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顾茅庐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从前,襄阳有个叫诸葛亮的奇才,遇到问题时他总能想到一般人想不出来的办法。刘备听说了诸葛亮的大名,想要得到他的辅佐。但刘备身边的人却说诸葛亮是个大有才能的人,不能这样随意就把他叫来。他们建议刘备亲自拜访,请诸葛亮出山。
刘备第一次拜访时,诸葛亮的门童推说先生出门访客,于是无奈离去。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又一次来到南阳卧龙岗。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午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才被邀请进入诸葛亮的屋子。
诸葛亮最终被刘备的品德折服,决心出山帮助刘备建功立业。
2、于令仪诲人
出处:宋·王辟之《于令仪诲人》
战国时有个叫于令仪的商人,他为人忠厚老实,从来不得罪人,积攒了不少的家财。是乡里有名的财主。有天晚上,有小偷溜进他家里行窃,被他的几个儿子抓住,发现原来小偷是邻居家的孩子。
于令仪问他为什么偷东西,他说为贫困所迫,于是于令仪给他十贯钱并将他纺了,离开之前还对孩子说晚上带着十贯钱离开会被人追问,让邻居小孩明天白天再来拿。邻居家的孩子感到羞愧,最终变成了善良的人,事情传开之后,大家都称赞于令仪是个好人,教诲了人,让人成为了好人。
3、诸葛亮七擒孟获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刘备死后,诸葛亮不在成都,赵云也身在别处,黄元便趁机谋反,但是被平定了。虽然如此,但是产生了很恶劣的影响,益州郡的豪强雍闿带着孟获一起造反。
于是诸葛亮便出兵南方,将孟获捉住,起初孟获并不以为然,诸葛亮便放了他,就这样捉了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获城将孟获擒拿,并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
4、陈重替债
出处:汉·班固《后汉书·独行列传》
后汉时期有名的义士陈重,是一个非常大度能自我牺牲的人,有一次陈重同宿舍的人回家,误将邻舍人的裤子带走了,裤子的主人怀疑是陈重拿的,陈重没有分辩一声就买了条新裤子送给那人。
传说陈重一生中做了许多这样的事,他的一个同事负债累累,有一天债主前来要债,陈重就不声不响地帮他还清了,而且事后闭口不谈此事。
5、王烈送布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
三国时有个人叫王烈,气度宽宏、学业精深,年轻时就已很有名望。他善于教导,乡里有人偷牛,被牛的主人抓住,偷牛贼请求说:“我甘愿被杀,也不想让王烈知道。”王烈听说后让人去看他,并送给他一匹布。
有人问王烈:“为什么要送布给一个小偷呢?”王烈说啊:“这个偷牛之人害怕我听到他的过失,表示他还有羞耻之心,既然知道羞耻,就能够生出善心,我送给他布,是鼓励他改恶从善啊。”
后来,有位老人把佩剑丢失在路上,一位行人看到后,便守在旁边,到了傍晚,老人回来,找到了丢失的剑,大为惊奇,也把这事跟王烈说了。
王烈让人查问后得知守剑的人就是以前那个偷牛贼。乡里人发生了争执后,想去请王烈裁决,有的才走到半路,或是看到王烈的家,就纷纷退回去,向对方表示让步,而不愿让王烈知道他们有过纠纷。
1、七擒孟获
刘备死后,诸葛亮不在成都,赵云也身在别处,黄元便趁机谋反,但是被平定了。虽然如此,但是产生了很恶劣的影响,益州郡的豪强雍闿带着孟获一起造反。于是诸葛亮便出兵南方,将孟获捉住,起初孟获并不以为然,诸葛亮便放了他,就这样捉了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获城将孟获擒拿,并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
2、曹操断发
曹操虽然生性多疑,野心很大,但在军队中却留下了美名。一次麦熟时节,曹操率领大军去打仗,沿途的老百姓因为害怕士兵,都躲到村外,没有一个敢回家收割小麦的。曹操得知后,立即派人挨家挨户告诉老百姓和各处看守边境的官吏:现在正是麦熟的时候,士兵如有践踏卖田的,立即斩首示众。
曹操的官兵在经过麦田时,都下马用手扶着麦杆,小心地过,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称颂的。可这时,飞起一只鸟惊吓了曹操的马,马一下子踏入麦田,踏坏了一大片麦子。曹操要求治自己践踏麦田的罪行,但因为是主将,听取官员的建议,断发代替罪责,赢得了百姓的信任。
3、负荆请罪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4、张飞义释严颜
刘备入川不利,庞统死于“落凤坡”,于是向孔明告急。孔明先派两路先锋赵云和张飞分别从水旱两路入川。走陆路的张飞被老将严颜阻于巴郡,百般攻打未果,后张飞设计生擒严颜,然张飞并未“泄恨”杀掉严颜,而是“亲解其缚,请于上座”,严颜为张飞大义所感,投降了刘备。于是严颜为前部,所经关口(皆是严颜门生)尽皆开关放行,故畅通无阻,赶在赵云之前与刘备汇合,张飞立首功一件。
5、义士陈重的故事
后汉时期有名的义士陈重,是一个非常大度能自我牺牲的人,有一次陈重同宿舍的人回家,误将邻舍人的裤子带走了,裤子的主人怀疑是陈重拿的,陈重没有分辩一声就买了条新裤子送给那人。传说陈重一生中做了许多这样的事,他的一个同事负债累累,有一天债主前来要债,陈重就不声不响地帮他还清了,而且事后闭口不谈此事。
可见他替人还一条裤子已经不算什么大事。问题在于:你明明没偷,人们却怀疑你偷,这在面子和人格上就说不过去,更何况陈重不但默认了,顶着小偷的帽子不说,还要诚心诚意地破财替人赔偿,是不是太窝囊了呢?其实不是,他暂时牺牲了名誉,破了点钱财,消除了邻居的怨气,换来的是平安和永久的信任,因为误会总有解除的时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诸葛亮“七擒孟获”
曹操断发守军纪
三国时有个人叫王烈,气度宽宏、学业精深,年轻时就已很有名望。他善于教导,乡里有人偷牛,被牛的主人抓住,偷牛贼请求说:“我甘愿被杀,也不想让王烈知道。”王烈听说后让人去看他,并送给他一匹布。有人问王烈:“为什么要送布给一个小偷呢?”王烈说啊:“这个偷牛之人害怕我听到他的过失,表示他还有羞耻之心,既然知道羞耻,就能够生出善心,我送给他布,是鼓励他改恶从善啊。”后来,有位老人把佩剑丢失在路上,一位行人看到后,便守在旁边,到了傍晚,老人回来,找到了丢失的剑,大为惊奇,也把这事跟王烈说了。王烈就让人查问,得知原来守剑的人就是以前那个偷牛贼。乡里人发生了争执后,想去请王烈裁决,有的才走到半路,或是看到王烈的家,就纷纷退回去,向对方表示让步,而不愿让王烈知道他们有过纠纷。
看来,王烈的德行之高,已远远超越了普通人所处自然、功利境界了,达到了道德境界,有这种觉悟,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正其义不谋其利”,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平常人虽能感觉却是超越不了自己内心的功利而做不到。王烈以德服人,众人也是发自内心的敬佩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