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促成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线——丝绸之路,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再分为南北两道,南道是出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西行,经鄯善(今罗布淖尔附近),沿昆仑山的北麓,经过于阗(今和田)、莎东、蒲犁(今塔什库尔干),逾葱岭,至大月氏,再西行到安息和地中海的大秦(今罗马共和国),或由大月氏向南入身毒(印度);北道是自玉门关(今敦煌西北)西行,经车师前国(今吐鲁番附近),沿天山南麓西行,经焉耆、疏勒,逾葱岭,至大宛。再往南北方向到康居、奄蔡;向西南方向到大月氏、安息。这条横贯欧亚的大路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是丝绸,因此被称为“丝路”或“丝绸之路”。
公元前后的几个世纪,在亚洲、北非、欧洲曾先后存在过汉代中国、安息、贵霜、萨珊朝波斯、笈多朝印度和罗马等强大国家。当时有一条横贯中亚、联系欧亚两洲的交通大道。它对这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因为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由此道西运,所以这条交通大道在19世纪被欧洲学者称为“丝绸之路”。后来,这一名称被普遍接受。丝绸之路所经之地,有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有一望无垠的大漠荒碛和盐碱沼泽。在生产力和交通工具尚不发达的条件下,古代各国劳动人民、商旅、使者和僧侣等冒流沙、风暴冰雪袭击的危险,披荆斩棘开通商路,对于加强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了重大贡献。
丝绸之路与中西交通 公元前4世纪,希腊人克特西阿斯就称中国为“塞勒斯”(Seres),意即丝国。这说明我国的丝织品早就是重要的出口商品,也说明丝绸之路早有开端。但有史记载的大规模的交往却始于汉代张骞通西域。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月氏,中遭匈奴扣留,至公元前126年方归。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派张骞西去联络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同时分派副使赴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间)、大月氏(阿姆河中上游)、大夏(巴克特里亚)、安息(帕提亚)、身毒(天竺)各国。司马迁《史记·大宛传》称他的两次出使为“凿空”,其意是他第一次走通了前人未曾开通的道路。
从公元前2世纪以后,在我国西汉时期,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丝绸之路已有南北两道。南道,从我国玉门和阳关(今敦煌西),经鄯善(今新疆若羌一带)沿南山(今阿尔金山、昆仑山)以北循着河流西行,在莎车(今新疆莎车县)以西越葱岭,至大月氏、安息。在大月氏有多条岔道:向北越妫水(阿姆河),与康居、奄蔡(约在今咸海至里海间)道通;向南和印度相通;向西南与罽宾(今克什米尔一带)、乌弋山离(赫拉特)至条支(喀拉塞涅)之路通;向西则至木鹿、赫卡铜皮洛斯、爱克巴坦那、泰西封直抵叙利亚的安条克,渡海到达希腊、罗马,或南下经大马士革、推罗进入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北道,自车师前王庭(今新疆吐鲁蕃西)沿北山(今天山)以南,循塔里木河西行,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市),西逾葱岭,出大宛、康居、奄蔡,经里海、黑海以北草原与欧洲相通。张骞第一次出使,从匈奴脱身,经大宛、康居、大月氏而至大夏,所走的就是北道,返回时,“并(傍)南山”,所走的是南道。此南北两道都在天山以南。
此外,汉代还有第三条未具体记载的天山以北的西行商道。这条通道就是取天山以北准噶尔盆地至乌孙、大宛的道路。张骞第二次出使,从内地直至乌孙,走的就是天山以北的通道。他从乌孙分派副使去大宛、康居、月氏、大夏。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于公元97年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到达安息西界(条支)的波斯湾,准备渡海,遭安息船人劝阻,未能实现。这是汉代中国使者在丝绸之路上所达到的最西点。
公元3世纪以前,天山以南两道,以南道较为繁荣。公元3世纪至5世纪,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天山以北的通道最为昌盛。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还有一条通往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自出发地徐闻(今广东徐闻)、合浦(今广西合浦),船行约五个月,至都元国(今越南岘港);又船行四个月,至邑卢没国(今泰国叻丕);又船行约二十余日至谌离国(今缅甸丹那沙林);再步行十余日,至夫甘都卢国(今缅甸卑谬附近);又船行两个多月,至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纳姆),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汉之译使自此还矣”。已程不国是西汉时中国航海家所达到的最远点。《汉书·地理志》所记载的这条路的回程,已不再经陆路,大概是绕过马六甲海峡,总的航程时间延长。中国丝绸进入印度,先转运到巴利柴格(今布罗奇港)和巴巴里肯(今卡拉奇附近)。从这两个港口向北与中亚陆上丝绸之路相通;向西经阿拉伯海、波斯湾、幼发拉底河与叙利亚、巴勒斯坦商路相通,再经地中海航运至罗马。从印度还可以绕过阿拉伯半岛,经红海进入埃及亚历山大里亚港,再经地中海到罗马。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当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时,就更显出其重要性。
丝绸之路与中西贸易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欧的商业要道,也是一条东西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大路,而以沟通当时国际贸易最为突出。《后汉书·西域传》说:“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反映出使者往来不断,商贩不绝于旅的情景。
丝绸之路的商品,以中国丝绸为主要商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殷周之世,劳动人民已织出华美的暗花绸和多彩的刺绣。后又发明罗纱和织锦。汉代制造丝绸技术大为提高,长沙马王堆汉墓中所保存的精美的丝织品证明了这一点。中国丝绸外销,大约从战国时期已经开始。公元前4世纪,希腊人称中国为丝国,说明亚洲商人已将丝绸运往欧洲。自西汉至南北朝,中国丝绸大量运往西方。汉代为了保证经济上的交流,还采取了政治上的必要措施,遣使、设驿以保持商路畅通。
我国的丝绸在古代的中亚、西亚以至非洲、欧洲都被视为珍品。汉通西域以后,中亚及西亚各地时行衣着丝绸。安息、塞琉古和托勒密的王侯后妃更是如此。各地庙宇也大量使用丝绸装饰。罗马帝国时期的欧洲,中国丝绸用途很广。在西罗马的中心罗马城和东罗马的中心君士坦丁堡,从皇帝、元老院元老以至权贵之家,都以能穿上中国丝绸为荣。基督教会的法衣、祭服、挂幕、祭坛装饰概用丝绸。国家官吏穿着特殊形式的丝袍,世俗富人普遍穿着一般丝袍。公元3世纪的一位罗马作家说:丝国人制造宝贵的花绸,它的色彩像野花一样美,它的质料像蛛丝一样纤细。
中国除出口大量丝绸之外,还输出铁器、镍、贵重金属、铜器、漆器、杏桃和甘蔗等到中亚、西亚直到罗马。中国从中亚以西输入毛织品、玻璃、宝石、玛瑙、香料和化妆品,特别重要的是从大宛输入汗血马、天马;中亚各国的葡萄、苜蓿、蚕豆、石榴、番红花、芝麻、胡萝卜和黄瓜等植物,都传到中国。从西域和伊朗传入中国的,还有箜篌、琵琶、筚篥等乐器及绘画、雕刻、图案设计等技艺。安息和罗马的毛织品、玻璃也源源东来。由大宛西行的通商使者每年达十余次,他们去粟特、大夏、印度和安息,甚至更向西进。
中国丝绸和各国商品的畅销以及由此而来的巨额利润,引起中亚、西亚、北非和南欧地区各国为控制商路,垄断贸易而展开长期斗争。中亚扼丝绸之路的要冲,中亚地区的主要居间商是粟特人。粟特以马拉坎达(今撒马尔罕)为首府,在中国史籍中亦称康居。他们一向以经营国际贸易著称于世,在中转商业中获利优厚。但是,粟特国小力弱,还不能控制和垄断丝绸之路。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后,直到大夏、安息独立前,丝绸之路掌握在塞琉古王朝手中。这笔垄断收益,在塞琉古的财政上、经济上都占重要地位。安息独立后,控制了中亚和西亚,垄断了丝绸之路的中转贸易。此时,塞琉古局促一隅,失去国际贸易霸权。安息从过境贸易和出口贸易中获利丰厚,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获利达十倍之多。安息灭亡后,萨珊朝波斯控制了丝绸之路的国际贸易,不准粟特商人转运丝绸过境,阻止罗马商人贩卖丝绸,企图独占专利,但是,东方商品仍然流向罗马。罗马人每年从印度、中国和西亚等地输入大宗货物。这些商品在罗马出售的价格比它在印度的价格贵100倍。丝价竟值重量相等的黄金。这说明当时国际贸易的商人可从中获得暴利。
丝绸之路与中外友好 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中国与中亚、西亚和南欧各地各民族友好往来绵亘不绝,日益密切。
公元前2世纪,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至公元前126年),访问过大宛、康居、大月氏,回国后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各国的情况。公元前121年、前119年,霍去病、卫青两次大败匈奴,控制了河西走廊,迫使匈奴远走漠北。此时,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至公元前115年),率300人使团到乌孙,又从乌孙分派副使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等国访问。汉使到安息,安息国王派大将率2万骑兵到东部边境迎接。汉使回国时,安息还赠送大鸟卵(鸵鸟卵)、黎轩眩人(罗马杂技艺人)给汉武帝。其他国家也都派遣使节往来而相互交流;中外友好关系随着使节、商旅和人民往来而肇始展开。
公元前1世纪末,大月氏人把印度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据记载,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魏略·西戎传》)。汉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王遣使来中国献狮子、符拔(《后汉书·西域传》)。汉和帝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安息王满屈派使臣来中国,赠送狮子和条支大鸟(安息雀)。公元148年,安息高僧安清(字世高)来中国传布佛教。公元148年至171年,他在洛阳翻译佛经,先后译出佛经35部41卷。他不但对佛教文化的传播,而且对我国翻译文学的发展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后使节和民间来往更加密切。从南北朝到唐代,伊朗的祆教、摩尼教、基督教(景教)也先后传入中国。公元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大约四五十年之后,粟特商人即将中国制造的褴褛纸运往中亚。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西域蒙奇(马其顿)、兜勒(色雷斯)遣使内附”(《后汉书·和帝纪》),是有史记载的中国与欧洲直接交往之始。东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罗马皇帝遣使来中国献象牙等礼品,三国时代孙权黄武五年(公元226年)罗马商人入建业见孙权等活动均载于史册。这些更直接增进了中国与欧洲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经济文化交流。
参考资料:
http://www.silkroadguide.com/chinese/silk_history.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