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大家这句诗句是出自哪一首诗?

疾风吹劲草,烈火练真金.不径寒霜苦,安......”
请问大家有谁知道,这句诗句是出自哪一首诗?谁写的?能把整首诗告诉我吗?谢谢了?

楷字“圣手”书界“状元”:记青年书法家曾正国
曾正国做梦也没有想到,1998年全国“兰亭奖·新人奖”的桂冠,竟会幸运地落到他的头上。作为中国文联、中国书协和中国美协联合主办的“兰亭奖”书法大赛,是中国书法界最高规格的一项赛事,它要求所有参赛作者必须具备省级以上书协会员资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次当代中国书法的对抗赛,是中国书法的一次“会试”。它的“新人奖”的第一名,也被人们视为书法界当然的“新科状元”。这可是中国书法家们终生梦寐以求的事情。
其实,熟悉曾正国的朋友都知道,获奖对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了:1991年首届全国规范汉字楷书大赛三等奖、1996年首届“孺子牛”杯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1997年入选首届世界华人书法展、1997年北京市第三届临帖展二等奖、1998年全国产业美术书法展入选并获奖、1999年北京市庆祝建国50周年大展书法二等奖、北京市职工书法展一等奖、“赛克勒克”杯国际书法赛佳作奖、第七届国展入选并参展,近日又获第四届全国电视书法大赛三等奖……了解曾正国的人都说他是一个“获奖专业户”。
曾正国打小就酷爱毛笔字,小学、中学他的毛笔字都是全校最好的。只是那时他还不知道书法是什么,当然也没想到将来要当个书法家。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他只想把字写得好一些。他听老人们说,“字,是一个人的门面。”偏偏那时就有一位有眼光有学问的乡党,看到小正国是一个可造之才,竟把自己珍藏多年的两本帖——《黄自元临九成宫》和《黄自元间架结构摘要92法》送给了他。小正国觉得帖上的字很好看,就一遍又一遍地临写。后来他才知道那两本帖都是光绪年间的拓本,直到今天他仍珍藏着。

1979年,19岁的曾正国由湖南攸县入伍来到北京,由于字写得好,不久就当上文书。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战友带他一起报名参加了一个书法班,从那时起曾正国才听说“书法”这个词,才知道字写得好可以成“家”。1980年,曾正国在《北京晚报》上偶然看到一篇介绍著名书法家李锋的文章。知道李铎是湖南醴陵人,是老乡。曾正国就试着给李铎写了封信。想不到李铎居然给回了信,于是他提出想拜师学习书法,李铎竟然答应了。从此作为新兵的书法爱好者曾正国与作为老兵的著名书法家李铎成了一对忘年交。李铎先生对这位小老乡爱护有加。他看到曾正国的基础不错,就鼓励他继续练唐楷,还给他介绍认识了书法家卢中南先生。卢先生是京城有名的楷书大家。曾正国在李铎和卢中南两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艺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曾正国说,两位老师对他的影响太大了,无论在他的艺术上和人生道路中,他们都给予了自己很大的帮助。1998年,曾正国在参加“兰亭奖”大赛前,曾拿着作品找李先生指教。李铎从章法布局上对他进行了具体的指导。结果,曾正国回去一试,效果真的大不一样。那幅获奖作品写的是《心经》,其中有很多“无”字,曾正国在处理时,揉进了楷、行、草等多种写法,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李铎得知曾正国获奖的消息时,正在参加全国政协的一个会议。会议休会期间,他特意用四尺整宣为曾正国写了一首诗以示勉励:“疾风吹劲草,烈火炼真金;不经寒霜苦,安能香袭人。锋自磨砺出,玉乃雕琢成;人而不苦练,焉能艺精深。”
曾正国习书不追时尚,只学古人。一本唐楷欧帖让他反反复复练了多年,帖上的内容他能倒背如流,每个字的结构也都烂熟于心。在欧楷基础上又旁及他帖,广泛涉猎了古代碑帖,临写了大量的古人墨迹,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曾正国始终相信功到自然成,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事实证明曾正国的选择是正确的,正是他的这种“磨”工,帮助他走上了成功:他前后数十次获奖的作品都写的是楷书,他的收入几十本大型辞书里的作品全是楷书,韩国、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举办的各类书法大展,向他征集的作品也是楷书,向他索要“墨宝”的朋友和收藏家们,也是非楷书不要。著名书法家薛夫彬先生在一次书法讲座上说,搞书法就应该向曾正国那样下硬功夫,打基础要扎实,要踏踏实实地吃进去,吃透。
曾正国非常欣赏“书外求书”的说法,十分注意从多方面涉取营养。在创新的路上也已经走出了一步,得到书法界有识之士的肯定和鼓励,这无疑是值得向他称贺的。
曾正国今年40岁,正是好年华。他把书房取名为“不足居”,可见其治学的心性。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04
第一出自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第二出自赠花卿
作者: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第三《芙蓉楼送辛渐》
作者: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第2个回答  2006-05-22
铎得知曾正国获奖的消息时,正在参加全国政协的一个会议。会议休会期间,他特意用四尺整宣为曾正国写了一首诗以示勉励:“疾风吹劲草,烈火炼真金;不经寒霜苦,安能香袭人。锋自磨砺出,玉乃雕琢成;人而不苦练,焉能艺精深。”
古语: 疾风知劲草,国乱识忠臣
常言道: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英雄
也可以接 危难见忠诚(坚贞)
烈火见真金
淡泊品真性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 阅古宗文举;临风怀谢公。
第3个回答  2006-05-22
古语: 疾风知劲草,国乱识忠臣
常言道: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英雄
也可以接 危难见忠诚(坚贞)
烈火见真金
淡泊品真性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 阅古宗文举;临风怀谢公。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06-05-25
曾正国::疾风吹劲草,烈火炼真金;不经寒霜苦,安能香袭人。锋自磨砺出,玉乃雕琢成;人而不苦练,焉能艺精深。”

请问大家这句诗句是出自哪一首诗?
第一出自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第二出自赠花卿 作者: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第三《芙蓉楼送辛渐》作者: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请问大家诗句“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风”什么意思?
这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句诗的意思是:"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风""于道"表示在追求道德和道义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在努力。"千里自同风"意味着尽管人们分散在千里之遥,但因为他们在追求相同的道德准则和目标,他们的行为和风格都会趋于一致。这句诗表达了杜甫对于人们...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出处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创作的《登鹳雀楼》。【原文节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译文】白天的太阳西落到山的尽头,黄河汇入大海流。如果想要看得更远,就必须再上一层高楼。【赏析】这句话表达了人们追求进步的精神。在当时,登高望远是一种很常见的娱乐方...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意思是什么?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咏柳》。这是一首咏物诗。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原文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译文 高高的柳树就像用碧玉装饰而成...

"年年战骨埋荒处,空见葡萄入汉家"出自哪首古诗?作者是谁?原文是...
边塞诗句“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出自唐代诗人李颀的《古从军行》。原文是: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自此鲜花赠自己,纵马踏花问自由出自哪首诗
这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一首诗中的一句。以下是该诗的全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出自哪一首诗??
诗句改编自徐锡麟的《出塞》。原句: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翻译: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日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要为国捐躯。何必考虑把尸体运回家乡。注释:1、环:与“还”同音,古人常用作还乡的隐语。2、胡奴...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句话选自哪一首诗?作者是谁?
选自《春夜喜雨》,作者是唐代杜甫 1、原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2、注释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句诗句是什么意思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句诗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意思是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西边落日的地方悠悠驶来。【作品原文】:《望天门山》李白〔唐代〕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白话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

“的诗句?出自哪首诗?
这篇文章的诗句出自古人的智慧结晶,《楚辞·渔父》。在其中,屈原以独特的视角表达了自己在污浊世态中的洁身自好和坚守理想。他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描绘了自己的孤独与坚持,被放逐江潭后,与渔父的对话更是展现了他对于世俗污染的拒绝和对高洁品质的坚守。渔父以圣人之道劝导屈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