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的故事

如题所述

第一个利用火箭飞行的人
火箭是现代发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的运载工具,是我们祖先首先发明的。起初,只是用于过年过节放 万户
烟火时使用,到13世纪,人们把火箭用作战争武器,以后传入欧洲。 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是聪明的中国人--明朝的万户。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加上风筝的力量飞起。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这个说法还是人家国外的专家说到人类对太空的探索的时候说到的,之前我们国家并没提出。 目前,只有火箭才能把人送上太空。以此为标准,最早的载人航天应是约600年前的万户飞天。西方学者考证,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 万户考虑到加上风筝的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这是很少有人能想到的。为纪念万户,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这位古代的中国人命名。

在我国的一部古书《山海经》里,还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从前,西方有个奇肱[jī_gōng基宫]国。那个国家的人会猎取飞禽,还会造飞车。人坐着飞车就可以随着风飞到老远的地方去。汤①的时候,有一次刮西风,刮来了奇肱国的人和飞车;隔了十年,有一次刮东风,又把人和飞车刮回去了。
墨子重视实践,曾亲手制作守城的器械,技术很高明。据说,他曾经带领三百多个弟子专心研究飞行原理,花了三年的时间,制成一只会飞的木鸟,古书上把它叫作“竹■[què却]”或者“木鸢[yuān冤]”。

关于这件事,我国很多古书里都有记载。有的说:“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飞)一日而败(坏)。”有的说:“墨子削竹为■,飞三日不下。”有的称赞那只木鸟,说它反映了当时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有的讥笑墨子,说他浪费三年时间造出一只飞了一天就坏了的木鸟。

根据古书上记载的材料,我们可以推想:那是一架用木或竹制成的鸟形的飞行器,它或者利用高坡下滑的力量,或者凭借风力,可以上升起来,并且在空中飞行一段不短的时间。这种凭借空气的浮力在空中飘飞的飞行方式,叫作滑翔[xiáng祥]。但是,也有人猜测,那只木鸟是模仿飞鸟制作的,因此,可能是振动翅膀来飞行的,不是滑翔。这种振动翅膀的飞行方式,叫作振翼(也叫扑翼)飞行。至于那只木鸟有多么大,古书也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从三百人专心研究试制了三年这一点来看,我们可以推想,那只木鸟的制作规模是比较大的,不会是仅仅象小鸟般大小。

神话传说中 嫦娥是中国人飞行的应该算是比较早的一种梦想或者说是试探性的期盼吧,中国古代的神话中飞行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直接御空飞行。孙悟空的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算是中国最美好的对飞行的设想。御风飞行,也能体现中中国最早对于飞行原理的发现,即应用风的浮力。
关于飞行现实中明朝有个叫万户的人,第一个想到了利用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浮力送自己升空,但是最终火箭爆炸,他死了。

飞行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制作有“机关”的飞行器。我国古代史籍有关这方面的记载也比较多。古书《山海经》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从前,西方有个奇肱〔jīgōng基宫〕国。那个国家的人会猎取飞禽,还会造飞车。人坐着飞车就可以随着车飞到老远的地方去。商朝第一个君主汤在位时,有一次刮西风,刮来了奇肱国的人和飞车;隔了10年,有一次刮东风,又把人和飞车刮回去了。在这个故事里,人们不仅不再把希望寄托在从来没有见过的会飞的“龙”的身上,而且也不再依赖什么上天神灵了。他们想靠自己的双手,制造出一种器械来乘风飞行。
到了我国春秋战国交替的时期(公元前5世纪初),生产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铁制的工具已经开始广泛使用了,机械学、物理学、军事工程学的初步原理,也被一些人掌握了。在这些思想和物质的基础上,出现了墨子(约公元前486年—约前376年)制造的飞鸟。据说大哲学家墨子曾经带领300多个弟子专心研究飞行原理。花了三年的时间,制成一只会飞的木鸟,古书上把它叫作“竹鹊”或者“木鸢〔yuān冤〕”。关于这件事,我国很多古书里都有记载。但是也有把制作“木鸢”的功劳,算在春秋时期最著名的匠人鲁班帐上的。我们认为,那只木鸟不管是墨子造的,还是鲁班造的,它飞一日也好,飞半日也好,总之,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在2300多年以前,我国就出现了第一架飞行器。东汉时期的大科学家张衡,也制作过一只“木雕”。这个“木雕”飞行器的最大特点,是在它的腹中安上了“机关”,只要开动机关,它就能够独自飞出好几里远。张衡首先设计用机械作为飞行的动力,这是一项了不起的试验。
到了唐朝,一个天才的工匠韩志和又制作了一架极为精巧的飞行器。有一次,他先给皇帝制造了一张能飞起来的“龙床”,差点把皇帝吓着。后来他又制作了一个形状像鸟儿那样的飞行器,能够做出饮水和吃东西等动作,还会鸣叫。更令人惊奇的是,只要开动机器,它就能够凌空高飞,升高100尺左右,飞行距离约为四五百尺。韩志和生活的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文化科学发展较快的一个时代。据古书记载,当时的其他工匠也有会制木鸡、木鹤的,有的会舞,有的会飞。这些精巧的木制器物,反映了八九世纪时我国劳动人民在木工技术方面的高度成就,也反映了当时对飞行技术的研究和探讨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宋元以后,我国还有关于制作“飞弹”、“热气球”等的记载。早在14世纪初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在制作风筝和火药箭的基础上发明了最早的“飞弹”,《武备志》里所记载的“飞空击贼震天雷炮”和“神火飞鸦”,就是现代飞弹的雏形。这些飞行火器的发明,在世界飞行史上应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火药到火箭,再进一步发展到飞弹,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人类飞行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此外,同飞行有关的气球,我国劳动人民也早就发明了。据说公元10世纪,我国就出现过一种能够飘浮在空中的“飏灯”。到了元朝,飞行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有一个叫哥德斯春的美国人,在他写的《西洋航空发达史》一书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14世纪初期元朝仁宗登位时,在首都北京上空,升起了一个大气球。据说,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气球。还有,现代直升飞机的螺旋桨在高速旋转时,会产生很强的上升力量的现象,在我国也很早就发现了。古代民间一直流行着一种为儿童喜爱的玩具竹蜻蜒。竹蜻蜓有几种做法,最简单的就是在一个两端扭成或削成相反斜角的、长三四寸宽约半寸的小叶片(木片或竹片)的中间,垂直固定上一根小圆木杆就行了。玩的时候,我们只要搓动木杆,然后放手,竹蜻蜓就会脱手飞起来。这种竹蜻蜓的叶片同现代直升飞机的螺旋桨,不论在形状上,还是在飞行原理方面,都是一样的。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16
1992年夏,杨利伟所在部队来到新疆某机场执行训练任务。那天,他驾驶着战鹰在吐鲁番艾丁湖上空作超低空飞行。突然,飞机发出一声巨响,霎时间仪表显示汽缸温度骤然升高,发动机转速急剧下降!杨利伟明白,自己碰上了严重的“空中停车”故障,飞机的一个发动机不工作了!紧急关头,杨利伟异常冷静:一定要把飞机开回去!

  他稳稳地握住操纵杆,慢慢地收油门,驾驶着只剩一个发动机的战机一点点往上爬升、爬升。500米、1000米、1500米,飞机越过天山山脉,向着机场飞去。快接近跑道时,剩下的一个发动机也不工作了。他果断采取应急放起落架的措施,顺利地将完全失去动力的战机紧急降落在跑道上。

  当他从机舱出来时,飞行服已经全部被汗水湿透。战友们纷纷围上来同他拥抱。团长激动地当场宣布,给杨利伟记三等功一次。

  中国航天励志故事篇二
  两名航天 员在太空遨游期间,中国航天 员中心的领导给记者讲了一段故事 ——

  当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遨游太空,全程严格保密。他从太空归来,降落在伏尔加河畔一个部队的营地。着陆后,他听到的第一句话是一位哨兵警惕的询问:“您的证件!”

  如今,中国航天 员费俊龙、聂海胜的飞天之旅向世界全程直播。这是一次全程几乎“透明”的飞行。传到地面的不仅有舱内固定摄像头拍摄的画面,还有两名航天 员用手持DV拍摄的画面。记者在航天 员中心的监视室,还听到了两名航天 员互拍时的对话:当时,费俊龙正在喝水。聂海胜一边拍摄一边问他:“好喝不好喝?”费俊龙俏皮地拖了一个长音——“好喝!”
  这些音像素材也是航天 员中心的“独家宝贝”。航天 员还在天上飞,他们就在编辑一本世界上第一本以《航天 员》命名的杂志,里面的很多插图都是两名航天 员在天上的“互拍”,摄影署名是“费俊龙”、“聂海胜”。

  同时,一张名为《太空掠影》的DVD光碟也在编辑中。封面上,费俊龙和聂海胜身穿航天 服,微笑着注视前方。背景是他们拍摄的蓝色地球。一行黄字格外醒目——“本片由神舟六号飞行任务航天 员拍摄,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中国航天励志故事篇三
  周湘虎---高强度工作致左眼失明

  “火箭成功首飞,觉得所有的艰辛付出和汗水都值得了,看着自己亲手筑起的‘天梯’,自己的梦圆了!”有些腼腆的文昌航天 发射场078指挥部施工组工程师周湘虎难耐心中的激动。

  2010年12月,周湘虎被指派到文昌航天 发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2-16
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委员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孙家栋委员,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他曾在全国两会上多次为北斗系统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发展大声呼吁,也积极关注着科技创新改革、基础研究发展和提升“中国制造”等热点话题。
孙家栋是我国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两弹一星元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主持完成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担任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等3个我国二代应用卫星工程总设计师,担任北斗一代、二代导航工程总设计师和探月一期工程总设计师。
在孙家栋指挥发射的经历中,有两次惊心动魄的“拍板”。1974年11月5日,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在即,离点火还剩十几秒时,卫星却没有收到“成功转内电”的信号,这意味着火箭送上太空的只是一个毫无用途的铁疙瘩。在这千钧一发时刻,孙家栋冒着违反纪律的风险,大喊一声“停止发射!”发射程序戛然而止,现场人员检查并排除了故障原因,孙家栋却由于神经高度紧张昏厥过去。1984年,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并进入静止轨道,却发生了星上蓄电池热失控现象,卫星危在旦夕。孙家栋提出对卫星姿态调整5度,最终化险为夷。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这是孙家栋的人生信条。本该颐养天年的孙家栋没有停歇。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75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披挂上阵,担任总设计师。2007年是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的关键性一年,年近80岁的孙家栋多次进入发射场,在发射现场指导了多次卫星发射任务。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完成环绕月球的那一刻,电视里有一个镜头: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内,人们欢呼拥抱。孙家栋却走到一个僻静角落,背过身子,偷偷擦眼泪。
如今,耄耋之年的孙家栋仍坚守在航天一线,书写着自己的航天传奇。
第3个回答  2021-10-03
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委员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孙家栋委员,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他曾在全国两会上多次为北斗系统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发展大声呼吁,也积极关注着科技创新改革、基础研究发展和提升“中国制造”等热点话题。
孙家栋是我国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两弹一星元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主持完成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担任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等3个我国二代应用卫星工程总设计师,担任北斗一代、二代导航工程总设计师和探月一期工程总设计师。
在孙家栋指挥发射的经历中,有两次惊心动魄的“拍板”。1974年11月5日,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在即,离点火还剩十几秒时,卫星却没有收到“成功转内电”的信号,这意味着火箭送上太空的只是一个毫无用途的铁疙瘩。在这千钧一发时刻,孙家栋冒着违反纪律的风险,大喊一声“停止发射!”发射程序戛然而止,现场人员检查并排除了故障原因,孙家栋却由于神经高度紧张昏厥过去。1984年,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并进入静止轨道,却发生了星上蓄电池热失控现象,卫星危在旦夕。孙家栋提出对卫星姿态调整5度,最终化险为夷。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这是孙家栋的人生信条。本该颐养天年的孙家栋没有停歇。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75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披挂上阵,担任总设计师。2007年是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的关键性一年,年近80岁的孙家栋多次进入发射场,在发射现场指导了多次卫星发射任务。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完成环绕月球的那一刻,电视里有一个镜头: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内,人们欢呼拥抱。孙家栋却走到一个僻静角落,背过身子,偷偷擦眼泪。
如今,耄耋之年的孙家栋仍坚守在航天一线,书写着自己的航天传奇。
第4个回答  2012-07-09
航天是神圣的事业,是我们的骄傲,我们以从事航天事业为荣。航天把我们引入了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代。                                   从古至今,有多少人为航天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又有多少人成就了辉煌。当‘神舟六号’飞船成功着陆时,我感到异常兴奋。尤其是当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走出舱门后,亿万人民沉重的心终于放下了,人们为之欢呼,为之庆祝。 在 之前的几次航天中我们都顺利圆满地完成任务。当然,这次也一样。我们的航天员也是顺利完成了任务,他们不辜负人民对他们的期望,顺利完成任务。我们为有象他们这样的航天员感到骄傲与自豪 。我们应该像他们一样为祖国作出贡献,成就属于我们的辉煌!

关于中国航天航空的故事
青铜时代: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中国的“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进入太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白银时代:1987年8月,中国的返回式卫星为法国搭载试验装置,标志着中国首次尝试进入世界航天市场。黄金时代: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载着杨利伟进入太空;2005年10月12日,神...

关于中国航天航空的故事
★里程碑之一 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中国“东方红”一号飞向太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白银时代 杨利伟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内 ★里程碑之二 1987年8月,中国返回式卫星为法国搭载试验装置。这是中国打入世界航天市场的首次尝试。黄金时代 ★里程碑之三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

中国航天史上的今天有什么故事?
1. 西昌:同步卫星的故乡 西昌位于四川南部,地理位置优越,离赤道近,有利于火箭发射。自1984年以来,已有六颗卫星在此发射。1986年对外开放。2. 发射场:原始与现代同构的神话 1989年9月3日,发射基地遭遇泥石流破坏,但将士们凭借毅力迅速恢复准备工作。大部分火箭专家在此度过五个春节,四名专家离世。

航空航天的故事
第一个利用火箭飞行的人 火箭是现代发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的运载工具,是我们祖先首先发明的。起初,只是用于过年过节放 万户 烟火时使用,到13世纪,人们把火箭用作战争武器,以后传入欧洲。 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是聪明的中国人--明朝的万户。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

航天的致命故事有哪些
1995年10月23日,美国“大蓬车”火箭在航空航天局的沃洛普斯岛发射基地点火升空45秒后发生爆炸,其携带的14个科学实验仪器炸毁。1996年2月15日,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新研制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国际通信708卫星,火箭起飞后飞行姿态出现异常,飞行22秒后,火箭坠地发生爆炸,星箭俱毁。1996年5月14日,俄罗斯“联盟...

...那些为航天事业做出贡献的人有哪些心酸故事?
钱学森 他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中国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

航空历史上有哪些有意思的故事
1无奇不有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原定于10月27日发射的战神1号-X的发射过程一波三折:天气不佳、零件故障、一艘货船闯进警戒区,最后在28日北京时间23时30分成功发射.NASA的航天器发射史上,曾经发生过许多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2发射推迟因宇航员内急 1961年5月,NASA水星计划最初的7位宇航员...

致敬航天英雄,你知道哪些航天英雄的事迹?
1. 杨利伟:这位出生在辽宁省的航天英雄,于198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他小时候热爱读书,曾写了一篇作文入选作文集。杨利伟性格内向,小时候受战争故事影响,毛遂自荐成为儿童团长。他梦想成为火车司机,却没想到最终成为中国太空第一人。在2003年,杨利伟承担巨大风险和压力,...

航天的故事!~
载人航天故事引言1997年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40年前的10月4日,前苏联用卫星运载火箭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实现了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开创了人类航天的新纪元。卫星在太空正常工作了3个月左右。抚今追昔,令人感慨万千。在过去的40年里,人类在航天领域既经历了许多巨大成功的喜悦,也遭受了不少让人...

航天故事杨利伟100字概括
航天故事杨利伟100字概括 据我了解杨利伟100字概括如下: 杨利伟是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他于1965年出生在辽宁葫芦岛。 2003年10月15日,他乘坐神舟五号成功进入太空,成为中国航天史的重要里程碑。 杨利伟在太空中度过了21小时23分钟,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任务。 他勇敢、严谨的航天精神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尊敬和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