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二平大小金川——挑战极限的战斗

如题所述

1771—1776年,清军再次进入大小金川地区,展开了一场规模宏大、耗费巨大的军事行动,这也是整个乾隆朝中最昂贵的战役。

与康熙朝三征噶尔丹、雍正朝平定罗卜藏丹津,以及乾隆朝清军三进伊犁、两下南疆的规模和花费相比,二平大小金川的规模和费用都大得多。

然而,大小金川地区只是弹丸之地,为何如此难以攻克?清军在具体作战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本文将根据史料,对此次作战进行简要探讨(关于此次作战的具体经过,在笔者的盐选专栏《弱清军的强战绩》中已有描述)。

本文主要参考了中国社科院博士学位论文《清军难以攻克大小金川原因探析》。

一、地形原因:高海拔和险山峻岭限制了清军重炮部队的威力。

大金川(今金川县)和小金川(今小金县)海拔较高,境内海拔在2000米到5000米之间,其中巴郎山垭口海拔4480米。

这使得清军行军和运输变得异常困难。

高海拔只是其中一个因素,更重要的是地形。

大小金川地区,险山峻岭、雪山巨谷、万丈悬崖和蜿蜒盘旋的小径随处可见。

这给清军作战带来了三个难题:

一是清军将士在行军途中容易因雨天路滑或雪地行军而坠落山崖,导致非战斗减员。

二是清军的后勤运输,尤其是重炮部队无法抵达指定位置。

三是清军人数虽众,但只能分成小股部队一队队、一支支的进山战斗。

所以,清军的兵力优势受到了地形的严格限制,无法充分发挥。

二、原始森林密布:金川藏军在其中进退自如,设下重重伏兵或机关,让清军防不胜防。

今日的大小金川地方多原始森林,山高林密,人迹罕至。

两百多年前的十八世纪中叶,更是如此。

当地的藏军利用密林的掩护,配合雪山巨谷的地形,频频制造伏击和骚扰,给清军围剿带来了巨大困难。

往往是清军大部队赶到时,藏军已撤;清军要追击时,又落入了藏军的伏击圈。

在那个年代,没有卫星、雷达和无人机,在这种地形之下,根本无法做到有效的侦察。

连绵不断的原始森林同样给清军的军需物资和火器部队的运输制造了巨大的麻烦。

三、水流湍急、河道逼仄:藏军可以凭险固守,而清军的进攻却艰难倍至。

除了险山峻岭、原始森林密布之外,金川地区的另一个特点是河流湍急、山谷众多,这也令清军的进攻往往无功而返。

而藏军可以凭借此地形优势,在深山巨谷之中,隔河阻击清军,并利用火枪给清军造成重大杀伤。

四、难以言说的极端气候:极端的暴风雪、暴风雨在内地并不常见,但在金川地区却屡见不鲜。

这给清军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巨大困难!

不知道有多少次,清军将士都是在战场优势的情况下,因为极端天气的原因不得不暂时退兵。

古往今来,天气因素对于行军打仗至关重要,以今日之科技尚且不能避免,何况古代?

而更苦的是,清军中负责运输的夫役,在极端天气之下,往往是人马冻毙,或在大雪崩、泥石流中丧生(金川地区极易发生雪崩和泥石流,今日亦如此)。

乾隆帝曾根据各路奏报,总结出金川所在地区为冰雪迈寒、瘴疗暑毒之区,不禁感叹“士卒两年以来重催锋销饥寒之苦”。

五、金川藏军战力彪悍至极:其强悍的体魄、高明的技击和射击技术,悍不畏死的战斗意志,远非内地的农民起义军或其他军队可比。

在当时,金川地区的嘉荣藏民,极为尚武、善战,堪称闻战则喜,人人踊跃。

无论男女,自幼便开始跟随大人去原始森林中打猎,且精通击刺之术。

时人李心衡在《金川琐记》中对金川番人尚武善战有精彩记载——

“伊俗尚武,咸工技击。虽妇女亦解谈兵,临阵奋不顾身”,“夷人多臂力,能手挽强弓,又善用火枪,枪制与中华小异。”

直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小金川及丹巴一带的许多藏民仍上山打豹、野猪、土猪、狐狸等,后来政府收枪、封山禁猎才罢。

而当地藏民至今在讲到年轻时随父辈追杀猎物的场景时,还会流露出怀念之情,感慨说不会打猎、只会种地的藏民算不得好汉子。

时至今日,如果大家有机会去后藏或甘南、青海等地,去那种至今还比较原始落后的藏民聚居区旅行,跟那种连汉话都不太会说的藏民接触一下,你就知道什么叫“彪悍”了。

毫不夸张地说,时至今日,当地一个老年妇女的体力都比咱们强!

六、最后,众所周知的金川战碉给清军进攻带来了困难。

战碉是藏区土司特有的建筑,在藏边、青海、川西、云南北部皆有。

但是,其中最出名、修筑技术最好、战碉密度最大的地区,首推大小金川。

而且,清军平大小金川时,当地的藏军已经广泛装备叉子火枪,他们是躲在战碉里,在清军头顶上往下放枪,难以防御。

还有,大小金川战碉的特点是和当地的石制民居混建在一起——在清军发炮时,他们从容退进战碉后的藏式民居,等清军装填火药时(当时重炮的装填速度极慢),他们又走进战碉里开始射击。

而且,金川藏军实际上有两种防御工事:战碉和石卡。

这也就验证了傅恒说的“炮放过而人起,碉尽碎而人不去”——为啥就是打不下来?!

而且,大小金川战碉的密度极大——整个金川战争期间,清军共摧毁了战碉3300多座。

而且,金川战碉的建筑质量极高——可以经受住当地严重的地质灾害,比如大地震。

时至今日,大金和小金当地仍有一些未被摧毁的战碉遗址。

由此可以想见,当年的战碉和石卡的密度有多大,而清军面对的又何等艰难!

最后,有人拿明朝年间云南丽江纳西族攻取滇北土司战碉的历史来说事。

首先,这样比较很不客观。

纳西族攻取滇北土司,发生在1483年至1553年期间。

而对此有记载的,比较权威的著作是清人余庆远的《维西见闻录》。

其中,对于纳西族攻克滇北土司战碉是这样说的:

说实话,笔者不认为像金川碉楼那样坚固无比、可以经受住严重地质灾害和清军重炮轰击的巨石战碉——会被木头砸崩。

再说了,一个基本的物理学常识——从下往上运动、做功,其动能会严重衰减。

比如,这种居高临下修建的战碉,请问你怎么用人或牛,把木碓一路拖到悬崖上,然后往上面砸??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清军二平大小金川——挑战极限的战斗
1771—1776年,清军再次进入大小金川地区,展开了一场规模宏大、耗费巨大的军事行动,这也是整个乾隆朝中最昂贵的战役。与康熙朝三征噶尔丹、雍正朝平定罗卜藏丹津,以及乾隆朝清军三进伊犁、两下南疆的规模和花费相比,二平大小金川的规模和费用都大得多。然而,大小金川地区只是弹丸之地,为何如此难以攻克...

乾隆的十全武功(一)——两平大小金川
按照乾隆自己的说法他的“十全武功”是:“十功者,平准噶尔二,定回部一,打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合为十。”如果要仔细看发现乾隆爷记载的武功明明只有九次啊,难道乾隆爷记错了。或许乾隆爷也发现这个问题,但是御制文书不能更改,于是赶紧表示廓尔喀一共打了两次,第二次才彻...

大小金川之役简介
经过多次惨烈战斗,清军付出了数万人伤亡的代价,终于在1776年初取得了胜利[2]。这场历时五年的战争以第二次金川之役告终,战后清朝在大小金川地区设立了阿尔古、美诺两个直隶厅进行管辖。这场战役不仅在军事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在清朝的边疆管理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小金川之役过程
在乾隆年间,大小金川地区多次爆发与清廷的冲突。首次起源于乾隆十一年,莎罗奔土司因争夺小金川土司泽旺的领地,引发清军介入。清高宗弘历调派张广泗任川陕总督,率军征讨莎罗奔,但战斗进展艰难,清军屡次失利。乾隆帝先后任命张广泗和讷亲为督师,但两人配合不佳,导致莎罗奔大破清军。最终,岳钟琪被起用并...

清朝平定大小金川土司叛乱:双方在碉楼展开攻防战
”为了攻破勒乌围,清军花费了九个月的时间,进行了十分艰难的战斗,才向前推进了二十里的路程。可见,碉楼坚固的防御体系给清军的进攻带来了困难,于是,清廷改变了作战方式。 在采取军事打击的同时,清军对于在战争中投降的两金川民众实行怀柔安抚政策。对于各路投降的大小头人,虽然他们曾经率众舍死固守,但是很难分别出其...

大小金川之战乾隆为何损失惨重?是清军的战斗力不行了吗?
另外,乾隆皇帝一直都对金川地区的苯教持有偏见,必欲除之而后快。这种思想贯彻到军事进攻上则是大批的苯教寺院被毁,大批的苯教僧人被俘虏、屠杀。而大小金川 *** 对苯教的虔诚信仰很容易使他们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清军的征讨。金川土司在战斗中多次请求投降,并声称自己绝无反抗朝廷的意思,但是乾隆皇帝一直不...

乾隆攻打大小金川时,为什么这么难打?是军队战斗力太弱了吗?
在这种有利的地势下,清军攻打大小金川难度自然不小。第一:这个地方地势险要,又是高原,在这个地方作战比拼的并不是谁的兵力更多,谁的兵力更强,而是谁对这里的环境更熟悉,谁更能适应高海拔、高崎岖,高温差的环境。第二:常年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是游牧民族,他们本身是马上民族,对于这里的生存环境...

乾隆攻打大小金川时,为什么那么艰难?是军队战斗力太弱了吗?
乾隆攻打大小金川时,那么艰难,是军队战斗力太弱了。原因:因为这个地方地形保险的好处,也是高原地区,在这个地方战斗对决的并非谁的兵力大量,谁的兵力更强,反而是谁对这儿的环境更了解,谁更容易融入高原地区、高艰险,高温度差的环境。长期日常生活在这里的人全是匈奴人,她们自身是立刻中华民族,针对...

乾隆为何在四川一小县花光8千万两银子,六下江南都没花这么多钱?_百度...
从乾隆十二年开始,大金川和小金川公然起兵造反,击杀清朝官吏守将。乾隆帝非常生气,开始就平定大小金川之战。但是,令人没想到的是,金川地区因为地形险峻且复杂,山河谷地纵横交错,金川叛军人地两熟,如鱼得水,非常有优势;而清军的骑兵优势、重火器优势都很难施展,后勤粮秣供应也面临巨大困难,故此...

战争时期清朝军队装备并没有落后太多,到底为什么败
而且满清军队好逸恶劳,很多不愿训练的部队私下把弓箭改成了火枪,火器配备率越来越高,乾隆征讨大小金川之时,前往征讨的六万绿营,火枪配备率就占到了八成。火枪在清军中的地位已于火炮、弓箭并列,甚至超过弓箭。虽然火枪配备率越来越高,但大部分都是火绳枪。清代的火绳枪与明末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