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无无名亦无无名尽 无名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无名”是错别字,应该是“无明”,意思是不明白,在《心经》中或佛经中的意思是对世界(本质)不明白、看不清(因为你看见的多是虚妄的,不是本质)。
《心经》原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这句话专指度缘觉。
缘觉是从十二因缘悟道,这段文字就是说的破缘觉所执着的十二因缘法。
十二因缘法属于五蕴总法范围,五蕴既空,十二因缘法也根本不能着实。佛在世的时候,为缘觉圣人开示了十二因缘法,缘觉圣人看见花开花落,就悟道了。因为花不常好、月不常圆、人不长寿,都短暂得很,所以瞬间幻灭不可得,这既是十二因缘中的“无明”。
十二因缘法都是真空所显,不能执为实有。若执为实有,就是法执,就不能了变易生死,就不能成佛。不能住一切相,一切皆不可得。
所以,应该荡涤执着,才能彻悟,方能证佛果。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0-13
原文是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无明是佛法中一个重要的名词

为烦恼之别称。不如实知见之意;即暗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认识。为十二因缘之一。又作无明支。俱舍宗、唯识宗立无明为心所(心之作用)之一,即称作痴(梵moha )。
就十二缘起中无明支解之,无明为一切烦恼之根本。阿含经谓,无明乃对于佛教真理(四谛)之错误认知,即无智;且其与渴爱具有表里之关系。说一切有部以‘三世两重’之因果来解说十二缘起,谓其中之无明系指过去烦恼位之五蕴,由于该位诸烦恼中,以无明之作用最强,故总称宿世烦恼为无明。唯识宗则以‘二世一重’之因果加以解释,谓无明与行能牵引识等五果之种子,故为‘能引支’;其中,与第六意识相应之‘痴’,能起善恶之业,称为无明。
有部与唯识宗又将无明分为相应无明与不共无明二种。相应无明,系与贪等根本烦恼相应共起;不共无明,则无与之相应而起者,以其独自生起,故又作独头无明。且成唯识论卷五将不共无明更分为恒行不共无明与独行不共无明。恒行不共无明,系与第七末那识相应之无明,即与贪等根本烦恼相应而起,此无明无始以来恒行,障碍真义智,故称恒行;又自一切凡夫心常无间之观点言,乃与相应于第六意识之无明有异,故称为不共。独行不共无明,系与第六意识相应之无明,以其与其他根本烦恼不相应,单独而起,故亦称不共。此独行不共无明复依其与随烦恼俱起与否,更细分主独行无明与非主独行无明。
唯识宗又区分无明为种子与现行,其中,常随众生,隐眠在第八阿赖耶识中之无明种子,称为随眠无明;对此,无明之现行,缠缚众生,系着生死(迷之世界),称为缠无明。又缠无明有相应与不共,即为随眠、缠、相应与不共等四种,称为四种无明、四无明。此外,无明复可分为根本与枝末、共与不共、相应与不相应、迷理与迷事、独头与俱行、覆业与发业、种子子时、行业果、惑等十五种无明。
据胜鬘经之说,与见惑及三界之修惑(贪等)相应之相应无明,称为四住地之惑。所谓四住地即: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其中,见一处住地指见惑,后三住地则指三界之修惑。又独行不共之无明为无始无明住地之惑(若合以上四住地之惑,则称五住地之惑),此无明住地为一切烦恼之根本,唯如来之菩提智得以断之。
据大乘起信论之说,无明为不觉,此不觉分为根本无明与枝末无明二种。根本无明,又作根本不觉、无始无明、元品无明,忽然念起无明或元初之一念。即不了达真如平等之理,故忽然起动差别对立之念的元初,即为诸烦恼之元始、迷妄之最初,皆非由其他烦恼所生者,故谓‘忽然’。以其极微细,故难以区别心王与心所之状态。故根本无明即最细微之动心,而诸种惑、业、苦等皆以此一念起动之心为根本,故称根本无明。此即无始无明住地之惑。枝末无明,又作枝末不觉,即依根本无明而起之枝末的染污心,有三细六粗之惑业。
据天台宗之说,依空、假、中三观可断除见思、尘沙、无明三惑。此中,无明即迷于非有非空之理,而为障碍中道之惑。亦即中观所断之对象。关于断除无明者,在天台所判‘化法四教’之别教,于十回向伏无明,在初地以上至妙觉等十二阶位,断尽十二品无明。此际,十回向中,最后之第十回向断除最初之无明,进入初地;此最初之无明复分三品来断,故称三品之无明。在圆教,则于初住以上至妙觉等四十二阶位断尽四十二品无明,此际,第五十一阶位(等觉)之最后心即显妙觉智,由此能断除最后之无明(称为元品无明、无始无明、最后品无明)。然以上为过去之说,实则圆教不立三观之次第,而主张持一心作观,三惑同体,同时可断。〔长阿含卷一大本经、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三、卷二十五、卷三十八、大智度论卷四十三、成实论卷九、成唯识论卷八、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八、卷五十六、卷五十八、卷六十四、十地经论卷八、俱舍论卷九、卷十九、摩诃止观卷六上、胜鬘经宝窟卷中末〕
第2个回答  2008-10-13
若依此色身、此意识心;无明烦恼无时不在;若依真心,除此“本来自在清净”之真心,无明烦恼仍是虚妄。
其次,依此真心;烦恼不可染,如能染者,不说“不垢”,而此真心,又名“阿赖耶识”,能集藏无始劫以来一切善不善业种,故名“不净”。虽含藏业种,本身之体性却与诸佛无二无别,故而“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故知,依如上义;无明烦恼无可染此“真我”。既无无明,云何无明可“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8-10-13
甘肃的 ^_^

心经\/无无名亦无无名尽 无名是什么意思?
“无名”是错别字,应该是“无明”,意思是不明白,在《心经》中或佛经中的意思是对世界(本质)不明白、看不清(因为你看见的多是虚妄的,不是本质)。《心经》原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句话专指度缘觉。缘觉是从十二因缘悟道,这段文字就是说的破缘觉所执着的十...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是什么意思?而且心经中讲到万物皆是空,那人...
1.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这句话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意义在于指出无明并非一个实有的开始,也没有一个实有的结束。无明是指对事物真相的迷惑和无知,它是众生流转轮回的根源。经文中的这句话意味着无明本身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实体,它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因为一切法无自性,一切...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是什么意思
1. 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句话表达了如果没有无明(烦恼)的话,也就不会有无明尽(烦恼的尽处)。2. 一切困扰身心知见,以及周遭世界,都是因无明依如来藏幻化而成。"无无明"是指断除无明,连同产生无明的根源一同消除。3. 知道我们的世界是因无明而生,却未必能够理解现世之中纷繁复杂...

心经\/无无名亦无无名尽 无名尽是什么意思?
无明是迷惑,有错误思想见解,才有错误的行为。行即造业,造业必受报,受报必来投胎,投胎即是十二因缘第三个识,识俗称灵魂。他来投胎,真正因缘是无明与行,父母属增上缘,投胎要找有缘的父母,子女与父母之因缘不出四类,报恩、报仇、讨债、还债,有这种恩怨债务才生在一家。投胎之后在一两星期...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意思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意思是如果没有烦恼的话,自然就没有烦恼来扰乱自我。一切身心知见,及周匝世界,都是因无明而依如来藏幻化而成,所谓“无无明”是指断无明而除却一切产生的根源。知道我们的世界是因无明而生,却未必能够理解现世之中纷繁复杂的关系。出自《般若菠萝蜜多心经》,这个是佛家的一...

什么叫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是心经中的一句。心经,佛教经典,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唐玄奘译,知仁笔受,共一卷,是般若经类的精要之作。由于经文短小精粹,便于持诵,此经在中国内地和西藏均甚流行。近代又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现存异译本6种:唐法月译《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是什么意思
你字打错了,应该是“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单从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当我们的心完全彻底地清净寂灭下来过後,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原来认为的什麽无明不无明是不存在的,也根本就不存在原来有无明而现在没有了。因为“无明”与“无明尽”乃是思维意识里的东西,是世间法。我们的心性是思维意识完全寂灭下来才能...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意思是什么?
无明”为烦恼之别称。不如实知见之意;即暗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认识。以这个“十二因缘”来说,对这个世间的真实相不了解,就叫做“无明”。由无明引发的贪嗔痴覆盖了我们的真实...

心经中“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明是什么意思?
“无明”为烦恼之别称。不如实知见之意;即暗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认识。为十二因缘之一。又作无明支。俱舍宗、唯识宗立无明为心所(心之作用)之一,即称作痴(梵moha )。

心经中“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明是什么意思?
“无明”为烦恼之别称。不如实知见之意;即暗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认识。为十二因缘之一。又作无明支。俱舍宗、唯识宗立无明为心所(心之作用)之一,即称作痴(梵moha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