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国是个传统礼仪之帮。早在几千年以前,音乐,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国是个传统礼仪之帮。早在几千年以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始于礼,成于乐”可见,音乐教育在悠久的中国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可是,为什么现在的高年级学生们绝大多数热衷于流行歌曲、偶像歌星,同学们大部分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不喜欢课本里的音乐?我们的音乐教学到底出现什么问题了。我不断的反思自己,我想,这一现象除了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以外,我们老师自身的因素也是关键之一,音乐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教师如何去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热爱音乐,如何提高音乐教学课堂效率?这值得我们不断的去探索与思考。
我就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感受较深的几个侧面粗略谈一谈浅显的看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是民主。”可见民主的方式是培养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具体到音乐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放下“架子”
,走向学生,多给学生一点微笑、尽量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到歌舞表演、音乐游戏中,使学生消除心理上的压抑感。其次,老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如有学生在律动和歌表演中,动作笨拙、呆板,老师要及时制止其他学生的取笑行为,并给予耐心辅导,纠正动作,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再次,老师要能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回答得好的学生,要用肯定性语言进行评价,使学生感受到被赞誉的喜悦。回答得较差的学生,尽量不要用否定性语言加以评价,而是适当降低问题难度,引导学生正确回答,并进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热切的期望。
老师少一份居高临下,学生就多一份自信与热情。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该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那样,充分解放学生的脑、手、口、眼睛等。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的参与,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音乐课更须如此,例如:在讲乐理知识“力度记号”时,教师不必对每一个记号做详细的讲解与诠释,而是先让学生想想生活中熟悉的与力度有关的声音。如火车由远而近的长鸣声。一方面可让他们自己模仿,另一方面可通过模仿具体感受到声音的强弱变化,这时我们再向学生出示相应的力度记号“渐强”或“渐弱”,由此,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既深刻又清楚,而无须老师用过多的语言去讲。有些东西往往是讲得越多,却显得越神秘,学生也易犯糊涂。所以,应尽量以简洁、精确的语言去讲述,再让学生配以适当的参与,这样才会事半功倍。同样,通过分组让同学们跟老师模仿—组相同的节奏,但力度上有所区别,由此让学生辨别各组声音强弱并依次排序。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区别声音,另一方面出示各种力度记号如:‘mf’、‘f’、‘p’、‘pp’等,让每组学生的节奏强弱与适宜的力度记号对应起来。比如,第—组节奏力度为(f)
,第二组节奏(p)
,第三组节奏(ff)
,第四组节奏(pp)
。这样一来,既增加了课堂气氛的活跃气息,又能深刻记忆力度记号。让知识在学生积极的主动参与中获得。我们应在课堂上多让学生主动参与,而不要以太死板的框架去束缚他们,我们要放弃以往音乐课老师唱主角,学生被灌输的旧模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老师来配以相应的讲解与引导,让学生自由愉快学习,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才能得到最大的发展与发挥。
三、在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们为求获得某种事物的稳定因素,也是人们寻求知识、钻研问题的高效催化剂。苏霍姆林斯指出:“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将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和行为保证,是取得理想学习效果的基础和前提。我在安排教学中每一个细节时都应向自己提出“是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问题,来检验自己的安排正确与否。在介绍西洋管弦乐器时,我准备了一把小提琴、一支短笛、一支黑管、还有梆子、铃鼓、三角铁等乐器,课堂上让学生走上讲台,试着拉吹敲打这些乐器,从实践中去辨别音色。当时学生的心情非常激动,他们虽然没能拉吹敲打出好听的旋律节奏,但鼓起了他们学习音乐的勇气。这样,学生产生了要了解这些乐器及去听这些乐器演奏的音乐的欲望,他们纷纷在课外收集器乐曲的音响资料,并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自己选择的音乐,讲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接受变积极探索,对音乐的神秘感、陌生感消除了,开始自然、主动、积极地接受音乐了。在课堂上我们不仅是教师,也是学生、演员,更是一个出色的导演。如在欣赏《马刀舞》中,在感受了热情奔放的旋律、粗矿强烈的节奏、充满激情的音乐后,学生不由得起了动感,我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表现音乐的情绪。他们(尤其是表演能力差的学生)将生活中骑马奔驰、挥刀拼杀、扬鞭前进的动作,活灵活现地表演出来,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利用《京调》中京剧锣鼓、节奏,指导学生模拟表演,口念节奏,手敲节奏,边念边打,兴趣蛊然,然后又将京剧里的身段表演加以选编,学生边听音乐边表演,更加热爱我国优秀的传统京剧艺术。欣赏《快乐的罗嗦》,感受了欢快热烈后引导学生随着鲜明的舞蹈节奏,即兴表演起彝族舞蹈,边唱边舞,音乐主题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子里,和学生一起体验到音乐美的愉悦。
四、课堂教学中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调查表明,在课堂上,某一学生回答问题时,其余的学生约有2/3不能完全集中注意力。而在分组活动时,分心的学生只有
2.1%(鲁洁《教育社会学》)可见采用小组学习方式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体到音乐教学中,如歌表演,通过小组的互相合作与模仿,可以大大提高动作质量。音乐游戏时,通过分组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在乐理教学中,小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的掌握程度。如:进行续写乐句练习时,有了小组的讨论与筛选,写出的乐句一定会更优美、更丰富。总之,音乐教学中有了小组学习这一形式,就改变了那种“几人唱戏,众人旁观”的局面,使每个学生都能更充分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育,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到音乐教学过程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才能切实达到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目的。
教师应该要愉快地上课。讲台是教师的舞台。我一直认为教师上课就是一位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节目,所以我们的服饰美不美,语言美不美,体态美不美都很重要。音乐本身就是一门美的艺术,在音乐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要很美,音乐教师的知识面要宽,要讲究语言艺术,将自己的快乐情绪传染给学生,幽默的语言、亲切的微笑、鼓励的眼神、有趣的动作都毫不吝啬地奉献给学生,用我们的美去激发学生的美,用我们的热情去感染学生的热情,用我们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培养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勤于动脑,乐于动口,喜于动手。让学生和教师走得更近,让音乐课成为学生的最爱,让孩子们“一见你就笑”!这样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将会有更大的提高!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