终点是它的完结,到达了终点,已经没有了它。它完结了。
我们岂可忽略我们旅程上的每一瞬!(写星光、陨星的段落略)
【答案】使用多个比喻强调说明不可忽视我们途程上的每一瞬。与匆忙走路的人形成对比。形象、情感、哲理三者交融,更生动地表达文章的主旨。
【点拨】将题干中的词语放置原文相关句子中,可明确这些词语都是喻体。联系文章的题目“给匆忙走路的人”和文中的关键语句——“这些长处都显现在它奔流当中的每一刻上,而不是那个终点”,“我们岂可忽略我们旅程上的每一瞬”,可知这些形象都是为了与匆忙走路的人的匆忙形成对比,劝其不要匆忙的。题目问“为什么”,应该是包含理解和鉴赏两个层次的。
(二)比拟。固有修辞意义:把物拟人化,把人拟物化,把抽象的概念拟物或拟人化,使描写的事物或抒发的情感形象生动具体,抒发强烈的情感。
1.理解比拟句。根据修辞特征,找出相关语句。
例1、2005年全国卷Ⅲ第17题第(2)小题:“作者说:‘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文中这一“灵性”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从第三段、第四段各举一例回答)”
【原文】(第三段)刚见面,张家界就责问我为何姗姗来迟。说来惭愧,二十六年前,我本来有机会一睹她的芳颜,只要往前再迈出半步。那是为了一项农村调查,我辗转来到了她附近的地面。虽说只是外围,已尽显其超尘拔俗的风姿。一眼望去,峰与峰,似乎都长有眉眼,云与云,仿佛都识得人情,就连坡地的一丛绿竹,罅缝的一蓬虎耳草,都别有其一种爽肌涤骨的清新和似曾照面的熟悉。是晚,我歇宿于山脚的苗寨。客栈贴近寨口,推窗即为左道,道边婆娑着白杨,杨树的背后喧哗着一条小溪,溪的对岸为骈立的峰峦。山高雾大,满世界一片漆黑。我不习惯这黑,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披衣出门,徘徊在小溪边,听上流的轰轰飞瀑。听得兴发,索性循水声寻去。拐过山嘴,飞瀑仍不见踪迹,却见若干男女围着篝火歌舞。火堆初燃之际,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树枝。燃到中途,树枝通体赤红,状若火之骨。再后来,又变作熔化的珊瑚,令人想到火之精,火之灵。自始至终,场地上方火苗四蹿,火星噼噼啪啪地飞舞,好一派火树银花。猛抬头,瞥见夜空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啊——”,一声长惊,恍悟我们常说的“魅力”之“魅”,原来还有如此令人魂悸魄悚的背景。
(第四段)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且摘一片枫叶为书签,拣一粒卵石作镇纸,留得这红尘之外的秋波,伴我闯荡茫茫前程。犹记前年拜会画家吴冠中,听他老先生叙述七十年代末去湖南大庸写生,如何无意中撞进张家界林场,又如何发现了漫山诡锦秘绣。欣羡之余,也聊存一丝自慰,因为,我毕竟早他四五年就遥感过张家界,窃得她漏泄的吉光片羽。
【答案】①“峰与峰,似乎都长有眉眼”,或“尽显其超尘拔俗的风姿”,或“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等。②窃得她漏泄的吉光片羽。
【点拨】作者用“灵性”修饰山野,“灵性”是写人和动物的词语,“灵性的山野”是定语加中心词形式的比喻或者比拟修辞格。根据提出的问题,答题时,在三、四段找到用人或动物比喻、比拟山野的句子即可。
2.比拟句的赏析。基本思考点有:一、比拟句表达的内容,二、比拟句固有的修辞意义,三、比拟句在表达主旨上起的作用。
例2、2005年天津卷第18题:请赏析“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展展的”这句话。
【原文】在春天的田野,我曾看过一棵树。那是一个已被水珠打湿的傍晚,我轻轻地抚摸着一棵枝干像盘龙一样的榕树,它的庞大的树身盖住了一大片庄稼。和煦的风从耳边掠过,心霎时像一泓明静的湖水,一向被忙碌踩乱的日子在心中渐渐沉静了下来。这时,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平展展的,似乎把人的每一缕思绪都变得那么纯粹而葱茏了。从此,每当春天,我的心就成了温柔的绿色。
【答案】把风拟人化,把情感具象化,反映出作者抛却烦恼后的平和心境。
【点拨】赏析比拟句一般要包括比拟句表达的内容、比拟句固有的修辞意义和运用比拟句表达的主旨。上面的答案就是这样拟定的。理解句意要把握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这时”一语可见,“把……情感抚摸得平平展展”与上一句“日子在心中渐渐沉静了下来”同义,都是表达心境的平和。
例3、2005年湖北卷第20题: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列问题。(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原文】你想象根系在黑暗的土地下嗞嗞嗞地伸长,真正侧耳去听,它们就屏住呼吸一声不响了。你想象枝叶在悄悄地伸腰踢腿挤眉弄眼,猛回头看,它们便各就各位一本正经若无其事了。你从不敢手指瓜果,怕它们真像邻居老吴伯说的那样一指就谢,怕它们害羞和胆怯于是气呼呼地不再合作,总之,它们是有表情的,有语言的,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最后来到餐桌上,进入你的口腔,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这几乎不是吃饭而是游子归家,是你与你自己久别后的团聚,也是人与土地一次交流的结束。
【答案】拟人(或比拟或比喻)。既形象生动,又充满感情。
【点拨】题目要求“简要回答”,上面的答案确实不能再简要了,只剩了拟人固有的修辞意义,连运用这一修辞表达的情感都简要掉了。高考如果这样回答就可以得满分,算我们运气好。
(三)对比。固有的修辞意义:显现两种不同事物或情形彼此间的差异,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对比反映了作者赞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等的明确的思想倾向。
例1、2004年江苏卷第20题:“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原文】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答案】①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②杜甫生前的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③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④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境遇的对比;⑤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⑥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好处:通过多方面的对比,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点拨】第一问要把握整体,放眼全文,整合文意作答。这里只是选了文中的两段,可以看出前三个方面的对比。第二问因为是针对整个文章运用的对比手法发问的,所以要结合文章主题,扣住固有的修辞意义作答。又因为是运用多方面的对比表达一个主旨,所以有“内涵更加丰富”的效果。
(四)反复。固有的修辞意义:⑴意在强调,以抒发强烈的情感,表达深刻的思想;⑵借以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使语意连贯,并加强语言的节奏感;⑶间隔反复有引出对比的作用。
例1、2005年全国卷Ⅰ第15题:“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原文】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地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忿怒的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黄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
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
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了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
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冰心《一日的春光》)
【答案】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驱散;到处寻找春天,却发现春天早已远引。欲扬先抑,突出下文“一日的春光”。
【点拨】这是间隔反复。文中两次使用了“我不信了春天”,结合该句在文中的位置来概括它所要强化的内容,第一次出现是强化答案的第二点,第二次出现是强化答案的第三点,答案的第一点要从节选文字的前面去概括。文章的主题是突出“一日的春光”,先反复强化春天不来,春天远走的情形,就是为了引出这一主题,以突出春天带给人的快乐与生命活力,所以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这个答案是围绕对比固有的修辞意义的第一、第三点思考的结果。
例2、1998年高考全国卷第29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①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6个字)
【原文】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答案】①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②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文章主旨到强化作用。
【点拨】第一问:“便”是“就”的意思,本已给人时光流逝之感,这里用“便”反复以串联节气,中间不用点号,加上段尾的感叹“真真的怎么得了!”,作者强调时光飞逝之意图再清楚不过了。第二问:“自己那一份”“秋”“冬”“四季”“生活”是逐步扩大的,用“领取”反复以串联之强化了主旨,因为文章意在表达珍惜时间,拥有生活,并在生活中有所收获、不断提升的情感。
(五)引用。固有修辞意义:⑴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生动而简练的说明问题;⑵引用谚语、歇后语、熟语等能使文章通俗,引用格言、名句、历史掌故等,能使文章典雅;⑶引用的内容能同上下文构成对比、映衬,铺垫、照应等关系。
2005年重庆第20题:文章第五段是否可以不引用张潮的话?为什么?
【原文】这种高楼大厦的新神话拔地升天,也正把我们的天空挤压和分割得狭窄零碎,正在使四季在隔热玻璃外变得暧昧不清,正在使田野和鸟语变得十分稀罕和遥远。清代张潮在《幽梦三影》中说:“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如此清心和雅趣,似乎连同产生它的旧式宅院,已经永远被高楼大厦埋葬在地基下面了。全球的高楼居民和大厦房客们,相当多已习惯于一边吃快餐食品,一边因雪想堵车,因花想开业,因酒想公关,因月想星球大战,因山水想开发区批文。当然,在某一天,我们也可以步入阳台,在铁笼般的防盗网里,或者在汽车急驰而过的沙沙声里,一如既往地观花或听蝉,月下吹箫或霜中饮酒,但那毕竟有点像勉勉强强的代用品,有点像用二胡拉贝多芬,或者是在泳池里远航,少了一些真趣。这不能不使人遗憾。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寂寞的影子。
【答案】(1)不可以。(2)①不引用会使文章失去语言的雅趣;②不引用会使文章失去铺垫和仿拟对象,减弱了古今对照的效果;③不引用会减少“遗憾”的丰富内涵。
【点拨】回答“不××”这样的问题应采用正反比较法,即想想引用张潮的话与不引用张潮的话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区别,想清楚了,“为什么?”就回答出来了。怎样思考区别点?根据引用的固有修辞意义的三点说明逐点查找。当然,它的语境意义和语境修辞效果会视语境的不同而变化不尽,这就需要我们会“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六)反语。故意说跟本意相反的话来表达本意就是反语。肯定性反语,即贬词褒用、反话正说,其修辞意义是:高度赞扬,感情真挚、深厚。否定性反语,即褒词贬用、正话反说,其修辞意义是:表达强烈不满、嘲弄、讽刺或调侃之情。运用反语,可以使语言含蓄幽默,或者幽默辛辣。
例1、2000年全国春季高考卷第21题:“第一自然段的杰作指的是什么?这样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原文】刽子手们这次杰作,我们不忍再描述了,其残酷的程度,我们无以名之,只好名之曰兽行,或超兽行。但既已认清了是兽行,似乎也就不必再用人类的道理和它费口舌了。甚至用人类的义愤和它生气,也是多余的。反正我们要记得,人兽是不两立的,而我们也深信,最后胜利必属于人!
【答案】①指反动派镇压学生的兽行。②使悲愤的感情表达得更加强烈。
【点拨】“杰作”是反语。“杰作”前有“刽子手”修饰,后面又说“只好名之曰兽行,或超兽行”,再联系“背景资料”提到的国民党云南当局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暴行,第一问的答案不难做出。第二问知道这一反语属于正话反说,答案也不难做出。
参考资料:http://yuwen.hzyz.net/Article_Show2.asp?ArticleID=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