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盐和白糖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么?

如题所述

一、食盐:

物理性质:

无色透明的立方晶体,比重为2.165(25/4℃),熔点801℃,沸点1442℃,密度为2.165克/立方厘米,味咸,含杂质时易潮解;溶于水或甘油,难溶于乙醇,不溶于盐酸,水溶液中性并且导电。固态的氯化钠不导电,但熔融态的氯化钠导电。

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略有增大。当温度低于0.15 ℃时可获得二水合物NaCl·2H2O。

化学性质:

1、可以与硝酸银反应得到氯化银沉淀;

2、固体食盐可以与浓硫酸共热得到氯化氢气体;

3、电解氯化钠溶液可得到氯气、氢气和氢氧化钠

4、电解熔融氯化钠可得到单质钠和氯气。

二、白糖:

物理性质:

蔗糖属结晶性物质。纯蔗糖晶体的比重为1.5879,蔗糖溶液的比重依浓度和温度的不同而异。极易溶于水,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蔗糖还易溶于苯胺、氮苯、乙酸乙酯、乙酸戊酯、熔化的酚、液态氨、酒精与水的混合物及丙酮与水的混合物,但不能溶于汽油、石油、无水酒精、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二硫化碳和松节油等有机溶剂。

化学性质:

1、热分解作用

结晶蔗糖加热至160℃,便熔化成为浓稠透明的液体,冷却时又重新结晶。加热时间延长,蔗糖即分解为葡萄糖及脱水果糖。在190—220℃的较高温度下,蔗糖便脱水缩合成为焦糖。

焦糖进一步加热则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醋酸及丙酮等产物。在潮湿的条件下,蔗糖于100℃时分解,释出水分,色泽变黑。

蔗糖溶液在常压下经长时间加热沸腾,溶解的蔗糖会缓慢分解为等量的葡萄糖及果糖,即发生转化作用。蔗糖溶液若加热至108℃以上,则水解迅速,糖溶液浓度愈大,水解作用愈显著。

2、酸的作用

蔗糖溶液为酸性时,蔗糖转化更快。浓酸对糖液的分解作用更大,如浓硫酸能使固体蔗糖迅速脱水,焦化成为黑色产物。在纯蔗糖溶液中,只要有少量的游离酸存在,就能使蔗糖的转化作用迅速进行。

但是,对于压榨蔗汁中的蔗糖来说,情况就不是这样。因为蔗汁中含有弱酸的中性盐会抑制蔗糖的转化。

3、碱的作用

稀碱溶液如氢氧化钙,氢氧化钾及钠的溶液,甚至在煮沸的情况下也不会使蔗糖分解。浓碱溶液加在糖液中加热时蔗糖分解成糠醛、丙酮、乳酸、乙酸、甲酸、二氧化碳等产物。分解程度及产物种类视氢氧离子浓度及温度而定。蔗糖能与中等浓度的碱化合生成碱性的蔗糖盐。

4、盐类的作用

水中同时有蔗糖与盐类存在时,它们的溶解度都要发生变化,变化的程度取决于双方的浓度和盐类的性质。

5、氧化作用

蔗糖燃烧或在生物氧化中,都产生二氧化碳及水,在中性或酸性的溶液中,高锰酸钾可使蔗糖氧化成二氧化碳、甲酸、乙酸及草酸,但在碱性条件下,只能部分地变为草酸及二氧化碳。

6、微生物对蔗糖的作用

蔗糖的稀薄溶液易受微生物的感染,但感染机会随糖汁增浓而减少。此外还跟糖汁的温度及pH值有关。一般微生物繁殖的最适温度都在30—45℃之间,而加热到80℃时则多数微生物都能被抑制或杀灭。

扩展资料:

食盐是人们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成人体内所含钠离子的总量约为60 g,其中 80%存在于细胞外液,即在血浆和细胞间液中。食盐中镁、钙含量过多可使盐带苦味,含氟过高也可引起中毒。近年来许多试验证实,食盐摄入量与高血压发病率有一定关系,膳食中食盐摄入过多,可引起高血压。

白糖性平,味甘,润肺生津、补中益气、清热燥湿、化痰止咳、解毒醒酒、降浊怡神;可用于治疗中虚脘痛、脾虚泄泻、肺燥咳嗽、口干燥渴以及脚气、疥疮、盐卤中毒、阴囊湿疹等病症。此外,白糖有抑菌防腐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食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糖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1
食盐的物理性质:纯净的氯化钠晶体是无色透明的立方晶体,由于杂质的存在使一般情况下的氯化钠为白色立方晶体或细小的晶体粉末,比重为2.165(25/4℃),熔点801℃,沸点1442℃,味咸,PH值呈中性,易融于水和甘油,难融于乙醇
白糖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甜味,晶体,溶于水,无色
化学性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水解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9-21
第一节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

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

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

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

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实验探究:

从一些具体的课堂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能够总结出原因和规律

教学设计:

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板书: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引入:既然要开始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那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

板书:第一节 用微观的观点看物质

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1.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

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

3.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

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

答:变浅直至无色,并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

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3.同样是高锰酸钾溶液,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甚至无色。那么我们是否能说同种物质的微粒的物理性质不同?

答:不能。对于一个微粒而言,毫无物理性质之说。也就是说,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必然是大量微粒聚集才能表现出来的。

4.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答:在水的作用下,构成蔗糖和食盐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同样是微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说明不同物质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总结: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1. 物质可以再分;

2. 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3. 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即:构成物质的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4. 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体现的。

举例:除了课本上的实验,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能够说明物质是由大量微粒构成的?

回答:学生自行讨论。如过滤时水能够从滤纸中渗过,

补充实验:20毫升的稀硫酸置于一只小烧杯中,另取20mL的稀硝酸钡,慢慢将硝酸钡溶液滴入小烧杯中,不断搅拌,“乳白色固体”无中生有,并且不断增多。

说明:生成物硫酸钡不溶于水,聚集到一定颗粒被人的视觉察觉到,分布在水中形成浊液,静置后小颗粒群聚而沉淀。

实验: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

步骤:实验1:向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加少量的浓氨水。

现象:滴入浓氨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说明: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能变色,而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后变红。

实验2:重新配制酚酞与水的混合溶液A,在另一烧杯B中加入3~5mL的浓氨水,用大烧杯罩在一起。

现象:溶液A逐渐变红

原因:构成氨气的微粒扩散在大烧杯中,溶于水后形成溶液就能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

假设实验3,为了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用一杯纯净水来代替浓氨水来做对比实验,有无必要性?

回答:没有必要。因为在实验一开始,已经证明了蒸馏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做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提问:氨水中的氨气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酚酞的微粒也在不断的运动。我想问:为什么不会是酚酞从烧杯中挥发,扩散到浓氨水与蒸馏水的混合物中,使之变色?你又能用什么实验来证明,并不是酚酞扩散?这个实验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讨论:学生议论

回答:我们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代替氨水。如果是酚酞扩散的话,它也会使碱性的氢氧化钠溶液变红,但实验事实可以证明,并没有变色,所以假设是错误的。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各种微粒运动的情况是不同的,有的容易扩散,有的不容易甚至很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物质容易挥发,有些物质容易溶解,而有些物质却不易挥发,不易溶解。

提问:我们为了加快物质的溶解,我们一般可以用加热的方法。我们发现相同质量的白糖在热水中溶解要比在同样多的冷水中快,这是为什么?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讨论:学生讨论回答

回答:温度高,构成白糖的微粒更快地扩散到水中。说明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速率越大。

总结:1.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2.不同微粒的运动情况有所不同;

3.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举例:那些现象又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呢?

讨论:学生举例。如闻到花香,湿衣服晒干,氯化氢与氨气生烟实验

实验: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

现象:水不容易被压缩,而空气容易被压缩

说明:1.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具有间隙;

2.构成水的微粒间隙很小,构成空气的微粒很大;

实验:水与酒精的混合实验

1.50mL水+50mL水 2.50mL酒精+50mL酒精 3.50mL水+50mL酒精

结果: 等于100mL 等于100mL 小于100mL

说明:同种微粒之间的间隙相同;不同种微粒间隙不同

食盐和白糖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么?
1、可以与硝酸银反应得到氯化银沉淀;2、固体食盐可以与浓硫酸共热得到氯化氢气体;3、电解氯化钠溶液可得到氯气、氢气和氢氧化钠;4、电解熔融氯化钠可得到单质钠和氯气。二、白糖:物理性质:蔗糖属结晶性物质。纯蔗糖晶体的比重为1.5879,蔗糖溶液的比重依浓度和温度的不同而异。极易溶于水,其溶解...

食盐和白糖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么?
食盐的物理性质:纯净的氯化钠晶体是无色透明的立方晶体,由于杂质的存在使一般情况下的氯化钠为白色立方晶体或细小的晶体粉末,比重为2.165(25\/4℃),熔点801℃,沸点1442℃,味咸,PH值呈中性,易融于水和甘油,难融于乙醇 白糖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甜味,晶体,溶于水,无色 化学性质:...

区别下列物质的常见方法,并说明是化学性质还是物理性质
白糖和食盐 :味道,前者甜后者碱,物理性质 冰和玻璃 :加热,冰熔化,玻璃不熔。物理性质 水和澄清石灰水:通往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水不变浑浊;化学性质 蒸馏水和酒精 :气味,蒸馏水无气味,酒精有特殊香味;物理性质 水和白醋:气味,前者无味,后者酸味;物理性质。

...还是化学性质:(1)汽油和酒精___;(2)白糖和食盐__
(1)汽油和酒精都有各自特殊的气味,根据气味不同来区分;物质的气味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2)白糖是甜的,食盐是咸的,根据味道不同来区分;物质的味道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答为:(1)气味,物理性质;(2)味道,物理性质.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区别某些物质。现在...
| 物理性质(气味) |有酸味的是醋,无味的为酱油 3.食盐和白糖 | 化学性质(可燃性)|火炒,变黑的为白糖,无现象的是.食盐 4.面粉和粉末状味精 | 物理性质(溶解性) |能溶于水的是味精,不溶的是.面粉

盐与糖有什么区别呢?(希望从它们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去讨论,特别是...
盐是离子化合物,糖是共价化合物,二者差别很大的 1 从状态区别,盐呈粉末状,糖呈颗粒状.从化学性质区别,糖可以燃烧(因为它是有机物),但盐不能.2 从颜色就能直接看出来,盐是纯白色的,白糖带有一点黄色。再闻其味,盐无味,糖带有香味。

根据物质的什么性质(具体)来鉴别下列物质:白糖和食盐___二氧化碳和氧气...
食盐咸味,可根据味道区分,是物理性质,氧气具有助燃性而二氧化碳没有,可以用带火星的木条鉴别,属于化学性质(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氧气不能,属于化学性质);白糖易溶于水,面粉难溶于水,根据在水中的溶解性鉴别,属于物理性质.故答案为:白糖有甜味、食盐咸味,可根据味道区分,是物理性质;...

运用哪些性质可以辨别下列物质:白糖和食盐;铜导线和铝导线;白酒和白醋...
白糖和食盐 物理性质——味道 铜导线和铝导线 物理性质——导电性或者是颜色 白酒和白醋 物理性质——气味 酒精和水 物理性质——味道 气味或化学性质——可燃性

利用物理性质不能区分白糖食盐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A、利用食盐和和白糖的味道不...

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区分下列物质 物质 利用的性质 现象及...
(1)蒸馏水和酒精:物理性质中的气味.有特殊香味的是酒精,没有气味的是蒸馏水.(2)食盐和白糖:物理性质中的味道.有咸味的是食盐,有甜味的是白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