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之战:一鸦中与英军的最后一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7
镇江之战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对英军的最后一战,更是整场战争中对英军造成最大伤亡的一战,相较于现代宣传虽多实则战果寥寥的三元里抗英,此战清军以少敌多,打出了一鸦十二次大战役中最顽强的一战。 镇江之战 镇江,古称京口,北濒长江、西临大运河,是交通的枢纽,航运业的中心,在清代,是长江下游的一大繁华城市。清军入关以来曾长期在此地驻扎重兵,1658年设京口将军于此处,用于对付郑家的反清势力。随着郑家势力的消灭,此地军事意义下降,1757年撤京口将军,到了鸦片战争时期镇江仅仅只有1185人驻防。 镇江古运河 镇江之战作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最后一场大战,镇江一地却在战争期间未得到清廷的重视,和英军交手的两江总督牛鉴错误的认定英军不会深入长江,是以对镇江这一交通枢纽,竟然仅仅只加派了400人了事。另一方面,在战争的后期,清廷得到错误的讯息,以为英军有可能挥师北上,直逼天津,是以把布防的重点放在了天津等地。 从客观条件上讲,道光朝的财政情况并不乐观,乾隆末年至嘉庆年间的白莲教起义足足花去了国库两亿两白银,之后清朝的国库一直没能恢复到乾隆年间的充裕,1840年国库存银仅仅679万两,而第一次鸦片战争所用军费(是所用军费并非后来的赔款)却高达两千余万。在这种情况下道光皇帝在听到英军可能威胁天津之时,忽略了长江沿岸的防备也是难以避免的。 道光皇帝 很多人对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具体调集了多少兵力其实没有概念,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大清帝国以八十万军队,敌不过区区数千英国人",其实具体到实际中,兵力对比远没有这么悬殊,首先清朝却有八十万大军不假,但中国国土广阔,八十万军队分散在全国各地,而当时清朝的军制并没有一直能随时调动的强大机动力量。甚至战争中广东,福建,浙江,江东四省的兵力都只调动了一小部分。 当时的清军全国有八十余万部队,其中八旗兵二十万,绿营六十万,而绿营部队说是军队在平日中的勤务差役却十分的繁重,并不是一支随时可用的机动力量。而清朝此时尚且没有警察,军队也要担任警察的职责。这样的结果就是,当时的山东为战争调集了约全省六分之一的军队,结果山东巡抚就曾上奏军队被抽调之后,日常治安根本无法维护。 实际上和,列强略作对比就可知道,以当时中国四亿人口八十万军队比例是相当低的。1811年,英国本土有兵力50万,法国本土有兵力86.5万,需知,当时清朝的疆域与人口比均比整个欧洲都要高,兵力尚不如一法国。 调兵遣将的花费也是比想象的要高,在清朝统治者眼中英国毕竟只是以通商为旗号打进来的,目的毕竟不是动摇清廷统治根基,也犯不着倾国之力去对付英国人,加上财政的确捉襟见肘,整场战争清朝共出动了约十万军队。 再看英方,截止至1842年,英国经过数次增兵,在华共有战舰25艘,轮船14艘,运兵船6艘,测量船2艘,医院船1艘,雇佣的运输船60艘,陆军包括工兵,炮兵等部,海陆总兵力已达到了两万。则鸦片战争双方出动总兵力为5:1。 第一此鸦片战争 再具体到单次战役,由于英军占据绝对的制海权,进攻的主动权在英国,清军各部只能被动的驻扎在各地防御,无法做到聚集大兵力和敌方进行主力会战,结果就是十二次大战役中仅仅广州浙东两战清军占有较大兵力优势,第一次定海之战,沙河之战,大角之战,镇江之战四场战役,竟然都是英军兵力占优。 回归到镇江之战,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镇江之战前,城内守军即京口八旗与青州八旗仅有1600人,由海龄率领,而英军数量却达6905人,此外还有数百海军。在得知英军欲攻镇江后,清军也派兵增援,1842年7月13日,16日,19日分三批共有2800人来援,由四川提督齐慎率领驻扎在城外,13日两江总督牛鉴亲临镇江,但第二日便前往南京。15日清军准备了150多艘火船对英军两艘轮船进攻,毫无成效。20日英军全军集解完毕,21日攻城战正式打响。 镇江之战 战斗打响之后,率军驻扎在城外的齐慎部远远望见英军开炮便即逃之夭夭,与齐慎部的怯懦相反,镇江城内的1600名八旗兵却进行了极其顽强的战斗。英军第二旅于城东北登陆,遭到守军的炮击,随后英军以用云梯攻城时,直至城北的城墙被炮火轰塌,城内清军依旧各种有利地形节节抵抗。进攻西门的英军第一旅一度作战不利,只得转攻南门。而配合陆军驶入运河的英海军小船在西门一带遭城墙上的清军轰击,不得不退出战斗,重新组织船队强行突入,用炸药轰开西门。 此时英军已然从城北、城西、城南三个方向突入城内,但守城的八旗兵仍然不曾溃逃,而是坚持巷战,一直战斗深夜,守将海龄不愿逃跑,选择了举家自杀殉国….. 海龄 镇江是鸦片战争中英军攻击诸要点设防最为薄弱的,但却是英军投入兵力最多的,而镇江城内的1600名守军却给这七千余英军带来了共有39人阵亡,130人受伤,3人失踪的代价。这个数字放在鸦片战争中看,相当于清军设防最坚强的虎门、厦门、定海、镇海、吴淞诸战役英军伤亡的总和,而有名的三元里抗英,英军数据中伤亡最高的数字,英军不过阵亡7人,受伤42人。 整个镇江之战,在极度劣势的情况下,打出如此战绩一是守城主力的京口八旗世居此地,已有近二百年,父母妻儿家产乃至于祖坟都在此地,这使得的他们无论如何也会拼死守护此地。而英军方面则过度轻敌,其实英军本来是指望着一场近乎不战而胜的战斗,像齐慎那样面对英军炮火轰击,未待接战就全面溃逃的清军并非少数,他们认为这次兵力悬殊的情况下,清军并不敢与之交战。是以此战中,英军原本可用军舰上的重炮轰击城内,待得城内伤亡惨重后再行攻城,但过于自负的英军选择了轻率的直接攻城。 英军旗舰"皋华丽" 镇江之战不被宣传重视或许与其守将海龄有关,海龄战至最后一刻举家自尽报国固然可敬,但他在7月15日部分英军开始集结之时,就下令紧闭城门,不许百姓逃难,并且乱以"汉奸"的罪名杀死了多名想要出城避难的百姓,就凭此点,此人的德行亦不足取,镇江之战不广为人知,或许便是因为此。

镇江之战:一鸦中与英军的最后一战
镇江之战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对英军的最后一战,更是整场战争中对英军造成最大伤亡的一战,相较于现代宣传虽多实则战果寥寥的三元里抗英,此战清军以少敌多,打出了一鸦十二次大战役中最顽强的一战。 镇江之战 镇江,古称京口,北濒长江、西临大运河,是交通的枢纽,航运业的中心,在清代,是长江下...

为什么说靖江保卫战不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最后一战?
鸦片战争的最后一战(一般称镇江保卫战为最后一战,是错误的)。1842年8月13日,清政府与英军签订《南京条约》期间,驻在江阴的英军后援部队为向前方提供食品,从黄田港渡江前往靖江。英军将船停在东双港(即现在的膨蜞港西扒灰桥),对居民大肆掳掠后乘船离去 ...

谁说清军没有血性?看看鸦片战争时镇江保卫战,难道不是一场悲壮的挽歌...
在英军进犯镇江的路上,他们每前进一步都遭到镇江军民的顽强抵抗,镇江军民不断减缓英军行军速度,一直到7月21 日,英军才展开阵型开始攻城。英军用火炮轰击北门、西门,城门失陷后,清军没有退却,在城楼上清军用炮火猛烈的还击敌人。他们利用城垛掩护,步步为营,最后与登上城墙的英军展开肉搏战。有的抱...

...中国是有可能打胜的,但是为什么到最后打败了?
《侵华满军镇江大屠杀真相》镇江之役是贸易战争中最后一战。当时英军集结一万大军,战舰80艘,在总司令巴尔克统领下,攻入长江。两江总督牛鉴为了避免战火,提出采用“赎城费”的形势保全镇江,遭到京口驻防副都统海龄拒绝。由于牛鉴并不负责镇江的防务,于是退守南京。这样,镇江的防务便完全由海龄负责。海龄...

鸦片战争中英国一路沿长江攻入什么后与清廷签条约?
1842年7月21日,英陆军6900余众,发起镇江之战 1842年8月14日,靖江保卫战(鸦片战争最后一战)1842年8月29日,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在鸦片战争中,英军已经攻打到了南京附近。但是并未攻打南京。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伤亡人数最多的战役是( )。
【答案】:B 镇江之战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和英军的战斗。1842年英国侵略军发动了扬子江战役,攻陷吴淞炮台后,于6月溯流而上,直逼镇江。英军在进犯镇江途中,每前进一步,均遭到了殊死抵抗。英军佯攻北门,猛扑西门,冲入城内,清军浴血巷战。保卫镇江战斗一直延续到深夜,英军被打死的,据英官方...

第一次鸦片战争简介
1842年5月,英军放弃宁波,集中兵力北犯。18日,攻陷浙江平湖乍浦镇。6月16日发起吴淞之战,江南提督陈化成战死。此后,英援军相继到达长江口外,璞鼎查不理耆英等人的乞和照会,以舰船73艘、陆军1.2万人,溯长江上犯,准备切断中国内陆交通大动脉运河。7月21日,英陆军6900余众,发起镇江之战,遭顽强抗击,被击毙击伤169...

谁说清军没有血性?看看鸦片战争时镇江保卫战,难道不是一场悲壮的挽歌...
《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束。这场战争不仅导致了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还揭示了中国清朝与西方列强军事力量的巨大差距。在这次战争中,镇江保卫战成为了悲壮的典范,体现了清朝军民的英勇抵抗。1842年,英国军队在占领吴淞炮台后,沿长江向上游进发,目标直指镇江。英军动用了庞大的军事力量...

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你都知道哪些英雄人物和他们...
两江总督裕谦战死,蒙古族官员,也是阵亡的最高官员。英军进犯台湾时,台湾兵备道姚莹、总兵达洪阿组织军民击退英军,击毙32人,俘133人。英军进攻吴淞口时,老将江南提督陈化成率军激战多时,击毙300余人,后重伤7处战死。镇江之战,副都统海龄率1500兵士血战至最后一人,毙敌180余人。这些都是第一次...

第一次鸦片战争有哪些战役
第一次鸦片战争主要战役有:广州之战、虎门之战、镇江之战、吴淞之战、浙东之战。1、广州之战 清道光二十年(1840)夏,英国为打开中国贸易大门,借口清朝销毁鸦片,发动侵华战争。英军自广东沿海北犯,攻陷浙江定海后,在天津大沽口与清政府商定于广东举行谈判。十一月,钦差大臣琦善抵达广东,因英国全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