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百胜的天才戚继光为何也无法彻底根除明朝的倭寇之患?

如题所述

翻看明朝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政治思想中有很多落后和守旧的观念。他看不到商业贸易的好处,厌恶逐利的商人,同时希望把中国变成一个静止、凝固的农业社会。

明朝也一直是这样做的。但有一个地方政府管束起来却有些麻烦,那就是大海。

在他的严重,整个大明帝国的半壁江山全都暴露在茫茫大海面前,这怎么能让朱元璋安心呢?于是朱元璋用他一贯的蛮横手法来解决问题。他一声令下,禁止了民间的一切航海行动。这就是明朝“海禁”政策的开端。在随后的年月里,明朝的海禁政策时松时紧,到了明朝中后期的嘉靖时,海禁达到了高峰。

但是我们都知道,贸易带来的高额利润诱惑是极大的,这种诱惑能让古代人类在凶险的沙漠中开出一条丝绸之路,朝廷一张小小的禁令,怎么能比得上真金白银的力量呢?

海禁政策越严格,也代表着走私的利润也就越大。在海禁期间,原本的航海商人不能正常贸易,一些胆大的便开始走私。这生意不仅利润更高,还不用给官府交税。

于是在海禁期间,中国的东南海域出现了很多走私贩,他们为了抵抗官府的搜捕,武装起自己的船只。在大海上,武力就是王法,这些武装商船甚至遇到比自己弱的船队也会出手抢劫,也会侵扰沿海百姓。这些半经商半当海盗的舰队,在当时被称为“倭寇”。

“倭”是古代中国人对日本的称呼。因为当时很多中国人以为海盗大多是日本人,所以有了这个称呼。其实,倭寇里什么国籍的人都有,有日本人,有中国人,也有欧洲人。由于东南沿海离中国比较近,中国人口较多等因素,实际上倭寇里占大多数的是中国人。如嘉靖时最有名的海盗首领汪直,原本就是徽州商人,在利润的诱惑下参与走私和劫掠。后来事业越搞越大,他的手下既有中国人,也有日本人。

这些倭寇是名副其实的“国际犯罪组织”,他们把基地设置在日本,远离明朝海军的控制范围,他们还能从日本得到源源不断的武器和物资供应。他们的队伍中有不少中国成员,因此又熟悉中国的地形、民情。在中国陆地上,还有不少人是他们的内奸。很多中国沿海的村子都和倭寇进行贸易,以换取利润和保护。又有很多中国村民,平时当老百姓,倭寇来了就跟随倭寇一起去打家劫舍,为倭寇提供了大量的本地情报。因为这些优势,倭寇甚至能攻入县城,杀死县令,给沿海百姓带来很大的灾难。为了剿灭他们,明政府每年要拿出大笔军费,戚继光就是在抗倭战争中脱颖而出的。

戚继光是当时第一流的军事家,他看到沿海的边防部队兵备废弛,根本没法用,于是干脆自己招募、训练部队,组织了一支强大的“戚家军”,在对倭寇的作战中屡屡获胜。

戚继光是一个典型的技术型天才。在抗倭战争中,他发明的“鸳鸯阵”是一个由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战斗小组。队伍中有长兵器进攻,短兵器掩护,一同进退,其设计思路和今日S.W.A.T.那样的战术小组异曲同工。戚继光后来又调到北方抵挡游牧民族的入侵,在这里他改进了城墙的设计,又发明了北方版的战术团队:每一支军队都配备不同型号的鸟铳,大、小型火炮和运输车辆。在遇到敌人的骑兵时把车辆围在一起,变成环形防御的堡垒,再配合火器、拒马(阻挡骑兵的障碍物)、长枪进行立体化防守。有效的瓦解了游牧民族最擅长的骑兵骚扰战术。

但戚继光虽然厉害,但对沿海的形式扭转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即便他在东南沿海屡战屡胜,却依然没有办法禁绝倭寇。

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只要利润的诱惑足够大,就总会有人铤而走险。而那些加入走私和海盗的流民,他们的成本不过就是自己的烂命一条。可只要做成了一笔买卖,就有大笔的利润。另一边呢,戚继光的获胜是建立在每年巨额军费的基础上。那时明政府的日子已经开始不好过了,筹措军费一年比一年难。

我们反复强调过,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国力的对比。所以现在的情况是,对战的双方一边有无限的资源、源源不断的补给(不停有不怕的的新人加入倭寇),而另一边的资源是越打越少(明政府军费开支居高不下),战术上的一时胜利,又有什么用呢?

再加上对手的基地在日本、在南洋,倭寇打不过就跑,明朝这边永远也不可能彻底胜利。所以明朝的抗倭战争,是今年打完了明年打,明军不断获胜,可是倭寇就是打不完。反倒把国库打得苦不堪言。

那么,最后倭寇问题怎么解决的呢?

其实很简单。利润的问题还要靠利润的手段来解决——后来大明朝开放了海禁,允许私人商队经商。

这个规定一出来,那些走私商队都很开心,他们可以合法地获得贸易利润,又不用冒着掉脑袋的危险,还可以省出大笔原本用来对抗官府的军费。既然有合法的钱赚,谁还愿意做海盗呢?当然还剩下一些顽固的海盗,但他们的实力迅速削弱,大不如以前了。

另一边,朝廷也很开心。一个是省下了抗倭军费,沿岸居民也能安居乐业,为国家缴纳更多的赋税。另一个是国家可以通过海外贸易抽取大笔的关税,原来这笔钱中很大一部分都流入海盗的腰包,现在自然进入了国家的银库。只是这么一里一外的转变,明政府的财政情况马上就有了好转。再加上日本后来也加强了对海盗的查禁,明朝末年的倭患最终得以根除。

有时我们回看历史书的时候,不禁会产生带有复杂心情的遐想:如果明朝政府能早点想到这个办法,能早认识到贸易的巨大力量,有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再明确实用一些,明朝是不是真有可能代替英国,率先成为东方“日不落帝国”呢?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百战百胜的天才戚继光为何也无法彻底根除明朝的倭寇之患?
戚继光是当时第一流的军事家,他看到沿海的边防部队兵备废弛,根本没法用,于是干脆自己招募、训练部队,组织了一支强大的“戚家军”,在对倭寇的作战中屡屡获胜。戚继光是一个典型的技术型天才。在抗倭战争中,他发明的“鸳鸯阵”是一个由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战斗小组。队伍中有长兵器进攻,短兵器掩护,一...

为什么专家说即使是戚继光生在明末也没法打过努尔哈赤?
这个在古代行军打仗中可以算得上有了先天的条件。由于骑兵的高度的灵活性,直接让明朝的军队没有任何的施展的余地。所以就算是戚继光能够亲自指挥战役,在那种情况下,也就只能够把损失缩小却很难获得战争的胜利。

为何戚继光的戚家军这么厉害,打得倭寇落花流水?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戚继光战术优、戚家军勇猛敢于杀敌。我们专门去看下戚继光的打的这些战斗,首先他参与的都是一些反抗侵略主义的正义战争,首先这样的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所以在打心底里激情满满。然后戚家军的军风军纪十分严格,作战的过程中都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战场之中,不会畏畏缩缩害怕受伤。其次...

明朝爱国将领戚继光,为何能使“戚家军”处于不败之地?
当然在东南剿倭时的戚家军还不是其鼎盛的战力,在南澳之战中戚继光于俞大猷联合剿灭勾结倭寇的海盗吴平后,肆虐明朝东南沿岸多年的倭寇之患基本解除。时间到了隆庆元年,因俺答数犯山西、土蛮同时入寇,蓟镇昌黎几不保,兵部鉴于戚继光在南方练兵抗倭大有成效,议定其“应取回京,共修戎政”。隆庆二年...

一代名将戚继光为何要靠行贿才能继续抗击倭寇?
戚继光敏感的原因,是因为他是一个行贿者,戚继光每每在剿灭一处倭寇,绝大部分的物资都会被戚继光用来贿赂上级各层官员,尤其是当时的首辅张居正,只有少部分是拿来上缴朝廷和体恤下面的将士。从中国自古至今对官员的完美要求来说,应该是能力极强,个人品质完美的,就像岳飞那样;可是岳飞死的早啊,为何呢?

明朝在倭寇猖獗的时候,不直接把日本给灭掉的原因是什么?
当时的大明朝国力虽然非常强盛,但是日本毕竟只是一个弹丸之地的地方,即便是大明朝把日本给灭掉,也不会从中获取太大利益,反正远征日本还会劳民伤财,毕竟打仗其实就是打钱,何必为了一个弹丸之地而劳民伤财呢?所以,大明朝宁愿选择在本土抵御倭寇,也不会选择主动出击,直到抗倭英雄戚继光的出现,才把日...

明朝时期,为什么打倭寇那么困难?
倭寇之乱变得不可收拾,直到戚继光的横空出世。4.隆庆开关 倭寇之祸,不仅仅是简单的海盗行为,背后隐藏的是两千年来封建王朝的通病:人多地少。大明承平日久,人口增长,现有的土地无法满足人均耕地的需要,失去了生计的农民铤而走险加入走私集团。如果大明王朝的统治者能把走私变成合法化的贸易,给沿海...

戚家军抗击倭寇从无败绩,后来跟努尔哈赤交战,为何会溃不成军?
万历年间,朝政基本上都掌握在权臣张居正手中,朝中大事都由张居正处理,戚继光是张居正的好友,戚家军在打击倭寇的过程中,张居正给了戚继光很大的信任与支持,所以戚家军从装备到战斗力都是当时最强盛的,在抗击倭寇中也就百战百胜从无败绩。但是在张居正死后,所有的风向都变了,由于张居正常年霸占朝廷,...

倭寇不过是一帮乌合之众,为何明朝还剿了数十年之久?
明代前期无法协调好,根本无法全力清剿。才使得倭寇猖獗数十年。其次,倭寇的战斗力之强,无非一般明军可以对抗 明代的倭寇可不是我们认为的乌合之众,在我们看来这些人最多算土匪,战斗力一般。然而,实事却远不是如此,倭寇的组成十分庞杂,只是为了发财而聚合在了一起,他们除了当时沿海的渔民、海盗外,...

戚继光抗倭屡战屡胜,为何俞大猷抗倭追不上也打不着?
结果,戚继光用一种竹子制作的狼筅,同时发明了鸳鸯阵对付倭寇。戚继光的大军是屡战屡胜,与屡战屡败的俞大猷形成鲜明对比。戚继光有一次与俞大猷谈话,俞大猷说对付倭寇一定要用重兵压制,言外之意就是兵马越多越好,而戚继光的战法则是出奇制胜、出其不意。由此可见,戚继光精通兵法,俞大猷虽然是...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