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能留在秦国成功当上宰相,他是如何做到的?

如题所述

李斯本为战国末期楚国人,早年曾在楚国担任过掌管文书的小吏,后辞官拜入荀子门下求学,学习帝王治国之术。然而,在学有所成之后,李斯却并未返回楚国,而是前往秦国求官,并最终出任秦国丞相。而身为楚人的李斯,之所以最终选择入秦求官,主要便是源于其以“老鼠哲学”为立身之本。
悟出“老鼠哲学”后拜师荀子,前往秦国通过吕不韦入仕
周赧王三十一年(秦昭襄王二十三年,前284年),李斯出生于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小时候的李斯史料中并没有太多记载。随着年岁渐长,青年时期的李斯在当地做了一名掌管文书的小吏,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
直到一天,李斯看到厕所里有一只老鼠在吃脏东西,受到人或狗的惊扰便逃之夭夭;之后某天又在粮仓里发现了一只老鼠在吃囤积的粟米,对人和狗根本没有畏惧之心,十分的安逸。后来,李斯便从两只老鼠的区别中悟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这便是为人所熟知的“老鼠哲学”。
战国末期,随着世卿世禄制的逐渐崩溃,大量有识之士开始纷纷进入朝堂,追名逐利已经成为了士子阶层的一个普遍现象,悟出了“老鼠哲学”的李斯,也不愿再这么浑浑噩噩的度日。不过,当时列国虽然已经开始大量从民间选取人才,但那也需要你自身有才学,能够打动君主才行。于是,李斯便辞去了职务,踏上了求学之路。
李斯先拜著名学者荀子为师,学习帝王治国之术。学成之后,李斯开始为自己谋求立身之地,时值战国末期,战国七雄中除了秦国之外,其余六国早已衰败不堪,如此局势下,以“老鼠哲学”为立身之本的李斯,自然不会选择其余六国,于是便想去秦国寻求发展。
在向荀子辞行时,李斯说道,“我听说人如果遇到机会,就千万不能错过。现在秦王想吞并六国,统一天下,这正是平民出身的人才施展抱负的好机会。如果地位卑贱,又不想着去争取功名利禄,那么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只不过白白长了一副人的躯壳罢了。所以,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贫穷。长期处于卑贱的地位和贫困的环境之中,却还非议他人,延误功名利禄,标榜自己的与世无争,这不是我想要的。所以我要西行去往秦国,施展我的报复”。从这段话来看,李斯对于功名利禄可谓极度渴望。
李斯来到秦国时,恰好赶上秦庄襄王去世,嬴政刚刚继承秦王之位。由于秦始皇当时尚年幼,因此朝政大权基本被相邦吕不韦所把持,善于寻找机会的李斯便去拜访了吕不韦。两人一番交谈之下,吕不韦对李斯很是满意,将其提拔为了郎官,由此入仕。
成功游说秦王获得晋升,上《谏逐客书》得以留在秦国
郎官作为秦王的侍从,李斯担任此职后便有了经常接触秦王的机会,虽然当时秦始皇的年纪还不算大,并未真正执掌朝政,但随着李斯接触秦始皇时间的增长,使得李斯对秦始皇的执政理念和政治理想都有所了解,而这为其日后晋升提供了可能。
随着秦始皇年岁增长,逐渐开始接触朝政,李斯也开始寻找机会对秦始皇展开游说,他表示“如今周王室和六国都已经衰弱,而秦国历经六代发展已经极为强盛,因此以秦国的强大,大王的贤明,要扫平六国就如同扫除灶台上的灰尘一般,一统天下、成就大业,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倘若错过这个时机的话,等到六国再强盛起来,采取合纵的策略,那时即使黄帝在世,也难以吞并他们了”。
李斯的这个游说之词,显然打动了秦始皇,于是秦始皇将其提拔为长史,并按照李斯的建议,暗中派人携带金银财宝对各国展开游说,收买各国实权人物,挑拨离间六国君臣关系,进一步削弱各国君臣关系,同时避免六国的合纵可能。
经过长期的挑拨离间,各国朝政愈加混乱,更从根本上消灭了六国合纵的可能性。之后,秦始皇派兵攻击各国,果然轻易取胜。眼见李斯的建议效果显著,秦始皇便又将李斯提拔为了客卿。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蕲年宫之变”爆发,嫪毐被诛除,后又牵连到了相邦吕不韦,结果吕不韦先被罢免,后被逼自尽。之后,韩国人郑国以修渠的名义来到秦国,实为刺探秦国情报,并使秦国劳民伤财。事发之后,因吕不韦、郑国都不是秦国人,于是秦国宗室和大臣都对秦王建议驱逐他国客卿,这就是著名的《逐客令》。
楚国出身的李斯,自然也在被驱逐之列,为了继续留在秦国,李斯便上了一封《谏逐客书》,成功劝说秦始皇撤销了《逐客令》,李斯这才得以继续留在秦国。
治国理念与始皇相合,朝堂廷辩后得以出任丞相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年),经过长达十年的灭国战争,秦始皇终于攻灭六国、统一天下。对于该如何治理这个新生的国家,秦国朝堂曾经展开过一次激烈的讨论,而正是这次廷辩,使得李斯最终登上了丞相之位。
丞相王绾当时建议秦始皇,应该将秦始皇的儿子、宗族和功臣分封到燕、齐、楚等偏远地区,让他们镇守各地,以保证国家的稳定。秦始皇并未轻易决断,而是将此提议公开提出,交由大臣们进行廷议
当时,朝中大臣大多赞同丞相王绾的建议,但时任廷尉的李斯却说,“周文王所封子弟同姓者极多,然而最终还是逐渐疏远,相互攻击如同生死之仇。如今陛下统一天下,应该全面推行郡县制,诸子和功臣重赏便可以了,不应该再采取分封制。这样可以避免和周朝犯同样的错误,天下人也就没了异心,这才是稳定天下的好办法。”
李斯的提议与秦始皇不谋而合,秦始皇说道,“天下苦战不休,就是因诸侯林立,如今天下初定,再分封诸侯国,天下便又要陷入战乱了。想要再次获得安宁,岂不是难上加难。应该按照李斯的建议办。”
正是这次廷议之后,李斯真正取信于秦始皇,李斯不久之后便取代王绾担任了秦国丞相,权势开始达到人生巅峰。
作为法家代表人物,李斯对商鞅的功业极为敬佩,并立志想要超越,如果说商鞅改变了一个国家,那么李斯便立志要改变一个时代。
正是在李斯的辅佐下,秦始皇开始全面推行郡县制,在随后几年间又先后对文字、货币、度量衡、土地制度等进行了改革,并力求在文化与思想上对全国进行统一,在尝试融合失败之后,又发动了“焚书坑儒”事件。可以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推行的一系列新政,背后都有着李斯的影子。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李斯能留在秦国成功当上宰相,他是如何做到的?
李斯本为战国末期楚国人,早年曾在楚国担任过掌管文书的小吏,后辞官拜入荀子门下求学,学习帝王治国之术。然而,在学有所成之后,李斯却并未返回楚国,而是前往秦国求官,并最终出任秦国丞相。而身为楚人的李斯,之所以最终选择入秦求官,主要便是源于其以“老鼠哲学”为立身之本。悟出“老鼠哲学”后...

李斯是如何从一介小吏到当上秦国丞相的?
他希望秦王能够明辨是非,于是秦王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的官职也一步步提升,直到做到了丞相的位置。而李斯对于秦国的帮助可不仅仅如此。他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立下了大功,在秦朝建立后,他在担任丞相期间,还帮着秦始皇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货币等等,还建议他废除了分封制...

被秦国驱逐的李斯,是怎样“拼尽全力”留在秦始皇身边的?
李斯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为秦朝一统六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秦朝的大功臣。但是一开始李斯是被秦始皇驱逐的人,本来这辈子可能也就这样了,但是秦始皇说到底能够统一六国确实也有着他自己独特的眼光。在李斯还是小官的时候李斯向秦始皇提出建议从他自己独特的角度出发怎么按照怎样的顺序...

李斯是怎么当上秦国丞相的?
李斯能成为秦国相爷,除了当时嬴政的因素以外,其实更重要的还是他自己有抱负,他通过两只老鼠的对比,毅然放弃了稳定的环境,为梦想而奋斗这才是关键,同时他敢于拼搏,能够在关键的时候,做正确的选择,为此得到了秦王的欣赏,而最后他成功之处在于,他提出了适合秦国攻击六国的计划,才最终打动了嬴政,让...

李斯怎么当上一代名相的?
因此李斯也是一个行动派马上就辞工,跑到齐国找荀子拜师并且学习如何帮助领导管理好国家。荀子本来就是非常厉害的人物,在他的教导下李斯可以出师了,李斯把就业的目光放在了秦国。二、李斯的才华被吕不韦看重,收为己用。李斯到了秦国,他不是瞎找工作,而是把目光放在吕不韦身上,果然他被吕不韦看重,顺利...

出生于河南驻马店的平民李斯,如何靠“老鼠哲学”成为大秦宰相?
成为大秦帝国的宰相。他参与了统一六国的战争,亲手消灭了同门韩非,实现了从平民到权臣的飞跃。然而,李斯的成功并非没有代价,他的生涯充满了争议。他的故事提醒我们,成功之路虽然华丽,但背后的付出和选择也备受审视。诗经女孩的故事并未结束,留下了对李斯命运的深深思考,期待读者们一同讨论。

李斯是怎么当上秦国丞相的
这课还怎么上?荀卿拂袖而去。气归气,在李斯身上,荀卿先生还是看到了其他学生所不具备的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荀卿叹道:日后能继承我衣钵的,当为李斯也。一晃四年,李斯自度学业已成。李斯到宿舍收拾好包袱,正准备出门,却从门外进来了一个陌生人,让他下定决心在荀卿门下又多待了三年。同窗...

李斯为了保住相位做了什么不义之事,如何评价他呢?
依靠《谏逐客书》成功留在秦国后,李斯为了“报答”嬴政的“知遇之恩”,一手拟订了加速灭亡六国的战略方针:大量派出能言巧辩之士,携带重金游说各国。对于那些愿意充当秦国“带路党”的各国大臣,他们大手笔的赠送金银财宝予以收买;对于那些不配合的,要么找人散播谣言离...

李斯从一无所有到万人之上,是怎样完成逆袭的?
”李斯给出了一个求职的方向,首先是大国,其次处于发展阶段,最后领导人有野心,当时只有秦国具备这三个条件。 如果说,解决温饱,没有什么大的追求。李斯完全可以留在楚国,也不用费尽心思的去学习。但是,李斯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他不安于现状,所以他说:“低位卑贱的人,却不想干一番事业,有好机会,又不把握好,...

李斯在逐客令事件中,究竟是如何巧妙说服秦始皇的?
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那秦国皇宫必将黯然失色。秦王嬴政是个聪明人,一点就透,立即醒悟到自己的错误,听从了李斯的劝告。李斯显示了卓越的文采和超群出众的说理技巧,能成为秦国宰相,确实实至名归。如果没有李斯的这番劝谏,秦国能否一统河山还是个未知数。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