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猜想与假设”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7

  科学活动是指人们从事探索事物存在及变化的状态、原因和规律的实践活动,以及在科学知识、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活动。下面是我整理的浅析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猜想与假设”相关内容,欢迎参考。

  浅析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猜想与假设”

  [摘 要] 猜想与假设应是孩子有效学习的良好准备,培养他们进行知识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良好开端,那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怎样才能让幼儿在科学活动中领悟进行猜想和假设的方法,并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呢?因此,我们尝试从科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猜想与假设”入手,创设适于猜想与假设的教学情境,激发幼儿的创造兴趣和愿望;利用多样性的材料为幼儿的猜想与假设创造动机;利用开放式提问幼儿的猜想与假设提供机会;鼓励幼儿的猜想与假设,并给于肯定;求证过程要忠实于幼儿的猜想与假设。

  [关键词] 激发、创造、鼓励、多样性

  “猜想与假设”是一项思维活动,是孩子有方向的猜测和判断,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觉的判断;从孩子的学习过程来看,猜想与假设应是孩子有效学习的良好准备,它包含了从事新的学习或实践的知识准备、积极动机和良好情感。一说起“猜想”,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著名的“歌德巴赫猜想”。孩子的学习过程,并非要出现像“歌德巴赫猜想”那样的著名推断,但应具有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过程。培养孩子的猜想意识,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猜想,正是培养他们进行知识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良好开端。随着对科学本质研究的日益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猜想和假设的重要性。但在现在幼儿园的科学活动中,幼儿可能没少忙碌于资料的收集,也进行了解释和求证的活动,但如何根据有限的线索确定研究资料收集的方向——提出猜想与假设,这个对于探究至关重要的内容则多由老师包办,留给幼儿思考的空间很少。那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该做些什么呢?怎样才能让幼儿在科学活动中领悟进行猜想和假设的方法并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呢?因此,我们尝试从科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猜想与假设”入手,借用这一环节中对科学思维、求实精神的需要,作为培养幼儿科学思维的途径与方法。

  一、创设适于猜想与假设的教学情境

  良好的情境能诱发幼儿的探究动机,激发幼儿的创造兴趣和愿望。因此,在实践中,注重创设互动的、探索的、开放的情境,为幼儿提供一个平台,搭建一个支架,满足幼儿的探究需求,使幼儿在科学活动猜想环节中乐于探究、勇于创造。下面就以《风筝飞呀飞》为例来加以说明。

  以该活动为例,要解决怎么样才能使制作的风筝能很好地飞行的方法问题,幼儿所具备的相关已有经验主要包括:对风筝构造的认识、风力、平衡。由于该活动生成于已经开展过的方案活动 “风筝”,而大多数幼儿在生活中都见过风筝,因此幼儿对风筝的认知经验还是比较丰富的;在户外活动中,我们已经开设过以放飞风筝为主题的游戏。正因为有了这些经验作为认知基础,幼儿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首次假设。

  该活动的问题情境是由一段FIash动画导入,风筝在公园和草地上飞的画面以及风筝美丽的图案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生动形象的情境导入让幼儿自然除去“杂念”,并且快速确立正确的探索目标,从而减少猜想与假设“偏题”“跑题”的现象。幼儿的猜想与假设必须要建立在充分思考的前提下,这样才不容易被轻易推翻,而且具有求证价值。

  在让幼儿对科学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的过程中,积极创设适合幼儿进行猜想和假设的'情境,合理开发和利用所需要的实践资源和素材资源,充分将幼儿所需的信息展示在他们面前,这是相当的必要的。科学情境的创设,生活经验的提炼是幼儿进行猜想的铺垫,没有已知,幼儿很难通向未知。

  在许多时候,猜想和假设并不是异想天开,而应根据一定的科学事实应用科学原理,围绕提出的问题可能出现的结果而展开的。而现在孩子,平时家长一手包办,生活经验相当贫乏。因此,要求教师在进行猜想和假设的教学中,当好“导演”,合理开发各种资源,让幼儿自主收集到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从而顺利地进行猜想和假设。

  二、多样性的材料为幼儿的猜想与假设创造动机。

  在大班活动《风筝飞呀飞》活动中,我准备了竹签、吸管、棒冰棍、宣纸、塑料纸、丝绸布等制作材料,让幼儿猜想这些材料能做出什么样的风筝,怎样制作能体现风筝的不同种类。立刻有学生大胆猜想与假设:

  幼儿:竹签可以制作成各种风筝,因为竹签可以弯的。

  幼儿:塑料管、棒冰棍不易被弯曲,只能做硬翅、软翅的风筝。

  可见幼儿这时的猜想是盲目的,但我没有马上对他们的猜想进行肯定或者否定,而是让他们把自己的设计思路告诉大家,然后马上各自根据自己的材料和思路进行制作活动,材料激发了幼儿的创造动机,并且在这个动机的基础上进行验证和实践,很多孩子发现没有达到自己预想的制作目的,从而在第二次活动中进行了第二轮的猜想与假设:

  幼儿:风筝应该是对称的。

  幼儿:最好要用轻的布做。

  师:为什么?

  幼儿:“在空中的风筝会遇到大风的,大风一吹,纸头就会吹坏了,就要漏风了。”

  虽然表述不是很完整、到位,但能提出这样新的假设,充分体现了幼儿的创造潜能。最后通过设计制作,使幼儿享受到猜想的成功。

  科学活动中,材料是引发他们探索的刺激物。幼儿也正是借助于材料的直接操作实现着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因此,在活动内容选择上,要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选择具有时代性、科学性、趣味性较强的,易于幼儿操作的材料,这是激发幼儿科学活动中探索的策略之一,也是幼儿创造性发挥的基本前提。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等风筝类型多种多样的制作材料,让幼儿进行各种猜想,同时,他们迫不及待的进行了设计,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多样性材料能发展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了幼儿的猜想和假设的动机。

  三、开放式提问幼儿的猜想与假设提供机会。

  在一次认识沉浮的科学活动中,我先让幼儿大胆猜想,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把木块、铁块、橡皮泥,玻璃球等放在水里,什么东西会浮在水面,什么东西会沉在水里。请你们自己猜想记录并讲给他人听。接着,我又设计了两个讨论问题情境,一是出示一个塑料空瓶放进水里,让幼儿观察,塑料瓶浮在水面上,那么怎样使塑料瓶沉下去呢?一是出示五个一样大小的红色小圆球,并告诉小朋友,其中四个木球,一个铁球,请小朋友想个办法,把铁球找出来。由于,提出的问题新奇而有趣,因此幼儿的思维很快活跃起来,他们积极参加讨论,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说放在水里,有的说用天平称,有的说用石头敲等方法。

  创造性思维更多地表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科学活动中不断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去讨论、去观察、去分析比较判断和推理,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要多提这样的问题:假设性、比较性、重新定义性、起源性、应用性、分析性问题。如“你发现什么?”“你认为怎么样?”以促进幼儿进行多角度、深入的思考。

  同时,教师的问题还应体现发散性、趣味性、延伸性、层次性、探索性,鼓励幼儿的好问态度。由此,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鼓励幼儿的猜想与假设,并给于肯定。

  鼓励是用语言或文字等激发人的情绪,使他们行动起来。创造性活动特别需要鼓励,因为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特的思想行为,所以鼓励能给于幼儿一种肯定一种信心,使他们在猜想与假设过程中有一种协同感,能不断产生创造行为的力量,有教育家认为“学生都是朝着老师鼓励的方向发展。”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意愿,创造的能力。尽管幼儿的猜想与假设是自发的,幼稚的、也没有什么社会价值,但要对他们进行鼓励,不要压制。要以这种创造性火花为基础,引导和培养儿童特殊的创造性才能。面对胆却的孩子,老师一声:“我知道你也会想会猜。”会让孩子心中的压力烟消云散。有的孩子想创造,可结果却和别人一样,于是,老师可肆意夸张:“真不容易,你的想法和xxx都不同,很有创造性。”这样的语言会让幼儿对自己的猜想假设肯定的不容置疑,他会在创造活动中竭尽全力,一次一次的实践,最终使他成为一个真正的爱猜想、善于创造的人 。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在科学活动过程中引发幼儿自己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然后引导幼儿设计相应的实验,并亲自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假设。即使幼儿的假设是错误的,教师也不能简单地给予纠正,而是引导幼儿自己通过实验推翻错误的假设。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在科学活动中,当幼儿提出的假设符合事实时,教师马上点头同意,将准备好的答案展示在黑板上,而这条假设错误时,教师往往会紧锁眉头,不发表意见,让这位幼儿坐下。当一些幼儿提出的假设达到教师预期中的内容后,就会马上中止这一环节的教学,进入到实验设计或者验证阶段。长此以往,我们的幼儿就会产生这样的印象,凡是老师展示在黑板上的假设都是正确的,就是结论。试想,有了这样想法的幼儿还会有探究的欲望吗?在探究中,还会有失败的经历吗?要知道,在真正的科学探究过程中,是没有老师这样一个评判角色的。所以我们要让幼儿相信自己,敢猜,善于猜。教师则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假设。可以把大家的意见都写在黑板上,让幼儿经过自己的探究,去证明它们的对、错。证明错误,也是一个结论。

  五、求证过程要忠实于幼儿的猜想与假设。

  科学活动中每一次猜想与假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如果相应的求证与猜想不一致,那么一开始的猜想假设就失去了意义,活动也将混乱不堪。

  例如在科学活动《豆子不说话》中通过游戏“木头人”让幼儿了解摇动装有黄豆的盒子是会发出响声的,从而提出活动的中心问题:摇动装有黄豆的盒子,如何才能不发出声音?幼儿借助材料(沙子、棉花、水、橡皮泥)进行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大多数幼儿选择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进行实验假设:材料在盒子中的安放位置、材料的叠放秩序、黄豆在这些材料中的安放位置……由于所提供材料的结构化程度较低,实验能力有限的幼儿进行的求证与一开始的猜想假设出入很大,在随后的集体讨论中,甚至有一组幼儿就如何进行实验操作的问题还发生了争执。之后,幼儿重新进行了猜想假设,在教师的建议下,幼儿能够按照先前的假设进行求证,通过教师的小实验展示,幼儿最终知道了只要有物体发生相互撞击就会发出声音。

  减速带、穿了厚衣服摔跤不疼等生活中有关力的缓冲现象随处可见,大班幼儿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在首次猜想时,幼儿大多选择了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材料进行叠加以增加缓冲力,或者用棉花或橡皮泥把豆子包住。然而,由于材料的特殊性,幼儿的求证方法与他们的猜想假设并不一致。特别是有一组幼儿,他们的开始的假设是用橡皮泥粘在盒子底部,再把豆子放在橡皮泥上,如果他们把豆子用力按在橡皮泥上,让豆子不动,他们的实验就成功了,可是在求证过程中,他们用橡皮泥把豆子一个个包起来,实验自然失败了。

  在科学活动中求证与假设保持一致是严谨性的体现,只有这样才能让活动有序地进展下去。那么在科学活动活动中如何才能使求证过程忠实于幼儿的猜想与假设呢?从目前幼儿园开展的科学活动来看,大多数教师在设计活动时都不会遗漏“假设一求证”环节,但并没有给予它足够的重视,环节开展的科学性还有待提高。

  首先,教师要让幼儿的猜想与假设建立在充分思考的前提下,这样的猜想假设才更具“生命力”,不会被幼儿轻易推翻,对幼儿来说也更具求证的价值。教师可以尝试为幼儿创设机会,帮助他们梳理思路,并通过相互交流来完善假设,将下一步的实验探索引入一个确定的方向。当然,教师也可以给予幼儿多次猜想假设、多次求证的机会,但前提是每一次求证必须忠于假设。

  第二,记录如果能正确地反映幼儿的猜想假设,则它在求证中能发挥较大的价值。倘若有的幼儿无法独立、真实地进行记录,教师可采用各种手段、借助各种媒介来帮助幼儿完成与猜想假设一致的记录,以使求证的过程更科学。因为科学的实验记录是养成幼儿科学能力、科学习惯的必要环节。记录册记录着幼儿的思维过程,合理的记录方式可以帮。助他们看到自己想法变化的轨迹,同时也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长。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第三,无论实验结果与幼儿先,前的想法是否一致,对幼儿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如果幼儿发现的事。实正好证明了自己的想法,他们会得到一种惊喜的感觉,而当他们发现了和自己想法相反的事实,也许会感到很意外,但这种意外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冲击其固有的想法。因此在实验求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了解,即便是失败也同样会带来重要的收获。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科学活动中要抓住有关内容或有利时机,给幼儿充分的时间,鼓励幼儿大胆猜想或假设,既可以培养幼儿的良好思维习惯,又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以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参与活动,使幼儿感受到参与科学活动的乐趣,更能感受到科学世界的神奇。

  扩展:科学活动的应用

  包括五大领域内容

  1、语言领域(包括谈话,散文欣赏,诗歌学习,故事教学等)

  2、健康领域(健康,生活,体育等)

  3、科学领域(科学实验探索,数学等)

  4、社会领域、艺术领域(音乐、绘画,泥工,手工等)

  5、户外活动集体教育活动

浅析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猜想与假设”
浅析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猜想与假设” [摘要] 猜想与假设应是孩子有效学习的良好准备,培养他们进行知识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良好开端,那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怎样才能让幼儿在科学活动中领悟进行猜想和假设的方法,并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呢?因此,我们尝试从科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猜想与假设”入手,创设适于猜...

科学探究中猜想与假设的含义是()
【答案】:D D[解析]科学探究中猜想与假设的含义是指以个人的经验、相关知识和科学事实为依据,对问题的成因和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猜想。

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误区和建议
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通常涉及“猜想”与“验证猜想”两个环节。基于已有知识经验和科学理论进行的合理猜想与假设不仅能够激起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也能打开幼儿的思路;对于合理猜想的“验证”则能让幼儿对结果与假设之间进行逻辑性的理性思考,促进探究能力的发展。然而...

科学探究过程中的7个主要要素是什么?
科学探究过程中的7个主要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1、提出问题:也就是探究什么,针对什么现象设问。如在探究物质密度的实验中,首先针对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物质,有些物质体积相同,质量却不同;而有些物质,体积大小不同,质...

猜想和假设一样吗,在科学实验中。
科学探究实验的过程在物理教学中重点讲: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这四个重要过程.但是科学探究实验的过程一般有以下八个要素:1.提出问题 从日常生活或化学学习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能清楚地表述所发现的问题。如探 究中,我们发现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为三层,可提出“蜡烛燃烧时各层火焰...

科学探究的过程一般要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等环节,在...
(1)猜想依据:拖动教室中较重的讲台比较轻的课桌感觉费力;猜想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压力大小有关.猜想依据:穿上鞋底有花纹的鞋走路时不容易滑倒;猜想Ⅱ: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2)实验过程需要让长方体木块在水平木板(或棉布)上做匀速直线运动.(3)由图甲...

如何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
科学探究是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而猜想和假设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一环,也是科学探究活动能否获得成功的基础。一、营造良好的猜想和假设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不迷信已有结论,不满足现成解答,大胆猜想。教师应随时点燃学生猜想的导火线,甚至教师本身直接成为学生猜想的导火线。对合理的猜想和...

科学探究的六个环节
科学探究的六个环节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与交流。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在这一环节中,研究者需要根据观察或实践,明确要探究的问题,这是整个探究过程的基础和指引。猜想与假设环节要求研究者依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提出可能的解释...

请简述科学探究的7个步骤.__
科学探究的七个关键步骤,如同探索未知世界的七道门,分别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数据收集、分析与论证、评估以及最后的交流与合作。首先,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它要求我们从自身的好奇心出发,提出具有深度和挑战性的问题,力求挖掘事物的本质。接着,猜想与假设是思维...

...活动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针对实验的目的,这位同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这属于科学探究的“猜想与假设”环节;(2)在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的关系,必须要保证压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只改变接触面积的大小,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3)由题意可知,两物体接触面受到的压力等于B的重力,即N=150N,弹簧测...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