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幼儿告状行为的外部因素是什么?

如题所述

二、影响幼儿告状行为的外部因素
(一)幼儿园的班级管理制度
1.幼儿园的“规范化”的班级管理制度
幼儿园是一个集体场所,在这个场所中,影响幼儿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规范,建立规则意识,进行常规训练是幼儿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全过程也是重要内容:从固定自己座位的具体位置到上课时要“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听老师,小小手放腿上”;从跟随老师安排的一日活动到遵守“进洗手间时要排好队,排队时要”小手放两边,小脚并并拢;“走路时要轻轻走,不要吵”;“吃饭时不要说话,要坐好”等行为规则。这些规范约束了孩子的行为,只要孩子稍微出现不符合幼儿园规则要求的行为。马上就有“爱管闲事”的幼儿去告状。总之种种的规则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幼儿的告状行为。我在观察过程中发现:[1]“由于幼儿园场地不够宽敞,玩具少,孩子又多,发生矛盾的次数就多,也就增加了幼儿告状的次数”。另外,幼儿好模仿动画片中打斗的场面,如《奥特曼》等对幼儿的影响较大,幼儿攻击性行为增加或以电视内容进行游戏,追逐打闹,引起告状。
2.倾斜式的师幼互动:幼儿教师的权威
尽管现在我们都提倡教师和幼儿之间要“平等对话”,无论干什么都要半蹲着与幼儿进行交流,处处都要尊重幼儿。但现实中,教师与幼儿互动大部分仍是一种倾斜模式,教师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对幼儿进行知识技能的传递、行为的指导和生活的照顾,相对于身心不成熟的幼儿来说,教师总是高高在上,是权威的象征。老师的言行始终制约着幼儿的行为。[2]在幼儿园中,幼儿的一日活动都是在老师的安排下进行,孩子很少有权利、有机会表达自己的主张和想法。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当幼儿的行为违背了班级这个“场所”大家所认同的规则或老师的要求时,老师就会毫不犹豫的去禁止和拒绝。但对于天生好动的幼儿来说,“不当”行为是避免不了的,于是就会有一些“爱管闲事”的幼儿去告状。但通常教师都会给予消极反馈,如“知道了,你不要多管闲事!”或者是:[3]“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就训斥失范的幼儿,把这个孩子拉到另外一个班级”。如:“在星期一早上,做完早操回到教室休息,小班的王小龙打哭了同桌的姚姚,这时坐在旁边的程程大声告状:老师,王小龙打哭了张姚姚,老师看到这种情况就不管“三七二十一”边训斥王小龙边把他拉进了隔壁的中班等等。从这位老师的这种解决方式,我们可以体会到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和孩子的地位是不可能平等的,教师总是占据着主导地位,孩子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主动性。事事都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做个“听话的孩子”。在这种不平等的师幼互动模式中,幼儿不能自己独立解决,无形中滋生了幼儿告状行为事件。
(二)家庭教育的影响
现在的家长往往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而忽略了幼儿合作、关心他人等品德的培养。在现在家庭中幼儿是家中的“小霸王”,养成了部分幼儿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不谦虚等不良行为习惯,缺乏必要的集体生活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这就导致了幼儿园中幼儿出现一些行为问题。如:“老师,某某又打人了。”
我在幼儿园观察期间和带班老师交谈:“幼儿为什么喜欢告状?”,她们都说最重要的还是家长的教育观念没有摆正,有些家长每次送孩子到幼儿园走时都对孩子说:“有什么事告诉老师,别的小朋友欺负你,你就告诉老师”等等。家长就恐怕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受委屈,不管大事小事都告诉老师,反正是一味地鼓励自己的孩子告状。
总之,家长总是嘱咐孩子:“有事情一定要找老师,谁要是欺负你,你就告老师!”等等。父母只是一味的鼓励孩子向老师告状,让老师批评别的孩子。父母的这种一有事就让孩子找老师的意识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社会性交际能力,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不利的。还有的父母出于关爱孩子,不但不鼓励孩子独立解决问题,而且还来幼儿园找老师,甚至找园长,为孩子讨回“公道”,普遍缺乏对幼儿独立意识的培养。当孩子受到“委屈”时批评、责怪孩子“没用”、“没出息”;而当孩子占到别人的“便宜”时赞赏甚至纵容孩子。正是家长的这种态度从而导致幼儿园由于欺负同伴而引发的告状行为的增加。
三、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从上述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看,告状并不完全是坏事,它也是积极地表现,反映了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掌握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那么应采取什么策略如何处理孩子的告状行为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教师应该给孩子提供宣泄情绪、表现自我的机会。
1.可以设专门的发泄室,孩子可以对着那些软绵绵的玩具尽情地打闹,甚至可以把这些玩具当成假想的敌人以发泄自己的不满,同时也可以使他们多余的精力得到发泄,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2.教师应给幼儿提供足够的自由的空间, 使孩子的心理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二) 教师应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和目的, 区别对待。
1.对求助类的告状,教师应帮助幼儿鼓起勇气,增强信心
小班手工活动快结束的时候,调皮的洋洋突然抢走了蛋蛋手中制作好的青蛙,蛋蛋急得叫了起来:“老师,我的青蛙,我的青蛙。”蛋蛋的这种告状是一种求助心理。这时老师要鼓励蛋蛋说:“蛋蛋,没关系的,以后再碰到这种事,你自己完全可以解决的,想想看,洋洋是因为喜欢你做的青蛙才拿你的青蛙的,你一定可以帮助洋洋改掉这个坏习惯的办法来。”同时教师也要让洋洋意识到抢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要求他与蛋蛋友好相处。
2.对试探类的告状,教师应坚持原则,当机立断
课间休息的时间,孩子们照例要到厕所去解小便,中班的王思怡大叫:“王老师,王老师,周佳豪把小鸡鸡翘得很高,小便都解到红红的地砖上了”。对于这样的告状行为是孩子用来试探成人处事的反应的。处理时应按幼儿常规要求尽快做出处理,避免来告状的幼儿学样。
3.对检举心理的告状,教师应正确引导
不仅在实习期间,而且在15天的观察期间,经常听到孩子打小报告:“龙龙打小芳了,”“小辉撕破了刚刚的图画书,”…这种带有检举心理的告状,应视为一种可喜的现象。这正反映了幼儿在把别的孩子的行为与老师、家长平时教导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作比较,并且产生了某种道德体验。这实际上事幼儿道德评价发展的一种标志。因此,教师听到此类告状时,应认真予以引导与孩子共同商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但能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帮助孩子明辨是非,使孩子逐步形成一种初步的道德评价意识。
4.对求罚类的告状,教师应把握好惩罚的尺度,公平裁决
如在上例中的蛋蛋在向老师告状后,听了老师的处理意见,如果还不开心,说明蛋蛋的告状是为了求助老师主持公道,是一种以“罚”对方为满足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查明真相,对确定不对的洋洋应给予批评教育并让洋洋当面向蛋蛋道歉。这时,蛋蛋或许会因老师的公正裁决而满意。
(三)教师要以尊重和认可的态度,面对幼儿的告状,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内容和方法,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教育。
1.宽容的态度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从生活中让孩子体会到宽容的乐趣。教育孩子多看别人的长处。让孩子学会公正、客观地看待别人、多学习别人的长处,多发现别人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找出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处处处心积虑的找别人的茬。
2.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如可组织幼儿看动画片、听故事、看电影等,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的行为,从而丰富幼儿施肥的感性经验,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减少幼儿的不良行为。可组织幼儿通过谈话等形式,讲一些幼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幼儿自己来想办法解决,从而提高幼儿独立处事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进而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3.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有计划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使幼儿逐渐形成规则意识,并对幼儿进行良好社会交往技能的示范教育。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时期是儿童认知和社会认知迅速发展的惊人时期。从两岁左右开始儿童逐渐具有了“好坏”概念,并形成了某些规则意识,并尝试用规则来适应控制自己的社会生活。这一阶段是对孩子进行规则教育的最佳时期。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孩子规则意识淡漠,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有的孩子有一定的规则意识但自控能力差,他们虽然“懂道理”,“知道”某些要求,却不能作到。幼儿之间的告状,都是由于不能遵守各种生活、社会交往规则造成的。所以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中适当地渗透规则教育和良好的社会交往的示范教育,使幼儿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从而学会自觉遵守规则,来解决幼儿的告状。如采用情境表演法、故事法等幼儿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对幼儿进行教育,情节的设计模拟幼儿熟悉的生活,让幼儿通过有兴趣的观看,了解日常生活中同伴交往应遵守的规则,以及如何友好地解决幼儿之间的矛盾,让幼儿感受到友好解决矛盾的快乐,鼓励协商、分享等,从而减少幼儿告状行为。
4.告状发生时,教师可以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逐渐引导幼儿找出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小班时期的幼儿,教师在面临幼儿的告状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在处理过程中,可以让孩子通过协商过程,考虑到别人的利益要求,从而逐渐的去自我中心,让他们懂得游戏材料的所有权以及如何用轮流、共享游戏材料等平息冲突,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对于中、大班时期的幼儿,教师在处理幼儿的告状可以让幼儿认识到只有双方合作,才能使冲突真正的解决,从而减少告状行为。
首先教师要使他们认识到:如果他们不肯合作找出共同的解决方法,仅仅告诉老师或不在一起玩,那他们之间的冲突就并没有真正的解决。
其次教师要引导他们体验对方在冲突过程的思想和感受,使他们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来看问题,认识到只有顾及双方的想法和利益才能顺利平息矛盾。
最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共同讨论出解决的方案,并付诸实践。让他们能体验到对方的意愿和情感,认识到命令、控制只能使矛盾恶化,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冲突问题,从而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四)在处理孩子的“告状”时,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
1.家长应重视自身行为对幼儿的积极作用,以友善的方式与他人及幼儿交往,为幼儿做出良好的榜样和示范,以努力抵消这种来自媒体的消极影响。当然,家长在给幼儿选择玩具、图书、动画片等视听媒体时,应警惕它们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其中出现的攻击性行为。
2.要分清孩子的告状目的
首先,对于有报复别人的意思,当然这是极少数。这时家长应进行严肃批评,让孩子懂得要与人为善,友好相处,相互宽容。绝大多数孩子的告状都是为了讨个“公道”。家长应该弄清原因,掌握孩子的心理,区别对待。
 有时孩子告状也是一种询问。因为自己不清楚某些事情该不该做,见别人做了,自己也想模仿,可又不知家长的态度如何,比如两个孩子同在床上玩,一个光脚下地了,另一个向妈妈“告状”,“他不穿鞋下地了”,意在探问,“我可不可以也光脚下地玩”。这时,家长应明确表态,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其次,要教育孩子多看别人的长处。让孩子学会公正、客观地看待别人、多学习别人的长处,找出自己的不足。教育孩子不管别人做得如何,自己应该按照要求去做,且有勇气坚持下去。
 再次,要教育孩子学会处理小伙伴之间的矛盾。现在许多家庭由于只有一个孩子,上上下下都宠着,养成孩子很“独”。自己玩行,和大家在一起就爱闹矛盾。小孩子之间闹意见是常有的事,在这时家长应让孩子学着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可以减少孩子的依赖性。
具体其他因素:http://essay.cnsece.com/article/5644.html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小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
小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剖析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虑:一、情感需求幼儿在学习、生活、游戏中会有一些不顺心的事情,他们需要关注、理解和照顾。而当他们发现同伴犯错时,他们会感到悲愤或失落,需要向老师或家长表达自己的情感,获得关注、抚慰和支持。二、道德观念在小班幼儿园,老师...

幼儿园告状行为分析
幼儿园告状行为分析一、原因分析1.模仿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大人会通过举报不良行为来解决问题,而在幼儿园的小社会中,有些孩子会模仿大人的行为进行举报。2.自我防卫有些孩子因为自己曾经遭受过欺负或打架等对自己有害的行为,为了避免再次受到伤害,会采取告状的方式来向老师或家长求助。3.责任心一...

孩子爱告状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孩子爱告状的原因 1、利益受损,想要获得大人的援助:孩子年龄小,阅历浅,当他的能力不足以让他亲自讨回公道的时候,他就会通过“告状”的形式寻求帮助,这也是人与生俱来自保的本能。家长可以试着回想一下孩子“告状”时,多数情况下是处于弱势地位。比如,打架打输了、抢玩具失败了。所以,当他利益...

针对孩子告状时幼儿教师应该怎样做
2、间接原因:(1)普遍缺乏对幼儿独立意识。(2)过分关注或夸大幼儿的情绪体验。三、幼儿告状的误区在幼儿之间的交往中,当幼儿遭遇到不合理、不公平时,许多幼儿就会选择到幼儿园里的最高法官——教师处告状。这种告状是幼儿心中有不满而采取的外显情绪的行为反应,如果能得到教师的认真受理,这必能让幼儿消消气,甚至...

幼儿告状行为应对策略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2. 偏袒一方:如果成人或教师在处理幼儿告状行为时偏袒一方,可能会让幼儿感到不公平,失去信任感和安全感,从而影响幼儿的社交能力和情感发展。3. 不重视原因:如果成人或教师只是简单地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而不探究背后的原因,可能会让幼儿无法真正理解问题的本质,也无法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4. 不...

中班幼儿告状现象频繁的原因
中班幼儿告状现象频繁的原因是渴望公平、自我保护、关注和赞扬、担心受到惩罚和不懂解决冲突。1. 渴望公平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开始对公平有了一定的认知和期望。他们希望被公正对待,因此可能会用告状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2. 自我保护 幼儿处于一个相互竞争的环境中,他们可能会使用告状作为一种手段,以...

怎么看待幼儿告状行为?
分析告状行为的原因:求助心理:幼儿希望通过告状来获得成人的关注和帮助,以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表现欲:部分幼儿可能希望通过告状来展示自己的“正义感”或“聪明才智”,从而获得成人的认可和赞扬。逃避责任:有些幼儿可能通过告状来转移注意力,逃避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或错误。认识告状行为的积极意义:促进...

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
4. 报复性告状行为:幼儿可能因小事对同伴产生不满,从而在活动中特别留意同伴的违规行为,并向老师告状。这种行为不常见,但需家长和老师共同引导幼儿学会宽容和友好相处。5. 求赏性告状行为:例如,在自由活动中,小灵离开座位被小雨告状。这反映了小雨希望通过告状来获得老师的关注和表扬,显示自己的遵守...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论文
首先,大班幼儿之间的告状行为可能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和不和谐。其次,对于被告状的幼儿来说,他们可能会感到被排斥和孤立,与此同时,也会影响他们的自尊心和价值观的建立。综合以上分析,认为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出现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结果,其中有成长中的心理和行为发展特点、家长和教师的疏忽或者无意识...

中班幼儿告状现象频繁主要是因为幼儿
同时,他们也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不能正确处理问题,从而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决。另一方面,老师在处理幼儿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时,缺乏足够的耐心和技巧,过于急躁地解决事件,忽视了幼儿的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处理中班幼儿告状问题时,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幼儿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原因,耐心地引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