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摘录】每个人都会死,但我总以为自己不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8
我们就像亚美尼亚裔美国作家威廉.萨罗扬一样,他在自己的遗书中写道:“每个人都会死,但是我总以为自己不会。”

忧郁的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的伟大言论,他认为,超越死亡焦虑的唯一方法就是去经历死亡。

part 1 死亡,如之奈何?

你有没有一种感觉,你想走,但是你又想留,但是你又想走?--吉米.杜兰特

在死亡的深渊面前,为活出有意义的生命负责。

一些人因太多的可能性而不知所措:我们时间有限的肉身不能处理每日生活和想象中出现的无限选择。时间太少,想做的太多。

只有当我们敢于经历知道生命不会永恒的焦虑,才能体验到超越,才能接触到无限。用完形心理学里面的话来说,不存在是存在的必要土壤,让我们得以看到存在。只有当我们愿意放弃幻想,承认自己的迷失、无助和害怕,才能摆脱自己,脱离虚假的安全感,为克尔凯郭尔所谓的“信念飞跃”做好准备。

叔本华对死亡的观点确实比较有趣。他认为,生命是不断死亡的过程。如果你认真地思考过去,会发现它就是死亡的仓库,堆积着不再存在的事件—永远地消失了,无法挽回,彻底死去。

叔本华表示,我们贪生,是因为我们拥有奇怪的“生存意志”,它完全违背我们的最终利益,不让我们拥抱真正的命运——死亡。

他说死亡是值得欢迎的生命解脱。

他引用拜伦的诗为佐证:细数生命中的欢乐时刻,细数不被痛苦侵蚀的日子,你就会知道,不管你是谁,都不如从未降生。

他看过早期欧洲译本的佛经,认同佛家众生皆苦的观点。但是,跟佛家一样,他认为受不受苦一点都不重要,因为普通的世界只是一种幻象。真正真实的东西就是他所说的“意志”,就是让整个宇宙及其中一切运行起来的力量,她盲目、非理性且无目的。简而言之,人类有什么好悲观的?给我们带来问题的东西本来就不真实

对叔本华而言,生活在这个充满幻象的世界,个体会跟超越的意志分离开来,开始拥有自己的生命。

没有不存在,就没有存在;同样,没有存在,就没有不存在。并且,这种存在和不存在会互相冲突。这就是基础的宇宙战争。

明确地思考存在,需要忽视存在,到只把存在当作存在物,并把存在物作为存在物的程度,所有的形而上学都是一样。——马丁.海德格尔,《时间与存在》。

如果我让死亡进入我的生命,接受它,直面它,就可以摆脱死亡的恐惧和生活的琐碎——那时候我才会自由地成为自己。——《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哲学探求》。

 海德格尔强调:只有人类才会意识到自己终将死去,猫咪是意识不到的。

必死意识是人类处境所独有的,且很重要,人类的处境也就是我们所在的处境。但很多人都会打压这种死亡意识,让他变得模糊。也就是说,我们生活在对死亡的拒斥当中。

在海德格尔看来,这样的生活根本就不是生活。如果我们意识不到即将到来的死亡,就不能完全地实现生命。

他认为,期待死亡的焦虑感不仅不会干扰到生活,还会带来“无可动摇的快乐”。

对海德格尔来说,最坏的消息可能就是,我们的灵魂将会永生。

海德格尔认为人应该生活在死亡的阴影之下。

圣雄甘地就说过:“去生活,就像明天就会死去一样。去学习,就像会永远活着一样。”

这跟英年早逝的电影明星詹姆斯.迪恩的名言如出一辙:“追逐梦想,就像会永远活下去一样。珍惜生活,就像今天就会死去一样。”

在罗伯.莱纳的喜剧《遗愿清单》中,两个身患绝症的60多岁老头从癌症病房逃了出来,去完成他们临死之前必须要完成的事情。这不是一次灵魂的探索,而是直面死亡的生活。《遗愿清单》的主人公并不是想要生如将逝的做作人物,他们是真的快要死了。

但是对海德格尔来说,这并没有区别:我们都将要死去,具体是什么时候无关紧要。

萨特认为,死亡的意义在于“自为永远变成了完全融入过去的自在。”

让-保罗所说的“自为”指的是人类意识,他称之为“自为”是因为它不是一个事物。如果它是一个事物,就会成为“自在”。

萨特的意思是,人类没有“本质”,没有什么预先设定的目的。

萨特认为,人类跟橡胶鸭子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人类可以选择自己想要成为什么,从而创造自己的本质。

但关键还是在于, 人类是自为、自创的存在,不是自在的存在,不是为了特定的目的而创造的。

或者,至少人类应该是如此,永远在自由地创造自己。但是,我们大部分人都有一个令人讨厌的习惯,那就是想成为什么——不是想成为桌子、墙上的吊灯或者浴缸,而是成为某种人类角色,比如说我们会把自己的职业、国籍或者高尔夫球场上的名声当作自己的身份。这样,我们就会变得不真实,变成行尸走肉。萨特那位出名的侍者就是这样,他认为做服务员就是自己的本质。小伙子太傻了,他没有看到自由的可能性,也就是超越自己的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在他死之前都会存在。我们死去之后,就会成为事物,然后拥有不可磨灭的本质,即死尸。

part 2 永恒,不经意间出现

 永恒是否存在于伟大来生?抑或就潜藏在我们周围?若是如此,谁有时间实现永恒?

永恒就是此刻,而不是人们以为的死亡之后。

蒂利希是存在主义基督神学专家,他认为永生不是像美剧《法律和秩序》一样一季接一季,永无止境的生命延续。在蒂利希和海德格尔看来,那跟地狱完全没有区别。

事实上,永恒就在每一刻,是时间的片段。永恒就是此刻,就是永恒的现在。

人类跟石头不一样,人类可以审视时间,纵观全局,包括人生的尽头,并因此体验到焦虑和绝望。

所以对蒂利希来说,永生并不是永无止境的生命,而是活在永恒现在的生命。

 哥尼斯伯格说:“时间是大自然用来防止所有事同时发生的方式。”

不应混淆“跳出时间”和“打乱时间顺序”,后者是一种流行的叙事方式,电影《记忆碎片》和《穆赫兰道》都用到过。

尽管颠倒时间顺序会引发因果错乱以及如何构建记忆等有趣的问题,但它还是在线性时间的结构之中。而跳出时间则是把整个时间维度只看成是一种维度。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他极具影响力的作品《逻辑哲学论》中写道:“如果我们不把永恒性理解为时间的无限延续,而是理解为无时间性,那么此刻活着的人,也就永恒地活着。”

路德维希口中的“无时间性”似乎是说:“跟时间维度无关,或者在时间维度之外。”我们存在于其中的“现在”没有时间性,它不是时间的“一部分”。路德维希的结论是,永生属于此刻活着的人。

从心理上和精神上来讲,可能很难接触永恒的现在。我们通常沉湎于过去,或期待将来,以至从未花时间活在当下。

阿喀琉斯和乌龟赛跑悖论的提出者芝诺认为,时间可以被无限分割。

用英国当代剧作家和智者迈克尔·福莱恩的话来说就是:“啊,现在!这个奇怪的时间是所有时间里最奇怪的时间,这个时间永远都是现在……读到‘现在’的‘在’时,‘现’就已经成为历史了。”

幸运的是,威廉·詹姆斯为“现在”提供了一个更实际的理解。他是位值得信赖的实用主义者,19世纪后期的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他把现在称为“似是而非的现在”,用来指代我们对现在的错误认识,即认为“现在”虽微小但有内容,虽短暂但持续,而事实上,现在并不存在。现在只是过去和未来的边界线,而过去和未来在真正意义上也不存在,至少现在不存在。换句话说,“现在”是一种主观构想,我们用它来记录对时间的体验。

神秘主义诗人威廉.布雷克写道: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双手握无限,刹那是永恒。

不要温雅地进入美好的夜晚,老人也应在暮年怒吼和燃烧,要愤然、愤然面对光明的消逝。

——迪伦·托马斯

part 3 不朽,老式方法——灵魂列车

泰勒斯,把灵魂看成是推动肉体运动的力量

柏拉图拼出了灵魂的全景图。他对灵魂进行了三重区分:理性、激情(或者说意志)和欲望。理性最高,可以跟永恒的理念和形式沟通,如美、智慧以及三角形。柏拉图认为,世间不完美的三角形都是从这个理想三角形中得到了其三角性。

意志是灵魂中不理性的部分,但是比欲望要高级。意志如果得以合理驾驭,就会倒向理性。相反,欲望则抵制理性,把我们拉向感官欲望,而感官欲望会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

 哲学家伍迪·艾伦指出:“灵魂拥抱更高级的渴望,如诗歌和哲学,而肉体则享受所有的乐趣。”但柏拉图反对这种观点,他认为,虽然欲望会享受所有的乐趣,但它其实也是灵魂的一部分。

对柏拉图来说,灵魂的最终目标就是剔除感官本质,追求形式的知识。不朽只属于理性的部分。换句话说,思考三角形胜于沉迷于性、毒品和摇滚乐。

亚里士多德对于灵魂的看法跟柏拉图略有不同,但是他的结论颇为相似。他把灵魂分成植物性灵魂、动物性灵魂和理性三个部分。植物性灵魂会给人带来跟动植物一样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动物性灵魂会创造活动能力,让人类体验到跟动物共有的感受;理性则是人类专有的灵魂部分,动物和植物都不具备。

亚里士多德又进一步把理性分为被动理性(感知能力)和能动理性(思考,构想,在卧室想象女神阿佛洛狄忒之类的能力)。亚里士多德认为,能动理性才是灵魂永生的部分。

亚里士多德认为,能动理性才是灵魂永生的部分。

转世只是让我们的灵魂进入又一轮的挣扎和净化,直至实现真正的普遍的自我。为了到达目的地,我们必须从多重死亡和转世的石子路上走下来,跟普遍的自我成为一体,坐在越野车里永远地走下去。

 在17世纪,西方现代哲学之父勒内.笛卡儿提出了心物二元论,认为心灵(Mind)和物质(Matter,包括大脑)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在,以不同的规则支配不同的领域,完全没有共同之处。

 17世纪的哲学家、德国理性主义者莱布尼茨表示,心灵和物质完全没有关系。他说心灵和物质是并行的,就像是两个时间相同但是毫无关系的钟。

19世纪的进化论者T. H.赫胥黎表示,心智只是身体功能的副作用,是“附带现象”,就像地上的阴影一样。

part 4 死后的生命:来自天堂的明信片

唯物主义者——卢克莱修和托马斯·霍布斯等哲学家,他们相信,只有物质世界是真实的,想要让真理保持不变。对于詹姆斯来说,真(正确)的理论是有用的理论,它们不仅跟全部已知的事实相吻合,而且给人提供了发现真理的途径。如果未来跟今天的理论相冲突,没问题:我们会为承认这些冲突,宣布这些理论是错误的。同时,如果一个假设能很好地指导我们的行动,那么这就足以被詹姆斯称为“真理”。

根据詹姆斯的认识论,否认灵魂会在肉体死后继续存在的可能性就是教条式的唯物主义:它会关上我们发现新真理的大门。

另外,詹姆斯还为“信仰意志”(will to believe)做了辩护,尤其是在宗教信仰问题上。詹姆斯所说的“信仰意志”是,“有权相信任何能诱惑我们的意志的东西”。虽然我们无权相信跟已知事实相违背的东西,但是在宗教信仰或者自由意志信仰的问题上,已知的事实就不足以确定是否应该持有信仰,我们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詹姆斯在他的日记中诙谐地诠释了信仰意志:“我的第一个自由意志行动就是相信自由意志。”

part 5 

 “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判断人生是否值得活,就是在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阿尔伯特.加缪《西绪福斯神话》

阿尔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意识到自己可以选择自杀或者继续活下去,而又没有跟你一样选择自杀,那他就是有意识地选择了生,踏出了为自己的存在负全责的第一步。他存在,是因为他选择了继续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开始了自我创造的终身任务。

自杀是道德勇气的失败,是对拥抱生命荒诞性的责任的放弃。

 古代斯多葛学派的人认为,生命的目的就是“丰盈”或者“跟自然和谐共存”,

西塞罗表示:“当一个人具有跟自然和谐共存的优势,就适宜继续生活;如果情况正好相反,他就应该离开这个世界。”

塞内卡写道:“有智慧的人,应该想活多久就活多久,而不是能活多久就活多久……他应该始终关注生命的质量而不是生命的长度。一旦生命中的很多事件给他带来了麻烦,破坏了他内心的平静,他就会通过自杀让自己重获自由。”

 我只是遗憾自己只有一次生命可为国捐躯。——内森·黑尔

 伊壁鸠鲁并不认为死亡有什么大不了的。他写道:“死亡对我们毫无意义。因为只要我们存在,死亡就还未到来。而当死亡来临时,我们也不再存在了。”所以不用担心,开开心心地活着吧。

part 6 生物技术:化解死亡压力

我们跟伍迪·艾伦看法一致,他曾说过一句名言:“我不希望通过作品获得永生,我希望真的能长生不死。”

永远到底有多远。我们再一次向艾伦教授讨教点见解:“永远非常漫长,到快结束的时候尤其如此。”伍迪的意思是,当你以为自己快到永远的终点时,永远又会被延长。

喜剧演员史蒂芬。莱特这样取笑那些天天吃燕麦片的婴儿潮一代: “我替那些既不喝酒又不嗑药的人感到难过,因为有一天他们会躺在医院病床上等死,自己都不知道是因为什么。”

21世纪的剑桥道德哲学家伯纳德·威廉姆斯爵士在文章《马克普洛斯事件:对于永生之乏味的反思》中提出,如果人生要保持有趣,死亡就是必需的。

威廉姆斯的参照就是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的话剧《马克普洛斯事件》,以及捷克作曲家莱奥什·雅纳切克在此基础上创作的歌剧。在剧中,女主角通过长生不老药获得了非常漫长的生命(342年甚至更长)。但在故事的结尾,她决定不再继续延长自己的生命,因为她意识到,永恒的生命只会带来无尽的冷漠。威廉姆斯写道:“她永无止尽的生命变成一种无聊、冷漠和冷淡的状态。一切都了无生趣。”

威廉姆斯说,好的人生,就是在重复和无聊不可避免地进驻之前就已经结束的人生。

艾伦教授说:“尼采说我们会永远重复自己的生活。”

尼采超人的英雄主义就体现在,他有能力在毫无价值的永恒回归面前让自己充满力量。

对于我们来说,永恒回归更像是《土拨鼠之日》,片中深刻的对话令许多观众震颤:片中角色比尔·穆雷说:“如果你每天都在做同样的事,而且你所做的一切都不重要,那你会怎么办?”

克莱恩斯提出,我们并不是通过增加寿命来延长生命,而是通过加速我们的时间意识,这样每秒钟里就有更多“时刻”。

我们的现在,总是与过去的记忆和未来的展望相交织。在时间中,我们体验到的自我是一个连续体。

【读书摘录】每个人都会死,但我总以为自己不会
我们就像亚美尼亚裔美国作家威廉.萨罗扬一样,他在自己的遗书中写道:“每个人都会死,但是我总以为自己不会。” 忧郁的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的伟大言论,他认为,超越死亡焦虑的唯一方法就是去经历死亡。 part 1 死亡,如之奈何? 你有没有一种感觉,你想走,但是你又想留,但是你又想走?--吉米.杜兰特 在死亡...

活着读书笔记--每个人都会死,但我总以为自己不会
信手敲出的文字早已离题千万里,好吧,回到这本书,回到书的名字“每个人都会死,但我总以为自己不会”(书的名字取自美国作家威廉·萨洛扬的遗书中的一句话)也许还算年轻,所以总会生出许多新的希望,对于死亡,我没怎么想起它,当然,也有特殊。记忆中生命里只有两次,对,是两次!偷偷地跟死神通了...

每个人都会死,但我总以为我不会
其实人和动物在出生时都觉察自己的死亡,人并没有他说的那样在逃避死亡,人在逃避生命。 恐惧不需要幽默来化解, 恐惧必须由真理来驱走。 书中散漫的态度也说明作者并没有得到真理。但是这也难怪,因为作者学了那么多年哲学没有实质性收获可能也说明他根本不相信真理的存在。

...我知道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每个人都会死,谁也无法抗拒。可是一想到几...
不用担心,人死后是不会消失的,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存在罢了

我们每个人都会死,我恐惧死亡,死亡就是虚无的存在,如果我果然不复存在...
世界是一个客观存在整体,不会因个人的变故而改变。但是作为世界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关爱世界,关爱生命。换做是我的话,世界将会永存于心中。

人都会死掉的 你知道自己也会死时会伤感吗?
一起年轻的时候,觉得自己还小。老去好像是很远很远的事情。突然有一天自己脸上开始有鱼尾纹,突然得了颈椎病,腰间盘。我才知道年轻时多好。或者是多好,如果有一天自己老去。死亡。那该是多么悲伤的事情。怪不得历代帝王都寻求长生不老的秘方。谁人不拍死,大家都怕死。蝼蚁尚且惜命。何况是人。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突然想到自己会死,就十分绝望与害怕,我该怎样安慰...
那是来自于你内心深处里的隐晦的一面,人生自古谁无死,是的,作为人类,我们都会面临死亡,我们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去,那种胡思乱想,会影响到你的正常作息。你只是想太多了,人啊,要及时行乐,不然真的临到死亡,你并没有享受这个世界的美好。或许你的心灵很空虚吧,你得时常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你希望你以什么方式离开这个世界?
但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生死,死亡又是我们不得不提的事情,所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离开这个世界的思考才是一个心胸豁达的人应该做的。人的生命是不可控制的,从寿命上讲,人的寿命平均已经可以达到75岁所有,女性比男性稍长些。最长寿的年龄是一百多岁,并且在人群中少之又少。人的正常死亡大多数都是因为...

关于推荐算法未来的思考:推荐诗与远方
美国作家萨洛扬说:“每个人都会死,但是我总以为自己不会”。这是沉沦状态的常态。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直面死亡,真真切切地去用心体会对于自己将要死亡的感受,保持对于死亡的“畏”的状态,我们就有可能进入到本真的状态。 但是,懂得了进入本真的方法,仍然不见得能过好一生,因为本真的状态可能只存在一瞬间,你马上又被...

为什么每个人都会死,而我天天等死却轮不到我?
跟我很像啊,我也有一段这样的经历,每天都有人熬夜猝死,我天天熬夜怎么还不死。生死有命的,而且死亡是个慢动作。从你过了青春期之后身体还是衰老加快你就是在慢性死亡。所以你现在等死的程度还构不成你死。而加快死亡就是让这个节奏更快。不过不建议你这么做。我也不会告诉你怎么做。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