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俗历史及演变的论文

求一篇关于云南一个地方的民俗历史及演变的论文,包括服装,饮食,婚丧嫁娶等,也可以单介绍一个方面~

绕三灵

又叫“绕三林”,始于南诏,最初是古代宗教祭祀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白族群众文体娱乐与郊游活动的民族盛会,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洱海周围白族群众穿红戴绿聚红成队,前来参加活动,或挂一彩绸,葫芦,手执蚊帚、拿着扇子、毛巾,一人主唱,一人打拍,后边跟随一男女,唱着调子,打霸王鞭,弹着三弦琴和月琴,载歌载舞,由苍山东麓至庆洞,喜洲、金河。沿路逛三都,即是“绕三灵”。三灵指的是佛都、神都、仙都这三都。

彝族踏歌

打歌,又称踏歌,以巍山、南涧、漾濞等县流行较广。大体可分为模拟动物体态的动物舞。以及抒发情感的情趣舞两类,大凡婚丧嫁娶,民族节日都要打歌,舞步主要在脚下,为踏、蹉、跺、抬、踢、跳等步法,边跳边唱,可随意编词,也加固定唱词。有领有和,潇洒自如,激烈时,热情奔放,情绪激昂。打歌调以葫芦笙,竹笛吹奏的曲调为两个声部,与人唱的打歌调结合,形成三个声部的打歌音乐、音乐效果非常强烈,这种特殊的和声,在其它打歌中是少见的。

同时,“三日街”、“火把节”、“蝴蝶会”、“花朝节”、“石宝山歌会”、“泼水节”、“赛花船”、“要海会”、“渔潭会”、“菊花会”、“本主节”等也都是云南著名的民风民俗。

白族风俗

大理地区的白族男子多着白色对襟上衣,外穿镶花边黑领褂,下穿白色或蓝色肥宽裤子,头缠白色包头,肩挎绣花挎包。白族妇女穿白衬衣,着艳红、蓝或浅蓝色领褂,下穿灰蓝、绿色布料加绣花加绣花边裤角的裤子,脚穿绣花鞋,腰系加绣有花、鸟等图案的绣花短围裙。

白族婚礼热闹而且繁琐,一般要三天。结婚这天称“正喜日”,头一天叫“踩棚”,后一天叫“散客”。其中头两天较有特色,“踏棚”这天的夜晚要在男家唱“板凳戏”。

大理地区的白族民居建筑独具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白族民居多为封闭式建筑,正房对面的院落围墙通常都要砌成照壁,照壁尺度比例匀称,外观十分优美。照壁除注重造型精美外,还非常注重装饰,使照壁显的更加高雅秀丽。

摩梭风情

摩梭古称“摩沙”,是宁蒗境内的土著民族之一,其族源属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牦牛羌”。特殊的社会地理环境,使永宁摩梭人一直保留着独特而神奇的风俗礼仪。泸沽湖畔摩梭人传奇式的家庭婚姻形态,成为东方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最具神秘和吸引力的母系文化奇观,形成一个扑朔迷离的幽远的梦境。普米族和摩梭人的孩子,长到13岁,便要举行成年礼。

摩梭人至令还保留着人类母系氏族的婚姻形态。流行于摩梭人中的阿夏婚姻形式有两种,即阿夏异婚和阿夏同居婚。摩梭人崇拜大自然,信奉神灵,相信天地万物、日月水火、风雨雷电,引经据典由神灵主宰,所以长期以来逐渐形成了形式各异的祭祀方式。

摩梭人过年分为大年和小年。过小年在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十二日。村村寨寨饮酒食肉,歌舞狂欢,放牧人员备受优待。全家都会赠给放牧人员猪膘肉、香肠、鸡蛋、粑粑等礼物。他们还在牲畜尾巴上系一条红布,以示度年。放牧人员到山上野餐祭山神,祈求山神保佑来年水草丰茂,牲畜兴旺。过大年在每年的腊月三十日。院子里正房门前要栽两棵青松,房顶上插松枝和彩色经幡。桌上供煮熟的猪头祭祖先和神灵,青年们举行摔跤,打秋千,对山歌,跳土风舞等活动。

他们的传统节日是转山节,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湖畔的摩梭人都要盛装前往“格姆女神山”朝拜。

本主崇拜

本主崇拜是白族特有的普遍的宗教信仰,“本主”即本境之主,即一个村落或某一地域的保护神。

白族对本主的信仰具有悠久的历史。各村每年都有定期祭祀本主的盛大节日,这是村中重大的宗教活动之一。据说这一天是本主的诞辰,祭祀时间各地不一。各地所崇拜的本主也不尽相同。有自然崇拜之神、有崇拜的英雄为神、有南诏和大理国的统治者及其亲属、也有南诏大将等等。

民间婚俗

“阿夏婚”

居住在沪沽湖边的摩梭人至今仍沿袭着一种“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摩梭人称这种婚姻为“阿夏婚”(“ 阿夏”意为亲密的情侣)。成年男女经恋爱,双方建立“阿夏”婚姻关系后,男子夜间到女子家中偶居,次日黎明前返回,生产生活各从其家。“阿夏”关系长短视为双方感情而定。妇女在生产、生儿育女中居于家庭支配地位,子女从母姓,血缘按母亲计算。这种地球上至今仍然存活着“母系家庭”和“阿夏婚”遗俗,被称作人类早期婚姻的活化石。

抢婚或跑婚

抢婚或跑婚是解放前丽江纳西族的习俗。男女经过恋爱彼此有了感情,私定了终身,但却遭到女方父母的反对,或担心遭到女方父母反对,于是男女双方就采取抢亲或跑婚的作法来成婚。古时抢婚或跑婚的原因有的是由于女方家里生活困难无法陪嫁大批的嫁妆。当然,现今这种习俗已不存在。

成年礼

摩梭人和普米族的孩子,到13岁时便要举行成年礼。仪式一律在大年初一凌晨举行,地点在自己家的正房火塘下方两根屋柱下。右边的圆柱为女柱,左边的圆柱为男柱。男孩站在男柱下,女孩站在女柱下,一脚踩着猪膘肉,一脚踏着粮袋,象征终年吃用不尽。女孩由妈为其穿上漂亮的衣裙,盘发和配戴饰物。男孩由舅舅佩上腰刀。成年礼过后,算是大人了,可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洞房夜的撕打

小凉山的彝族婚礼相当特别,洞房之夜,一对新人要进行一番激烈的撕打。新娘要用竹签戳、用手抓新郎,使新郎手上、脸上留下血痕,以示新娘的贞操体面。

云南“十八怪”

云南省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流传甚广,版本甚多的“云南十八怪”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是云南民族风情的一种体现。

其中一种版本是这样说的:“鸡蛋用草串着卖,米饭饼子烧饵块,三只蚊子炒盘菜,石头长到云天外,摘下草帽当锅盖,四季服装同穿戴,种田能手多老太,竹筒能做水烟袋,袖珍小马有能耐,蚂蚱能做下酒菜,常年都出好瓜菜,好烟见抽不见卖,茅草畅销海内外,火车没有汽车快,娃娃出门男人带,山洞能跟仙境赛,过桥米线人人爱,鲜花四季开不败”。这个顺口溜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多姿多彩的云南民族风情。

三道茶

三道茶原是南昭、大理国时期国王宴请将军大臣的礼待,后来配方流入民间,形成民间待客的一种方式。

三道茶就是一苦二甜三回味。苦茶是用下关沱茶制成,小茶盅泡饮,苦中带涩,有清凉之效;甜茶用乳扇、核桃仁、红糖、感通山青毛茶配置而成,一饮清香甘甜;回味茶用蜂蜜、茶水、花椒、姜片、桂皮配置而成,味道辛辣而略甜,回味无穷,三道茶有如人生三味。三道茶一道一道地端敬宾客,敬地,白族姑娘双手举杯齐眉,以示尊敬。席间端来小碟的红绿丝,花生米、蜜饯、果脯等。宾客一边品茶,一边欣赏民族歌舞表演,《掐新娘》、《金花之歌》、《八角鼓舞》、《情歌对唱》等已成为三道茶保留文艺节目。

僳僳族

僳僳族先民乃汉代滇西“嶲”(xi县名,今作“越西”)、“昆明”之属,属于氐羌族后裔。约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在头领木必扒带领下渡过澜沧江,翻越碧罗雪山抵达怒江,以此作为生息繁衍据点,其中部分氏族逐步向南沿怒江西岸迁徙至芒宽境内;部分氏族由福贡、泸水境内往西迁到腾冲大塘等国境沿线一带。后来,迁徙到腾冲大塘一带的部分氏族又翻越高黎贡山进入潞江境内。

僳僳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文,有文字。僳僳族中的很多人还能操汉、彝、傣、白、德昂、苗等族语言,僳僳族语言常借用汉、彝、傣词汇。民国时传教士曾使用拉丁字母创造变形体表音的老僳僳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语言学家帮助僳僳族人民创造了用拉丁字母拼音的新文字。

僳僳族有“花僳僳”和“黑僳僳”之分,高黎贡山的僳僳族多数属于“花僳僳”。主要分布在怒山与高黎贡山山脉之间的怒江东西两岸的高寒山区、半山区及低热河谷地区,集中分布于高黎贡山东部的潞江和芒宽的27个自然村。其姓氏主要以麻、余、欧、胡、密姓居多。

解放前常居住在高黎贡山丛林,过着狩猎、刀耕火种的游牧式生活。以种植包谷、荞麦为生,以猎取飞禽野兽为食。在当地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傣族不上山,僳僳不下坝。”僳僳族大多居住于山区,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就必然在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山坡上开荒垦地。他们还通过狩猎来改善生活和换取一些必须的生活用品。他们的居室一般比较简陋,多为简易竹、木架结构的草房,有的就住在终年潮湿的岩洞中,有的随耕地搭窝棚居住,随着轮耕地不断搬迁。僳僳族人民成村成寨的较少,三五家就成1个村寨,多为无邻无舍的独住。解放后,大多数都是山坝两头居,形成1村两地,1户两锅,一年四季忙上忙下的状况。随着形势的改变,僳僳族人民的生活有所提高和稳定,他们的居室也大有改变,多为土、木结构的瓦房,富一点的还盖起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打破了过去的拥挤简陋的住房习惯。

僳僳族不仅是一勤劳勇敢、朴实忠厚和直爽开朗的民族,而且也是一个较好客和最讲信誉的民族。不管家境如何贫寒,都热情好客,喜欢结交朋友。无论亲戚朋友还是过往行人,到了僳僳族家,都要茶水饭食招待,如你不吃,会视为你对他们不恭。在僳僳族中有“山不转路转,谁出门能把房子背着走”之说。僳僳族心直口快,不会拐弯抹角。与僳僳族交往,只要你不欺骗,说到做到讲信用,他愿把心肝肺腑都掏出来给你。假如你不怀好意,进行欺骗、不讲信誉,那他再也不愿与你再继续交往下去。

云南食花

在四季如春的云南,四时竞妍的鲜花不仅是观赏的植物,而且还是餐桌上时兴的菜肴,几乎每一种可食之花都与一种菜谱联系着。如果你去云南不吃一顿花菜,那就算白去了一趟。

云南野生观赏植物约有2500多种。许多花卉都可食用,比如火红火红的木棉,芳香四溢的茉莉,洁净纯雅的幽兰,亭亭玉立的木兰,漫山遍野的杜鹃等都是可食花卉中的姣姣者。正可谓“秀色可餐”,云南人舍不得春去花落。云南26个民族兄弟都有关于花的菜谱,他们爱花,好像觉得非要把花吃进口才能表达内心的爱。他们的食花历史据有关资料表明已逾千年,每到春天,不论是男女老少都赶往山上,边采摘野花边唱山歌,采得百花之后,晒干,腌制,用罐储存起来待用。

澜沧江畔生活的拉祜族也是一个以花为生的民族,花不仅是菜中佳肴,还是他们生命的象征。拉祜族吃花的历史很长,几乎贯穿于他们整个历史发展时期。苗族踩花山,其实是采花山,有歌唱道“采得百花配成菜,招待未来的太太”,可见花菜的地位与尊贵。

纳西族认为开白花的植物对人类都是滋补品。花菜既是菜也是良药。山茶花有凉血之功效,是治吐血肠风的良药;蜜蒙花有祛风明目的功效;绿苞山姜是暖胃健脾的良方。翻开一部中草药图谱,仅花卉就占了一半以上,而这一半以上的花朵又经常出现在云南各民族的饭桌上,丰富着红土高原的饮食文化。

傣族是一个以花为荣的民族。在他们眼里,一朵鲜花的价值胜过一颗宝石,一片落花也会惹起他们善良心池中阵阵涟漪。傣家人开的餐馆,十有八九的菜谱中都会有花的影子,一道道花菜又都冠着非常好听的菜名,“鹅血玛瑙”中有红山茶的花瓣,“天女下凡”中掺杂着棠梨花的芳踪,“人间仙宫”里不乏幽兰含苞待放的花蕊。一次,我和文友来到美丽富饶的橄榔坝,在竹干栏式的饭馆里享用了一顿鲜花席,享受到傣家人独具风味的食花文化。

传统的傣家菜多以酸辣著称,吃法上讲究凉拌为主,辅以绿佐料,但傣家人的花菜,讲求的是自然风味,色香俱全,偏重于菜的外观色泽,因此,当我们围住丰富的花菜,仿佛面对浓缩了的春天花园,红的似血,白的如玉,黄的呈金,蓝的如钻石,几乎所有的颜色都在竹篾编制的餐桌上集合了。菜谱中有木棉花炒酱豆米,有小百花酸腌菜汤,有凉拌棠梨花,有辣酱凉拌生食大白花,有水煮芭蕉花,有山茶花糯米粥,有鸡蛋炖仙人掌花……面对满桌的花菜,真是有些不忍心下手,这是我见过的各种宴席中最为独特而华丽的宴席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1-23
绕三灵

又叫“绕三林”,始于南诏,最初是古代宗教祭祀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白族群众文体娱乐与郊游活动的民族盛会,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洱海周围白族群众穿红戴绿聚红成队,前来参加活动,或挂一彩绸,葫芦,手执蚊帚、拿着扇子、毛巾,一人主唱,一人打拍,后边跟随一男女,唱着调子,打霸王鞭,弹着三弦琴和月琴,载歌载舞,由苍山东麓至庆洞,喜洲、金河。沿路逛三都,即是“绕三灵”。三灵指的是佛都、神都、仙都这三都。

云南名族历史文化
又叫“绕三林”,始于南诏,最初是古代宗教祭祀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白族群众文体娱乐与郊游活动的民族盛会,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洱海周围白族群众穿红戴绿聚红成队,前来参加活动,或挂一彩绸,葫芦,手执蚊帚、拿着扇子、毛巾,一人主唱,一人打拍,后边跟随一男女,唱着调子,打霸...

有谁帮忙弄一篇关于云南小吃的毕业论文
宣威火腿:宣威火腿产于云南省的宣威县,距今已有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其外形端正,个大骨小,肥瘦适中,肉质细嫩,吃起来清香扑鼻,它以独特的风味蜚声中外,早在二十世纪初就行销国内外,并多次在国际上得奖。现在当地还用宣威火腿加工成各种食品,主要有:云腿罐头、云腿午餐肉、云腿月饼及云腿奶糖等。( 等等等等,云南是...

张海超论文
论文第一篇以大理白姐的故事为例,深入分析了“火把节”和“捞尸会”等民俗活动,探讨了这些活动与被规训女性之间的关系。通过民族文学研究的视角,文章揭示了文化活动与社会性别结构之间的复杂互动。第二篇论文则对明清时期的白族本主庙碑文进行了历史人类学解读。作者通过碑文的文本分析,探索了宗教信仰、...

写一篇论文:中国民俗旅游 要求:以小见大,从小事出发。。再大方面写...
第四、民俗风情与人的精神美。 民俗风情的形成、流传,与其蕴含的民族的深层心理有极大关系,张扬一种人格精神。清明与纪念介子推、端午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老幼共知,耳熟能详。至于“在我们源远流长的民俗礼仪中,婚姻习俗,最为繁缛,也最为有趣。千百年来,这些礼俗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而不断变化,它从生活的一个侧...

求一篇关于“中国民间文化”的论文!!!2000字
一位专家在调查了基诺族巴卡村寨后指出,如果不加以重视和保护,这里的民族口碑文史及其风俗传承机制,有可能在20年内消失。而这种状况,在云南众多的村寨之中并不鲜见。著名作家冯骥才忧心忡忡地说,现在很多少数民族的村寨都变成了洋楼,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如果继续这样发展,十几年后,我们传统的东西就都没有了...

傣族孔雀舞的起源、传承脉络及其现存形式论文
(一)傣族先民与孔雀的渊源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背景深厚的民族,其聚居于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多个州市,位于北纬三十度附近,是孕育生命、文化以及神秘自然风光的黄金地带,同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及诸多生命源泉处于同一纬度。在新石器时代以前,傣族就在南鸠江、萨尔温江、勐卯江(位于云...

余嘉华研究成果
余嘉华先生的学术成果中,《彩虹一片舞天鸡》论文被日本《比较民俗学》1995年第3期全文译载,这一成就也体现在他荣获的1993-1995年云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中。他的另一部专著《木氏土司与丽江》在2002年出版,同样获得云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他还参与了《云南先贤碑廊》和《翠湖历史文献碑廊》的...

"民俗文化研究"的论文3000~5000字
因为涉及的问题范围太广,很难在一本硕士学位论文中完全研究透彻。通常,硕士学位论文应针对某学科领域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并得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二)题目的写法 毕业论文题目应简明扼要地反映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切忌笼统。由于别人要通过你论文题目中的关键词来检索你的论文,所以用语...

李晓斌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
等作品备受关注,两篇论文分别被《中国民族研究年鉴》和《新华文摘》重点介绍和观点引用。他的学术成果得到了业界的认可,著作《百越民族发展演变史——从越、僚到壮侗语族各民族》荣获云南省第十三次(200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论文)二等奖,这无疑是对李晓斌教授学术成就的有力肯定。

关于大学民俗文化论文范文3000字
民俗文化论文篇1 试论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 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传统文化 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我国由多个民族组成,传统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但是在现阶段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传统文化生存空间在不断的被压缩当中,如何保证民俗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成为了当代社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