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方法?

除做数学题之外

叶秀山:与新生谈读哲学书 今年收的博士生中,有一位原是学文学的,硕士

论文做的伽达默的美学,对哲学有兴趣,现在考到我的名下,这样就是名副其实

的“新生”,她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进入哲学的门,而要进这个门,除

读书之外,又少有别的途径,那么如何念哲学书,念什么书,先念什么,后念什

么,我们这些“老马”,就有点“识途”的作用了。

经我这几年的观察体会,凡从别的专业转向哲学研究的,大半是对哲学有兴

趣的,于是他们的问题是如何加强哲学的训练,也就是如何读哲学的书籍的问题



多年来,我形成了这样一个想法:我们学哲学的,特别是学西方哲学的,还

是从读德国古典哲学的著作入手为好。这里所说的德国古典哲学就是指十八世纪

末到十九世纪这一段的德国唯心主义,也就是从康德到黑格尔这一段。我们就是

这样学过来的。这一段哲学,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是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来

源,马克思、恩格斯都是有所肯定的,因而是我们这代做哲学的必须学习的。我

觉得,我们有了这个基础,是大有好处的。

对于这一段的哲学,八十年代初期,有一种逆反的态度,觉得黑格尔那样极

端,过去读的不少了,要读新的书,引进新的思想了,一时间研究这一段哲学的

专著、集刊都不容易出版了。要学习新思潮,这当然是很对的,尤其是当年我们

闭塞了许多年,开放伊始,着重在新思潮的引进是更为重要的。不过就学术来讲

,这些新思潮,原本是有根有源的,而这个根源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重要的环节

。现在大家都清楚,当年最时髦的萨特,他的名字几乎与“自由”联系在一起,

而他的“自由”,在学理上却是康德哲学的发挥,而这个意义上的“自由”,也

许不象当时有些人想象的那样逍遥快活,而恰恰是很严肃的问题,有点战战兢兢

如履薄冰的意味,因为它和“责任”不可分。

随着新思潮的介绍,逐渐的大家讲存在主义,讲海德格尔,讲富科,现在又

开始讲列维纳斯,讲德罗兹,慢慢地,我们的哲学思潮,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与国际接轨了,这是很好的事,开头说得不太深入,或者甚至有点出入,也是自

然的事,逐渐就会准确起来,深入起来的。应该说,这些人物的书,都不是很好

读的,在国外也是难读的书。

读这些书的难处主要的也在于它们都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的学养在内,没有这

些学养,字句上也许懂了,思想内容把握不住,不容易在思想上贯通起来,还没

有到哲学的层次。

九十年代大家爱谈海德格尔,他的书对我们自然有一种吸引力,因为海德格

尔强调时间性、历史性,和中国的传统儒家有相似之处,而他的“人诗意地居于

大地”又很象我国的传统道家思想。之所以如此,说明哲学性的思考,时无分古

今,地无分中外,都有它可通之处;然而,就海德格尔思想渊源来说,离不开欧

洲哲学的传统,尽管他对这个传统有许多批评,态度是否定的,但他自己就已经

在康德、黑格尔的哲学中看到了有价值的东西。紧接着《存在与时间》之后,他

出版了《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而在当时德国学界对黑格尔一片漫骂声中,海

德格尔却也肯定了黑格尔的巨大贡献。现在我们后人来读他们的书,深感有许多

地方,海德格尔的确道出了在康德、黑格尔哲学中已经蕴涵但尚未发挥出来的道

理。并不是说,海德格尔的思想就是读了康德、黑格尔的书以后发展出来的,而

是说我们后人如果也好好读康德、黑格尔的书,对于理解海德格尔是会有很大帮

助的。同样的道理,我们好好读海德格尔的书,对于理解现在的“后现代”哲学

也会是有帮助的。

譬如说,“后现代”讲“断裂”,讲“空间”,似乎和从德国古典哲学到海

德格尔讲“时间”,讲“历史”很不一样;当然是很不一样。不过,就我们做哲

学史的来看,我们还是感到它们的理路还是可以沟通的。古典哲学把“时间”从

“空间”观念里划出来,因为那时的“空间”观念是牛顿式机械的,“时间”从

这个“空间”的“口袋(框框)”里“脱颖而出”,展示了它自身的“不可分割”

的特性,古典哲学中“生生不息”的“精神”体现了这个时间、历史的原则。

海德格尔的贡献在于在这个“时间”、“历史”的原则中,又强调了“有限

”、“死”的观念,把黑格尔“有限”中的“无限”思想更往前推进一步,不把

“有限”看死了,说它完全就是经验的世界,而使它也有“本体”意义,“死”

也不是一般的物质形态的变化,而具有形而上的意义,这样,在“时间”进入“

本体”以后,“空间”也就被接纳到“本体”问题中来,具有形而上的意义。这

个意义,正是现在法国“后现代”诸公接着做的工作。我们须得从“本体”化了

以后的“空间”问题来理解他们的工作,否则他们就要回到牛顿机械的空间观念

,这也许是他们不愿意的,至于在具体运作的过程中,有没有把握不住的地方,

就是具体研究的问题了。

法国哲学对于连断的问题也有深入的思考的,就连那个最强调“连”的柏格

森,也不能说他没有看到“断”的问题。喜欢哲学的都知道,他提出一个“绵延

”的观念来说“时间”。“绵延”就是“割不断”、“不可分割”。这个观念的

确“古已有之”。我们知道,古代希腊的原子论者提出的“原子”,原就是“不

可分”的意思,那么柏格森又多说了些什么,值得大家称道?

你看,古人已经想到“不可分割”的问题,但是古人对为什么“不可分割”

的解释只是说它“没有缝隙”,没有缝,就打不开,“天衣无缝”。说它“没有

缝隙”是以想象为根据的,天下哪有没有缝的东西?“没有不透风的墙”嘛。柏

格森换了一个思路来理解“不可分割”的理由、根据,他说绵延之所以“不可分

割”,不是因为它“太简单”,“铁板一块”,之所以“没有缝隙”,而是因为

它“太复杂”,各种“因素”“纠缠”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硬要把

它割断开来,“它”就不是“它”了,“它”的“性质”就变了。“绵延”、“

时间”是个“质”的问题,不是“量”的问题。于是,你看,柏格森也已经涉及

到“断”的问题,把“纠缠在一起”的“乱麻-混沌”“割断”,就有天下一个个

占空间的性质各异的事物,不过在这个观念的创始阶段,柏格森的工作重点在于

阐明他的“绵延”观念的“混沌性”,至于开显出来的空间的事,他把它们归于

机械的世界,我想,我们后人的思路,会想到,这些具体的有空间的事物,就其

“在时间中”的意义来说,也不会全是机械的,从一个更为根本的意义上来理解

“具体事物”,是不是“有限”中还有“无限”,“断”中还有“连”;或者更

是 “无限”中的“有限”,“连”中之“断”。

于是,从哲学的根本的意义上来理解“空间”,是不是“后现代”诸公心目

中所要探讨的问题?

这些意思对于“新生”来说,或许过于艰深了些,我的意思只是想说,大多

数年轻人,即使喜欢哲学,也是喜欢那些新流派、新思潮,加上现在“断裂”之

声不绝于耳,以为“历史”、“时间”可以一笔勾销,或者只是一些“死学问”

了,其实只要认真读这些人的书,你就会发现,“后现代”卓然成家者,无不博

学多识、满腹经纶,要从“不读书”再出一个“后-后”现代来,无疑是“异想天

开”了。

我之所以经常强调学习德国古典哲学的意义,还有一个方法途径的考虑在内



我以前跟学生说,就专业化的角度来看,十八-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是更为

成熟的哲学,那个时候,哲学逐渐地成为一个专业,对于个人来说,就成了专门

的职业,进入学校可以专门教哲学,而不仅仅是在广泛的意义上被称做哲学教授

,不是泛泛的被称做哲学家(者)了。按我的体会,就是作为学科来说,哲学的“

系统性”加强了。

我专门做过古代希腊哲学的研究,在做这个工作时,我已经有了一般的哲学

基础知识,但是在写第一本书《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时,也只能做一些历史材

料方面的梳理工作,写过第二本书《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以后,就不敢往下

写了;以后我学习了欧洲现当代的哲学,并且不断地温习、补习从康德到黑格尔

这一段的哲学思想,在我做《西方哲学中科学与宗教两种思想方式》这个课题时

,又重新写了古代希腊这一部分,哲学的分量加重了,并且也敢一直写到了柏拉

图、亚里士多德。自己这样不断地上下反复几遍以后,我比较有把握地跟学生说

,你就先从康德或黑格尔哲学入手,使自己习惯于读哲学书。

读他们的书,可以使你比较快地、比较直接地了解什么叫“哲学”。

当然,这不是一个定则。各位老师都有自己教学生入门的门径。我选的这条

途径,会让学生一上来就遇到困难,因为康德、黑格尔的书是出名的难读的。我

也不想把学生一开始就吓倒;我觉得开头难一些,以后碰到难读的书就不怕了,

因为哲学的书毕竟跟文学作品不同,只有很特殊的人才拿读哲学书来“消闲”。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对学生说明。康德、黑格尔的哲学被普遍批评为脱离实际

,是书斋里的哲学,这个批评当然是很中肯,很有理的。哲学进入大学的讲堂,

成为“专门”的“职业”,就会着意地营造自己独特的天地,强调自己的特点,

从而与其他的学问和人生实际剥离。这是一个实际问题。我一直感到英美的有些

哲学过于技术性,我理解他们之所以如此,乃是要在大学以别人不会的技术来稳

住自己的教席,这可能是一个误解,但是长期以来我有这个印象。现在比较贴近

生活实际的是法国的哲学家。

当然,躲进书斋、脱离实际不仅仅是一个实际问题,而且还有学理上的问题

。康德、黑格尔的思路,是强调“哲学”要“纯”而又“纯”,这个“纯(粹)”

指的是排除一切经验的、被动的、接受的因素。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强调

的“纯主动性”,到康德、黑格尔那里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现实性、感性、

直观性的问题,在这个哲学系统中,始终不好摆平,尽管黑格尔以后,直到胡塞

尔,都强调“直观的理智”和“理智的直观”,但是这个“直观”还是“主动的

”,“纯粹的”。“哲学”如何接纳“被动性”的问题,是需要大家进一步研究

的。

和“新生”谈如何读哲学书是一件很有兴趣的事,也是一个可以不断谈下去

的话题,以后有机会再谈。(2000年12月9日整理成文)

叶秀山: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
《叶秀山西方哲学论集(1998-2002)》

[关键词]叶秀山

10.11.2002
哲学和哲学史之间的界限难以划清,不一定把全部哲学史学完才学哲学,学哲学可以学一本书,一个流派,一个大哲学家都是入门的途径。根据自己的情境兴趣选择,老师也可以帮助你选择,你研读这一个人、一个流派,以此为基础就可以了解哲学包括哲学史。当然这不包括细节,但是大纲节目,基本问题都可以有所了解,重要的问题它都会涉及到,这也许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学习哲学的捷径。这是前人积累的方法经验。以此为基地,可以去各个地方,各门学问都可以去问津,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旨就是你当初选择的这本书,怎么出去,还能怎么回来。你们现在进入北大哲学系了,在哲学这个领域里现在需要有我存在的空间,我存在的地方有我的位置,就是从我推荐的书中再做选择

我们先念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为什么称之为古典?(只是在中国称其为古典哲学)因为钻研了他们的书就明白了什么叫哲学,知道了自己要做的是什么。前面我们只是在外面看,哲学在做什么,现在则是要进入哲学门,登堂入室,那么德国古典哲学是入门的必经之路。哲学流派很多,对哲学本身的的观念很不一样,可以有不同观念,不同理解,但必须有根据,要把从康德到黑格尔以来的这段研究化在里面。

“哲学就是把握世界的方式”,可以这么说,但根据何在,什么叫把握世界的方式,怎么把握?或者说是最一般的把握世界的方式,但什么叫最一般的,最普遍的 ,什么叫概念式的,这样日常给我们的观念就远远不够了。只有到了康德对哲学所谓概念,普遍这一类的话才有了一个专门的理解。他们了解的、想的要比一般人多。我告诉你们什么叫哲学是没有用的,还是要你们自己去读书。在形成我们自己“什么叫哲学”的观念的时候,还是要自己念书去,不带偏见,踏下心来念他们的书。这时才明白什么叫哲学。哲学有自身的训练有自身的问题。

下面我就大概介绍一下从康德到黑格尔都说了什么,为什么说他们囊括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概括了哲学的基本历史。

康德的主要著作是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A版1781,B版1787)、《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89)。三本书中,《纯粹理性批判》是个纲领,是奠基著作,但比较难。三本书有不同侧重,(《实践理性批判》侧重道德,《判断力批判》侧重美学)但就哲学来讲,三本书是一个完整的哲学,要一起读,所谓康德的批判哲学,就是它们都在审核理性的作用,康德是理性主义者,纯粹理性批判奠定了他批判哲学的纲领

这本书代表着一种变革,他把做哲学的人的视角、立场有一个变革。他自己称之为“哥白尼式的革命”。这涉及了哲学的一个基本的态度,过去占主流的一个哲学态度:把握世界首先要认知世界,认识世界要首先通过感觉,然后从感觉概括、综合、分析、提炼、然后总结出规律来,把握世界就是要把握这些规律,学知识就是把握客观对象的规律law。有了规律就可以万变不离其宗。这个规律有普遍性,但普遍从哪来?从感觉来,所以需要试验,再分析、综合、概括这才能出现一个普遍行之有效的、可靠的规则law。规则成了体系,成了科学。哲学就是告诉我们知识一定是来自感觉,所谓科学就是从经验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所以知识的基础就在于此,要通过积累经验概括出经验,理论和规则。

但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颠倒了这一切,这些知识的基础是不牢靠的,是建立在沙子上的。从古希腊就提出了感觉是不可靠的,感觉是会骗人的,感觉是会变的,感觉不可能提供靠得住的经验。最有名的就是关于运动感觉不可靠的命题,飞矢不动的芝诺悖论。有限的时间内怎么通过无限多个点,感觉上是动的没问题,但如何从理论上去证明。感觉提供的是个客体,理论是主体,把主客体分开是希腊人的功劳。按常识,主体是围着客体转的,认识要符合客体实际,但是到了哲学层面就有了问题,你无法证明所有的经验,所有从感觉得来的东西是可靠的。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在这个问题上实行了一个变革,他让客体感觉围绕着主体转,这就是所谓“哥白尼式的革命”。培根认为人的知识就像蜜蜂采蜜,通过酝酿就产生知识。我们有了材料后要通过人的加工才成为知识。按这个想法实际上知识是没有可靠的基础,是找不到最后的理由的。是没有理论上的保障的。只有常识上经验上的可靠性。从培根下来,到英国的休谟,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一切不过是约定俗成,是习惯。这样建立的科学大厦是不牢固的。没办法从理路上证明推导出一定会“如此”。休谟是康德直接面对的一个人,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就是针对这种疑问的。从感觉出不来推理。要无限次的经验才可以推理,少一次都不可以。现在要让变化围着推理转。

康德的另外一个目标,哥白尼式的革命不是只讲形式不讲内容,科学得有内容。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他还提出了改造形式逻辑,现在讲的知识论不是形式逻辑而是科学逻辑,不只研究形式的必然性,也要把内容接纳进来,内容从经验感觉来。这两个东西要综合起来,单独任何一方面都不能解决问题。经验主义者正是在怀疑经验的基础上,所以他们最重视逻辑,因为逻辑是可靠的。而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者恰恰关心社会,关心人生,关注生活的价值。康德认为从感觉经验出不来逻辑,逻辑只管必然性,即a priori从前件来,不管内容,从推论来的。这个a priori不依靠经验,不是从经验中概括出来的。哲学需要经验,但不能要求学哲学的人穷尽一切经验后才能来学哲学。哲学里面考虑不依赖于经验的东西(不是不要经验)。康德的革命不是要去掉经验和逻辑的任何一方,科学必须要经验。康德的纯粹要解决的就是我的科学内容是经验的,但是又是推理而来的,有经验内容的必然的知识是建立在超验上的。哲学就是要讲我们的科学有必然性,是建立在推理上的,而不是像休谟讲的那样只是习惯。康德在这里是在为科学的伟大,必然性做辩护的。指出科学是有方向,有根据的。知识的基础是超验的,不从经验中来,但又是有内容的,不是纯粹的逻辑。

哥白尼革命就是指理性能够接纳进来的感性的东西是可以推论的,这个推论是不以具体的感性经验为转移的,物理化学等等都有超验的基础。这里理性掌握着主动权,理性是立法者。理性有不接纳的东西,就是物自身。进来的都是现象和表象,是人的感官能接受的。这些能成为知识的对象。在经验的王国树立理性的权威,这是哲学的任务。康德维护了理性的立法权,接纳愿意遵从理性的经验,形成一个知识的王国。这里都是可以推论的,都是可靠的。

理性的主动性不仅表现在科学知识上,还表现在道德,目的论上。这就是在物自身的这个领域康德所要做的。康德也说要限制知识,为信仰留下余地。这就是在他后两个批判中所做的事。

一、什么是哲学?
这是一个被问及最多,而答案最不确定的问题。从字面上讲,“哲”在汉语里,有聪明、智慧、懂道理的意思。如《尚书》中有这样的句子:“知人则音”。有时也引申为“智者”的代词。如《左传》:“赖前哲以免”。所谓“智者”,也就是“哲人”,也就是“愚人”的对立面。“哲人”智慧仁慈,“愚人”则蠢笨而又刻薄。《诗经·小雅》云:“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汉字“智”和“知”都从“矢”。也就是箭,箭的特点是又快又准,意思是有智慧的人就是比一般的人知道得快,认识得准。中国有“哲”字,却没有“哲学”这一概念。“哲学”源于古希腊文“philosophia” 意思是“追求(philem)和智慧(sophia)即“爱智慧”。由日本学者西周翻译成“哲学”。
哲学是聪明学、明白学。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大家对“聪明”的标准不一样,学哲学的人或哲学家却往往显得“愚蠢”和“荒谬”。当“傻子”在苦苦地思索生活的意义的时,聪明人早已把生活安排得很舒适了;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举头望天,研究天文,不小心掉到枯井里,遭人耻笑。
哲学到底能使人聪明还是愚蠢?智慧的中国古人一句话把二者统一起来:“大智若愚”。
哲学到底是什么?哲学不是宗教,但它也给予人信仰;哲学不是科学,但它也赋予人以真理;哲学不是道德,但它也启发人向善;哲学不是艺术,但它也给予人以美感。哲学不是上述具体学科,但和各门具体学科联系紧密。通过比较,可以体会什么是哲学。
1、从深度上讲,哲学是刨根问底的学问。人活在世上,不满足于知道眼前的各种事物“是什么?”还有一种强烈的欲望想知道“为什么?”哲学探索的原动力是好奇心,从这个角度来说,最接近哲学家的是儿童。他们不停地追问“为什么”,往往使大人难堪。在生活中大多数人对许多现象只知其“然”,而不追问其“所以然”,只注意花和果,枝和叶,不注意具有决定意义的“根”和“干”。而哲学则要求人们刨根问底。孙正聿在《哲学导论》里说:“哲学智慧反对人们对流行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采取现成接受的态度,反对人们躺在无人质疑、因循守旧的温床上睡大觉。哲学是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变革的智慧。”哲学能让人想得深一点,看得远一点。对困忧人们一些大问题进行终极思考:如世界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究竟是谁决定谁?精神对物质有没有反作用?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类社会是怎样的,有没有发展的规律?人的主观世界,各种精神现象应当怎么解释?怎样看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成就了许多哲学家、思想家。
从原因说,哲学能够造就伟大人物;从结果看,伟大人物必定有自己的哲学。一个人的理论伟大与否不是自封的,而是在实践在检验后告诉人们的。华西村的村支书成功地带领全体村民致富奔小康,他的思考也是独特的。在理论界都还不能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共产主义?”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回答:“社会主义就是全中国人民都过上幸福生活,共产主义就是全世界人民都过上幸福生活”。
2、从广度上讲,哲学有“万学之学”之称。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任何一门具体学科里面都有哲学问题,所以才有经济哲学、数学哲学、社会哲学、政治哲学等等分支学科。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件事情里都有哲学的影子。从大的方面讲,所有的社会革命和建设都首先在哲学意义上发生的。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所以伟大的革命领袖都会成为哲学家: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也离不开哲学的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开始于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哲学讨论。而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反过来讲,大的错误也首先是哲学思想出现偏差,如斯大林肃反扩大化,肇始于“一致论”的错误观点。“文化大革命”在指导思想显然是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
从小的方面说,每个人“安身立命”的问题,也只有哲学能够回答。一个人的人生哲学发生了变化,他的人生才会真正发生变化。
3、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一切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精神生命的体现,是文明成熟的标志。哲学是文明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这种思考能指引人类理智地选择自己的道路。
当今时代的精华是什么?一句话不能涵盖。但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很朴素,却含义深刻。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有理论都指向这个目标。在唯物论中“物质第一性”的原理,在认识论中“实践第一”的原理,和在历史唯物论中“群众第一”的原理,是一脉相承的。社会的发展方向是消灭阶级、消灭剥削,使越来越多的人获得自由。先进政党就要顺应这个潮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反,脱离了群众,就是离开了实践,离开了唯物论,走到唯心主义那里去了。
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时代精神服务的。比如说过去搞“计划经济”的动机是想“为人民服务”,可惜不是一条正确的途径。实践证明,“三个文明一起抓”,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有效增加社会财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引导人们建设一个逐渐趋于合理的社会,从“人不害我,我不害人”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再到“人人爱我,我爱人人”。不断克服缺陷,不断进步。大学生在校学习,实际上也是围绕这个时代精神的精华而努力,刻苦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实际上,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有很多答案,但是大家一直不满意,还是要追问,这也正是哲学的魅力所在。有的学者认为哲学是思维领域的奥林匹克,是挑战人类思维局限的学问。同时,哲学又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须臾不可离”的学问,就看你是不是“处处留心”。因此我们也要像对待体育一样对待哲学,把“提高”与“普及”相结合。
二、为什么要学习哲学。
一个人的哲学修养,标志着他的文化品位;一个政党的哲学思想,关系着它的事业成败;一个民族的哲学理论,关系到她的前途命运。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为什么要学习哲学?总起来一句话:为了做人。梁启超说:“中国哲学以研究人类为出发点,最主要的是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怎样才算一个人?”作为“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是有丰富的精神世界。而“哲学本身正是人的精神的故乡(黑格尔)。”
做为人,就要增加哲学修养。冯友兰说:“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学习哲学能让我们成为人,学习其它知识能让我们成为“某种人”。我们首先要成为人,再成为某种人。
做人,要有崇高的品质。音乐大师贝多芬曾这样说过:“哲学是带电本质的结晶;哲学的目标是寻求一个具有基本原理的基础,头脑是需要借助于哲学才能达到崇高境界的。”崇高的人就要摆脱平庸。有人问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你和平庸人有什么不同?”哲学家回答说:“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一个以填饱肚子为目的的人不需要哲学,一个自甘平庸的人不需要哲学。大学校园应该是精英的荟萃与培养之地,大学生要拒绝媚俗,树立崇高的使命,成为社会的精英。所谓“精英”,不是享有什么特权,以名车豪宅,穷奢极欲来显示自己身份的人,而是承担着特殊社会责任,有哲学头脑,主动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和才智的人。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0-23
1、培养精读、速读文章和要学科目及教材的能力,能将所阅读文章,很快归纳出要点和难点。也就是说,通过迅速提取和认定有效信息,进行归纳、推理、判断,从而加深对所看文章和科目的理解。通过这种训练,不仅能提高学习的能力,同时,对平时我们看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归纳推理能力、很快找出问题的重点、难点都有非常有益,经过一个时期的有意训练,你会发现,你的判断事情正误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实际上,这就是你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
2、加强因果联想能力。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某些联系永远是记忆活动的基础,生活中许多概括的认识都是经过这一过程一点点积累、归纳、推理而得出的每当我们需要了解和解决某件事时,都去认真分析其因果关系。
第2个回答  2015-10-10
首先要确定什么是逻辑!逻辑本身是脱胎于语言的内在规律。在历史的长河里面,中文由于几千年自上而下的文化,书写的,进而发展成了官本位文化,因此逻辑同来源于西方的逻辑是不同的。因此,思维也不同。在中国文化中思维的逻辑是中国式的,其方法也是中国式的。需要很多年,很多人,包括牺牲很多人,也就是被踩下去的,才能发展有限的一些人的能力。大多是,发展很慢的。
第3个回答  2008-12-13
为什么除做数学题之外!恰恰就能很好的提高逻辑思维!而且又能提高学习!如果你不是学生的话!就去抽时间看推理小说吧!不要求看多,要求看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2-12

    对事物产生好奇,提高想象能力。

    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激发大脑活力

    多看一些相关的书籍或者推理类型的小说,培养推理能力,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善于参加相关的思维类的课程培养班

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培养阶段是在3-12岁,也就是少儿阶段,在这里提醒大家一句,思维能力应该从小进行培养的,可以让孩子参加思维类的兴趣班或者课程班来进行,火花思维的课程比较推荐,可以了解了解。

逻辑思维能力差怎么提高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主要包括系统学习逻辑知识、勤于思考、参与辩论活动以及广泛阅读。首先,系统学习逻辑知识是基础。可以阅读一些逻辑学相关的书籍或参加逻辑思维训练课程,了解基本的逻辑概念和推理方法。例如,学习形式逻辑中的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掌握基本的推理规则和逻辑公式。这样,在遇到问题时,就能够...

逻辑思维能力差怎么提高
逻辑思维能力差提高的方法如下:1、多疑问 逻辑思维产生于你的观察和发现,然而单单只是观察并不能使你逻辑能力有很大的提升,您应该对自己陌生的事物多一份好奇,默默在心里问问自己这是为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必要时可以记在自己的随身小本子里面。这样才能让自己视野辽阔,见识倍增。2、多猜想 因为...

提高锻炼逻辑思维有什么方法
5. 阅读哲学书籍,哲学的学习能加深对生活和事物的理解,有助于形成清晰的逻辑思维,并发展出辩证的智慧。6. 参与或观赏辩论比赛,从中学习和借鉴优秀的辩论技巧。辩论不仅提升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增强思维的反应能力和逻辑性,对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大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1.阅读经典著作:阅读经典著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领域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推理方法,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2.学习数学和科学:数学和科学是逻辑思维的基础,通过学习数学和科学,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3.练习写作:写作是一种很好的锻炼逻辑思维能力的方式,通过写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组织语言、表...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有哪些?
5. 学习哲学:哲学是研究思维和存在本质的学科,学习哲学可以帮助你提高逻辑思维能力。6. 做决策时进行批判性思考:在做决策时,尝试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评估各种可能性,这将有助于提高你的逻辑思维能力。7. 学习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将信息以图形化的方式表示的方法,它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组织和...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有哪些?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建议:1.学习逻辑学:逻辑学是研究推理和论证的科学。学习逻辑学可以帮助你理解有效的推理方法和论证技巧,从而提高你的逻辑思维能力。2.阅读和写作:阅读高质量的书籍和文章可以帮助你了解不同的观点和思考方式。写作则可以让你练习组织思想和表达观点的能力。3....

高中生该怎么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以下是一些高中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1.阅读逻辑学相关书籍: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逻辑学著作,如《逻辑学导论》、《思考的艺术》等。通过学习这些书籍,可以了解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2.练习推理题:可以选择一些推理题集,如《推理大师》、《数学之美》等,进行练习。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
1. 深入研究逻辑学:掌握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和技巧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阅读逻辑学相关的书籍,了解不同的逻辑结构和推理方法。2. 积极思考:培养持续思考的习惯,对遇到的信息和情况进行深入分析。通过不断的思考练习,可以提升大脑的逻辑分析能力,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世界和事物的本质。3. 保持怀疑态度...

如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逐步的过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训练。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1. 精读与速读的练习:通过精读深入理解文本,速读则提升信息提取速度。这两种阅读方式相结合,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归纳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这样的训练不仅增强了对文本的理解,也提升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怎样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1. 阅读广泛,丰富思维的素材。提升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在于知识的丰富与视野的拓展。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地阅读,不仅限于书籍,还包括各种文本、资讯和数据。阅读是系统性地积累知识、开阔视野的有效途径。采用快速阅读技巧,可以显著提高知识吸收的效率。2. 写作练习,深化思考的技巧。在阅读之后,通过写作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