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列传翻译及注释(刺客列传原文翻译及注释)

如题所述

李大嘴 大嘴读史
原文: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史记·刺客列传》
译文:
齐桓公与鲁庄公已经在坛上订了盟约,曹沫手持匕首胁迫齐桓公,左右没有人敢动手,齐桓公问道:“你想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鲁国弱,而贵国侵犯鲁国也太过分了。现在鲁国城墙塌坏就能压到齐国国境上,大王一定要考虑考虑这件事!”齐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说完话,曹沫就扔掉匕首,走下盟坛,朝北回到群臣的位置上,脸色不变,言辞从容如故。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家伙根本算不上刺客,但是司马迁把他放在刺客列传的第一个。
人家的本职是个将军,但战绩不咋地,三战三败,偶尔客串挟持个人质,反而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管怎么说,勇气可嘉,刺客玩得就是一股气。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勉强算是刺客吧。
这个人就是春秋时期鲁国的曹沫。

曹沫是个鲁国人,很能打。
然并卵。
因为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是单挑,而是群殴,所以鲁沫个人再能打也没办法改变齐国强鲁国弱的局面。
齐国军队来了,曹沫带着鲁国军队上了战场,结果三战三败,丢失了不少国土。

春秋时期是一个很讲“规矩”的时代。
明明齐国拳头大,但还是要搞个外交仪式,在法理上确认占到的便宜。
在一个叫“柯”的地方,牛气哄哄的齐桓公和忍气吞声的鲁庄公碰头了。
原定计划是:经过一系列繁琐的仪式和礼节,两国确定现有领土的划分按照实际占领为准。典型的霸权主义!
虽说打败仗有各方面的因素,但曹沫毕竟是直接责任人,所以他很不甘心,出来搅局了。

盟约的仪式很庄重,也很无趣,作为失败者一方的鲁庄公更是憋屈。
总算完事了,作为胜利者一方的齐桓公正准备向前几步,发表一通热情洋溢的演讲。
这时候,激变陡生。
齐桓公的脖子上被架上了一把匕首,正挨着颈部大动脉,左右一阵哗然,然后又安静下来,谁也不敢上来。
拿着匕首的人正是鲁国军队的主将曹沫。

那一刻,齐桓公或许在责怪安保工作的疏漏,或许在责怪自己不够警惕。
场面有些尴尬,齐桓公定定心神,语气还算平稳地问了一句:“你想干啥”
身为劫持犯,曹沫倒是很冷静,毕竟春秋时期,还没有一枪爆头的狙击手。曹沫说了好长一段话,大意就是齐国很过分,鲁国很悲催,我很不高兴。
齐桓公不可能和这么一个武夫同归于尽,虽然说不想把已经得到的好处让出去,毕竟也是士兵们打生打死流血流汗换来的,但形势比人强,冷冰冰的匕首就在脖子上。
齐桓公很光棍地承诺,这次仗白打了,我们占了多少地,就还你们多少地。

曹沫一看目的达到,既没有多说什么,也没有自杀谢罪啥的,直接把匕首一扔,走下高台,站到自己应该站的位置上,好像啥事也没有发生过。
齐桓公那个气啊!这就完了你不该给我个交待吗
眼看齐桓公有暴走的趋势,一旁的宰相管仲拉住了齐桓公,人家手段下作了一点,但是你是国君,虽然是在胁迫下做出的承诺,但不能说话不算数。
再说了,实在不行,就先还给他们,找个机会再抢回来不就完了。
一场盟约典礼草草收场。
鲁国在战场上失去的土地,因为曹沫的一把匕首,重新纳入鲁国版图。
而本来极有可能成为替罪羊的曹沫继续当他的鲁国大将。

挺简单的故事,出幺蛾子了。
高中的时候学过一篇古文,名字叫《曹刿论战》,说的是齐鲁之间著名的长勺之战,鲁国军队在曹刿的指挥下以少胜多,大败齐国军队。
有砖家考证,曹刿和曹沫根本就是一个人,这可能吗

大嘴不同意这种说法。
两个原因。
第一,长勺之战在这次劫持事件之后,《曹刿论战》里说了,曹刿是从隐居状态出山,自告奋勇统帅鲁国军队的。而曹沫因为劫持事件保住了军队的职位。两者的说法矛盾。
第二,曹刿曹沫两个人的性格反差太大,曹刿是个军师型的智将,曹沫是个冲杀型的猛将。《史记》说,曹沫“以勇力事鲁庄公”,这明显不是曹刿的风格。

司马迁的《刺客列传》里,曹沫是最不像刺客的刺客,只是一个挟持人质的武夫罢了。
虽然曹沫的行为不怎么光彩,群殴不是对手,单挑也未必稳赢,只好出此下策了。
但是,面对侵略者,谁去关心手段,管用才是硬道理。
所以,该填岛的照填,该养猪的照养,该种菜的照种。
就这样。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刺客列传翻译及注释(刺客列传原文翻译及注释)
译文:齐桓公与鲁庄公已经在坛上订了盟约,曹沫手持匕首胁迫齐桓公,左右没有人敢动手,齐桓公问道:“你想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鲁国弱,而贵国侵犯鲁国也太过分了。现在鲁国城墙塌坏就能压到齐国国境上,大王一定要考虑考虑这件事!”齐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说完话,曹沫就扔掉...

史记刺客列传原文及翻译
1、原文: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

史记刺客列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雠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光之父曰吴...

刺客列传翻译
1、翻译:荆轲是卫国人,他的祖先是齐国人,后来迁移到卫国, 卫国人称呼他庆卿。到燕国后,燕国人称呼他荆卿。荆卿喜爱读书、击剑,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任用他。此后秦国攻打魏国,设置了东郡,把卫元君的旁支亲属迁移到野王。2、荆轲漫游曾路经榆次,与盖聂谈论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荆...

史记刺客列传翻译
两段原文出自于《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其翻译如下:原文: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也。今田先生以死明不言,岂丹之心哉!”译文:太子拜了两拜跪下来,双膝跪着走并流着泪,过了一会才说:“我所以嘱咐田先生不要...

刺客列传翻译
《刺客列传》翻译:专诸,吴国堂邑人。伍子胥从鲁国出逃至吴国,深知专诸的才干。伍子胥谒见吴王僚,尽说伐楚之利。1、吴国公子光说他伍子胥父兄皆被楚所杀而说吴伐楚,这是为报私仇,非为吴国利益计。2、"吴王这才打消了攻楚的想法。3、伍子胥知公子光想杀吴王僚,便说公子光将有志于国内的事,...

刺客列传原文及翻译
译文 荆卿喜爱读书、击剑,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任用他。荆轲漫游曾路经榆次,与盖聂谈论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荆轲出去以后,有人劝盖聂再把荆轲叫回来。盖聂说:“刚才我和他谈论剑术,他谈的有不甚得当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去找找看吧,我用眼瞪他,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

刺客列传原文及翻译
刺客列传的原文及翻译如下:1、原文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

《史记 刺客列传》文章原文及译文
译文:专诸,是吴国堂邑人。楚国大将伍子胥因父兄被楚王枉杀,逃离楚国来到吴国,知道专诸有本领。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打算杀掉吴王僚,于是就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公子光的父亲是吴王诸樊。诸樊有三个弟弟:按兄弟次序排,大弟弟叫余祭,二弟弟叫夷眛,最小的弟弟叫季札子。诸樊知道季札子贤明,就不立...

史记·刺客列传的注释
【刺客列传-豫让-翻译】: 豫让,是晋国人,以前曾经侍奉范氏和中行氏两家大臣,没什么名声。他离开那里去奉事智伯,智伯特别地尊重宠幸他。等到智伯攻打赵襄子时,赵襄子和韩、魏合谋灭了智伯;消灭智伯以后,三家分割了他的国土。赵襄子最恨智伯,就把他的头盖骨漆成饮具。豫让潜逃到山中,说...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