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对待岳飞“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为什么会有两种极端情况呢?其中原因,值得深思。绍兴三年(1133),岳飞率军大破李成,稳定了长江荆、襄等地的乱局。赵构闻讯,下诏授予岳飞“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封武昌县开国子”。
制置使相当于节度使,宋承唐制,节度使是镇守地方的最高官职,掌握数州民政与财政大权,是实职。从赵匡胤两次杯酒释兵权后,宋代的节度使之职已经成为荣誉虚衔,而且只是遥领,人则留在朝堂,有事与官家谈天说地,无事回府中歌儿舞女享受人生。“武昌县开国子”这个职务一旦授予,世代相袭,哪怕是后人犯了罪,也可以罪减一等从轻处罚。宋时爵位分五等:公、侯、伯、子、男。岳飞出身农家,成为子爵后,身份地位与从前截然不同。
按宣和四年(1122)岳飞20岁从军计算,这个时候岳飞年龄不会超过32岁。而立之年即官拜节度使之职,一百多年来,除了宋太祖赵匡胤之外,岳飞是第二人。
到了绍兴五年(1135)初,随着岳飞收复州县地的不断增加,岳飞又被擢为武昌郡开国侯,实现了普通官员梦寐以求的“马上封猴”理想。岳飞母亲也被封为国夫人。不久,岳飞消灭了南宋心腹之患杨幺,完全控制了长江上游沿岸的“鄂诸水军”。赵构龙颜大悦,加封岳飞少保、进封鄂国公。这个时候,赵构将岳飞倚为干城,解衣衣之、推食食之。
这个时候的岳飞感君王知遇之恩,一门心思的精忠报国。根本不会想到短短数年后会被扣上谋逆的帽子而遭冤杀。赵构对岳飞动了杀心,是有历史原因的。首先,众所周知宋的建立是赵匡胤陈桥兵变,轻而易举的从孤儿寡妇手中夺取后周政权的。因此,两宋统治者生恐有人步其后尘,崇文抑武的国策就是出于这种未雨绸缪的心理。最初的赵构,心机并没有后来那样深,侥幸登基作了皇帝并没有完全进入角色。很快,他就领教了武夫跋扈的厉害。
第一次深深刺痛赵构内心的,是史称“明受事件”的苗刘兵变。建炎三年(1129),南逃至杭州的赵构喘息略定,苗傅与刘正彦两个将领就发动了兵变。苗傅出身将门,父祖在神宗朝长期经略边疆,立有战功,本人在抵御游寇李成的战斗中表现出色。刘正彦的父亲在靖康年间为国捐躯,算是烈士后裔,不久前招降了游寇丁进,也立有功劳。苗刘二将这次发难,原因是赵构宠信宦官,赏罚不公,二人逼迫赵构禅位给三岁的皇太子赵旉,由隆祐太后垂帘听政。
赵构无奈只得宣告退位,出居显忠寺。在隆祐太后、朱胜非等大臣与张俊、韩世忠等人内外协同努力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粉碎了这次兵变,赵构复辟。这段历史,今人称为“建炎复辟”。此次事件暴露出的残酷事实,对赵构的触动更大。那就是表面上看赵构是南宋皇帝,但真正属于他、只听命于他的军队却没有一支。他必须尽快建立起一支忠心于自己的武装力量,不再只是任人摆布随意左右的“旗帜”。
第二个跳出来打他脸的人不是武夫,而是文臣。赵构在南京(河南商丘)继位为君,最为倚重的大臣是杜充。杜充是哲宗绍圣年间的进士,在南宋初年任汴京留守使,和游寇交过几次手,仰仗手下有岳飞这样的猛人,取得过几次小胜。赵构南撤时,任命其为江淮宣抚使,将抵抗金军南侵的重任交给了他。
众所周知,岳飞是被冤死的,而害死岳飞的帮凶是大奸臣秦桧,主谋自然就是宋高宗赵构,他为什么要杀死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