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

什么叫存在主义? 核心思想是什么?谢谢

第1个回答  2008-10-14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又称生存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最先提出的是尼采、索伦·克尔凯郭尔、叔本华、雅斯贝尔斯和马丁·海德格尔可被看作其先驱。尤其在20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法国哲学家萨特和作家阿尔伯特·加缪是其代表人物。
其最著名和最明确的倡议是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l'existence précède l'essence)、“任何事都是可能的”。他的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选择的自由。要评价一个人,要评价他的所作所为,而不是评价他是个什么人物,因为一个人是由他的行动来定义的。存在主义否认神或其它任何预先定义的规则的存在。萨特反对任何人生中“阻力”的因素,因为它们缩小人的自由选择的余地。假如没有这些阻力的话,那么一个人的唯一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他选择哪一条路走。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其根本的特征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它自称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代表人物有M.海德格尔、K.雅斯贝尔斯和J.P.萨特等。
海德格尔于1927年在E.胡塞尔主编的《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鉴》上刊布了其重要著作《存在与时间》,这部书成为存在主义源出于现象学派的象征性著作。海德格尔在该书的开头就引了柏拉图的这段话:“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我们也曾相信懂得它,但是现在我们却茫然失措了。”他说柏拉图当时指出人人都熟悉的“存在”的意思其实并没有人真正懂得。这个问题直到两千年后的今天还没有解决,而他就是要来重新提出并解决这个“在的意义的问题”。海德格尔阐述“在的意义”如下:(1)“在”是任何一个在者在具有任何内宾 时候都必然已经具有的性质。换言之,首先必须“在”,才有“在者”,绝不可能根本不“在”,就会有了“在者”。在海德格尔看来,“在”是比“在者”更根本的问题,而且认为从古至今没有人真正深入“在”的问题,所有的人都是从“在者”入手去提出问题。(2)要解决“在”的问题,必须追溯皮一种在者,这种在者在究竟成什么样还不明确时它的“在”已经明确了。海德格尔指出唯有“我”是这种在者,唯有“我”是在连成什么样都还不清楚的时候它的“在”已经恬镇压洽彰了。因此,海德格尔认为“我”就是“在”,“在”就是“我”。“我”的“在”就是“在世”;一切在者,也就是整个世界,都是“在世”的结果,也就是“我”的“在”的结果。这就是海德格尔提出问题的最关键之处,它成为20世纪以来一切存在主义者共同的根本出发点。
雅斯贝尔斯也受到过胡塞尔的影响,于1913年发表了探讨各种心理学方法的《普通精神病理学》,1919年发表了宣扬存在主义的《世界观的心理学》,1932年发表生要著作《哲学》(3卷本),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存在主义基本思想。
雅斯贝尔斯指出,存在主义所说的“存在”,不是指客观世界的存在,而是指主观精神的存在。存在主义从人的主观精神状态,从情绪、冲动、意志、生活体验、烦恼意识、畏惧感情、悲观情调等等去强调主观精神的第一性。雅斯贝尔斯还指出,这种“存在”是不能用概念把握的,而只能加以体验。他说:“我似乎是一种持久的东西,但关于我本身,我决不能说我是什么。”
雅斯贝尔斯在其《哲学》中详尽地叙述了人们体验的三种存在方式:
1.客体存在。他指出,人们首先是在各种各样的时空客体中把握存在的,对时空客体的研究是各门科学的事情。他怀疑科学知识,否认科学不断深入认识世界的能力,认为科学只能不充分地把握“真正存在的东西”,而不能得到统一的、完整的世界图景,唯有“真正哲学地窥测世界”才能超越各门科学的界限。
2.自我存在。他指出,哲学思维以“阐明实存”为课题,这个课题就是阐明自我,阐明我们的实存。他主张一种反求诸已、不假于外的主观理论,认为我们的存在从来都不是作为客体给予我们的,而只有通过一次飞跃,我们才能脱离感性事物的时空世界,进入“自我存在”这个实存的世界。在他看来,我诚然是我的本质,但我不认识这种本质,只有在盲目行动中,我的本质才移到我这里。由此出发,他把爱、共存、交往、畏惧、孤独、自我神化等,当作进入自我存在、意识到自我的本质的形式。
3、自在存在。他指出,在自我存在的阶段,我既有自身也有环境,或者艰苦卓绝,坚持奋斗,或者精疲力尽,逆来顺受,既有快乐也有痛苦,既有恐惧也有希望,还不能自满自足。为了得到自满自足,他主张从自我存在飞向自在存在,从世界飞向上帝。他断言,只有人在认识时空客体的活动中遭到失败的时候,只有人在实存的自满自足欲望中曹室失败的时候,他才会力求达到超越的本质,而密码就是人们达到自在存在的哲学语言,就是上帝在世界中显现自身的形象。
萨特于1943年发表了第一部哲学专著《存在与虚无》,成为法国存在主义最有影响的著作。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萨特声称是运用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从事情本身入手”。而所谓事情本身,就是现象,再没有其他东西了。这个现象是中性的,它既不是物,也不是心,却既表现为属物的,又表现为属心的。他把“有”划分为“自在的有”与“自为的有”,自在的有就是一片混沌荒谬的“无”;自为的有才是人的存在,人的意识,才是“自我”。世界则是“为我的世界”。这样,萨特把人的存在或纯粹意识安置在这个从自在的有到自为的有的过程中,萨特认为他最好的一部小说《恶心》就是写一个纯粹个人主义的人,处在这种一片荒谬的境界中,感到绝对自由而又无所依傍,无家可归,心情永远烦决,由此而会“恶心”。
存在主义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流派,它的各个代表者的观点有不少差异。但是他们都认灾自笛卡尔、洛克以来从认识论出发谈论哲学的观点,必然导致“二元论”,并把人对象化,掩盖了人的真正存在。存在主义者强调本体论的优先地位,要求不把人当作对象。他们并未抛弃认识论问题,而是采用了非理性主义的解决方式。他们认为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是被遗弃的、孤独无援的,人根本不能认识世界,也不能认识自己。在他们看来,人们凭借感性和理性获得的知识是虚幻的,而且人们越是依靠理性和科学,就越会自己受其摆布。相反,为了达到真正的实在,只有依靠非理性的直觉,即通过烦恼、孤寂、绝望街头晨理性的心理意识直接体验自己的存在。他们宣称,在社会生活、科学、哲学和艺术领域中,非理性都将战胜理性,认为我们的时代是非理性的时代。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10-14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又称生存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

核心思想: 一、存在先于本质 二、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
三、自由和选择
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五、人生是荒诞的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又称生存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最先提出的是尼采、索伦·克尔凯郭尔、叔本华、雅斯贝尔斯和马丁·海德格尔可被看作其先驱。尤其在20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法国哲学家萨特和作家阿尔伯特·加缪是其代表人物。
其最著名和最明确的倡议是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l'existence précède l'essence)、“任何事都是可能的”。他的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选择的自由。要评价一个人,要评价他的所作所为,而不是评价他是个什么人物,因为一个人是由他的行动来定义的。存在主义否认神或其它任何预先定义的规则的存在。萨特反对任何人生中“阻力”的因素,因为它们缩小人的自由选择的余地。假如没有这些阻力的话,那么一个人的唯一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他选择哪一条路走。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其根本的特征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它自称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代表人物有M.海德格尔、K.雅斯贝尔斯和J.P.萨特等。
海德格尔于1927年在E.胡塞尔主编的《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鉴》上刊布了其重要著作《存在与时间》,这部书成为存在主义源出于现象学派的象征性著作。海德格尔在该书的开头就引了柏拉图的这段话:“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我们也曾相信懂得它,但是现在我们却茫然失措了。”他说柏拉图当时指出人人都熟悉的“存在”的意思其实并没有人真正懂得。这个问题直到两千年后的今天还没有解决,而他就是要来重新提出并解决这个“在的意义的问题”。海德格尔阐述“在的意义”如下:(1)“在”是任何一个在者在具有任何内宾 时候都必然已经具有的性质。换言之,首先必须“在”,才有“在者”,绝不可能根本不“在”,就会有了“在者”。在海德格尔看来,“在”是比“在者”更根本的问题,而且认为从古至今没有人真正深入“在”的问题,所有的人都是从“在者”入手去提出问题。(2)要解决“在”的问题,必须追溯皮一种在者,这种在者在究竟成什么样还不明确时它的“在”已经明确了。海德格尔指出唯有“我”是这种在者,唯有“我”是在连成什么样都还不清楚的时候它的“在”已经恬镇压洽彰了。因此,海德格尔认为“我”就是“在”,“在”就是“我”。“我”的“在”就是“在世”;一切在者,也就是整个世界,都是“在世”的结果,也就是“我”的“在”的结果。这就是海德格尔提出问题的最关键之处,它成为20世纪以来一切存在主义者共同的根本出发点。
雅斯贝尔斯也受到过胡塞尔的影响,于1913年发表了探讨各种心理学方法的《普通精神病理学》,1919年发表了宣扬存在主义的《世界观的心理学》,1932年发表生要著作《哲学》(3卷本),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存在主义基本思想。
雅斯贝尔斯指出,存在主义所说的“存在”,不是指客观世界的存在,而是指主观精神的存在。存在主义从人的主观精神状态,从情绪、冲动、意志、生活体验、烦恼意识、畏惧感情、悲观情调等等去强调主观精神的第一性。雅斯贝尔斯还指出,这种“存在”是不能用概念把握的,而只能加以体验。他说:“我似乎是一种持久的东西,但关于我本身,我决不能说我是什么。”
雅斯贝尔斯在其《哲学》中详尽地叙述了人们体验的三种存在方式:
1.客体存在。他指出,人们首先是在各种各样的时空客体中把握存在的,对时空客体的研究是各门科学的事情。他怀疑科学知识,否认科学不断深入认识世界的能力,认为科学只能不充分地把握“真正存在的东西”,而不能得到统一的、完整的世界图景,唯有“真正哲学地窥测世界”才能超越各门科学的界限。
2.自我存在。他指出,哲学思维以“阐明实存”为课题,这个课题就是阐明自我,阐明我们的实存。他主张一种反求诸已、不假于外的主观理论,认为我们的存在从来都不是作为客体给予我们的,而只有通过一次飞跃,我们才能脱离感性事物的时空世界,进入“自我存在”这个实存的世界。在他看来,我诚然是我的本质,但我不认识这种本质,只有在盲目行动中,我的本质才移到我这里。由此出发,他把爱、共存、交往、畏惧、孤独、自我神化等,当作进入自我存在、意识到自我的本质的形式。
3、自在存在。他指出,在自我存在的阶段,我既有自身也有环境,或者艰苦卓绝,坚持奋斗,或者精疲力尽,逆来顺受,既有快乐也有痛苦,既有恐惧也有希望,还不能自满自足。为了得到自满自足,他主张从自我存在飞向自在存在,从世界飞向上帝。他断言,只有人在认识时空客体的活动中遭到失败的时候,只有人在实存的自满自足欲望中曹室失败的时候,他才会力求达到超越的本质,而密码就是人们达到自在存在的哲学语言,就是上帝在世界中显现自身的形象。
萨特于1943年发表了第一部哲学专著《存在与虚无》,成为法国存在主义最有影响的著作。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萨特声称是运用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从事情本身入手”。而所谓事情本身,就是现象,再没有其他东西了。这个现象是中性的,它既不是物,也不是心,却既表现为属物的,又表现为属心的。他把“有”划分为“自在的有”与“自为的有”,自在的有就是一片混沌荒谬的“无”;自为的有才是人的存在,人的意识,才是“自我”。世界则是“为我的世界”。这样,萨特把人的存在或纯粹意识安置在这个从自在的有到自为的有的过程中,萨特认为他最好的一部小说《恶心》就是写一个纯粹个人主义的人,处在这种一片荒谬的境界中,感到绝对自由而又无所依傍,无家可归,心情永远烦决,由此而会“恶心”。
存在主义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流派,它的各个代表者的观点有不少差异。但是他们都认灾自笛卡尔、洛克以来从认识论出发谈论哲学的观点,必然导致“二元论”,并把人对象化,掩盖了人的真正存在。存在主义者强调本体论的优先地位,要求不把人当作对象。他们并未抛弃认识论问题,而是采用了非理性主义的解决方式。他们认为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是被遗弃的、孤独无援的,人根本不能认识世界,也不能认识自己。在他们看来,人们凭借感性和理性获得的知识是虚幻的,而且人们越是依靠理性和科学,就越会自己受其摆布。相反,为了达到真正的实在,只有依靠非理性的直觉,即通过烦恼、孤寂、绝望街头晨理性的心理意识直接体验自己的存在。他们宣称,在社会生活、科学、哲学和艺术领域中,非理性都将战胜理性,认为我们的时代是非理性的时代。
编辑本段【产生背景】
存在主义的产生与它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是密不可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资产阶级文明终结的开端。现代时期的到来,人进入了它的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此时,虽然他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他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他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在他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编辑本段【思想渊源】
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等。
克尔凯郭尔(丹麦)
克尔凯郭尔的为人十分矛盾,在他看来,十九世纪的中心事实是,一度存在的基督文明已经不复存在,为此他专门写了《对基督教世界的攻击》来论述这个问题。但是他同时又是一个基督教徒,并且他认为所有的基督教徒都应向他学习!虽然他认为,基督教只关心个人的东西,而没有关注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与他的思想不符。
正因为克尔凯郭尔个人思想的矛盾,使他并不被世人接受,人们往往抓住他的某些缺陷大做文章,却忽略了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克尔凯郭尔主张现代性的主要运动是向群体社会漂移。而这样的高度集体化和外在化的群体社会,同时也意味着个体的死亡。在这里,克尔凯郭尔否定了个体存在的作用,忽视了现实世界存在的意义,不但超前,而且过分极端,导致他很不被人喜欢,常常被别人反驳。
尼采(德国)
尼采喊出了“上帝死了”的口号,提出了绝对意志论,影响了欧洲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他呼吁现在的人类应该走向终结,我们应该创造出“超人”,用以取代人类继续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尼采所“创造”的“超人”是一种将“权力意志”发展到极限,以达到超越人类目的的人。
他说:“生命的最强烈的、最高的意志并不存在于只是要求生存下去的斗争之中,而是存在于斗争的意志之中,存在于强力意志之中。”他为强力意志作了最后的结论,把它作为其他一切心理动机的基础。
但是,尼采同时又认为强力本身就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动力,强力本身就是强力的意志。于是,在他把强力当作更大的强力来追求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跌进权力本身以外的虚空里,由是而产生了虚无主义的问题。正因为此,在虚无中,尼采宣布人的最高价值失去了他们的价值,——“倘若人丧失了前此他赖以生存的锚链,”尼采问道,“他会不会漂移到一个无尽的虚空中去呢?”那么人存在是为了什么?为了虚空吗?当然不是。尼采认为,人存在的唯一价值恰恰就是:强力!
编辑本段【产生发展】
存在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海德格尔,将存在主义发扬光大的是萨特。
海德格尔(德国)
对存在的理解本身就确定了此在的存在——马丁·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是西方存在主义的创始者,他受尼采的影响很深。他说:“只有当我们开始思的时候,我们才能听见尼采的呼号。”
海德格尔认为,全部的西方思想史只关注存在着的事物,而遗忘了存在着的事物的存在。这是哲学研究上的一个很大的突破!但是如何揭示这一点,他借用了其师胡塞尔的现象学作为工具。“现象”这个词在希腊文中表示“自行显现”,故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即意味着让事物自己说明自己的企图。他说:“只有我们不去企图把事物硬塞进我们为其制造的观念的框框中去时,它才能向我们显现自己。”这里是他开始反驳尼采认为知识归根结蒂是权力意志的表现的观点。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我们并不能靠强力、靠征服和压制来认识一个客体,而只能任其自然,以此来使它展示出它自己究竟是什么。
笛卡尔所说意识的存在,即“我思,故我在。”而海德格尔一举撕破了笛卡尔哲学的图画。他说,人的基本特征在于它是世界中的存在。人就在世界之中,因为人完全处于存在之中。他把人看成是一个存在的场或是领域,场的中心并没有所谓的精神实体或者自我实体。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死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对人存在价值的看法。他认为,“我将要死”并不是世界中的一个外在的和公开的事实,而是我自己存在的一种内在可能性。我随时都可能要死,因此死就是我现在的可能性,而且我也肯定会死,无论是死于哪种方式,因此死又是我存在的极端性。它是我各种可能性中最极端、最绝对的一个。承认了死就是承认了人的有限性,因此海德格尔也研究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对于人的有限性的体验,不在于其周界、延伸范围,而在于它存在的核心中。——人都是有限的,因为它的存在充满非存在!海德格尔就是这么矛盾的论述着这个问题。
萨特(法国)
萨特将存在分为两种: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是一个物体同其本身等同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同意识一起扩展,而意识的实质就在于它永远是自身。萨特认为,我们的思想超越自身、超越一切,因此人类的存在永远是自我超越的:我们在存在中永远超越自我。因此,我们无法占有我们的存在,我们的存在永远在我们自身之外,也就是说,存在先于本质。
但是,萨特没有意识到,在它的理论体系中,有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却恰恰没有存在!自为和自在若没有一个已存在的空间任其施展,它们又怎么存在呢?
编辑本段【哲学主张】
一、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先于本质”为萨特所提出,代表了存在主义的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同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的形而上学一般给“本质”赋予了普遍的、抽象的以及形式的特征,而且一般认为在时间上来说,本质先于存在。
存在主义认为,本质先于存在不是一种绝对的、普遍的规定,它只适用于物,而不适用于人。人的存在先于他的本质,其意义就是说他必须先存在,然后才创造他自己。但是存在并不创造他,他是在存在的过程中创造他自己的。萨特说过,“说存在先于本质,这里是指什么呢?他的意思是:首先是人存在、出现、登场,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按照存在主义者的看法,如果人是不能下定义的,那是因为在最初他什么也不是,只是到后来他才是某种样子的人,而且是他本人把自己造成了他所要造成的那样的人……人不仅是他想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而且也是当他冲入存在以后,决心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人,除了他把自己所造成的那个样子以外,什么也不是。”可见,人的本质是人自己通过自己的选择而创造的,不是给定的。萨特的这一段话也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存在主义之“存在”的涵义。
关于存在主义的基本概念“存在”:
1.指的是人的存在,而不是物的存在。“物”只能“有”,而不能“存在”。
2.不是指一般的人、人类的存在,而是指具体的、个别的人的存在。
3.不是指具体的有形的某个人的具体存在,而是指孤独个人同自身的关系,他的自我感。
4.不是指个人对自身的理性认识,而是指孤独个人的非理性的情绪体验。
二、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

存在主义认为,包括人的存在在内的所有的存在都是偶然的,是偶然发生的事物。但这并不是说,物质的宇宙杂乱无序,毫无规律、法则可言,也不是说科学对物质世界研究所发现的规律完全虚幻,不可信赖。只是说,无论对于人还是物质的宇宙来说,都没有任何先定的东西。
所谓偶然,是指物质世界的存在是没有理由的,也不是根据某种绝对的观念、思想或精神演绎出来预先具有一定意义的。
既然所有的存在都不是决定的,而是偶然的,所以,存在是不确定的。由此可以推知,从根本上讲,存在是荒诞的。
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事先决定事物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同样,我们也没有理由事先决定人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
关于荒诞这个问题的解决,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提出的途径是宗教信仰,而无神论的存在主义者则认为应该行动起来为自己争得生命的意义,创造自己的价值。
三、自由和选择

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对于人来说,人首先存在着,然后通过自己的选择去决定自己的本质。所以,人有绝对的自由,的存在同人的选择以及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是分不开的。
萨特认为,人的自由是绝对的,因为人生活在一个孤立无援的世界上,人是被“抛”到世界上来的,上帝、科学、理性、道德等对人都不相干,也就是说,它们都不能告诉我们生活的真理、生活的方式,同时,它们对人也没有任何的控制和约束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人有绝对的自由。
存在主义认识到,人的自由表现在选择和行动两个方面。只有通过自己所选择的行动,人才能认识到自由,因为人的本质是由自己所选择的行动来决定的。
存在主义认为,个人的自由首先表现在他认识到由于受传统文化和习俗的束缚而缺乏自由,因此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认识选择的重要性,并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行动和承担生活的责任。
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存在主义者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不同的存在主义者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他们都认为,我可以理解他人,他人也可以理解我,分歧在于:我将他人或他人将我当作物还是当作有主观性的人。
在人与人的关系这一点上,海德格尔、萨特基本上属于一个类型,即他们认为,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对立的,实际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人与物的关系。而以布贝尔和马塞尔为代表的另一派主张则与之相反。
海德格尔认为,一个人在世界上必须同其他人打交道,他和其他人的关系是“麻烦”和“烦恼”。同其他的人相处,必将产生无限的烦恼,他或者与其他人合谋,或者赞成他人,或者反对他人。
萨特认为,“他人就是地狱”。在萨特看来,他人乃是一个存在的客体,这种客体不同于物,他不但存在着,而且还对我构成了威胁,因为他是自由的物体。在他的“目光下”,他可能把我变成物。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要从他人的目光或他人的地狱中解脱出来,只能有两种途径:或者心甘情愿地做别人的物,或者使他人做自己的物,去操纵他人。
布贝尔认为,人与外部世界有两种性质不同的关系。一种是客观的关系,其特征是“我与它”。另一类看待他人的“我与你”的关系。如果将人与人之间的“我与你”的关系当作人与物之间的“我与它”的关系来对待,那么人性就将毁灭。
在“我与它”的关系中,个人以纯粹客观的方式看待外部的东西,把它看作是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加以利用和操纵的物。
在“我与你”关系中,每一个人都具有他自己的内在的意义世界,“我与你”关系的特点是发自两个人内心的友谊。我和你两个人都是主体,我们互相同情、互相信任、互相理解。而一系列的“我与你”的关系就构成了人与上帝的关系。
马塞尔认为,人不仅可以和自己交流,而且可以和他人交流,而使自己和他人联系起来的是同情和爱。人与人的交流是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只有与他人交流时,他才会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孤独的,从而看到希望。
五、人生是荒诞的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荒诞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人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但他面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编辑本段【代表作品】
《存在与虚无》(作者:让·保罗·萨特)
内容简介:
1943年《存在与虚无》一书的出版则宣告了作为哲学家的萨特的诞生,他开始运用自己独立的思想观点和哲学词语述说对世界的理解:人即自为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他永远处在变化中,而且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实现的。正是由于它具有时间性,“自为的存在”就不像“自在的存在”那样是一种“是其所是”的存在,而是一种总是显示为“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 面貌的存在,人是什么只是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并未存在,现在是一个联系着过去和将来的否定,实际上是一个虚无。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人必须自由地为自己做出一系列选择,正是在自由选择的过程中,人赋予对象以意义,但人必须对自己的所有选择承担全部责任。
本书的前三部分是要解决现象学本体论的基本观点问题:萨特确定了存在的范畴,确定了自为的存在的结构与特性及其存在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后面两部分主要探讨自为的存在与其他的自为的存在、与自在即与处境的具体关系,从而论证了人的自由,并且最终以现象学的“存在精神分析”的方法描述了自由的伦理意义,这也是“现象学本体论”的落脚点。
他们倡导所谓“英雄的”悲观主义,宣称学习哲学就是“死亡哲学”是对死亡的研究。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910.html?tp=0_11

第3个回答  2019-11-13
第4个回答  2008-10-14
自由选择 他人就是地狱 我曾经痴迷于存在主义哲学 现在走出来了 ,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决定了那代人的思想 。

什么是存在主义 ?
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体系,其源头在于认识到个人在世界中的存在。这一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于关注个体体验,而非群体共识或普遍知识。它从第一人称视角出发,探索“我”的存在意义。在存在主义中,个人存在被视为一切知识和事实的基础。它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经历和感受,这些体...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又称生存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最先提出的是尼采、索伦·克尔凯郭尔、叔本华、雅斯贝尔斯和马丁·海德格尔可被看作其先驱。尤其在20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法国哲学家萨特和作家阿尔伯特·加缪是其代表人物。其最著名和最明确的倡议是...

什么是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是一种着重于人类存在本质的哲学理论。它的出发点是人类存在于这个世界的现实。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共性构成了知识的基础和事实的本质。存在主义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聚焦于人类的经历。这种哲学体系关注个体在世界中的独特性和主观性。它强调个人的自由意志和选择,认为人必须为自己的生活和行动...

什么是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并非单一思想流派,而是受丹麦哲学家瑟伦•克尔恺郭尔影响的一系列哲学体系。克尔悟郭尔认为真理是主观的,而非客观。他反驳黑格尔的哲学观点,即哲学是科学,认为哲学是客观且确定的。克尔悟郭尔坚持认为,人必须在自己的知识基础上做出选择,他常使用笔名,鼓励读者自己决定对错,而非接受他...

什么是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并把它们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

如何理解哲学中的“存在主义”?
1. 个体存在先于本质:存在主义者认为,人首先存在于世界中,然后通过自己的行动和选择来定义自己的本质。这与传统的实质主义相反,后者认为个体的本质是先验的、固定的。2. 自由意志:存在主义强调人有自由意志,个体能够自由地做出选择,并且这些选择定义了个体的生活和价值。3. 个人责任:由于个体拥有...

存在即意义是什么主义
存在主义。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即人在存在之前并没有固定的目的或意义。每个人都要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来赋予生命以意义。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责任。人被认为是自由的存在,有能力自主选择和决定自己的行为。这种自由也带来了责任的重负。个体必须承担自己的行为后果,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存在主义是什么意思?
1. 存在先于本质: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是首要的,他们的本质或定义是随后通过自由选择和行动塑造的。2. 存在的无意义:这一流派认为生活本身并没有预设的意义或目的,人们必须自己为生活赋予意义。3. 自由与责任:存在主义者强调,人类拥有自由意志,并且必须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承担责任。4. 孤独与...

什么是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和思想体系,强调个人的存在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是首先和最基本的,而非事先确定的本质或目的。它关注个体的存在和体验,强调人的自由选择和责任。存在主义的核心观点包括:存在优先: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不是预先定义好的实体,而是通过自己的存在...

什么是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的一些核心观点和概念包括:1. 存在优先于本质:存在主义强调人类的存在(存在)优先于其固有的本质或定义。它认为人类被自由地创造自己的本质和意义。2. 存在的无意义:存在主义认为,存在本身是没有固定的意义或目标的。人类在生活中面临着无意义的现实和存在的不确定性。3. 自由和责任:存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