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的地理优越性

我希望的是有关于气象方面的,着重与一直没受台风正面吹袭的原因

  1、优越的自然地理优势,为建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江门,地处广东省的中南部、西江下游,珠江三角洲西部。珠江水系西江主要发源于云南沽益县马雄山东麓水洞,自西向东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四省。无数年代,西江上游挟裹着大量的泥沙滚滚东流,沉积在海上数不清的岛屿之间的平静水中,直至形成三角洲,其形状如人手的复制品,以5个手指,一磨刀门、泥湾门、虎跳门、崖门及横门,牢牢抓住太平洋的南海。江门尤在人的手腕,扼西江五个出海曰。江门凭籍西江,上可通广州、香港、澳门:下可达肇庆、广西梧州及新会、开平、恩平、阳江、水东、电白、雷州、廉江、湛江、海南岛,成为广州府的西睡屏障,四邑乃至粤西地区的交通枢纽。因而,江门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位于江门东北部3公里 的北街,成陆于13世纪,在西江河畔,是江门水陆交通之门户。此地河面开阔,靠岸水位较深,宜吨位较大的轮船停泊,实为天然良港,具有独特的地利条件。正因为江门有如此自然地理的优势,成为了帝国主义觊觎的地方。1860年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为加强对中国南部进行经济、文化侵略,增辟沿海及内地对外通商口岸,把魔手伸到了珠江三角洲。清康熙二十三年(1685年),粤海关成立,在江门设立正税口,俗称“江门常关”。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根据《中英缅甸通商条约》专款,江门成为了西江的第一个上下客货停靠站,属三水管辖的一个分支机构。同年10月,粤海关在江门设立办公所,这是首次以条约形成把江门定为人和商品入境的小关口,江门也就成为了西江南路对外贸易的水路交通枢纽和商品流通中心。以英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为了进一步把江门这个商品集散市场、进出口商品集散市场辟为进出口商品的转运口岸,作为其深入五邑侨乡及粤中粤西其他市场的“桥头堡”,进行经济侵略,清光绪二十八年八月初四(即1902年9月5日),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即《马凯条约》),将江门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并相应设置海关。1904年3月7日,江门海关正式成立,粤海关把江门和甘竹两个常关划为江门关管辖。口岸的开辟及江门海关的设立,对江门的水陆交通、对外贸易及商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使江门扩大了对五邑乃至广东西部的辐射和影响,从而加快了江门建市的步伐。

  2、商品经济发达,为江门建市创造了有利条件。

  城市是一个地区商品经济活动的中心。在商品经济社会里,一个地方要成为城市,仅靠行政手段是难以办到的,它必须靠商品经济发达。江门虽然非紧靠沿海,但可经五门出海,背靠五邑侨乡,面向省港澳,堪称经商宝地。

  江门的商品经济萌芽于14世纪。其时,在今蓬江区圩顶的地方有一个小圩集,每逢一、三、五圩期,邻近四乡的农民和渔民将生产的农副产品及鱼产品拿到这里销售或交换。后来圩集逐渐向海滩扩展,到16世纪,已发展成为“千艘如蚁集江滨”相当热闹的商品集散地。到了明末清初,更是“客商聚集,交易以数百万计”。各种谷栏、果菜栏、鱼栏、猪栏、牲口栏、杉竹栏等陆续设立起来,经营方式有零售和批发,商品购售远至广州、海南、湛江、阳江等地;近则香山(即今中山)、顺德、台山、开平、新会、鹤山等县,至清乾隆末期,江门成为珠江三角洲西部的商业贸易中心,酒楼旅店林立、商店遍布街道,商业呈现出一派繁荣。光绪二十八年(1900年)江门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成为了五邑乃至粤西地区的对外通商口岸,商贸更为活跃,这可以从江门海关第四任税务司(代理)烈梯(GReady)在上报的《江门海关十年报告》(1904~1911年)中了解到。报告其中有一段是这样描述的:“江门连接三角洲所有5个人口水道,许多世纪以来是这个地区的重要贸易中心。以轮船作为交通工具的出现,使昔日极盛一时的民船逐渐衰落。但在江门,各种各样的船只紧密地拥挤在江门河的情况,在中国其他地方可能不易看见:航海汽轮高耸于民船之间;由新加坡、印度来的装备有6~12门防海盗重炮的300~400吨的帆船;装备带枪眼及防弹板以保护驾驶舱两则的汽船,拖着油漆艳丽、旗帜招展的巨大客船喷着汽前进;官盐船,粮食船,满载陶器或生猪、活鸭、水果、蛋类以及丝蚕的民船;两边有孔洞、有流动水舱用以装载活鱼的船艇、舢板;一些由被放逐的麻疯人居住家宅船。上述无数的船只造成江门河十分挤拥,以致小船行驶期间也十分困难。由于这种经常性的拥挤情况,1904年3月7日,江门开放为对外贸易口岸时,将海关设在靠近河的东北入口2英里 的西江右岸(即北街?作者注),在其对面有优良的锚地。因此,大吨位的船只无需进入河内,由民船或舢板将旅客和货物从城内运上大轮船”。当时,每年从香港、澳门进口的布匹、糖、大米、火柴、石油产品、西药及医疗器材、成鱼海味品、五金百货等,源源不绝地通过江门流入珠江三角洲西沿各县;邻近各县生产的烟丝、茶叶、葵扇、蚕丝、鲜果、夏布等,又经江门这个口岸远销省内外及世界各地。每年从港澳进口和省内外输入的商品值银2440万元,而出口和输往省内外的商品值银1580万元。当时,江门虽是新会县的一个镇,但因为它是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五邑通向省会广州及港澳的水路交通之要冲,加上北街建有海关,是万国商埠,因而江门是五邑邮、电、路、航四大政攒集的地方。1908年由谭键著的《新会多土志》是这样评价江门的:“如网之有纲,如衣之有领”。江门成为口岸后,设立了水、陆巡警局、电报局、邮局等机构,开通了人工电报和水陆邮路:英、美、日等国商人在江门开办了火油公司等13家,英、美、加拿大等国教会也纷纷在江门开设教堂,传道增医,江门渐成了“华洋杂处,商旅辐揍”的热土。至清末,江门通往各地的航运线达27条。民国初年(1912年),江门因其交通方便,商业发达而成了各派系军队争驻的要地。江门口岸的地缘、商缘,吸引了五邑华侨乡亲前来办实业,购住宅,引进当代先进技术,新宁铁路直通北街,江门造纸厂、江门新光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江门玲新电话股份有限公司、遂昌火柴厂等企业先后建成投产,中国银行江门分行、广东中央银行江门分行先后设立。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江门的经济已形成规模,对外贸易、商业服务、交通邮电创历史新高。据江门海关统计,在民国12年(1923年),江门口岸出入境旅客达65万人次,进出口贸易总值达17780万海关两。其中进口占84.78%。文化事业受经济发展的推动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发生变化,新闻业、影剧娱乐业、新学堂、西医诊所(医院)等从无到有逐渐举办起来,商场商业化引进了烟、赌、娼等黑道生意也兴旺起来,黑社会势力随之逐渐扩张。据统计,1921年,江门的常住、流动人口共7万人。

  由于江门具有上述自然地理及经济优势,因而在1925年8月6日,经广东省政府第二十一次省务会议决定,将江门埠建设为省直辖市。江门建市,意味着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地位的提升,对五邑侨乡乃至粤西地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增强了。其表现为:

  一是政治、军事位置凸现。江门设市,适逢国民党与共产党实行第一次国共合作,江门逐渐成为江会区及五邑的工人农民运动的中心,国民党、共产党及各群众团体将江门当作一个政治平台,开展各种政治活动;各派军阀也派军队驻守,把江门当作盘后五邑的“桥头堡刃。同年9月24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率部到江门,设军部办事处;同月,新会县农民协会筹备处在江门召开全县农民代表大会,贯彻省第一次农代会精神,发展农会组织,建立农民自卫队;12月9日,广东妇女解放协会新台县分会在江门成立。1926年3月中旬,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十三师进驻江门;4月初,江门学生联合会成立;4月20日,江门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江门市国民党党部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7月 11 日,广东第四区绥靖委员会在江门成立;1927年1月,中共四邑地方工作委员会(后改为五邑地委)在江门成立;同月,中央新会县委会在江门成立:3月,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在江门组建五邑游击司令部—…。即使江门于1931年2月26日被撤销市建制后,江门的政治地位仍未削弱。3月1日,新会县政府机关从会城迁到江门。国民党江门党部仍保原有建制,一直到1934年才改为区党部。“九一八”事变后,江门商民抗日救亡经济绝交委员会和新宁铁路总工会抗日会在江门成立,组织民众开展反日救亡运动。

  二是市容市貌迅速改观。江门建市后,市政厅便着手制定城市建设规划,改造市容市貌。从1927年起,对全市进行较大规模的市政建设,开辟和拓展街道,修筑地下水道,安装路灯,建楼房,筑长堤,兴公园。先后把新隆街、新市街、曾花街、莲平路、兴宁路、长堤等处的平房拆除,拓街道,并沿街兴建底层作商店,上层作住宅的2~4层带骑楼的楼房:在常安路还兴建4~6层楼宇。1928年,市促进委员会成立,用民间募捐的办法,集资20多万元白银,修筑鱼栏(即今竹排头)至聚源路口的长堤,全长1.80公里 。同时,续修常安路和钓台路,扩宽太平、塘步新市、宝善等13条马路,总长3658.54米 。在商业区东面,先后形成了仁和里、觉魂里、兴平里、桃源坊等住宅区.在江门河南岸,逐步形成了红门楼、华庆里等10多个住宅区。这些住宅区建筑多有规划,比较整齐划一,大部分是2层,也有平房和少数3层楼。民国 21 年初,江门撤销市建制后,新会县政府机关迁到江门,又大兴土木,拆建房屋,整治马路。县政府成立襄办处,采取政府与街坊协作形式,继续修筑长堤沙仔尾路段,同时还修筑紫莱、紫坭、紫沙、羊桥、象溪、葵尾、仓后、上步、浮石、镇东、竹椅、永安、新华、聚源、揽鼓、新椰等33条马路。马路宽一般为6~14米 ,沥青或混凝土路面。至民国38年解放前夕,全镇有主要街道46条,总长14.67公里 ,其中行车道总面积12.89万平方米,多为混凝土路面,不过因年久失修,路面坎坷不平,排水不畅。江门建市后经过大力整治,彻底改变原江门镇的旧貌,以新的形象出现在五邑地区。

  三是经济跃上了新台阶。建市后的江门,境划扩大,人口骤增,据1930年统计,江门有住户15077户,人口81874人。市场更显繁荣,有“小澳门”之称。其时,交通运输发达,形成以水路为主,铁路、公路为辅的运输网络,仅江门至香港每天对开客轮6艘,江门港成为广东省仅次于广州的第二大内河港。民国初期,尽管政局动荡,但江门商业乃十分兴旺。尤其是成为省辖市后,各地客商纷至沓来,四乡小贩络绎不绝,至1932年,共有商户3000家。其中,绸布50多家,百货文化用品60多家,五金电器颜料化133家,糖烟酒茶业50家,牲口屠宰及烧腊业59家,水产业24家,酒茶旅业17家。由于商贾云集,贸易活跃,金融行业也蒸蒸日上,全市共设有5家公立银行,4家私营商业银行,50多家银号(钱庄),10多家当押铺和保险代理机构,分别办理江门、新会、高明、鹤山、中山等地的金融业务。江门海关在民国ZI年的管辖范围扩大至广海、石歧、阳江、崖门、水东、三峡海;分所有电白、博贺、都斛、闸坡、北津口共5处。但进出口贸易受到世界性经济危机及日本加紧入侵中国的影响,渐趋衰落,至民国25年,进出口贸易降至197.39万美元。从1939~1945年日本军占领江门7年期间,百业萧条。抗战胜利后,工商各业日渐恢复和发展,先后开办了电池、玻璃、制糖等轻工企业,国内商业进出口贸易、金融保险、影院舞厅、赌场妓寨等生意兴隆。当时,江门虽是一个3万人的小镇,却没有电信局、邮电局、航政局、商检局、侨务局等管理机构;广东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合作金库等公立银行仍在江门设有分支机构,开通了水路客运线34条,公路客运线5条,还开辟了水上飞机穗江客运航线,呈现繁荣景象。民国37年至解放前夕,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在政治上失掉民心,在经济上濒临崩溃,使江门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但它仍不失为粤中地区的对外通商口岸、批发市场、交通枢纽和金融、邮电、侨务中心,新闻、医疗、娱乐文化事业仍保持领先地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71361.htm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1-23
江门,地处广东省的中南部、西江下游,珠江三角洲西部。珠江水系西江主要发源于云南沽益县马雄山东麓水洞,自西向东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四省。无数年代,西江上游挟裹着大量的泥沙滚滚东流,沉积在海上数不清的岛屿之间的平静水中,直至形成三角洲,其形状如人手的复制品,以5个手指,一磨刀门、泥湾门、虎跳门、崖门及横门,牢牢抓住太平洋的南海。江门尤在人的手腕,扼西江五个出海曰。江门凭籍西江,上可通广州、香港、澳门:下可达肇庆、广西梧州及新会、开平、恩平、阳江、水东、电白、雷州、廉江、湛江、海南岛,成为广州府的西睡屏障,四邑乃至粤西地区的交通枢纽。因而,江门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位于江门东北部3公里 的北街,成陆于13世纪,在西江河畔,是江门水陆交通之门户。此地河面开阔,靠岸水位较深,宜吨位较大的轮船停泊,实为天然良港,具有独特的地利条件。正因为江门有如此自然地理的优势,成为了帝国主义觊觎的地方。1860年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为加强对中国南部进行经济、文化侵略,增辟沿海及内地对外通商口岸,把魔手伸到了珠江三角洲。清康熙二十三年(1685年),粤海关成立,在江门设立正税口,俗称“江门常关”。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根据《中英缅甸通商条约》专款,江门成为了西江的第一个上下客货停靠站,属三水管辖的一个分支机构。同年10月,粤海关在江门设立办公所,这是首次以条约形成把江门定为人和商品入境的小关口,江门也就成为了西江南路对外贸易的水路交通枢纽和商品流通中心。以英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为了进一步把江门这个商品集散市场、进出口商品集散市场辟为进出口商品的转运口岸,作为其深入五邑侨乡及粤中粤西其他市场的“桥头堡”,进行经济侵略,清光绪二十八年八月初四(即1902年9月5日),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即《马凯条约》),将江门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并相应设置海关。1904年3月7日,江门海关正式成立,粤海关把江门和甘竹两个常关划为江门关管辖。口岸的开辟及江门海关的设立,对江门的水陆交通、对外贸易及商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使江门扩大了对五邑乃至广东西部的辐射和影响,从而加快了江门建市的步伐。
第2个回答  2022-02-08
粤港澳大湾区
最新动态
政策文件
平台项目
网上咨询
网站支持IPv6

图片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粤港澳大湾区
江门优势
发布时间:2019-05-24 14:50:40
来源:本站
中国侨都——江门

侨乡概述

浩瀚的南海之滨,奔流的西江和潭江环拥着一片富饶而传奇的土地。

这里是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所在地,著名的“中国侨都”。绵延的岁月里,这块土地上曾有无数先民漂洋过海、创业他乡、报效故土。中西合璧的建筑瑰宝点缀着这片广阔的土地,闪耀在世界文化遗产的典册中;400多万侨胞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缔造了世界移民史上的奇观。

这里是珠三角及港澳地区与粤西连接的重要交通枢纽,交通区位优势突出。已开通的广珠城际把江门纳入了珠三角一小时经济圈,加强了江门与广州的交流。近年来,江门大道、江顺大桥、广珠城际江门段、深茂铁路江门段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或相继建成,区内交通网络日臻完善。

这里还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城市。江门不但是明代大儒陈白沙(本名陈献章)、维新先驱梁启超、“国叔”陈少白等历史人物的家乡,还有着著名作家巴金赞赏不已的小鸟天堂、闻名遐迩的岭南心学名山——圭峰山、入选广东省“十大美丽海岛”的上下川岛等风景名胜。此外,创新开展的“邑门式”行政服务,在全省乃至全国首创“1+3+N”的开放型清单体系,率先实施的“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为您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府服务。

中国侨都

江门是中国侨都。祖籍江门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近400万人,遍布全球107个国家和地区。华侨爱国爱乡,通过捐助公益、投资兴业等方式帮助家乡发展。截至2017年底,为家乡捐资赠物合计75.45亿港元,回乡投资累计282.17亿美元。为表彰在促进我市社会文明、发展慈善公益事业、对外友好交往、经济科技建设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海外侨胞、外籍人士和国内人士,江门设立“荣誉市民”授荣制度。自1993年以来,先后共授予了9批727位海内外人士“江门市荣誉市民”称号。

独特的华侨历史,形成了绚丽的侨乡文化。从建筑、饮食、服饰、风俗习惯,随处可见中西交融的痕迹。江门市先后与美国河滨市、美莎市、密尔布瑞市、奥克兰市、澳大利亚阿拉腊市等5个海外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发展友好交流对象城市有10多个。

“中国侨都”的品牌活动,有中国侨都(江门)华人嘉年华和世界(江门)青年大会。中国侨都(江门)侨乡华人嘉年华创办于2004年,迄今为止已举办了六届。通过组织开展系列侨务、经贸、文化、旅游等活动,集中展现江门市发展建设新成果和中国侨都的魅力风采,并为世界华人搭建起沟通和联系的平台。世界(江门)青年大会是一个以江门籍青年精英为主体,旨在联合世界各地华侨华人青年精英,促进相互沟通、合作共赢的重要平台。大会每两年举办一届,由世界各国(地区)江门籍社团或联络分部轮流主办。

资源气候

江门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22.2-22.9摄氏度,年均降雨量2055毫米左右,日照平均1700小时以上,无霜期在360天以上。

全市集雨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6条,主要河流西江、潭江径流量位居广东省前列;海岸线长420公里,大小海岛561个,数量居广东省第二位;全市森林蓄积量1990.5万立方米,森林面积421.50千公顷,森林覆盖率46.2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78平方米。

江门是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环境质量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位居前列。全市主要河流水质至今仍保持Ⅱ至Ⅲ类标准,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77.3%,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区位条件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涵盖了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等珠三角九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是可成长为与纽约湾区、东京湾区媲美的世界级大湾区城市群。

江门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处于“承东启西”的位置,与广佛都市圈、深港经济圈两大龙头的陆路距离均在100公里左右,构成了粤港澳大湾区的“黄金三角地带”。此外,江门瞄准了珠三角西翼缺乏面向粤西腹地的大型铁路客运枢纽的现状,主动担当,谋划建设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建成后,江门站将与广州南、深圳北等枢纽站形成合力,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格局的形成。

人口民族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市现有少数民族45个,少数民族人口90760人,约占全市总人口2%,近五年我市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比例处于基本稳定水平。少数民族人口分布较分散,以壮族(占少数民族人口的54.7%)、土家族(占少数民族人口的12.1%)和苗族(占少数民族人口的12.1%)人口居多。城市中大部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都在企业打工;户籍人口中少数民族多为农村户口。

全市登记就业的少数民族劳动人口达2.03万人,其中以壮族人口居多,有1.1万人,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等行业。全市目前有普通中小学少数民族学生7135人,占全市学生的1.3%,其中,小学5171人,初中1446人,普通高中518人。培英高中现有新疆高中班,江门幼师现有西藏中职班。

六大优势

一、地理区位优势

江门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东联港珠澳,北接广佛,西通粤西及西南诸省,面向南海,处于粤港澳大湾区联通北部湾和大西南地区的“承东启西”关键位置,与广佛都市圈、深港经济圈的陆路距离均在100公里左右,在空间上与广州、深圳构成了粤港澳大湾区“黄金三角地带”。江门也是珠江流域的八大出海口之一、西江内河航运的最后一站,江海联动优势突出。

二、侨乡人缘优势

江门与港澳人缘相亲,地缘相近,在香港700多万常住居民中有五邑籍乡亲约135万人,在50多万澳门常住居民中有五邑籍乡亲约20万人,江门在港澳的社团多达93个。近年来,江门与港澳政府、行业协会商会等签订了《江门市人民政府和香港贸易发展局加强全面战略合作备忘录》《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与江门市人民政府推进双方合作意向书》《关于加强江澳金融合作的备忘录》《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与江门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粤澳共建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的框架协议》等20多个合作指导性文件,涉及平台、产业、金融、旅游、民生等众多领域,江港澳合作广度和深度逐步拓展,为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合作提供了良好基础。

三、自然资源优势

一是海洋资源丰富。江门的海域、岸线、海岛、港湾、滩涂、旅游等资源组合优势十分明显,具备发展临港经济和高端滨海旅游产业的良好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广海湾、上川岛、乌猪洲区域适合建设10-30万吨级的深水港。二是侨乡文化底蕴深厚。江门是全国著名侨乡,现时祖籍江门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达400多万,分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文旅资源非常丰富,拥有2处世界遗产——广东唯一的世界文化遗址“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若海丝申遗成功,江门将成为广东省唯一、全国罕见的拥有3处世界遗产的地级市。三是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江门是广东省森林、海洋、湿地三大生态体系最完备的地区之一,生态人居环境优良,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称号。

四、空间广阔优势

江门市土地总面积9505平方公里,约占珠三角城市群面积的1/6强,土地开发强度仅为12.4%左右,可利用建设用地空间大,人口密度较低,是大湾区内唯一具备可大规模连片开发土地的地级市。其中,大广海湾是全省最大的省级新区,规划面积约3240平方公里,约占整个珠三角地区面积的1/17,目前土地开发强度仅为7.6%左右,远低于珠三角核心区的27.51%,可为大湾区建设提供充足土地资源,为港澳发展拓展空间。套用雄安新区的标准来说,就是“现在开发程度较低,发展空间比较充裕,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不仅适合建设国家级的区域合作平台,而且非常适合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实施重大突破性政策创新的试验区。

五、营商环境优势

近几年,江门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在全省首批开通粤港澳银政直通车服务试点,去年我市通过香港五邑总会和澳门江门商会,在全国率先实现商事登记、外资备案登记在港澳离岸远程办理,今年又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个城市中率先实现离岸智能办税的城市。我市也是广东省首批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相继出台了“人才强市十四条”“民营经济十二条”“招商引资激励政策十二条”“实体经济十条”等政策,推动了江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2018年全市新发展市场主体19.29万多户,同比增长200%,主体总量达47.5万,同比增长51%,增幅位居全省第一。

六、产业齐全优势

经过多年发展,江门已形成了机电、食品、电子信息、纺织服装、造纸及纸制品、精细化工等传统支柱产业,呈现出产业门类较齐全,产业基础良好,产业规模增长较快,行业结构优化集聚效应明显的特点,拥有18个国家产业基地。作为“珠西战略”策源地、主战场,江门正不断推动产业向集聚化、规模化、中高端迈进,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大健康、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江门城市名片

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

中国舞蹈之城

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

亚太经合组织中国RISE计划试点城

为什么在江门买房
江门位于中国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作为珠江三角洲的重要节点城市,江门拥有发达的公路、铁路和水路交通网络,可以轻松连接周边城市和地区。二、经济发展活力强 江门经济持续增长,尤其在制造业、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领域表现突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江门的发展潜力进一步释放...

广东为什么发展江门
一、地理位置优越 江门位于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紧邻广州和佛山等经济发达城市。这一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广东经济发展布局中的重要节点,有利于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和技术创新。江门地处西江与海洋交汇之处,拥有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使其成为连接内陆与港澳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二、产业基础雄厚 江门工...

江门优势有哪些
1. 地理位置优越 江门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处广东省珠江水系出海门户的要冲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为江门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江门交通便利,拥有完善的公路、铁路和水路交通网络,有利于发展物流产业和对外经济贸易合作。此外,江门市还是广东省的重要城市之一,具有较大的经济辐射作用。2. 产业优势...

江门为什么发展
一、地理位置优越。江门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紧邻广州和珠海等一线城市,交通便利,是珠三角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这使得江门在连接珠三角内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二、产业基础雄厚。江门拥有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包括制造业、电子信息、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产业。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江...

江门地理位置优势有哪些
江门市是广东省的一个地级市,而且他坐落于广东省的中南部,邻近很多个江河。江门是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常年降水量也是很多的,而且气温比较温暖,在冬天没有出现下雪的现象。那江门地理位置优势有哪些呢?1、江门气候是四季如春,冬天都能够有绿色的绿化植物,而且受海洋季风气候的影响,气候是比较...

为什么江门是珠三角
1. 地理位置优势:江门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部地区,毗邻港澳。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珠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2. 经济发展特点:江门是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城市之一,经济总量在珠三角中占据一定地位。该地区以工业制造、轻工业、农业等产业为主,特别是五金卫浴、汽配等产业在国内外享有较高...

江门的地理优越性
1、优越的自然地理优势,为建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江门,地处广东省的中南部、西江下游,珠江三角洲西部。珠江水系西江主要发源于云南沽益县马雄山东麓水洞,自西向东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四省。无数年代,西江上游挟裹着大量的泥沙滚滚东流,沉积在海上数不清的岛屿之间的平静水中,直至形成三角洲,其形状如人手的复制品...

江门为什么那么多华侨
一、地理位置优越。江门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毗邻港澳,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自古代以来就是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之一。这使得江门人民在历史上更容易接触到海外文化和侨亲资源。二、历史背景的影响。自近代以来,江门地区的人们大量出国谋生,特别是在南洋地区,形成了庞大的华侨群体。同时,许多华侨也在...

江门在哪?
江门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江门,别称五邑,是广东省辖地级市。这座城市地处珠江三角洲的西部,毗邻佛山市和中山市,与珠海市隔海相望。江门地理位置优越,是珠江三角洲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同时,江门也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江门地处西江下游和大江大河交汇点,拥有...

江门在什么地方
1. 地理位置:江门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理位置优越,水路交通发达。该市西临珠江水系,东接南海,是西江下游重要的出海口之一。2. 行政区域划分:江门是一个地级市,下辖多个县区和县级市。其中包括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等,以及代管的台山市、开平市和鹤山市等。3. 经济发展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