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3-11-11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也是最吸引人的主题之一。“言情小说”点亮当代人的目光,始于八十年代港台通俗文学热潮。颇具名气的港台言情小说家不下十几位,如八十年代风行的琼瑶、亦舒、严沁、依达、岑凯伦,九十年代的沈亚、于晴、席娟等。这些作家大都以“爱情”为自己小说的基本主题,其中严沁的稳健与诡异、岑凯伦的富丽浪漫、依达的缠绵痴情以及新一代的大胆俏皮,都各具风格,赢得了自己的大批读者。
然而,表面的繁荣并不能掩盖泡沫后的虚空,文学界目前对言情小说的整体发展水平、发展态势的研究基本还是一个空白领域,对于言情小说的批评也还是一个相对微弱的声音。
复旦大学教授郑元者在1997年发表的《历史优先性原则与小说史研究》一文中曾指出:“从19世纪末至今,……明确以‘志怪小说’、‘武侠小说’和‘公案小说’之类的专题为视点展开系统的研究,基本上是八十年代尤其是九十年代才开始出现的学术景观。”郑教授说,在1995年3月复旦大学教授吴礼权所著《中国言情小说史》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之前,“以‘言情小说’为专题的系统性研究似乎未曾有过。”吴礼权的《中国言情小说史》填补了中国小说史研究中的一项空白。
十几年后的今天,情况仍未得到多少改观。关于言情小说的系统研究专著只有郑州大学教授曹萌所著《明代言情小说创作模式研究》(1995年11月齐鲁书社出版)、青岛大学教授佘小杰所著《中国现代社会言情小说研究》(2004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等寥寥数种。
学术研究的空白并不代表言情小说是一个新生事物。言情小说作为通俗文学的衍生物,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颇具争议。近年来,虽然言情小说从张恨水到琼瑶和海岩,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经典文本借助影视界火了一把又一把,但却至今也未登上主流文学的大雅之堂。
言情小说在中国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其源流最早可以上溯至《诗经》。《诗经》里开宗明义的第一首诗歌是《国风�6�1周南》中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句。《秦风�6�1蒹葭》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也被广为传诵。这些诗句,都带着极为浓厚的言情色彩,含蓄、婉约却又极其准确地表达了“男女情爱”的主题。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于《诗经》的浪漫主义手法,它开诗歌现实主义新风,女性题材作品在其中占重要位置。“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汉乐府民歌多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所收《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完整的爱情悲剧故事,可以看作是我国古代早期文学作品里最具雏形的言情故事。晚清“哀情”小说里,仍然依稀可见《孔雀东南飞》的影子,可见其故事之经典与影响之深远。
吴礼权在《中国言情小说史》一书中,勾勒了中国言情小说创作的源流脉络。他认为,魏晋南北朝为中国言情小说的“萌芽期”,此时期代表作品有《搜神记》中的《董永》、《韩凭妻》、《吴王小女》等。唐代则进入言情小说的“成熟期”,代表作品有《莺莺传》、《李娃传》、《离魂记》等。宋元时代是“转折期”,话本的诞生使言情文学走向通俗化、市民化,代表作品有《碾玉观音》、《快嘴李翠莲》等。到了明清时期,言情小说进入“鼎盛期”,代表作品有《卖油郎独占花魁》、《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宿香亭张浩遇莺莺》等。清末民初出现了盛极一时的鸳鸯蝴蝶派,自1911年,徐枕亚发表《玉梨魂》开始,描写青年男女相爱而不能的小说自成一系,有着跨越前后二十年的“全盛”期,张恨水的《啼笑姻缘》被认为是“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压轴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