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恩(Thomas S. Kuhn, 1922-1996)是美国著名学者,科学哲学家,他的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已成为学术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该书在西方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并形成一种新的科学观。书中提出的“范式”的概念近已引起许多赞赏和批评,更引起持续不断的争论。
一、库恩提出的“范式”概念
库恩的《结构》刚一出版,学界就对“范式”一词的用法充满歧义颇为不满。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家马斯特曼(Margaret Masterman, 1910-1986)于1966年写了一篇题为“范式的本质”(The Nature of a Paradigm)的文章。该文后被拉卡托斯(Imre Lakatos, 1922-1974)收入他所编的文集。马斯特曼对这“paradigm”这个概念进行了专题研究,发现《结构》中对“范式”一词有21种不同的用法。可是马斯特曼的的说法却被库恩所不完全认可,他认为有22种。这是库恩于1974年在“对范式的再思考”所提出的。在这篇文章中,库恩具体区分了“范式”的二种基本用法:一种是“综合的”,一种是“局部的”。关于后者,库恩写道:“当然,正是‘范式’作为标准案例的这一种意义,是促使当初我选择这一词语的本意。”
二、“范式”概念引发的混乱
库恩的《结构》刚一出版,学界就对“范式”一词的用法充满歧义颇为不满。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家马斯特曼(Margaret Masterman, 1910-1986)于1966年写了一篇题为“范式的本质”(The Nature of a Paradigm)的文章。该文后被拉卡托斯(Imre Lakatos, 1922-1974)收入他所编的文集。马斯特曼对这“paradigm”这个概念进行了专题研究,发现《结构》中对“范式”一词有21种不同的用法。可是马斯特曼的的说法却被库恩所不完全认可,他认为有22种。这是库恩于1974年在“对范式的再思考”所提出的。在这篇文章中,库恩具体区分了“范式”的二种基本用法:一种是“综合的”,一种是“局部的”。关于后者,库恩写道:“当然,正是‘范式’作为标准案例的这一种意义,是促使当初我选择这一词语的本意。”
三、“范式”概念的历史回顾
希腊语paradeigma是个很重要的概念。在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一部探讨演说者和听众双方之间的实践性论辩的书)中,演说者与听众共同有许多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信念。在英语翻译中,通常认为paradigm一词的前身是例子(example)。可是,在亚里士多德的意蕴中,该词更接近与范例(examplar)——一种最好的、最具指导性的例子。
亚里士多德认为,论证有二种基本类型,一种本质上是演绎的,但带有许多未明言的前提;另一种本质上是类比的。而paradeigma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更类似于类比类型的论证。例如,亚里士多德就举了一个例子,雅典是否应当对其邻邦底比斯(Thebes)开战?从道德上讲是不应该的。可是底比斯攻打其邻邦福基斯(Phocis)的行径是邪恶的,所有雅典的听众都认同这一点。这就是个范例。所争论的内容正是一个类比。如果能对底比斯宣战,那也将是一种邪恶的行径。之所以简化亚里士多德的例子,主要是说明“范式”这个概念的由来。总之,存在某种争论。有人提出了具有说服力的例子,而听众对其赞同,那么这个例子就是范例。就是说,所争论者与此范例“恰为类同”。亚里士多德的拉丁语译本中,paradeigma被译为exemplum(例示),exemplum一词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论证理论中一直在使用。在近代欧洲语言中,paradigm一词被保留下来,但主要不是用在修辞学中。其用法极其有限,就是用于描述标准模型,这个标准模型就好比一个模板,从上面下来的东西都要遵照其规格和要求等。范式的典型的例子就是动词变位,如拉丁语的amo(我爱)、amas(你爱)、amat(他/她爱)等等。有了这个动词变位的“样板”其余的动词就跟着它的式样进行变位,这就是paradigm的在近代欧洲语言中保留下来的意思。
四、“范式”与科学共同体
“范式”与“科学共同体”这二个概念是不可分割的。在《结构》的第二章“通往常规科学之路”提出,常规科学建立在为某个科学共同体所认可的先前的科学成就之上。这句话有三个概念:“常规科学”、“科学共同体”和“科学成就”。另外,在他1974年的“对范式的再思考”一文中,库恩再次强调《结构》中的范式与科学共同体一词是同时引入的。那么科学成就作为范例成就了科学共同体,由科学共同体和科学成就形成了常规科学。常规科学告诉科学家该干什么,该提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才是成功的应用等,在他的《必要的张力》中,还强调了“范例式的观察和实验。”“科学共同体”这个概念哈金认为应该提一下,即它是如何来的。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