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是谁设计的?

如题所述

国家大剧院是由谁设计的?
国家大剧院位于人民大会堂西侧,占地11.89万平方米,国家大剧院由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中国的国家大剧院的形象,其设计灵感来自一位中国建筑设计师齐康。位于北京人民大会堂西侧,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10.5万平方米,地下附属设施6万平方米。设有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以及艺术展厅、艺术交流中心、音像商店等配套设施,工程概算总投资26.88亿元,建设工期4年。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方案是由法国巴黎机场公司设计,清华大学配合的,设计师为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 施工图的国内设计单位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施工总承包单位为北京城建集团、香港建设有限公司和上海建工集团联合体,工程监理单位为北京双圆工程监理公司。

国务院于1998年4月正式批准立项建设国家大剧院,1999年7月最终选取了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 的建设方案,其设计方案经过两轮三次修改。

安德鲁将他的大剧院方案形容为“湖上仙阁”。这是一座坐落在近乎方形的大水池中的椭球体建筑,在冬天水池可作为滑冰场。大剧院的主要入口在北面,与地铁的出站口相连通,通道的玻璃顶则是水池的池底,观众在进入剧场前就能体验一下在水面下行走的奇妙感觉。

剧院内含一个容纳2500人的歌剧院、容纳2000人的音乐厅、容纳1200人的小剧院和一个小型实验剧场。歌剧院主要演出歌剧、舞剧、芭蕾舞,有观众席2500座。音乐厅主要演出交响乐、民族乐,有观众席2000座。戏剧场主要演出京剧、地方戏曲、话剧、民族歌舞,有观众席1200座。小剧场主要演出实验话剧、小型戏剧,有观众席 500座,总座席6000多个。其它配套设施还包括:艺术展廊、表演艺术研究交流部、艺术商店、地下停车场等。国家大剧院建筑四面水池环绕,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整体上体现了21世纪世界标志性建筑的特点。

中国大剧院的造型完全由曲线组成,宛若水中仙阁。灰色的钛金属板和玻璃组成的立面与昼夜的光芒交相辉映。这两种材料的颜色在不同的时间里变幻莫测。玻璃幕墙如同拉开的帏幕,使建筑物内部的剧场、通道和展厅依稀可见。同时,部分区域在钛板的覆盖保护下又显得更为隐秘。

这一设计从地下层开始,最底层是歌剧院的舞台部分,最上层全部都用于停车场和技术场地。地下部分的最上层,即在湖面和花园以下是入口、道路、步行走廊和门厅。

在地面层坐落着三幢建筑:歌剧院、音乐厅和剧场,它们由道路区分开,彼此以悬空走道相连,恍若在水面上的地面建筑是一个巨型壳体,它覆盖、庇护、包围和照亮着所有的大厅和通道。自然的贝壳造型保证了它的坚固度。尽管壳体的最大长度达218m,但厚度却不超过3m。这一设计既轻盈又不会对玻璃天篷有所遮盖。

游客和观众从长安街的“雨亭”以及停车场进入大剧院时会发现他们的头顶之上是一片浅浅的水面。它根据四季和时辰而变换色彩。在冬季,它结成半透明的冰层,点缀著溜冰爱好者留下的道道弧痕,建筑物在水面中的倒影构成了大剧院的外部景观。大剧院南部入口与北部入口“水下走廊”一起延伸至地下6m 之处,这样便于组织内部的技术 *** 通入口。

任何布景卡车都无需在外部停靠,任何大门都不会向外部显露内部的服务区域,否则会完全破坏建筑和街区的魅力。当人们沿着长安街前行时会发现,大剧院不会以自己的巨大体量对人民大会堂造成压抑。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建筑,它们分别代表着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 。...
北京的国家大剧院是谁设计的?
国家大剧院位于人民大会堂西侧,占地11.89万平方米,国家大剧院由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中国的国家大剧院的形象,其设计灵感来自一位中国建筑设计师齐康。位于北京人民大会堂西侧,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10.5万平方米,地下附属设施6万平方米。设有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以及艺术展厅、艺术交流中心、音像商店等配套设施,工程概算总投资26.88亿元,建设工期4年。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方案是由法国巴黎机场公司设计,清华大学配合的,设计师为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 施工图的国内设计单位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施工总承包单位为北京城建集团、香港建设有限公司和上海建工集团联合体,工程监理单位为北京双圆工程监理公司。

国务院于1998年4月正式批准立项建设国家大剧院,1999年7月最终选取了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 的建设方案,其设计方案经过两轮三次修改。

安德鲁将他的大剧院方案形容为“湖上仙阁”。这是一座坐落在近乎方形的大水池中的椭球体建筑,在冬天水池可作为滑冰场。大剧院的主要入口在北面,与地铁的出站口相连通,通道的玻璃顶则是水池的池底,观众在进入剧场前就能体验一下在水面下行走的奇妙感觉。

剧院内含一个容纳2500人的歌剧院、容纳2000人的音乐厅、容纳1200人的小剧院和一个小型实验剧场。歌剧院主要演出歌剧、舞剧、芭蕾舞,有观众席2500座。音乐厅主要演出交响乐、民族乐,有观众席2000座。戏剧场主要演出京剧、地方戏曲、话剧、民族歌舞,有观众席1200座。小剧场主要演出实验话剧、小型戏剧,有观众席 500座,总座席6000多个。其它配套设施还包括:艺术展廊、表演艺术研究交流部、艺术商店、地下停车场等。国家大剧院建筑四面水池环绕,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整体上体现了21世纪世界标志性建筑的特点。

中国大剧院的造型完全由曲线组成,宛若水中仙阁。灰色的钛金属板和玻璃组成的立面与昼夜的光芒交相辉映。这两种材料的颜色在不同的时间里变幻莫测。玻璃幕墙如同拉开的帏幕,使建筑物内部的剧场、通道和展厅依稀可见。同时,部分区域在钛板的覆盖保护下又显得更为隐秘。

这一设计从地下层开始,最底层是歌剧院的舞台部分,最上层全部都用于停车场和技术场地。地下部分的最上层,即在湖面和花园以下是入口、道路、步行走廊和门厅。

在地面层坐落着三幢建筑:歌剧院、音乐厅和剧场,它们由道路区分开,彼此以悬空走道相连,恍若在水面上的地面建筑是一个巨型壳体,它覆盖、庇护、包围和照亮着所有的大厅和通道。自然的贝壳造型保证了它的坚固度。尽管壳体的最大长度达218m,但厚度却不超过3m。这一设计既轻盈又不会对玻璃天篷有所遮盖。

游客和观众从长安街的“雨亭”以及停车场进入大剧院时会发现他们的头顶之上是一片浅浅的水面。它根据四季和时辰而变换色彩。在冬季,它结成半透明的冰层,点缀著溜冰爱好者留下的道道弧痕,建筑物在水面中的倒影构成了大剧院的外部景观。大剧院南部入口与北部入口“水下走廊”一起延伸至地下6m 之处,这样便于组织内部的技术 *** 通入口。

任何布景卡车都无需在外部停靠,任何大门都不会向外部显露内部的服务区域,否则会完全破坏建筑和街区的魅力。当人们沿着长安街前行时会发现,大剧院不会以自己的巨大体量对人民大会堂造成压抑。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建筑,它们分别代表着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 。...
中国国家大剧院采用了哪个国家的设计师的方案?
法国建筑设计师 保罗·安德鲁
是谁决定了国家大剧院的LOGO
推荐下文,供参考。

关于国家大剧院LOGO的争议

(2008-03-11 14:13:46)

最近设计界有几件大事产生了不小的波动,先是英国的奥运会标志,引起英国民众的强烈不满。接着又是中国国家大剧院的标志,众人议论纷纷,关键的问题是该标志出自华人顶级设计师陈幼坚之后,有个说陈幼坚江郎才尽,有人说是中国 *** *** 了陈幼坚,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作为普通的民众,你们是如何看待这件设计的?

下面是我们著名设计师对国际大剧院的标识评论,也许代表了大部分设计师的观点。

肖勇评述 国家大剧院标识

标志设计的手法是表现建筑本体,大剧院的建筑与地面是不可以剥离的,

而标志没有找到建筑的精髓和抽象美感,简单的外形则造成不恰当的繁复组合,

就作品本身解读如下:

目前特点:

1 误导建筑本体,整体造型孤立,

2 封闭,缺乏张力与活力,

3 轻飘,繁复,缺乏时代美感

4 色彩造型难与建筑美感相媲美。

具体症结在于:

1内形的延伸形变为主题结构,违背了建筑主体造型特点,”孕妇“形态尴尬呈现,

2表现倒影的等线形单调机械,是60年代构成主义的残像,没有表现水韵美感,因而时代性丧失,

3右侧 延伸成的月牙形误读为某宗教图形的歧义,中间断线则造成对其的诋毁,

4椭圆的外形,由于造型孤立而封闭,不是有生机的太阳,而酷似轻飘缩瘪的西红柿,

公众会有自己的判断,但从视觉设计语言来讲,

其不恰当的标志造型演绎无法表达建筑的主体美感和象征意义。

更难以用标志符号来体现一个国家级文化中心的形象。

国家大剧院是北京新的人文景观,现代的建筑被浓缩为缩瘪的西红柿,

怎能体现时代的美感和首都的形象意义?

如此的龌龊与委琐,是谁的杰作已经无关紧要了。

任何违心的辞藻都无法掩饰其设计的无为和无奈。

首都20世纪城市新形象的又一遗憾,视觉污染指数增高。

而陈幼坚本人则是这样阐述的:

标志形象“灯笼怎么看都开心”

设计师陈幼坚认为,标志“是雕塑也是艺术品”。据他介绍,国家大剧院标志运用了大剧院的正面透视线条,每条线都从原来的建筑设计上提出来。设计时着意实现上下对称,令大剧院“好像浮在水上的明珠”。运用简洁的有脚字体,则意在表现“大剧院的现代感”。

陈幼坚表示,标志乍看上去似乎没有中国元素,但这种元素是内在的:识别设计选用了红色,“代表中国的精神状态”;整体看则“像一个灯笼”,“怎么看都处于开心、喜庆的状态”;同时还含有“中国五行里面的和谐概念”。

设计理念尊重建筑,雅俗共赏

陈幼坚透露,自己的设计公司受大剧院委托,曾先后出了十几个方案,有些抽象,有些具象。但经过大半年的琢磨,他的考虑是:自己的设计“不可能超越建筑设计”,“改动太多对安德鲁(大剧院总设计师)不礼貌”,“做得让老百姓一看就懂又怕俗气”。陈幼坚最终决定以体现安德鲁的概念为主,并要“雅俗共赏”。他称最欣赏安德鲁的设计中白天、黑夜是“两种美态”;四季气候不同,在大剧院里也都有不同的感受,“空间的处理很微妙”。大剧院的标志从三维立体建筑变为二维平面的LOGO,陈幼坚表示:“看上去很简单,但恰当处理线条,不要过火,表达内涵为重则需要很谨慎”。

评选故事海选未果,专家胜出

陈幼坚表示,为大剧院设计标志“没有奖金”,因为那是“为国家做事”。国家大剧院副院长邓一江介绍,巨蛋的标志设计要求体现“海纳百川、精益求精”的精神。标志设计的征集面向全社会,评选经历了数轮甄选、反复修改,大剧院还为此成立了专业评审委员会。

在第一轮评选中,5家知名广告公司提供方案达28种,但评委在入选方......
中国大剧院是谁设计的?
世人瞩目的国家大剧院的设计方案虽未正式公布,但经过两年的征集和评选,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的设计方案最终获得通过。这一“水中巨蛋”型的设计与天安门周围严整的建筑群形成巨大反差,可以想象,建成后的国家大剧院将是一个卓然而立的新世纪的象征。
国家大剧院设计的特点和功能
【这是对设计者的采访】

安德鲁:古老的建筑在古老的城市里有独特的价值,它们必须存在,但同时它们也必须能够容纳新的建筑,要把新的东西和旧的东西融合在一起看,我们现在这个建筑(国家大剧院)利用了大量的空间,水面、树木,包括我们的红墙都在和周围环境进行呼应。

它本身并不是炫耀出独立的建筑物,而是融入到了这空间里面。就这建筑来说,它非常尊重北京的空间和规划的要求,尤其是比如像“对称”这样的空间(设计)理念,它是绝对遵循的。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去过北海的白塔,你从白塔那看国家大剧院,是一个相当美丽的建筑。

无论是乌云也好、蓝天也好,它都作为一个建筑物存在,你不会看到不协调,就好象它属于这个空间一样,所以看上去相当美,感觉相当好。我们这个建筑,不是在看历史的东西、看旧的东西,不是往后看,是在往前看,它的整个设计理念是在向前看,这是一个很现代化的建筑,功能很齐全,但你看上去是一个很清静的建筑,是一个很宁静的设计。

国家大剧院的设计和中国庭园一样

【继续废话】

国家大剧院“巨蛋”建筑的球体与地面的结合处,看不到任何入口,其接触面在一个水平面上,宛若一湾微澜不兴的水湖。这样一来,在观者的眼里,国家大剧院俨然是一座神秘的“湖上神阁”。那么,人们不禁要问:入口处在哪里呢?按图索骥,在设计图上仔细寻找,才发现,入口处就在椭圆体的周边,向下进入。所有的通道都是由地下进入的。大剧院的内在构造,包括了三个建筑:一个是歌剧院,一个是音乐厅,一个是剧场。三者由通道分开,又由这些通道悬空连接。问题也因此而生:所有的观众都得由地下进到室内。

再从建筑环境来看。

天安门广场的所有建筑,呈现出一种“凹性”的文化构成。北部的天安门、新华门,南部的前门箭楼、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后来建造的毛主席纪念堂,西侧的人民大会堂,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建构了一个“凹性”的、与天体相对应的、以接纳和接受能量为主旨的文化格局。人民英雄纪念碑虽然以一=柱=擎=天、挺拔而立的巍巍形象矗立于广场中央,威严肃穆,但它的顶盖却也是凹陷的,它不是埃及的那种指向空宇的方尖碑,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承露盘式的,随时承接来自天宇的阳光雨露。如今又要在人民大会堂的西侧再建一座球体形的“巨蛋”建筑,在整体看来凹性文化的大格局中,出现一座凸形建筑,这样的一座建筑,是否能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观念、能否与周边的整体文化环境达到协调与统一呢?

在与安德鲁先生短暂的见面之后,我们通过e-mail进行过联系。我问他对中国的文化了解多少,他说他对中国的文化并没有很深的了解,也没有必要去了解。因为他的建筑是凭借灵感的飞翔来构思的,他的灵感告诉他,在这块既定的地方应该放一个“球”,那他就在这里放一个“球”,“球”就是最好的选择。我说,一座建筑如果不能与当地的文化相协调,设计者如果没有文化的概念的话,会不会给人一种硬搬到这里来的感觉呢?他开玩笑地说:“你们中国人能在我们卢浮宫盖个金字塔,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天安门广场盖个巨蛋呢?”从他的这句话里可以看出,他这个人的个性既强硬、又武断。但不管怎样,他的这个设计实在令我疑虑重重。

下面,我们再从他的设计本体来做些分析。

首先,这个球体的设计,就像是一个被按在地上的“巨蛋”。虽然它有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部分建在地下,但它却并不像是从地下长出来的,而给人一种把鸡蛋硬压在地面上的感觉。其次,设计中的中国国家大剧院的入口,都是由地面进入地下再到室内,整个建筑三分之一建在地下。这样一来,剧院的动线就显得不够好。像剧院这样的建筑物,如果在设计时忽略了动线的合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中国国家大剧院最终采用了哪国设计师的方案
国家大剧院高46.68米,国家大剧院工程于2001年12月1 3日开工,于2007年9月建成。国家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 清华大学配合修改.

国家大剧院是由谁设计的?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方案是由法国巴黎机场公司设计,清华大学配合的,设计师为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 施工图的国内设计单位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施工总承包单位为北京城建集团、香港建设有限公司和上海建工集团联合体,工程监理单位为北京双圆工程监理公司。国务院于1998年4月正式批准立项建设国家大剧...

中国国家大剧院最终采用了哪国设计师的方案?
最终采用了法国设计师保罗-安德鲁的设计方案。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侧,是亚洲最大的剧院综合体。中国国家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中外文化交流的最大平台,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基地 。国家大剧院从1958年第一次立项到2007年12月22日正式运营,经历了49年,设计方案经历了三次竞标两次修改,...

中国国家大剧院是谁设计的?
中国国家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融合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建筑外观独特,屋面半椭圆形,覆盖柔和钛金属,光泽夺目。两侧玻璃幕墙呈三角形,使建筑仿佛浮于人造水面,人们需通过一条80米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通道两侧设有艺术博物馆与商场。大剧院壳体装有506盏蘑菇灯,夜晚灯光闪烁...

中国国家大剧院最终采用哪国设计方案
中国国家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西长·安·街以南,由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总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

国家大剧院是谁设计的!作者的其他代表作还有哪些?有没有出过建筑类的...
作为法国乃至享誉世界的建筑设计师,安德鲁因为设计了国家大剧院而为中国人熟悉。他的中国建筑项目有国家大剧院、上海浦东机场、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广州白云机场、广州多功能体育场、成都行政中心等6项。据悉,上海浦东机场1号候机厅是已建项目。作为未来能每年接待7000万乘客的浦东机场的一期工程,1号候机厅...

中国国家大剧院采用了哪国设计师的方案
中国国家大剧院采用了法国设计师的方案。中国国家大剧院作为中国最高表演艺术中心,其建筑设计方案的选定是一个严谨而细致的过程。最终,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的设计方案脱颖而出,被选为国家大剧院的最终设计方案。保罗·安德鲁的设计以独特的造型和前瞻性的理念赢得了评审团和公众的一致认可...

国家大剧院由( )建筑师( )主持设计,设计方案为( )。
国家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国家大剧院建筑屋面呈半椭圆形,由具有柔和的色调和光泽的钛金属覆盖,前后两侧有两个类似三角形的玻璃幕墙切面,整个建筑漂浮于人造水面之上,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

国家大剧院是谁设计的
中国国家大剧院设计师是法国国家建筑师保罗-安德鲁, 1967年在他29岁的时候,设计了圆形的巴黎查尔斯.戴高乐机场候机楼。从此,作为巴黎机场公司的首席建筑师,他设计了尼斯、雅加达、开罗、上海等国际机场,日本关西国际机场的基本概念也出自安德鲁之手。他参与过许多大型项目的建设,像巴黎德方斯地区的大拱门...

中国国家大剧院最终采用了哪国设计师的方案
当然是法国的保罗-安德鲁了,法国戴高乐机场塌了时,因为它也是这个人设计的,所以国人当时害怕国家在剧院也会不牢固,但国内专家论证说没事,至少可用100年呢。中国国家大剧院最终采用了法国的保罗-安德鲁的方案。保罗·安德鲁(PaulAndreu),1938年出生于法国波尔多市附近的冈戴昂(Canderan),毕业于法国...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