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苏联首创的电影理论、创作方法和审美体系,亦是苏联纪录电影的先锋流派。十月革命和维尔托夫在《电影周刊》的编辑工作经历,为电影眼睛派准备了成熟的意识形态条件。维尔托夫在1923年6月《列夫》第三期发表了宣言性文章《电影眼睛——人——革命》,提出“电影眼睛”就是“眼睛加电影家”、“我观察”加“我思考”的创作观念,主张电影摄影机是“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的“眼睛”,反对叙事性电影,反对人为搬演,排斥演员、化装、布景、照明和摄影棚中的艺术加工,认为可以通过蒙太奇技巧重新组织自然形态的实拍镜头,从而在意识形态的高度上表现“客观世界的实质”,倡言电影必须成为“观察的大师——眼睛看到的生活的组织者”,强调选择重要的观察瞬间的必要性,主张按照联想原则和相应节奏组织素材,通过蒙太奇手法强化情绪感染力,引导观众达到明确的思想结论,通过影像和文字(政治口号字幕)的蒙太奇来解释事件的政治涵义。
电影眼睛派“电影眼睛”理论
电影眼睛派理论,由苏联纪录电影导演吉加·维尔托夫提出并实践。这一理论将电影摄像机比作人的眼睛,倡导电影工作者在不经意间捕捉生活的真实状态,反对人为的表演,尤其是不支持故事片的表演形式。凭借这一理论,维尔托夫成功拍摄了一系列影片,如《带摄像机的人》、《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关于...
电影眼睛论的简介
1923年,苏联首创的电影理论、创作方法和审美体系,亦是苏联纪录电影的先锋流派。十月革命和维尔托夫在《电影周刊》的编辑工作经历,为电影眼睛派准备了成熟的意识形态条件。维尔托夫在1923年6月《列夫》第三期发表了宣言性文章《电影眼睛——人——革命》,提出“电影眼睛”就是“眼睛加电影家”、“我观...
电影眼睛派电影眼睛派
电影眼睛派成员探索了多种用电影摄影机观察生活的手法,如多种拍摄角度、快摄慢摄、移动摄影等。他们发明了“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的手法,即隐蔽拍摄,此方法在杂志片《电影真理报》中被大量采用。电影眼睛派的纪录现实不仅仅停留在记录生活,他们通过镜头选择、剪接、配加字幕等方式,赋予生活素材特定的...
电影眼睛派的介绍
“电影眼睛”——是苏联纪录电影导演吉加﹒维尔托夫于二十年代初提出,在创作中付诸实践的理论,即“电影眼睛派”。他把电影摄像机比作人的眼睛,甚至优于人的眼睛,主张电影工作者手持摄像机“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反对人为的扮演,甚至一般表演的影片(故事片),推崇新闻片。
被称为电影眼睛派的创始人是
被称为电影眼睛派的创始人是吉加·维尔托夫。吉加·维尔托夫是苏联纪录电影导演,于20世纪20年代初提出了“电影眼睛派”理论。认为摄像机比人类的眼睛更具优势,主张通过手持摄像机捕捉生活中真实而出其不意的场景来制作新闻片和记录片,反对过度表演和虚假情感。
外国电影史 | 电影眼睛派&真实电影
| | 电影眼睛派 | | 是1923年,苏联电影导演吉加·维尔托夫首创的电影理论、创作方法和审美体系。他们把电影摄像机比作人的眼睛,主张电影工作者手持摄影机“出其不意的捕捉生活”,反对叙事性影片,反对人为的搬演,排斥演员、化妆、布景、照明和摄影棚中的艺术加工。维尔托夫认为必须有一种电影能够...
电影眼睛论的理论背景是什么?
电影眼睛论的理论背景深远,起源于20世纪初现代艺术观念的革新。这个时期,拼贴、实物组合和照片剪辑等创新手法的出现,为电影艺术开辟了新的道路。电影自诞生之初,如1895年卢米艾尔兄弟的《工厂大门》,主要是生活记录,然而,弗朗西斯·杜勃利埃的俄国之旅改变了这一格局。他用摄像机捕捉了尼古拉二世加冕...
外国电影史 | 电影眼睛派&真实电影
| 电影眼睛派 | 1923年,吉加·维尔托夫开创电影理论,主张电影如人眼,捕捉生活瞬间,拒绝叙事性、演员、化妆、布景、照明与棚拍艺术加工,旨在真实记录战争、社会,强调摄影机为强大人眼延伸,助力无产阶级了解现状。| 《带摄影机的人》 | 维尔托夫1929年作品,展现城市交响曲,讲述摄影机纪录生活过程...
电影眼睛派的“电影眼睛”理论
他认为将电影观察的素材加以组织,从而引导观众达到明确的思想结论,这是非常重要的电影创作阶段,对后来的电影工作者及五六十年代法国出现的真实电影,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当今的电视发展正是延伸了他的“电影眼睛”理论——真实地记录现实并引导观众达到明确的思想结论 。
电影眼睛论的苏联电影的崛起
在“构成主义”式的奇特布景中拍成。但未来的苏联电影已在一些由政府支持的、青年人所组成的先锋派团体中逐渐形成,其中有库里肖夫的“实验工作室”,柯静采夫、特拉乌别尔格、尤特凯维奇、格拉西莫夫组织的“奇异演员养成所”和吉加·维尔托夫组织的、最早出现的“电影眼睛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