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园里好久没有这样浮华热闹的场景了,上次举办诗社的活动也已久远,更别说“刘姥姥”极尽玩笑之能事。但贾府的昌达正处于鼎盛时期,于是在曹大师的笔下,这闹热的大观园是不会空闲下来的,随时都准备着搭台唱戏。“无巧不成书”,该来的总会来,这节中各路人马赶集一般,凑在一块齐聚大观园:先是薛宝钗家的兄弟姐妹赶来,接着是“邢夫人之兄嫂带了女儿岫烟进京来投邢夫人”,凑巧“凤姐之兄王仁也正进京”,路上“遇见李纨之寡婶带着两个女儿上京”。好家伙!这一来,园子里以“李纨为首,余者迎春,探春,惜春,宝钗,黛玉, 湘云,李纹,李绮,宝琴,邢岫烟,再添上凤姐儿和宝玉,一共十三个”,这些灵巧风流、能诗会画的的女子粉墨登场,岂能不上演一出好戏?
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最是人多方显人性本质。每逢小说中有这样的热闹情景,让我最为观赏的就是曹大师刻画人物驾驭文字的功力,无论是正面的描述还是侧面的衬托,大师的笔法凝而不呆,散而不乱,以点带面而游刃有余。举例说明:这节有个重点推荐的新人----薛宝琴,论相貌文才,“连他姐姐并这些人总不及他(探春语)”。就这样一位绝代佳人,小说中正面点到的文字却“惜墨如金”,薛宝琴整个前后进程就说了一句话。但这却丝毫不影响她在读者的阅读中留下了漂亮聪慧的印象,大师用他习用的衬托伎俩,用外人来证明她自己。从宝玉见到她以后对袭人的“魔意”感慨;到贾老太君的爱好而逼迫王夫人认她作干女儿;从探春的不吝赞美到宝钗对亲妹妹的自我观赏;以至于素日心高气傲的林黛玉,喊起宝琴妹妹的亲热劲,连姓都省了。这里历来是个观赏角度不统一的场所,如今众人眼里的薛宝琴都是如此完美,那还需要费更多的笔墨来正面形容她吗?
如果你感到小说侧面衬托的伎俩,来铺陈薛宝琴的生活和个性让你还不解意痛快的话,那么再看小说是如何通过正面勾画的笔意来描述史湘云的实质人性的。前面我们说到过,湘云是一个率真耿直的“假小子”,围绕这一点,她作为新来的“旧客”,她一出场就被大师部署与痴苦学诗的香菱碰到一起。一个正要找人唠叨讨教学诗,一个“又是极爱说话的”人,自然香菱的讨教给了湘云高谈阔论的机遇。这也正是湘云性格率真的一面,“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也正应了宝钗对她的评价:“呆香菱之心苦,疯湘云之话多”。还有后面“生吃鹿肉”的情节。湘云出主意和宝玉商量,“有新鲜鹿肉,不如咱们要一块,自己拿了园里弄着,又顽又吃”。这个“假小子”边吃肉边喝酒的豪放气概,何其之坦荡顽劣,真真让那些自命清高的娇小姐爱慕不已的。相比之下的薛宝琴和林黛玉,则逊色许多了。
这里还有一个喜怒形于色的“无事忙”——宝玉。宝玉对女性推崇博爱的个性,在大师整篇小说的描述中,可谓是不惜借以浓墨重彩的渲染,以求到达极致之巅的效果。用宝玉自己的话说,本以为园子里的这些少女已经惊为天人了,如今再见薛宝琴和李纨的两个妹妹,才知道自己平日所见乃“井底之蛙”:“一个赛似一个......我竟形容不出了。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
宝玉是个爱好热闹之人,行为办事一般性急莽撞大大咧咧。探春一说“咱们的诗社可兴旺了”,他恨不得马上开社,直到被探春批评一顿后才恍然醒悟“太过急性”,“我终久是个糊涂心肠”。但他在关怀心爱之人---黛玉的“痴情”上,却又是一个心细如发之人。丫鬟琥珀一句玩笑的话,把矛头指向素日小心眼的黛玉,就让他着实担心一番,怕这话引起黛玉不必要的怄气,关心之情溢于言表。虽然表面上看宝钗和黛玉和好十分,但他仍然不放心,于是假借《西厢记》里面的一句台词“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来旁敲侧击,终是被黛玉懂得方为可也!正是这样一个既有博爱之意,又有痴情之心的贾宝玉,在曹大师浓墨重彩的线条对照描绘中,展现给我们读者一个轮廓分明而血肉饱满的“怡红公子”形象。
相比史湘云、贾宝玉“面形于色”的坦荡无心机,贾府的第一能人“王熙凤”,则绝对不可能是他们这样的直白。作为浩大“荣国府”的第一管家,越是这样交际忙碌人员热闹的场合,凤辣子越要显得心计灵巧城府深厚。无论是接人待物礼节上的高下,还是增减人员费用上的厚薄;无论是衣食住宿部署上的宽紧;还是察人度性眼色上的轻重等等,一切尽在凤辣子的掌握之中。比如在部署婆婆刑夫人的娘家侄女刑岫烟上,凤辣子就很费了一番心思。开始凤辣子不懂得她的为人,以为和她姑姑差不多,于是就不以为意,但又不好明着得罪刑夫人,就把她送到迎春一处安置,“倘日后邢岫烟有些不遂意的事,纵然邢夫人知道了,与自己无干”。后来冷眼察看了刑岫烟一段时间,“却是温厚可疼的人”,于是“凤姐儿又怜他家贫命苦,比别的姊妹多疼他些”。这就是作者笔下精明的能人王熙凤,小到毫厘的事情她也会考虑得分毫不差。
这节人物众多,事件复杂,但在小说的叙说中,她们不论是新面孔还是老熟人,不论是明显到她们的衣着还是隐示到她们的言行,她们各自鲜明的特色依然存在。正如琥珀尖酸的玩笑不可能是开在圆滑大体的薛宝钗身上,而贾母也不可能把“心疼的宝琴”交代给小气柔弱的林黛玉看管,是一样的道理。读者阅读印象中的两少女,绝不会有“张冠李戴”的混杂。细心揣摩着曹大师刻画人物上匠心独运的伎俩,会让我们往深层次上阅读懂得《红楼梦》一书,有着事倍功半的效果。
宝琴翠羽斗篷,贾母所赐,言其亲也;宝玉红猩猩毡斗篷,为后雪披一衬也;黛玉白狐皮斗篷,明其弱也;李宫裁斗篷是哆罗呢,昭其质也;宝钗斗篷是莲青斗纹锦,致其文也;贾母是大斗篷,尊之词也;凤姐是披着斗篷,恰似掌家人也;湘云有斗篷不穿,着其异样行动也;岫烟无斗篷,叙其穷也。只一斗篷,写得前后照耀生色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红楼梦49回读后感
红楼梦49回读后感篇1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年封建社会形态的百科大全书。小说以讲评领导社会形态中的四大亲族为核心图画,真实、具有活力地描画了十八百年上半叶中国末年封建社会形态的所有生存,是这段历史生存的一面镜子和缩略影像,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形态已经无可重新挽回地走向解体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
红楼梦48和49回读后感
红楼梦48和49回读后感篇1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首《葬花吟》让多少人心悲意恸。一曲《红楼梦》,唱出了一个时代的悲喜兴衰。当大雪落的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时,以往的繁华富贵仅有留在薄薄的书页中了。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国运昌隆,皇恩...
红楼梦第49回读后感
细心揣摩着曹大师刻画人物上匠心独运的伎俩,会让我们往深层次上阅读懂得《红楼梦》一书,有着事倍功半的效果。宝琴翠羽斗篷,贾母所赐,言其亲也;宝玉红猩猩毡斗篷,为后雪披一衬也;黛玉白狐皮斗篷,明其弱也;李宫裁斗篷是哆罗呢,昭其质也;宝钗斗篷是莲青斗纹锦,致其文也;贾母是大斗篷...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贾宝玉形象
回京后,他曾在一所皇族学堂“右翼宗学”里当过掌管文墨的杂差,境遇潦倒,生活艰难。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之中创作的。创作年代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1736—1765)左右。《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第一段“...
第四十九回红楼梦史湘云都做了什么说了什么体现什么性格特点?
后面有讲到她与林黛玉发生矛盾,发脾气的对贾宝玉说自己是丫鬟,林黛玉是大小姐时候,她是生气的。史湘云是失望的,她失望以前老太太对她的好没有了,宝玉对她的好也没有了,要接受这一切她还是伤心的。像史湘云这样头脑有点简单的人能好好的活着,能好好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斗争充满腐败的时代已经很...
红楼梦49回概括 红楼梦49回的概括
红楼梦49回概括 第二天一早,香菱便把梦中所得之句写了出来,得到大家的一致赞许。正说着话,听丫头们说来了一帮亲戚。原来是邢夫人的兄嫂及女儿岫烟,李纨的寡婶并两个妹妹李纹、李绮,宝钗的叔伯弟、妹薛蝌与宝琴,还有风姐之兄王仁,大家凑巧了一齐赶来。众人十分高兴,尤其是宝玉更是兴奋嗟叹...
三版“大观园雪景”我之愚见
在《红楼梦》第49回和第50回中,有着大量篇幅的对大观园雪景的描写。那样细腻的描绘,让人如在画中,当真是“精妙一时言不出”,只能看得,却说不得。 记得一篇短文说,好的书是可以下饭的。就雪景而言,能让人下饭的,也有许多。譬如红楼的“琉璃世界”、“白雪红梅”,水浒的...
关于红楼梦第49回文中的两个问题。请高手速答!谢谢!
1:因为黛玉的父母早逝,而且就只有自己一个人,又恰恰提起了宝琴,觉得别人很幸福,有姐妹照顾,有家人一起玩,而自己只是一个人,感到很伤心,很难过,很孤单,也从侧面说明了对亲人的思念。而且想自己得到关心,所以哭了 2:流出了对黛玉的关心,以及对他的心疼,希望她能好好的,快快乐乐的,表达...
红楼梦第49回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看了很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伤心.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红楼续...
在《红楼梦》第49回贾宝玉吃鹿肉可以看出贾宝玉是一个怎样的人?_百度...
在《红楼梦》第49回贾宝玉吃鹿肉可以看出贾宝玉是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在第三回一首西江月描写宝玉: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