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之的意思如下:
1、施行、进展。例如: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2、出,生出,滋长。例如:
枝茎益大,有所之。《说文》
译文:枝茎逐渐生长壮大,有所增高。
3、去,到,前往。例如:
吾欲之南海,何如?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译文:我准备到南海去,你觉得怎么样?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例如: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柳宗元
译文: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例如: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译文:郑国的一个叫弦高的商人正要去周朝的管辖地做买卖,半路上遇到了他们(秦国的部队)。
6、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例如: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译文:纣王命令推上法场,斩了他的老母亲。
7、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没有实际意义。例如: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译文:我看见军队出城,却看不到军队回来。
之在古文里是什么意思?
“之”分别有以下意思: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举例:赤子之心。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举例: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举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举例:置之度外。等闲视之。5、代词,这,那;举例:“之二虫...
之在古文中的六种意思 之在古文中的六种释义
之在古文中的六种意思有: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5、代词,这,那。6、虚用,无所指。1、动词,指到……去。如:《为学》:“吾欲之南海。”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
之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请列句说明
1.生出,滋长。《说文·之部》:“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 徐灏 注笺:“之之言滋也,艸木滋长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公祖句兹 字 子之 。”按,兹,同“ 滋 ”。参见“ 之而 ”。2.往;至。《诗·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汉书...
“之”字在古文中的解释是什么?
1、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例如: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例如:“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
语文-古文‘之’字的意思
【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在古文中“之”的意思和用法
◎ 之 zhī 〈动〉(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2) 同本义 [grow]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字在古文里有多少种意思,分别写出来
"之"字在古文中具有多种用法和意义。以下是详细解释:1. 作为动词,"之"字可以表示生长、出现或指向某个方向移动。例如,"之"字在"有所之"中的用法表示"去向"或"目的地"。2. 作为代词,"之"字可以指代特定的人或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这个"或"那个"。3. 作为助词,"之"字可以用在定语...
“之”字在古文里有多少种意思,分别写出来
◎之 zhī 〈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
之在古文里是什么意思?
1. “之”作为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例如“赤子之心”,意为赤子的心。2. “之”作为助词,表示修饰关系,例如“缓兵之计”,意为缓和的兵计。3. “之”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例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为大道的行动,天下是公共的。4. “之”作为代词,代替人或...
古文中“之”有几种意思
两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他们”,极少数情况也作第一人称“我(我们)”。2、物主代词“它(它们)”。之拼音zhī 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