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灾难,丁戊奇荒是怎么回事?

如题所述

说起大清朝,出现过康乾盛世是真的,但出现过民不聊生也同样是真的。特别大清末年的一次灾难,几乎让大清朝真正伤筋动骨。原本就已经动荡难安的现实,变得更加风雨飘摇起来。那这是一场什么样的灾难呢?我们将时间返回到光绪时期。


祸不单行的丁戊年,一场大旱没结束,又迎来了蝗灾

1907年,正值光绪年间,大清朝的天不知道怎么了,就是一滴雨也不下。百姓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庄稼就这样死去,于是有人提出了借用长江、黄河等水流来浇灌土地。

这本不是什么特别的事,所谓靠水吃水,依水而居的农家百姓们,就这样为自己的家田找到了继续生长的方法。可是,靠不到水,没办法浇灌的地方呢?人们只好任凭庄稼枯萎、死去,然后叹息人生。

可谁也没有想到,浇灌竟然并不是最终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这场干旱一直持续到第二年,依旧没有结束的样子。而此时的一众河流却先支撑不住了,水流干涸,土地开裂,大地冒着烟炙烤着每一个叹息的人。


这对于农民来说,是一年的收入没有了,口粮没有了,他们的吃喝成了问题。但对于国家来讲,也同样不是好消息,因为减少的粮食及受饿的民众,都意味着国库空虚无继。

而且,农家早有预言:大旱必有蝗灾。当田地出现长时间的干旱之后,出现蝗灾的概率就非常高了。所以,当这场历时一年多旱灾还没有结束的时候,蝗虫们便扑头盖脸而来,他们如同一扫而过的龙卷风,所过之处便只剩下一片灰黄。


可以想见,面对这样的结果,农民连想要吃个野菜的机会都没有了。但是,朝廷却迟迟不愿作为,毕竟这是一场大考验,国库有多少存货,谁也不知道。当然,可能有人知道,只是他们不敢让外界知道而已。

而且,自古以来的朝代就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大清也不例外。百姓受苦于他们而言是应该的,当没有收成的时候,他们必须要自己想办法。


所以,在那一年多的时间里,各地迷信之风盛行,他们求雨,求丰收,求好日子……他们将一切希望都寄予了神明。可惜的是,神明并没打算帮他们,相反,干旱依旧继续着。不要说粮食,就是地里可以吃的东西也越来越少。特别是在蝗虫袭击之后,大地就变得更加干净了。

为了活下去,各地先后出现大迁移,人们拖家带口,都想找一个有雨有风有收入的地方去生活。可现实是,大清朝的天下几乎陷入统一干旱之中。背井离乡的人永远找不到适宜生存的地方,他们一边走,身边的亲人一边慢慢减少。


本以为灾难过去就可以回归正常,可又一场灾难随即而来

就在百姓们纷纷离家寻找有水源的地方时,突然一场大雨浇湿了干渴的百姓。人们本以为这下得救了,他们又可以安顿下来生活了。可是谁能想到呢,这场大雨一下起来就不想停了,大雨冲毁了若干干涸的堤坝、荒芜的房屋。

然后,进入冬天之后,原本就没有粮食,没有住所的百姓,再次遭遇铺天盖地的大雪。雪有几尺厚,房子压塌了,大地被白雪覆盖,无一丝生机。有太多的人没有熬过这场大雪,一时之间死伤者众。


而这种雨灾、雪灾接连之后产生的则是人们更加无法承受的灾难。当天一变暖,雨水一充足,结果河水泛滥,山洪如猛兽一般吞噬着一条又一条的生命。被冲走了多少人,淹死了多少人,根本计算不过来。

就这样干了涝,涝后又雪灾,然后在山洪爆发的日子,百姓们过了一天又一天,熬过一年又来一年。百姓们已经怀疑这样的日子没有尽头了,大自然正用它自己的方式进行着人世间的优胜劣汰。在很多地方,已经不是路有冻死骨,而是冬天冻死,夏天淹死,春秋则饿死。


一年可以坚持,两年能够苦熬,可是三年呢?四年呢?百姓们有田不能种,有屋不能住,他们不停地走着,想要找一处安稳的地方。开始吃自己的积蓄,后来讨饭吃,再后来就只能吃可以看到的一切了,什么野草、树叶、树皮,甚至是树根都要挖出来充饥。


据资料记载,最后人们实在没什么可吃了,他们只能吃黄土,吃土块。因为他们觉得,吃下这样的东西可以不饿。可事实上,不饿不是好现象,而是吃下去肠胃便不能动了,过不了多久,他们便开始死去。

而最让人想不通的,有些人竟然捡了小石子吃下去。而这些小石子因为不能消化,最终变成刺破人们肠道、肚皮的利器。

直到这时,大清政府才挤出一点粮食来准备救济这些可怜的百姓。但是,当人们拥上去抢食物的时候,竟然因为体力不济,抢食过力,直接死在当场。


好在这场灾难总算过去了,历时四年之久,举国死亡一千万有余。大清朝原本已经弱不禁风,在经历了这一场为时四年的天灾之后,变得更孱弱。可以这样说,看似清政府在这场灾难中没有什么太大付出,可却是真的伤了根本。所谓时者命也,这就大清朝的命吧。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2
从1876年到1877年几乎一滴雨都没有下过,而这场灾害死亡了大约900万到1300万的人。
第2个回答  2020-11-12
清朝大灾难,丁戊奇荒是当时的社会性质非常恶劣,使百姓们的生活苦不堪言,有很多人都吃不饱饭形成了特别大的灾荒。
第3个回答  2020-11-12
清光绪初期,黄河流域发生特大旱荒,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等北方五省,以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俱受波及,为害之烈,为患之深,史所罕见,1000多万人殒命,史称“丁戊奇荒”。

清朝大灾难,丁戊奇荒是怎么回事?
1. 在清朝末年,一场灾难几乎让这个帝国伤筋动骨。原本就已经动荡不安的社会,因这场灾难变得更加风雨飘摇。2. 这场灾难发生在光绪时期的丁戊年。1907年,大清朝的天空中没有一丝雨滴,导致庄稼枯萎。百姓们提出利用长江、黄河等水流来灌溉土地,这本是他们常用的方法。然而,靠不到水的地方,只能任由...

丁戊奇荒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自然环境恶化是丁戊奇荒的直接原因之一。长期的干旱导致田园荒芜,农地绝收,使得粮食产量锐减,进而引发饥荒。此外,干旱还引发了蝗虫灾害和瘟疫,进一步加剧了灾情。其次,生态系统失调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影响。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开发和乱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使得原本贫瘠的土地更加无法耕种,生态平衡...

丁戊奇荒是哪一年
丁戊奇荒是1877年到1878年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自然灾害。这场灾害主要是由严重的干旱引起,其影响范围波及了包括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等北方五省,并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由于这次大旱以1877年为重,而1877年为农历丁丑年,1878年为农历戊寅年,因此人们称这次大旱灾为“...

清朝光绪元年到光绪四年之间的“丁戊奇荒”到底有多可怕呢?
丁戊奇荒,是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到光绪四年(1878年)之间的一场罕见的旱灾饥荒,这场灾害波及山西、直隶、陕西、河南、山东等省,造成1000余万人饿死,时任山西巡抚的曾国荃称之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之所以会发生这种奇灾,是因为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洋务派为发展“洋务运动&...

清朝大灾难,丁戊奇荒是怎么回事?
竟然因为体力不济,抢食过力,直接死在当场。好在这场灾难总算过去了,历时四年之久,举国死亡一千万有余。大清朝原本已经弱不禁风,在经历了这一场为时四年的天灾之后,变得更孱弱。可以这样说,看似清政府在这场灾难中没有什么太大付出,可却是真的伤了根本。所谓时者命也,这就大清朝的命吧。

历史上丁戊奇荒有多严重
1. 丁戊奇荒是光绪年间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从1875年开始,持续至1878年,影响了中国北方五个省份及其周边地区。2. 这场灾荒的严重性体现在其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后果深远。据李提摩太的日记记载,1878年山西的灾情尤为严重,饿死人数达到千万。3. 灾荒起初表现为北方各省的干旱,随后演变为蝗虫灾害...

丁戊奇荒简介
丁戊奇荒,是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至四年(1878年)间在中国华北地区发生的一场罕见的灾难性旱灾和饥荒。这场灾害以其发生年份的干支纪年命名,1877年被称为丁丑年,1878年为戊寅年,因此历史上称为“丁戊奇荒”。当时的山西巡抚曾国荃对这场灾难的严重性评价极高,称其为“两百年来罕有的灾难”[...

丁戊奇荒是世界最大的饥荒吗
丁戊奇荒,也被称为“光绪大灾荒”,发生在清朝光绪年间,即1876至1879年。这场灾荒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尤其是山西和河南两省,期间干旱严重,粮食大幅减产,导致大范围的饥荒。据历史记载,这次灾荒造成了数以百万计的人口死亡,对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然而,尽管丁戊奇荒在中国历史上...

百年奇祸如何改变山西:什么是丁戊奇荒
1. 丁戊奇荒是清朝光绪年间一场严重的旱灾饥荒,从1875年持续至1878年,席卷了山西、直隶、陕西、河南、山东等省份。2. 这场灾难造成了千万人口的死亡,山西巡抚曾国荃将其描述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3. 灾害的起因与洋务运动有关,洋务派为推进该运动而急增税收。同时,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动乱...

丁戊奇荒是什么?有多么的严重?
丁戊奇荒说的是在1875年的时候发生的自然灾害。当时这场自然灾害给清朝的百姓造成了非常大的伤害,据统计当时总共有1000万百姓死于这场自然灾害当中。当然在这一年中,除了这些百姓遭遇到饥荒之后,同样也遭遇到了旱灾和地震,这三种不同的自然灾害无疑让整个华北地区的百姓遭受到了噩梦般的折磨。在1875年...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