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创立人是谁

如题所述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 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晚年在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不知所踪。

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老子》,也叫《道德经》。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学著作。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老子》被俄、日、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翻译出版,深受各国读者喜爱。
一、老子和《老子道德经》

老子是我国古代的哲学家。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伟大哲学家。
老子的平生事迹,很不清楚。司马迁在《史记》一书里,给他写了一个传记,但是写得很简单。我们只知道他姓李,名耳,字聃。他是楚国苦县人(今河南省鹿邑县)。也有人说他是陈国相人。苦县和相是一个地方,原来属于陈国,后来楚国出兵灭陈,就成为楚国的地方了。后来的人都称他为老子。"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在古代是对男子的美称,大概凡是有学问有德行的人,都可以得到这个称号。
老子做过周朝的史官。后来因为周朝衰亡,老子西出函谷关,不知所终。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到了我国西北沙漠以西的地方。
老子经过函谷关的时候,关令尹喜知道他将隐去,请老子著书。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字,这就是他唯一的著作《老子》。
老子的生卒年代,已经不知道了。历史学者们作过许多的研究,也有过不少争论,但是老子究竟是什么时候的人,直到现在还没有一致的看法。相传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学问,因此有人估计,老子的年岁应当长于孔子。孔子生在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老子大约生在周灵王初年(公元前570年左右)。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在的传说是不可靠的。根据老子的思想学说来看,老子比孔子晚,大约是战国时代的人。
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他的著作《老子》这本书里。《老子》共八十一章,分上下两篇,一共只有五千多字。后来的人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因为这本书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另外又有称它为"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的。
《老子》这本书,后人作了许多注解。最通行的有汉河上公注,魏王弼注和清魏源的《老子本义》。
由于老子的生平历史我们知道的太少了,《老子》这本书是老子亲手所著的呢,还是老子其人和《老子》一书的关系并不很密切?在这个问题上也有争论。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但是,较多的人比较倾向于这样的说法:老子是孔子以前的人,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亲手所著,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它的成书时间不会晚于战国中期。
我们知道,先秦的典籍很少是由一个人执笔写成的,而是由各学派的人不断地补充、发展,经过很多年代才成为一本固定的书。例如《易经》这部书,从它的形成到写成今天的《易经》的样子,至少经过了五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老子》这本书,文词很简短,比较艰深难懂。它虽然经过后人的增订补充,但是其中的主要思想仍然是老子的创见。现在我们就通过《老子》这本书,来了解老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和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对天帝的否认,"道"的思想

老子是古代中国较早否认天帝的哲学家。
古代的中国人,以为宇宙间的事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或者称为天帝。天帝是有意志的,它有知识,能喜能怒。当它喜欢的时候,它就降福给人们;当它发怒的时候,灾祸就来临了。天帝有着最大的权威,它统治着宇宙万物,统治着每一个人。它不仅是天上的主宰,也是大地和人世间的主宰,人间的帝王,也是要受它的管辖的。所以人人都对天帝存在着敬畏的心情。这种观念,到了春秋时期才开始起了一些变化。
春秋时期的中国社会,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各个方面,都有显著的变动。旧的世袭贵族的势力逐渐衰落,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成长。这时期诸侯之间进行着持续不断的战争,连年不断的大宗军费和贵族生活的奢侈,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起了人民的怨恨和愤怒,爆发了人民的反抗。这种剧烈的阶级变化和斗争的现实,使得当时一些头脑比较清醒的统治者,逐渐认识到人民的力量,认识到仅仅用爆力压迫是不行的。因而不得不去注意人民的意向。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对于天帝统治人民的威力有了怀疑,认为天帝也是要考虑人民的要求的。天帝的绝对权威地位开始动摇了。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是无情的,天地对于万物,如同人对于草结成的用来祭祀的狗一样,用过之后,就抛弃了,没有什么爱憎。这个比较的意思在说明万物的生长运行,并没有什么神的意志在支配着。
老子这种否认天帝支配万物的意思,和春秋时期人们所认识到的自然科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记载,当时的历史学家已经知道冬至、夏至的周期。又发现木星十二年一循环的规律,定出了十二年为一周天的岁星纪年法。公元前七世纪初,对朔日的推算已经能够达到大体正确。这些都使人认识到天也有它一定的运行规律,并不能随意行动。所以天的观念,在人们心中逐渐地具有了科学的意义。
因此,老子否认天帝为至高无上的权威的学说,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它的社会历史条件和自然科学知识发展的根据的。
老子否认天帝的存在后,提出了一个"道"来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说,道是"象帝之先"的,帝是古代一贯相传的最大权力的天神,但在老子看来,道在帝之前就已经有了。老子对于他所提出的道,作了许多解说。他说:这个道不是寻常的、一般的道理,而是天地的原始,万物的根本。它在天地万物生长以前,就已经有了。它永远不变地存在着,不停地在天地万物中间运行着。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亲,没有它,就没有宇宙。
老子又说,道是一种看不见形状,听不见声音,捉摸不到的一种混混沌沌的东西。当你遇见它的时候,看不见它的前面;跟着它的时候,又看不见它的后面。这是多么神秘呵!但是,它又是什么地方都存在的很平常的东西。
继承老子学说的一个很有名的哲学家庄子曾经说过一个寓言故事。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个名叫东郭子的人,问庄子说:"你经常说的什么道,究竟在哪里呢?"
庄子回答说:"道是什么地方都存在的。"
"到底在什么地方呢?请你明白告诉我。"东郭子又问。
"在蝼蛄和蚂蚁的身上"。庄子说。
"怎么这样低下呢?"
"在小米和稗子里面。"
"怎么更加低下了呢?"
"在瓦甓里面。"
"岂不是愈来愈低下了么?"
"在大小便里面。"
东郭子听说"在大小便里面",觉得庄子愈答愈不成话,便不再问下去了。
庄子对东郭子说:"你要我明白告诉你道在什么地方,我只有把它说得低下些,才显出道是什么地方都存在的,你为什么不高兴呢?"
这个故事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大至宇宙天地、小至蝼蛄、瓦甓,都包含着道。所以,道是什么地方都存在的。它不依赖人们的主观意志,客观地存在着。庄子故意把道形容得那么低下,目的就在于打破大家对道的神秘观念。

三、"无为而治"与"小国寡民"
《老子》一书中,提出了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描述了老子所追慕向往的理想世界的图景。
如何治理国家呢?老子认为最好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什么是老子所追慕向往的理想世界呢?是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
《老子》一书中,处处都贯彻着无为的思想。无为就是无所作为。老子认为理想的统治者治理国家,是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不要去干涉他们。用无所作为听其自然发展的办法,来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
在老子看来,虚无的东西才是最有用的东西。道本身不就是空虚而看不见的吗?它的作用却是这样伟大。例如车轮,如果没有中间的圆洞,就不能转动了。我们用的茶杯、磁碗等器皿,如果没有空的地方,就不能装东西。门户如果没有空处,就不能出入。房屋如果没有空处,怎么能住人呢?因此老子说,无和空才是有用的。我们对待事情,无为正是有所作为,"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人人按照无为的准则去过日子,去作人,国家按照无为的准则去治理,这样一切事情就能办理得很好了。
老子说,天下的禁令越多,人民越陷于贫穷。民间的武器越多,国家越陷于混乱。人们的技术越巧,越引起许多反常的事情。法令越分明,盗贼反而不断地发生。老子反对用刑、礼、智这些东西来治理国家。他反对重税,反对强大的兵力,反对工商业,反对知识和文化。认为这些都是违反了无为而治的原则的。
老子一再告诉统治者,如果违反了无为而治的原则,就会引起人民的变乱,以至无法维持和巩固自己的统治。统治者最好是放任无为,让人民觉得只有个政府存在罢了,而实际上有政府和没有政府都是一样。这样人民自然会顺从,自然会变得朴实,自然会富裕起来。理想的君主,只不过是人民的一个首长,他的地位虽然在人民之上,但是人民不会感到他是一个负担和威胁。
老子又是主张愚民的。他认为高明的统治者治理人民,应该是削弱人民的志向,使人民愚昧无知。让人民吃饱了饭,筋骨坚强,能够很好地去劳动,过着没有知识、没有欲望、没有企求的生活。老子说出了人民越无知,对于统治者就越有利的道理,后世统治阶级所采取的愚民政策,从老子这里得到了启示。
老子歌颂着原始的朴素和淳厚,他怀恋着古代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毁坏了人民的淳朴,给人民带来了痛苦。所以他说,只有抛弃了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只有抛弃了文化学问,才能免于忧患。老子指斥了阶级社会所谓仁义的虚伪性,智慧和知识用于欺诈造成的恶果,这是老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但是,老子不加区别地反对一切的文化,把阶级社会不合理的制度带给人民的灾难和痛苦,也说成是由于知识文化所带来的,这当然是很错误的。
老子理想的社会是:"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不相往来。"
把这段话译成现代的语言是这样的:
"领土不大,人民稀少。即使有许多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不用生命去冒险,不向远方迁移。即使有船和车,没有地方乘坐它。即使有武器装备,也用不着。使人民再用古代结绳记事的办法。吃得香甜,穿得舒服,住得安适,满足于质朴的风俗和生活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相听得见,而人民直到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所追慕向往的社会,正是远古的原始社会,这自然是永远不可能再出现了。老子的幻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春秋战国时代战争频繁,生活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残酷的情况下,人民迫切要求安静休息和减轻剥削的愿望。但是,小国寡民的理想,是违反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的。老子希望出现许多分裂的、彼此独立的小国,人民在每一个小国里,过着落后的原始生活,这与国家的统一,与日益发展的物质文化,不正是背道而驰吗?因此我们可以说它是一种保守落后的思想。

四、光辉的辩证法
老子学说的精髓,是他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观察了天地万物发展变化的情况,观察了社会历史与政治方面的成与改、存与亡、新与旧、福与祸等对立物的双方面的相互关系,发现了事物内部所具有的一些辩证规律。
老子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后来的人常常引用。这就是说,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它们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
汉朝有一部叫《淮南子》的书,这部书的内容很多是根据老子的思想写成的。其中有一个"塞翁失马"的故事,很生动地说明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
故事是这样的:
从前有一个人,住在距离塞上不远的地方。有一天,他养的一匹马忽然逃到塞外去了。邻人们都替他惋惜,他的父亲却说:"怎知道这不会成为一件好事呢?"
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又跑回来了,并且带来了一匹匈奴的骏马。邻人们又都来庆贺,他的父亲说:"怎知道这不会变成一件坏事呢?"
家里有好马,他又是一个喜欢骑马的人,结果堕马跌折了脚骨。邻人们都来慰问,他的父亲说:"怎知道这不会成为一件好事呢?"
过了一年,匈奴兵大举入侵,附近的青壮年大都在战争中牺牲了,他却因为跛脚未能出征,和父亲一起保全了性命。
这就是后来人们常常说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一成语的由来。
这个故事里所说的好事和坏事,都是从个人和家庭狭隘利益的角度出发来衡量的。但是,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和古代思想家从实际生活经验中,初步臆测到好事和坏事可以互相转化的辩证法原理。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说明老子没有把对立物的双方看作死的、凝固的东西,而是看作生动的、可以变动的东西。
《老子》一书中,许多地方还深刻地论证相反相成和物极必反的道理。事物是在矛盾中发展的。老子说:有和无是彼此相生的,难和易是彼此相成的,长和短只有彼此比较才出现,不同的声音产生谐和,前后互相对立而有了顺序。
物极必反:事情在变化中向它相反的方面过渡,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完全成为相反的东西。老子说:向相反的方向变化,是道的运动。这种变化,不是由于别的外来的原因,而是因为事物自身就包含着它的反面的东西。老子根据这种道理,总结出了一套政治斗争的经验。老子一再告诫统治者,必须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和过分的措施,那样会使问题走向另一个极端,结果就会把天下搞坏,就会失去天下。
高明的统治者是能够保持住自己正面的地位不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的。如何去做呢?是使自己处柔弱的地位,而使对方处于刚强的地位,刚强已极,就要转化到它的对面,归于失败。这个道理叫做柔弱胜刚强。为了证明柔弱胜刚强的道理,老子举 了许多的例子。他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它的。又例如:人活着的时候是柔弱的,死的时候便变得坚硬。万物草木活着的时候柔软,死了就变得枯槁。所以坚强的东西应属于死亡一类,柔弱的东西应属于生存一类。军队强大了就会破灭,树木强大了就会摧折。柔弱是胜过坚强的。
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老子的先生常枞病了,老子去看望他。常枞向老子张开嘴问道:
"你看,我的牙齿还有吗?"
"没有了。"老子回答说。
"舌头还在吗?"
"在的。"
"懂了没有?"常枞问道。
"先生的意思是说:硬的早掉了,软的却还在。是吗?"老子回答说。
"你说的对。"
这个故事也是说明柔能胜刚的道理。
老子还初步意识到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变化。他说,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萌芽产生;九层的高台,从一堆泥土筑起;千里的远行,从脚上第一步开始。所以老子又告诫统治者说,事物还稳定的时候,它的稳定容易维持。事物还脆弱时,容易消融。事物还微细时,容易打散。要在事物还未发生前先把它办好,要在事物还未混乱之前先把它理好。
老子发现并了解事物的矛盾性要比一般的古代哲学家更广泛更深刻。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不完备的、自发的、朴素的。老子的思想中,也还有着形而上学的观点。例如老子常常用静止的观点去看世界,他所理想的国家,就是永远孤立和没有发展变化的。老子虽然承认自然的运动,但是,这种运动只是反复的循环而已。又例如老子发现了强弱互相转化的规律,这虽然是老子辩证法中光辉的贡献,但是,他把弱能胜强,当作绝对的规律,不能认识强弱形势的互相转化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另外,老子的辩证法中,虽然有矛盾的观念,却缺乏积极斗争的思想。老子学说的精神,不是要发展矛盾,解决矛盾,向前推进,而是要阻止发展,保持原状以至向后倒退。不过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说,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传入中国以前,古代哲学家中老子确是具有辩证法思想的伟大的哲学家。
五、对后世的影响

因为老子提出了关于道的学说,后来的人就称老子的哲学学派为道家。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到庄子时,道家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后来的人谈到道家时,老子和庄子两人常常是并提的。
道家在我国历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对我国封建社会思想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老子》一书是中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喜欢阅读的著作。
道家思想的影响,从哲学方面来看,魏晋南北朝的玄学,宋朝的理学,都和道家思想有密切的关系。
我国古代哲学家,研究人生的问题比较多些,例如对于生活的态度,道德的修养这些问题,是十分注重的。但是,对于宇宙的形成,自然的发展等问题,注意比较少。老子关于道的学说,第一次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宇宙观,对后来的哲学家有很大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汉朝初年的黄老学说提倡休养生息的政策,就是以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政治学说。历代的封建统治阶级,也常常采用老子所阐明的驾驭臣民的法术,来加强他们的权力,巩固统治。
另外要说到的是老子和道教的关系。
道教是我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是汉朝末年张道陵所创立的。这种宗教混杂了巫术、神仙、鬼神、阴阳五行等内容,专门讲求长生不老、画符驱鬼等迷信。道教创立以后,就尊奉老子为祖师。
道教既然是张道陵所创立的,为什么要尊奉老子为祖师呢?这是有一定的缘故的。
老子的生平事迹,在很早的时候就失传了,所以连汉朝的司马迁对老子的记载都很不清楚。当时大概有不少关于老子的传说,例如说他因为修道,活了二百来岁,他的学问是如何渊博高深,像孔子这样的大学者都要向他请教等等,所以汉朝时候的人,对老子是非常崇拜的。
秦汉的时候,信仰神仙的风气很盛行,相传秦始皇曾经派了五百个童男和五百个童女到海外去找寻仙药。大约汉朝初年,老子也和神仙联系在一起了。后来对老子的渲染愈来愈多,成了一位活神仙。道教创立后,为了吸引群众的注意和信仰,就尊奉这位活神仙为祖师,尊称他为"太上老君",《老子》这部书,也就成为道士们诵读的经文了。
道家和道教是不相同的,一个是哲学派别,一个是宗教,各不相干。由于老子的缘故,有人把道教和道家混为一谈,其实它们并不是一回事。

六、结 语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
老子否认天帝的存在,打破了天帝的崇高地位,提出道来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源,并且把天地万物的生长、运行和灭亡,看成是自然的作用,并没有什么神的意志在支配。这种思想,在当时是有很大的进步意义的。
老子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无为而治。他的理想世界,是远古时代原始的小国寡民的社会。
老子观察了天地万物和社会历史中新与旧、成与败、存与亡等对立物双方的变化情况,提出了许多辩证法思想,这是我国古代哲学史上放射出来的极为光辉的思想火花,是值得我们特别珍视和感到骄傲的一份历史遗产。
老子在我国思想史上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思想,都有很大的影响。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1-28
老子老子
老子(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一书。

道家哲学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

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学更是揉合了道学的思想发展而成。

道家思想后来被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并演变成中国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魏晋风流在清谈玄学时更着重炼丹。因此,道家与道教常被人混淆。

基本观点
道家哲学首先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内涵,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型态的束缚。基本上 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解放 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 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后者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

道家的社会哲学不是进取的,积极的,因为社会只是天道的过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认为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绝对的,因此基本上并不需要提出一套决定性的社会理想,因为天道变化,本身无所谓绝对的是非善恶之性能,因而道家强调得更多的 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这种智慧必须是能应在任何历史情境的社会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以自己发展规格为主, 而强调应对的智慧,因此利于人们修养生息的需求,故而让汉初的黄老之治有了实验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安定了千百年来中国士大夫失意于儒家本位的官场文化之后,也能有一广大的心性世界以顺遂人生。

重要哲学家之思想
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玑,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于是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但重点都在保身而不在文明的开创,可以说他是以一套宗本于智慧之道的社会哲学与理论来应对混乱的世局,而无意制造社会的新气象,因为那些都不是大道的本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最重要开创者,道家哲学基本上也就是老庄二型而已。庄子的道家学不同于老学之处,在于庄子更详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可开创能力,包括智慧上、认识能力上、身体能量上等等。庄子同样站在天道自然的命题基础上,提出了从人的自我修养到面对整个社会国家的处世之道,庄子书内七篇之作,就是他从世界观到知识论到工夫论到社会哲学的内圣外王之道的理论。

列子,战国时人。现存有的《列子》八篇 是东晋张湛所辑 一般认为该书反映了战国至魏晋间的思想。《列子》从道家思想出发 并对道家思想中无为的人生观有所改造 强调人在自然天地间的积极作用 并认为人在一种不任强使力的生存状态下,不忧天 不畏天 才是最好的生存状态。

王弼,三国时代人。当两汉经学的发展已到尾声,社会政治一直在动乱与不义的情境中,知识份子转向玄学清谈的风气,王弼以其对老子哲学的深切体悟,注解老子《道德经》一书,重体用之分 有无之别 不但发展出诠释老学的宗旨:"贵无"的精神,并以此原理注解《易经》,甚至还因此改变了从汉易以来言象数易学的气化宇宙论 而将易经的研究方向代之以纯粹玄学思想 使中国易学史走向一个崭新的局面。

郭象,西晋人,以《庄子注》闻名,主张“独化”理论 是一种从高度抽象思维当中所发展出来的的玄学式概念理论 认为宇宙万物都生于偶然的"玄冥"境界 因此提倡一种物无大小 各顺其适之精神,平等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人生观。

发展时期
道家起源应为远古的隐士传统,当然也有学者说老子是清庙之守,总之,道家的起源绝不是社会政治的积极参与者,他们从旁观察世局,认真思索宇宙的真象,使用着抽象度高且不带意识型态的执着的语言,描述天道与人事变化的法则,属于原理性研究的层次是他们的专长。当先秦的老庄二子总摄整理了道家思想的纲领之后,道家形上思想的深度立刻影响了儒家与法家的形上思想,儒家《易传》之作与韩非子《解老》之作都是在其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说。但是在社会政治的实际影响力上,老子之学要到汉初黄老之治的实施后才正式被试验着,因为在迭经春秋、战国、灭秦、楚汉之争之社会战乱终告停止之时,人们终于发现争强斗争的害处以及休养生息的重要,于是老学原理的政治哲学观点遂被重视。等到西汉强盛,君王开始好大喜功,争战的岁月再度启幕,时代的风气再度转变,然后也再度败坏,等到魏晋清谈之风起,道家哲学又开始了它的生命力,何晏、王弼首开其风,王弼更以简洁有力的注经之作,从理论上深入道家之学并予以阐发,而向秀、郭象则发展庄学的注释工作。魏晋之后,道家思想并未有鲜明的创造传统之再现,但是道家思想的理路却转为道教、易学与儒学理论的开创所藉用的重要启示,尤其是源自庄子的气化宇宙观,更被广泛且深度地再开发着。而同一时期的佛学传播,亦曾有一断相当长的时间是以道家“无”的智慧原理来表达的,此即世称“格义佛学”时期。

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至于道家文化在中国艺术、绘画、文学、雕刻等各方面的影响,则是占据绝对性的优势主导地位,即使说中国艺术的表现即为道家艺术的表现亦不为过。当然,道家哲学对中国政治活动也提供了活络的空间,使得中国知识份子不会因着有太强的儒家本位的政治理想而执着于官场的追逐与性命的投入,而能更轻松地发现进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间的智慧

对道家应简单理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两句话是老子最高深的思想,但其实也是最浅显的道理。

其实两句话是一个意思。

实际拆分,应该是:道,可道,非常道。也可以拆成: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很简单,但也非常多,就像怪石大山一样,不同的人看到的也不一样。没有定论,这就是道德经最玄妙最高深的地方,其实也是这句话的意思。

道,天地之道。可道,人人皆可得道。非常道,但世间之道皆非永恒之道。(有的版本为非恒道)合起来就是:天地之道,实际乃是人人皆可得之道,但世间万物,道道道,皆非恒道。还不够白?那就在白一些吧!

白丁翻译文:天王老子制定的规则,实际没有那么复杂,人人只要用心观察周围,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就能悟出这个“玄而又玄”的道。但是不要忘记,世界上所有道,都不是永恒的,所有事物都有生,自然也有死。老子的这本道德经也不是真理的化身,早晚也会被推翻取代。而实际上,这种世间无恒道的道理,就是天地万物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其实也大致是这个道理。

道可,道可以左右天地万物。

道非,但是再大的道也有被推翻、被打倒的时候。

常道,世间唯一的常道就是此道,万物皆有始有终。

这两种拆法的意思都是一样的,其实你可以试试,把这六个字,不管用什么方法拆,意思都是一样的,这也精妙的应扣了道家万物循环、太极常转的中心思想。这就是老子的最大智慧。

呵呵,其实老子的根本思想就是自我、平常、和谐和循环。

只要你快快乐乐、平平安安、看透自我、包容他人。

你就已经可以算是老子的弟子啦!

1.老子,根据《史记》的记载,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涡阳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2个回答  2007-01-28
道教创始人 ---张道陵

道教-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道教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具有民族思想和信仰的特征。它的信仰根源一方面来自中国占代社会的原始宗教意识,或者说早期人类对自然现象虚幻的错误反映,认为万物有灵及灵魂不灭的观念;另一方面则是先民的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其次是神话和传说中对鬼神的祭祀。

中国道教从创教的1800多年来,—直道脉不断,宗派繁衍成为中国的国教。青城山也成为了道教的祖庭和圣地。从南北朝时期道教西传后,道教影响遍及东南业各国。如今,作为中国道教教理、教义主要来源的老子《道德经》,是目前世界上最多的译本。老子有关“道”的理论,早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青城山列入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区后,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成为了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之地和朝拜、观光的圣地。

张陵青城山创道教

张陵一生的活动,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早期活动;二、为创教作准备;三、创教;四、传教。

张陵出生于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一个信仰黄帝老子的世家,一说为西汉留侯张良的后裔。公元98年的永平十年张陵与弟子王长、赵升等绕开洛阳乘舟入今江西鄱阳湖,上云锦山,并传黄帝九鼎丹法,在云锦山修炼外丹黄白术,历三年炼成太清神丹,之后又炼成九鼎神丹,即所称“龙虎太丹”,传说龙虎大丹炼成后,山显龙虎之形的瑞应,遂改云锦山为龙虎山,公元126年,鹤发童颜的张陵率弟子数人山龙虎山辗转长安,翻越秦岭经古栈金牛道入蜀。

张陵入蜀之后,首先在今大邑县境内的鹤鸣山积极为创教作准备。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因素:——是巴蜀从上古以来受到代表东方文化的楚文化的影响极深,楚文化中巫文化(或称鬼道文化)在东汉张陵创教之前已经形成巫教社团;二是张陵要与从战国时楚国就已经凤靡“淫祀”并影响巴蜀的巫教抗衡,必须积极为创教前作思想教理准备,在创教前后,他先后撰写完成了《老子想尔注》、《黄书》、《道书》、《二十四图》等二十四道书,并以符水等治病,发展教徒。

张陵刚移居青城山天师洞的一个黄昏,与青城山一带分为八部鬼帅的巫教社团斗法。他在装扮上一是穿黄色道袍,佩剑,持印与戴符,之后被称为天师剑、天师印、天师符,成为天师道传教的最重要嫡传信物。青城山一带的巫教八部鬼帅、六大魔王斗法失败后,被禾师道改造与同化,如今青城山上的“降魔石”、“掷笔槽”、“洗心池”等,就是当时斗法之后的传说。不过天师五斗米道在巴蜀等传道的过程中,也有一段与巫教鬼道相互影响渗透的过程。特别是张陵主子张鲁据汉中政教合一30年。

张陵在青城山站稳脚跟后,便开始了以巴蜀为中心的二十四治的传教活动和建立天师五斗米道的宗教社团组织。

建治之后,张陵受西汉卜洲三岛传说的启发,构想出道教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所谓的洞天福地遍布中国传说中的修道大小名山。并为天师道制定朝礼,祭祀的黄色道服,并亲自拟定法篆传授制度,道戒律条等。

中国道教在东汉时太平道因“黄巾起义”失败受到严重打击转入传教的低潮,干家道和李家道都是家庭道影响范围和影响力较小,只有张陵的天师五斗米道自创教以来道脉不断,影响及东南亚和一些西方国家,成为中国传统的宗教。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7-01-28
道教是我国东汉晚期形成的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相传为张天师张道陵所创。奉先秦老聃为道教教主和最高天神。道教讲求长生、飞仙,重视神仙、鬼神,从玉皇大帝到阎罗天子,虚构出一整套鬼神。

道教源于先秦以来的方士、术士、而且派别很多。元朝以后,道教演变成两大宗派,即全真道和正一道。前者主张炼丹飞仙、遵守戒律,不许结婚、不食荤腥。后者主张“祛魔”、“祈福”,以天师道为代表,可以结婚,又叫火居道士,俗称方士。道观中的主持者也叫住熟悉经书的道士,应称“高功”。道士又称“黄冠”、“羽客”。女道士又称“女冠”。

道教主要供奉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王母持,即“久住护持”的意思。见到道士,一般应尊称“道长”。对比较娘娘、东华帝君、东岳大帝、碧霞元君等。道教认为,上天有玉清、上清、太清三大仙境,是道教修行的最高境界,又称“三清”,故道观中设有三清殿。殿内供三清天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太上老君”。道观中还有三官殿,内供天官、地官、水官,传为尧、舜、禹。据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此外,道家还供奉张天师、吕洞宾、王重阳、张紫阳、汉钟离、丘处机、张三丰等人,山神、土地、城隍、财神、灵官、灶王、真武帝君等神。此外,道家还把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八仙也拉入自己的系统,并把其中的汉钟离、吕洞宾等作为自己的始祖。

我国的道教圣地很多,西岳华山、北岳恒山、江西龙虎山、山东崂山、湖北武当山、江苏三茅山及北京的白云观等,都是有名的道教集中地。其中北京的白云观,是道教的最高机构,统领着全国的道教。江西的龙虎山,是天师道的中心机构所在地,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统领着南方的“正一道”。道教把他们借以栖身的风景优美的地方,叫作“洞天福地”,号称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
第4个回答  2007-01-28
中国道教文化简介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箍的宗教。创立于东汉顺帝时期。在文化传统上,道教承传了华夏古代的传统礼乐文明;在一理论上,道教直接吸收并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在实践上,道教继承了先秦时期士,神仙的修炼经验和成果。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概括起来有:道教宇宙观,道教人生观,道教哲学,道教神学,道功道术,斋醮仪范,医学养生,阴阳风水,命相预测,道场法事,道教武术,道教音乐等十二个方面。因此说,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座宝库。而建立,发扬,完善这座宝库的是一代又一代圣贤先哲,仙真高道。先秦时期到隋没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五代时期,到两宋时期,到全元时期,直到明清时期和近代,共有知名真仙高道710余位。在历代真仙高道中最著名,最为人们所耳熟的有:老子,春秋末人,是道家学派和道教哲学创始人。始李,名耳,字聘。楚园苦县人(今河南鹿邑县)。他的《老子五千言》,又称《道德经》是道教文化的开山之作,其哲理精深,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在概念的分析都有着极其深刻的见解,在中国及世界影响深远。庄子:战国时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老子哲学继承者,学问渊博,著《庄子》十万余言,即《南华真经》,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共52篇,现存33 篇,唐玄宗封他为“南华真人”,宋徽宗时封他为“徽妙方能真君”。鬼谷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楚国人。因长期隐居颖川阳城(今河南登封县内)的鬼谷山,故鬼谷子,著有《鬼谷子》一书,是中国相学的创始人。徐福:秦时方士,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家,探险家,琅砑人(今山东胶南,诸成一带),是道家医学的创始人。东方朔:西汉方士,字曼青,西汉时平厌次(今山东陵县)人。著有《神异经》,《海内十洲记》等书,精通道家命相学,医药学。人称“仙人”。张道陵:东汉人。他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实际创立者,东汉沛国丰人(今江丰县)是中国道教史上著名的张天师。葛洪:东晋著名道士,人称葛仙翁,丹阳旬容人(今江苏境内)著有《抱朴子》一书,共70篇,主要记载炼丹的方法。对我国化学,医学,制药学有一定的贡献。王重阳,金代著名道士,陕西咸阳人,是道教中全真教的创始人,著有《明阳立教十五论》,是道教养生学的倡导者。张三丰:明代著名道士,武当派创始人,冀川寥阳人(今河北)精通丹术,著有《全丹玄要》三篇。《道藏辑要》中收录生人所编《张三丰先生全集》对道教武术和道教音乐作出重要贡献。 道教的影响遍及东南亚各国。

参考资料:百度知道

张道陵和老子谁是道教创始人
道教是由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的,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但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益州的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东汉时形成宗教,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叉分化为许多派别...

道教的创始人、创始时间、地点、道教宣扬什么?
1. 道教的创始人是张陵,道号张道陵,也被尊称为张天师。2. 道教创始于东汉末年,创始地点位于蜀中鹤鸣山,今四川省大邑县境内。3. 道教宣扬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倡导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不违背客观规律和大自然。4. 张陵的生平可分为四个阶段:早期活动、为创教做准备、创立道教、以及传教。

道教是由谁创立的?
道教是由张道陵创立的。张道陵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杰出人物,被誉为道教的创始人。他在传统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道教,并通过一系列的宗教活动和思想创新,推动了道教的广泛传播和发展。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 一、张道陵创立道教背景 张道陵创立道教的时代背景是东汉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渴望寻求精神寄...

道教是由谁创立的?
道教是由张道陵创立的。因其最初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故又称张天师。道教起于黄帝,故黄帝为道教始祖;思想集合于老子,所以老子是道教的道祖;最后成于张道陵,所以张道陵就是道教的教祖。道教是由谁创立的?道教是由张道陵创立的。张道陵(34156),字辅汉,原名张陵,东汉丰县(今江苏徐州丰县)...

道教是由谁创立的
道教是由东汉时期的张道陵创立的。张道陵是东汉时期的一位杰出人物,他自幼聪明过人,学识渊博。在成年后,他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致力于探索和研究道教的创立与发展。在他的引领下,道教开始成为一个正式的宗教体系。以下是关于张道陵创立道教的 张道陵结合古代道家思想,以及民间流传的巫术信仰与神仙崇拜,...

道家的创始人是谁,谁又是最大的传承和发扬者?
1、道家创始人——老子 老子,名李耳,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河南周口鹿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2、道家的最大传承和发扬者——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教是谁创立的?
道教是由东汉时期的张道陵创立的。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 一、道教创立背景 在东汉时期,社会背景复杂多变,人们寻求精神寄托和安慰。张道陵在此时代背景下,融合了道家思想、神仙信仰以及民间信仰,创立了道教。二、张道陵与道教的关联 张道陵,又称张天师,被认为是道教的创立者。他结合了黄老之学,吸收民间...

道教的创立者是谁?
道教的创立者是张道陵。张道陵是道教的真正创始人,他开创并发展完善了道教的宗教体系。以下是关于张道陵的 一、张道陵简介 张道陵,东汉时期人物,是道教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他出生于名门望族,自幼便通晓《五经》之术,后学得长生之术和黄帝九鼎神丹秘诀。他创立了道教的正一派,使得道教开始在社会中...

道家创始人是谁
葛玄、许逊、萨守坚合称四大天师。3、正一道是张道陵创立并由其子孙世袭相传,以老子为教主,为最高信仰,符箓斋醮为传播方式,以追求长生不死和成仙为最高境界的一种宗教组织。由于张道陵开始炼丹修道于龙虎山,于是龙虎山可称为中国道教第一山。张道陵是正一道创始人,他是祖天师,又称第一代天师。

道教是由谁创立的?
1. 道教的创立者张道陵,字辅汉,原名张陵,是东汉时期的丰县(今属江苏徐州)人。他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是道教早期的重要派别。2. 张道陵被尊为道教的教祖,这是因为他在道教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尽管黄帝被视为道教的始祖,老子是道教的道祖,但道教的成熟和体系化主要归功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