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1+1=2?”这个题目写一个3分钟的演讲

最好是有些哲理的。只写点演讲的大纲就可以了。

编辑词条1+1=2

编辑本段小学生都知道的伟大公式
2004年10月,一条科学新闻在国内的媒体上不胫而走:“1+1=2入选最伟大的公式。”原来,英国著名的科学杂志《物理世界》此前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评选活动,邀请世界各地的读者选出自己心目中最伟大、最喜爱的公式、定理或定律。结果,让很多人意外的是,1+1=2这个连小学生都知道的基本数学公式不仅入选,而且还高居第七。一个加拿大读者说出了他的理由:“这个最简单的公式有着一种妙不可言的美感。”此次评选活动的主持者则这样评价到:“一个伟大公式的力量不仅论述了宇宙的基本特性并传达了标志性的信息,而且还在尽力孕育出更多自然界的科学突破。”
无独有偶,1971年,尼加拉瓜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改变世界面貌的十个数学公式》,排在第一的赫然正是这个“1+1=2”。(看来它是很重要!!!)
1+1=2之所以如此重要,原因在于它是一条关于“数”的基础公式。没有它,就根本不会有数学,更不要说物理、化学等其他自然科学了。
编辑本段数的出现
早在蒙昧时代,人们就在对猎物的储藏与分配等活动中,逐渐产生了数的感觉。当一个原始人面对放在一起的3只羊、3个苹果或3支箭时,他会朦胧地意识到其中有一种共性。可以想象,他此时会是多么地惊讶。但是,从这种原始的感觉到抽象的“数”的概念的形成,却经过了极其漫长的时间。
一般认为,自然数的概念的形成可能与火的使用一样古老,至少有着30万年的历史。现在我们无法考证,人类究竟在什么时候发明了加法,因为那时没有足够详细的文献记录(也许文字也刚刚诞生)。但加法的出现无疑是为了在交换商品或战俘时进行运算。至于乘法和除法,则必定是在加减法的基础上搞出来的。而分数应该是处于分割物体的需要。
应该说,当某个原始人第一个意识到1+1=2,进而认识到两个数相加得到另一个确定的数时,这一刻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时刻,因为他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可加性。这个性质及其推广正是数学的全部根基,它甚至说出数学为什么用途广泛的同时,告诉我们数学的局限性。
人们现在知道,世界上存在三类不同的事物。一类是完全满足可加性的量。比如质量,容器里的气体总质量总是等于每个气体分子质量之和。对于这些量,1+1=2是完全成立的。第二类是仅仅部分满足可加性的的量。比如温度,如果把两个容器的气体合并在一起,则合并后气体的温度就是原来气体各自温度的加权平均(这是一种广义的“相加”)。但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温度这个量不是完全满足可加性的,因为单个分子没有温度。
世界上还有一些事物,他们是彻底拒绝可加性的,比如生命世界里的神经元。我们可以将容器里的分子分到两个容器,使得每个容器里的气体仍然保持有宏观量——温度、压强等。但是,我们对神经元不能这样做。我们每个人都会产生幸福、痛苦之类的感觉。生物学告诉我们,这些感觉是由神经元产生的。但是,我们却不能说,某个神经元会产生多少幸福或痛苦。不仅每个神经元并不具备这种性质,而且我们也不能将大脑劈成两半,使得每个半球都有幸福或者痛苦感。神经元不是分子——分子可以随时分开或者重组,神经元具有协调性,一旦将他们分开,生命就会终结,不可能再组合(你可以自我实验下-.-)。
目前的数学尽管已发展了5000年,却仍主要建立在可加性的基础之上。遇到这些不满足可加性的问题时,我们常常觉得很难用数学来处理。这正反映了数学的局限性。
编辑本段另一种“1+1”
数学上,还有另一个非常有名的“(1+1)”,它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尽管听起来很神奇,但它的题面并不费解,只要具备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水平就就能理解其含义.原来,这是18世纪时,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偶然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例如3+3=6; 11+13=24。他试图证明自己的发现,却屡战屡败。1742年,无可奈何的哥德巴赫只好求助当时世界上最有权威的瑞士数学家欧拉,提出了自己的猜想。欧拉很快回信说,这个猜想肯定成立,但他无法证明。
有人立即对一个个大于6的偶数进行了验算,一直算到了330000000,结果都表明哥德巴赫猜想是对的,但就是不能证明。于是这道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素数之和[简称(1+1)]的猜想,就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明珠”。
19世纪20年代,挪威数学家布朗用一种古老的数学方法“筛法”证明,每一个大于6的偶数可以分解为一个不超过9个素数之积和另个不超过9个素数之积的和,简称“(9+9)”。从此,各国数学家纷纷采用筛法去研究哥德巴赫猜想。
1956年底,已先后写了四十多篇论文的陈景润调到科学院,开始在华罗庚教授指导下专心研究数论。1966年5月,他象一颗璀璨的明星升上了数学的天空,宣布他已经证明了(1+2)。
1973年,关于(1+1)的简化证明发表了,他的论文轰动了全世界数学界。“(1+2)”即“大偶数都能表示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积之和”,被国际公认为“陈景润定理”。
陈景润(1933.5~1996.3)是中国现代数学家。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塔里问题的一个结果作了改进,受到华罗庚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先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再越级提升为研究员,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1996年3月下旬,由于积劳成疾,在距离哥德巴赫猜想的光辉顶峰只有咫尺之遥时,陈景润却倒下了,给世人留下无尽遗憾。

参考资料:百度知道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用“1+1=2?”这个题目写一个3分钟的演讲
应该说,当某个原始人第一个意识到1+1=2,进而认识到两个数相加得到另一个确定的数时,这一刻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时刻,因为他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可加性。这个性质及其推广正是数学的全部根基,它甚至说出数学为什么用途广泛的同时,告诉我们数学的局限性。人们现在知道,世界上存在三类不同的...

英语演讲比赛的题目:1+1=2?怎么写,从哪几个方面写
我觉得1+1=2?怎么写都有,其实就是看自己的理解了,你可以将它理解成若干个个人组成了一个整体,而人越多,影响力越大。比方说:越来越多的人参加植树活动,这样的话越来越多的树就造就了中国环境的改善。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想:1+1=2?难道就是一个数字这么简单么?有时候1+1不等于2,比方...

1+1=2?怎么讲
你可以说现在很多人认为1+1=2,墨守陈规,其实在很多场合,1+1不等于2。如两个人默契合作,其效果可能好于两个人各自力量的和,即大于二。而如果互损互耗的话,其结果只能是小于二 你也可以把1+1=2影射成一般真理,生活中都要遵守,不能打破等等。其实很好说的,国外貌似就爱让你讲这种莫名其...

写一篇演讲稿1+1=?
”“涨了涨了。”小明又问妈妈,妈妈正在看书说:“克林顿。”小明又去问爷爷,爷爷正在唱歌说:“向前进!向前进!”小明又去问哥哥,哥哥正在吃冰糕说:“好爽啊!”小明又去问姐姐,姐姐正在约会说:“亲爱的,我们一起走吧!” 第二天,老师问小明:“1+1得几。”小明说:“涨了涨了!”老...

1+1=2证明过程详解是什么?
所谓“1+1=2”,其实指的是哥德巴赫猜想,被称为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1742年,哥德巴赫突发奇想:“任一大于2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然而哥德巴赫自己却无法证明,于是就给大名鼎鼎的欧拉写了一封信,提出了他的猜想,希望欧拉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然而伟大的欧拉面对这个奇妙猜想,一直到...

我是女生 有个喜欢我的男生问我1+1=2? 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很明显就是钓你啦!!这是泡妞里头的一招。。不管你怎么回答。。要是对的话。。他就可以说。。没想到你是一个这样的女生!如果不对的 话。。就有机会踩你(取笑你)这些都是为了吸引你!!要是你不想被他吊住为口的话,你可以这样破招。。。面无表情,说:你怎么这么无聊呀!两秒之后。。

1+1为什么等于2?
1+1=2 是初等数学范围内的数值计算等式。当某个原始人第一个意识到1+1=2,进而认识到两个数相加得到另一个确定的数时,这一刻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时刻,因为他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可加性。这个性质及其推广正是数学的全部根基,它甚至说出数学为什么用途广泛的同时,告诉我们数学的局限性。人...

1+1=2证明过程详解是什么?
1+1=2证明过程:因为1+1的后继数是1的后继数的后继数,即3。所以2的后继数是3。根据皮亚诺公理:如果b、c都是自然数a的后继数,那么b = c;,可得:1+1=2。一个戴德金-皮亚诺结构是这样的一个三元组(X, x, f),其中X是一个集合,x为X中一个元素,f是X到自身的映射,且符合...

1+1=几?
1+1=1;2、在二进制时。1+1=10;3、大舌头回答。如1加1等于爱;4、作为代表时。如哥德巴赫猜想;5、在说英语时。如万加万等于土;6、文字游戏时。如1夹1,答案是零;7、在急转弯时。如1加1,答案是11;8、单位不同时。如1小时加1分等于61分;9、改变单位时。如1只手加1只手等于1...

1+1难不难
1+1难,哥氏猜想就是要证明"1+1"成立,成为世界上数学难题。多少数学家费心费神,有待努力。1+1不难,可能等于2,也可能等于3,也可能等于零。有努力奋斗就会有收获,有的收获大,有的收获为零。看各人的努力程度,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看各人的思维理念。很多东西都是这样,不究其根本、只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