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临死前举荐的两个人才,他们后来都怎么样了?

如题所述

我们总是无法置身事外的品读历史,每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过往,总是掺杂着我们现代人自己的情感,喜怒哀乐好似就是我们自己的人生,春秋战国时期,对于中华文明大融合来说,是不可以被忽视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段时期的历史人物,也总是能深深敲击我们的内心。

战国时期,作为秦朝的前身秦国来说,总是被民众津津乐道,战国初期的秦国是那么的弱小,但是最后却统一了六国,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大统一的封建王朝,中间有太多的故事需要我们探索,秦国强大的原因我们都知道是由于商鞅,商鞅在秦国进行了战国时期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可以说是让秦国从头到脚来了一次大换血,不单单局限于吏治,还在民生,风俗等都有较为显著的改变,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秦孝公去世后,商鞅觉得自己的性命可能走到了尽头,就一个人外出走访,天黑了,要住店,商鞅走到一家旅店里说要住宿,店主问商鞅要身份贴,可是商鞅哪有这东西,结果店主无论说什么都不让商鞅住宿,可见当时商鞅变法是多么的深入人心。

关于商鞅的死,历来都很有争议,一种说法是商鞅率兵谋反,被赢驷打败被俘,被五牛分尸,一种说法是被公子虔,太师甘龙诬陷谋反,嬴驷也想要杀了商鞅,然后就以谋反的罪名逮捕了商鞅,随后被车裂,关于这两种说法,其实更可信的应该是后面一种,一个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人,又怎能扛起谋反的大旗,陷人民于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呢。

不管如何,商鞅还是死了,不过从后世的眼光来看,商鞅的死其实很有价值,可以说是重于泰山,一来让嬴驷放心了,二来为以后出兵六国找到了口实,三来,为秦国为嬴驷举荐了两位大才,故事还得从商鞅被俘之后重新说起。

商鞅被嬴驷关进大牢之后,面对即将而来的命运泰然处之,一心批改自己的为政举措,想要留给后世一笔精神财富,嬴驷知道商鞅为国家肯定会愿意牺牲自己就去了牢中和商鞅来了一次促膝长谈。

嬴驷:商君,我不是想要杀你,但是你必须得死,你明白?

商鞅:明白。

嬴驷:商君,我没有因为我年少时犯的错误受到惩罚而记恨你,但是你必须得死,你理解?

商鞅:理解。

嬴驷:商君,你虽然死了,但是你的变法,我会一直继承下去,强大秦国,你欣慰?

商鞅:欣慰。

嬴驷:大哉,商君,秦国有你万幸,父王有你,亦可留名千古,你走之后,谁人可替寡人分忧?

商君:文治樗里疾,武治司马错!

嬴驷:商君走好!

就这样商鞅被车裂了,但是关于商鞅举荐的这两个人才,后来怎么样了呢,其实他们都对秦国的强大做了重要的贡献,樗里疾官职丞相,掌握国家政务与外交,司马错官职国尉统帅秦国兵马,由次也可以侧面印证商鞅的死,其实是被诬告的谋反,不然嬴驷又怎么会重用商鞅举荐的人才。

樗里疾,又叫嬴疾,是嬴驷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因为住在樗里,所以又称为樗里疾或者樗里子,辅佐了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王,张仪入秦之前,都是樗里疾处理秦国与六国之间的邦交问题,为人足智多谋,能说会道,又被人尊称为智囊。

司马错,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据传是司马迁的八世祖,主要贡献是灭亡了巴蜀两国,扩大了秦国的疆域,为秦国扩充了粮仓,伐魏攻楚,扩大了秦国的版图,削弱了魏国和楚国的实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不仅是改革家,政治家,军事家,在看人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眼光,举荐的两位人才都对秦国的强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秦国君主自孝公之后,都可以任人唯贤,这也是秦国可以一统六国最为关键的因素。

历史是一本书,我们需要静静的品读!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07
嬴疾是皇亲国戚,作为惠文王的智囊开疆扩土,一直到昭襄王时期征战病死,作为白起之前最重要的将领活跃在秦的历史上。司马错打仗不行,战术水平不够,很少赢。但战略水平独到,在没有地图不知道蜀国任何情况提出“得蜀即得楚”的主张相当大胆与开阔性。
第2个回答  2020-04-05
樗里疾官职丞相,掌握国家政务与外交,司马错官职国尉统帅秦国兵马,为国练兵,治国。都是不错的治国人才,做出很多贡献。
第3个回答  2020-04-05
这两个人的命运后来都是悲惨的,因为商鞅当时变法得到了很多人的反对,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结果。
第4个回答  2020-04-05
后来都受到了皇帝的重用,一直在朝做官,直到后来告老还乡。

商鞅临死前举荐的两个人才,他们后来都怎么样了?
就这样商鞅被车裂了,但是关于商鞅举荐的这两个人才,后来怎么样了呢,其实他们都对秦国的强大做了重要的贡献,樗里疾官职丞相,掌握国家政务与外交,司马错官职国尉统帅秦国兵马,由次也可以侧面印证商鞅的死,其实是被诬告的谋反,不然嬴驷又怎么会重用商鞅举荐的人才。樗里疾,又叫嬴疾,是嬴驷的同父...

徙木立信的故事中,扛木头的少年是哪样的结局?
商鞅这种有大才之能的人,又怎么会甘心做一个管家呢,公叔痤也知道商鞅有大才,但是他怕商鞅抢了自己的丞相位子,直到临死的时候才向魏王举荐商鞅, 可是却被魏惠王当成了临死前的疯话,于是魏国就错过了这个可以扭转乾坤的经世之才。商鞅离开了魏国,就去了秦国谋求发展,而此时秦孝公正在寻求人才...

商鞅和张仪都是秦国的功臣 两人结局为何完全不同
虽然商鞅和张仪都是从魏国来到秦国,但是二人对魏国却有不一样的感情和态度。商鞅本身是卫国贵族,在魏国受排挤而来秦国。张仪则是魏国出生的草莽一个,受苏秦套路而来秦国。从根本上,商鞅不喜欢魏国,而张仪则没有。公元前340年,魏国大军进攻秦国,商鞅在阵前欺骗曾经的好友,魏国的公子卬来会见,等人...

为什么古代的变法者,下场一个比一个凄惨呢?
商鞅变法的第一条就是废除世袭,此举使商鞅成了贵族阶级的眼中钉。许多王公大臣都向秦孝公弹劾商鞅,然而,秦孝公觉得变法并无不妥,反对无效!士大夫们怀恨在心,但却不敢直拭其锋,只能暗地里鼓动秦国太子犯法,想让商鞅难堪。之后,太子受这群人的鼓动,知法犯法,商鞅听说后对秦王说:“国...

在秦国时期,一共有哪五大名相,最后分别是什么结局?
白起死后,昭襄王对他颇有腹诽,再加上他推荐的两个大臣都投敌叛变,秦有连坐之法,虽然昭襄王没有怪罪他,但范雎越来越是不踏实,后来呢,索性推荐一个贤人代替自己的职位,而他呢,辞官不做,踏踏实实的回家养老,两年后病死,也算是落了个善终。李斯 李斯:秦国名相当中命运最惨的,除了商鞅之后...

虽不历史,却很动人——评《大秦帝国之裂变》
临死前对来看望的魏惠王,推荐商鞅接替相位,魏惠王出了丞相的家,轻蔑的说:“老丞相糊涂了,一个中庶子,这个身份能是什么人才?由此可见,魏国这个时候以身份和关系用人,堵死了人才的晋升通道。商鞅,在魏多年早看清了这个现实,于是决定去别国发展。 这个时候的商鞅。处于被压制的阶段,尽管他在秦魏战争时期,提出一些...

魏惠王,是魏武侯之子,他犯下的致命错误?
再说商鞅,商鞅本来就是魏国相国公叔痤手下的人,他知道商鞅有奇才,临死前还向魏惠王举荐,还说如果你不用,就把他杀掉,免得被别的国家用了。可是说考虑得很全面了,可是魏惠王也不知道怎么想的,没用他也没杀他,那人才也总要吃饭总要追逐理想的,商鞅就跑到秦国去了,然后就有了商鞅变法秦国...

反对商鞅变法的秦国世族重臣,最后结局怎么样了
甘龙是怎么死的?甘龙最后的结局《史记》、《战国策》、《商君书》等正史上都没有记载,应当是正常死亡。但是在小说《大秦帝国》中甘龙的结局却大有不同:秦孝公死后,嬴驷即位,甘龙等人与魏国合谋,并且策划发动政变,意在另立新君。但是,秦惠文王早已知道他们的密谋,临危不乱,内外并举,左右开弓...

若管仲如史鰌一般尸谏,会不会就没开方他们什么事了?
我觉得这个应该做不到。因为当时管仲在临死前的时候是向当时的齐桓公举荐过鲍叔牙和公孙隰朋两个人的,并且那时候还要求齐桓公要远离当时的开方、竖刁、易牙三人。但是最后的齐桓公老了之后还是糊涂了,所以才会在没有贤才任用的情况之下选择了开方、竖刁、易牙三人作为国相。就算当时的管仲和史鰌一般尸谏...

商殃最后被五马分尸,谁知道原因
商鞅先是投在魏相公叔痤家里作家臣。公叔痤很器重他,临死前推荐给魏惠王。并建议魏王,如果不用,就杀掉他,别让他逃到他国。魏王认为公孙痤此举很荒唐,不放在心上。公孙痤看出魏王不以为然,便同时告诉商鞅另图出路。此时,秦孝公下令求贤,商鞅就前去投奔。秦国在战国初期,无论在经济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