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课堂预设提高课堂效率

如题所述

传统课堂教学把每节课的内容任务和进程都具体地甚至按时间顺序分解在教案里。也就是像计算机输出规定程序一样,完全是教案的展开过程。这种教学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程式化、缺乏活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设计从看重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更多的为学生的学而预设。要求的是“以学生为本”、“以学为教”的预设。
为此,在新课标下教师必须重新认识课堂预设。从以学生为主体出发,课前从多维度进行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使预设具有针对性、开放性和灵活性,使教师的“教”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
一、对课堂预设的理解
所谓“预设”,简而言之就是“预先设定、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它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及已有的经验,以各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即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教学活动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把握是这节课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其定位得准不准确、恰不恰当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的总体目标中提出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制定和把握教学目标时,作为一线的教师必须将《数学课程标准》的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进行有效整合,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教学目标的制定体现了一位教师对在上课前课程标准的解读、对教材的演绎、对课堂教学的预设程度。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不要预设,而是更强调预设的重要性和精细。预设的重心有所转移,从较多关注教师怎样教走向学生怎样学。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预先搭建好课堂实施的大框架,创建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等实际状态,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表现,并为了达到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引导策略。要求教师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现实预设多种教学方案,顺着学生的思维展开教学,为学生的个性化的活动和发展创设更大的空间,从而使课堂精彩纷呈。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课堂预设,要明确以下五个问题:这节课教什么?要求学生达到怎样的目标?教师提供什么材料?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在每一个环节里,如何提问、预计学生会怎样回答?
二、预设成功是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
所谓预设成功,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前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依据学生的情况来设计教案,并较顺利的完成教学计划,达成教育目标。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每一位教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愈是优秀的教师,设计教案的水平和质量就愈高。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更是教学机智的展现,期间蕴含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
   有人将影响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因素定义为:课堂环境;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方法。可见课堂环境在有效性教学中的重要性。影响课堂环境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如:班级中有多少学生;他们是分组学习还是个别学习;学生有无教材和其他材料;课是否围绕有关内容或讲到无关的问题,甚至课堂中课桌椅的排放方式。在课堂环境中最重要的是课堂心理的环境,包括了课堂中师与生、生与生的情感交流;人际关系和思考环境。积极的课堂环境是教师顺利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同时又是助燃器。在课程改革进行到今天,有些人将新课堂的一些生动的现象如:有效激励的语言、手段;变换形式的练习等等通通归之为“空有形式而无实际的内容。”“停留于表面的轰轰烈烈。”一线的教师为了不具有“空有形式”“表面的轰轰烈烈”的嫌疑,省事而又“实际”的执行课堂,面孔回归严肃;表扬、激励回归于“0”;课堂回归一枝粉笔加一本书,似乎应验了“改来改去,终点又回到起点”的讽语。每每看到这种现象,心情总是格外的沉重,教师作为一名“人师”,为何不能擦亮自己的慧眼,辨证地看待和分析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创造积极的课堂环境:充满爱心、填满期待地营造适合于孩子的课堂氛围;当孩子精力不集中了,变化一下授课的方式、练习巩固的形式;当孩子有进步了,毫不吝啬的给予鼓励;围绕教学目标,充分的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使你的课堂更加生动,不知不觉中延长孩子在课堂中有效投入的时间,让你的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学习中来,要知道:学生的情感参与在他的学习中能起到引领的作用,对高层次的思维具有极其显著的作用。曾听到一节低年级的课,教师组织教学过分的“朴实”造成了小朋友思维和行动无法跟随老师的进度,一节课下来,大部分的学生蠢蠢欲动,老师用了许多时间在说:“注意——”,越说声音越长、越说情绪越不好,而学生由于其年龄和心理的特点,前一分钟遵守了纪律后一分钟又忘了,结果搞得一节课下来:教师——很累;效率——没有。课后大家进行深入的交谈,分析了课不能吸引学生的原因——内容太枯燥;教学的方式、方法单一;练习的形式就是“练→讲”。教师不能吸引学生的原因——缺少必要的鼓励和笑容。在“对症下药”后的近期我又一次踏近她的课堂,课堂的环境和氛围让人欣喜,教学的效率也显著提高。而在一个高年级的课堂中,我感动于一位老师能在一开始就创设有趣、有效的问题情景——“为迎奥运设计花坛”,将学生的兴趣点和注意点在上课一开始便牢牢的地抓住,整节课教师在与学生和谐的互动中让学生有效的完成了《简单的组合图形》的复习课。纵观所有成功的课都是以积极、有效的课堂环境做底色。
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虽然不以培养数学家为使命,不追求所有的学生都热爱数学,为数学贡献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在教学中应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感染,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不自觉的用数学进行交流和解决问题,并对数学现象保持一定的好奇心,探索数学知识的本原,增强学习数学的价值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在上课前,教师必须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预设在课堂上如何创造积极的课堂环境:如在低年级的课堂中依据这一学段的孩子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对熟悉的东西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特点,创设动态的情景、童话的情景、有趣的情景等有效地吸引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情感。任何一门学科的教育首先是对人的教育,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的数学教育,以维护和培养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数学教育,才能是成功的数学教育。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学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否则,课堂教学就会杂乱无序,重点不能突出,难点不能突破,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效率就会降低,甚至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但是,真正成功的预设要适度,要留有空间。过度的设计必然导致对教学的控制,导致对学生活动的包办、强制和干预。课堂上也需要按预先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但是,教学不只是单纯的预设操作,原有教案的展开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真正成功的预设,则需教师根据课堂的有效生成,打破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灵活改变课前预设,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益。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