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什么

如题所述

爱因斯坦: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为社会所支配,人是社会的。/人可以通过自我努力,使自己坚强起来。/做一件合理的事情,生活就有奇异的光彩。

评论:这个回答明确而又质朴,能为我们欣然接受。/这个回答使人自强不息。/爱因斯坦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日月。

雨果:生命是短暂的。评论:非常忧郁,特别暗淡,充满悲观主义色彩。

歌德: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

评论: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一生。

康德:人是借助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评论:康德的回答是他一生从事创造性脑力劳动、辛勤耕耘的总结。

孔子:生无所息。

评论:不妨赋予崭新的含义,写在我们的旗帜上,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新时代的人应该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生无所息。

讨论: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在谈论“人是什么”这一问题时的态度有什么区别?

雨果、加缪两人的观点是忧郁、悲观、消极的。而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等人的观点是积极乐观的。

讨论:作者说这些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这个一致性体现在哪里?

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人活着就要工作,就要创造,就不能停下来。

四、划分全文结构

全文共分为两大部分。

前一部分列举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中心点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

这一部分实质上就是把握现时,后一部分进一步向过去与未来展开,实质上就是向人的心理活动方面展开,可以更好地理解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什么在于把握现时,不断工作。

对前一部分问一个为什么,就可以领会前后的联系:为什么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都认为人生就是不断工作,他们不畏劳苦的动力从何而来?这样一问,就知道后一部分正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作者将人生划分为以往、现时和未来三个部分,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作者对三个组成部分一一展开论述。

学生划分出这三个部分。

思考讨论:

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第一,回忆给人慰藉和快乐;第二,回忆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第三,即使回忆痛苦的往事也是甜美的忧郁,能给人最高的美学享受;第四,回忆又是许多文艺作品创造心理动机之一,是构成文艺作品的一大内容,这样的作品能够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第五,追忆往事可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也是愿望的实现。

对未来的憧憬,即希望、理想和追求,支配着人类的一切活动,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不断的追求,使人感到真正幸福和满足。

对现时的把握,就是要珍惜并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努力工作。把握现时是实现希望的前提和保证。

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对未来的憧憬,三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则不成其为人。回忆固然有其意义,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对未来的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爱因斯坦:人是社会的

雨果:人生是短暂的————共同点:

加谬:人生是辛苦的————忧郁、悲观

歌德:人生辛苦但无怨

康德:人生是不断的创造——共同点:人生=不断的工作、创造

孔子:生无所息

“人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命题,斯芬克斯最为得意的一个谜语是:“在早晨用四只脚走路,当午用两只脚走路,晚间用三只脚走路,在一切生物中这是唯一的用不同数目的脚走路的生物。脚最多的时候,正是速度和力量最小的时候。”俄狄浦斯一字中底,谜底是“人”,因为“在生命的早晨,人是软弱无助的孩子,他用两脚两手爬行;在生命的当午,他成为壮年,用两脚走路;但到了老年,临到生命的迟暮,他需要扶持,因此拄着拐杖,作为第三只脚。”斯芬克斯之谜和写在太阳神阿波罗神殿上的箴言“认识你自己”,表明人类在认识自然的同时,提出了认识人本身的要求。从古至今,对“人是什么?”这个亘古的命题,有许多名家作了精辟的论说。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以其“无意识”理论,对这个命题作了新的解说。

��弗洛伊德早期的三层心理结构理论,侧重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了人的心理,后期的人格三部论侧重从哲学高度剖析了人的心灵,虽然存在差异,但前后期理论都强调本能、冲动和欲望等所充斥的无意识部分。并且,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一种不能为意识所知的特殊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虽然不为人所知,却是一个具有巨大能量的心理系统,它具有非理性、无逻辑的特征,在人的心理和人格形成过程中,无意识起决定性的作用,无意识才是人的心理的本质和真实。[1]

��无意识,是一个黑暗中的王国。心理学家们一致把人的心理比作一个“黑箱”,可以说无意识就是这“黑箱”中最黑暗的深层。弗洛伊德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执着的探索精神,第一个把睿智的眼投向那冥冥的世界,把无意识搬上科学的庄严的案几。为此,他受过讥笑、嘲讽甚至遭到辱骂,经历了一切巨星初升时都难免的冷寞。当然,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其泛性观点,对本能、欲望等作用的片面夸大,忽视社会经济因素对人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局限和偏颇。然而,无意识毕竟是存在的,它是科学之谜,也理应被科学地研究。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对二十世纪人类文化有划时代的意义,尤其是对二十世纪“人”的观念以巨大影响,以至二十世纪的学者们,在解说“人”时,很少有不提到弗洛伊德及其无意识理论。笔者在此对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以及对二十世纪“人”学的贡献分三个方面予以论述。

揭示时代特征�更新理性“人”的观念

��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是探讨、阐述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的,它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弗洛伊德生活和成长的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是资本主义堡垒之一。十九世纪末,正是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它固有的矛盾更加复杂尖锐,出现了许多病态的社会现象。当时的维也纳,维多利亚女王时代陈腐的伪善道德和华而不实的文风占统治地位,在“性”领域则受到封建的伦理道德、专制制度和天主教清规戒律三重压抑,使人们的精神状态出现种种反常现象,引起人们对精神内部的机制、结构研究的高度重视。加之,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突破性成就,也暴露出过去对人的本质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促使人们不能不进一步深入到人的精神生活的内部领域,探求和说明人的精神活动的深层奥秘。再者,这一时期的许多思想家有一个共同之处——对资产阶级文化的批判性倾向十分明显,弗洛伊德也自觉地加入了文化危机理论家的行列。实质上,弗洛伊德无意识学说,是企图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病态现象的迫切社会需要的产物。正如尼尔所指出的那样:“维多利亚式中间的奥地利——犹太文化不仅形成了弗洛伊德病人的人格,而且也形成了弗洛伊德本人”。[2]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林说得更妙:“如果弗洛伊德窒死于摇篮之中,时代将产生出另一个弗洛伊德”。[3]时代造就了弗洛伊德,其学说必然会反映出时代的一些特点。

��由于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阶级矛盾和斗争日益尖锐。尤其是人类一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就一直生活在战争的乌云笼罩之下。本世纪上半叶不到三十年的时间,相继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使人类遭受了从未有过的浩劫——数千万生灵死于战火之中,亿万人流离失所,世代创造、累积起来的财富化为灰烬。而自1945年大战结束至今,全球所进行的地区性、局部性的小规模战争,则更是不计其数。再加之,人口迅速膨胀,对大自然的无节制的掠夺和践踏,造成全球性生态环境的恶化……可以说,现代人所处的时代则是一个多灾多难而又大起大落的时代,是一个痛苦失望而又充满希望和建树的时代,是一个毁灭而又创造的时代……处于这样一个时代的现代西方人,他们的现代意识明显地表现为异化感、荒诞感、孤独失落感,心理机制则呈现出燥裂的、忧郁的、怀疑一切的特征。现代西方人越来越感到,在向外在大自然索取自由的过程中,是付出了牺牲自我内在自由的高昂代价的,于是,现代西方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对立与冲突十分明显而突出。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又必然要在现代人的人格、本质等方面反映出来。于是,时代和社会决定了二十世纪“人”的存在和本质有了新的特征和内涵。弗活伊德以其无意识学说,探索、揭示、解说人的精神生活内部的冲突矛盾,正是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现代“人”的一些本质特征。

��弗洛伊德把所有成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看成是由无意识、前意识、有意识,或者说本我、自我、超我,这样三个小我构成的,其中无意识、本我是人格中最深层次的我,它以非理性冲动为特征,是人的心理过程和精神生活的主要部分之一。

��但是,文艺复兴以来,科学的发现,曾使近代人坚定不移地认为宇宙是按照一些简洁的公式、定理来运转的,因此,理所当然的,人的生活包括内心生活,都应当遵循某种理性的秩序,就犹如地球必然绕太阳运转一样。加之,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高扬“人”的旗帜,以人性、人权、人智对抗神性、神权、神智。人文主义思想体系同自然科学相结合,筑起了理性的审判台。维护着从自然到社会进而至人的内心生活的秩序。自此以后,一切都提高到“理性”的高度来审视,“人”则被看成理性的动物。而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研究和说明人的本能、欲望、情感等无意识因素,以及它在人的认识和行动中的巨大作用,进而提出非理性的无意识精神生活对人具有支配力量的学说。这对自文艺复兴以来一直流行的“人”是理性为主的动物或纯粹理性的动物这一观点,既是一个强有力的冲击,同时从理论上揭示了现时代“人”的一些特征从而更新了理性“人”这种观念。

��考茨基曾说:“人也并不是仅仅进行有意识的行动的动物。即使在今天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的时代,有伟大的科学发现,我们的行为仍然经常有很大一部分,甚至绝大部分出自于无意识的本能、欲和习性的”。[4]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正是揭示了这些非理性精神生活,让我们看到“人”并非是纯粹理性的动物。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赫根汉所说:“使人的自尊受到第三次打击的正是弗洛伊德,他论证了人的行为主要是由本能和无意识机制的激发。换句话说,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决不是有理性的动物。无论人们是否同意弗洛伊德的理论,但很清楚,他的观点已完全改变了我们看待人类本性的方法。”[5]

丰富了“人”的内涵��支持了马克思主义“人”学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存在、本质等作了辩证的、科学的阐说。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这就是说,人的本质并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抽象的东西,作为现实的人,其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生产实践中,必须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结成一定的政治的、思想的、经济的等等关系。同时,马克思主义的“人”学,也承认人的自然属性。“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7]还论述说,“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他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8]

��由此观之,马克思主义“人”学,既肯定人的社会属性,但是,也并不笼统地反对人的自然属性,他们认为“吃、喝、性行为等等”,“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然而,我们也发现,马克思主义的“人”学,对人的理性尤其是社会属性部分的阐述,系统、深刻而精辟。相比之下,对人的自然属性部分的论述,则远不及社会属性,尤其是对人的非理性的精神生活因素,更是重视不够。诚如奥兹本在《弗洛伊德和马克思》一书中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的“人”学,“对于形成主观的原动力的心理过程,所知道的还很不充分,也不曾加以适当的注重。……却是由于时代背景和客观环境的限制”。[9]虽然是“时代背景和客观环境”造成阐述“还很不充分”,但恰好说明,马克思主义“人”学,对自然属性部分的论述确实远不及对社会属性部分论述得“充分”。

��马克思主义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丰富的。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今天看来固然有夸大和抽象之不足,然而,它却是最早深入而系统地进行科学探求、说明人的自然属性及其根源的,它深刻地揭示了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层面——非理性、无逻辑的无意识领域。弗洛伊德对人的性本能、欲望、冲动等无意识因素的大胆分析和说明,既更新了过去流行的“理性人”的观念,从而丰富了“人”的内涵,而且,从新的角度以新的内容,支持了马克思主义“人”学,尤其是支持于马克思主义“人”学对自然属性的肯定。

��恩格斯曾说过:“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10]马克思、恩格斯都肯定人的自然属性,限于时代、环境因而论述得“不充分”。而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专门研讨人的非理性和自然因素,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支持,是显而易见的。

推动了二十世纪对“人”自身的研讨和认识

��弗洛伊德虽然不是发现无意识的第一位历史人物,但是,弗洛伊德研究无意识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其无意识理论是人类在认识自己、认识自身过程中的重要成果,既使我们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和理解跨进了一大步,同时又推动了二十世纪对“人”自身的研究和认识,出现了许多有影响的“人”学名家名著。

��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哲学家埃里希·弗洛姆在《对自由的恐惧》一书中,为了解说他所理解的“自由的含义”,对人性结构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弗洛姆认为人性的结构可以分成两个方面,即“外在的组成部分”和“内在的组成部分”。所谓外在的组成部分,是指人的如下一些特征:“爱、破坏性、虐待狂、顺从倾向、权力欲、超然性、自我扩张欲、吝啬、感性享受以及对淫荡的恐惧”[11]等等,这些个性特征是人在适应社会环境过程中的产物,它们的特点是“显示出巨大的弹性和可塑性”[12]。而所谓内在的组成部分,是指“人必须吃、喝、睡、针对人对人去保护自己等等”[13],这些特性是“植根于人生结构的需要”[14],与人的生存直接相关,它们若是得不到满足,一旦超过限度,人就无法承受,这些特性可以用“自我保存的需要”来概括。弗洛姆对“人”的解说,可以说直接受了弗洛伊德的影响。因为,弗洛姆认为,弗洛伊德把人的本能、性欲说成是人性的根本动力,忽视了社会经济对人的影响,于是他自己对弗洛伊德予以反驳,强调社会经济因素对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的意义。

��在心理学界,常把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学派称为“第一思潮”。把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称为“第二思潮”,把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称为“第三思潮”。马斯洛人本主义实际上就是在继承、借鉴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和华生行为主义基础上创立的,马斯洛在对人性进行论说时,提出“基本需要”是人性发展的内在动力。[15]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16],认为这些“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可以说,如果没有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和华生行为主义,也就不会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了。

��过去,我们对人的“意识”多停留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上,重在强调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瑞士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原理》[17]中,“强调认识的建构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的,重点探讨了人的认识、人的意识之所以能够发生的生理机制问题。这与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有着某种内在联系。

��二十世纪对“人”进行探讨和论说的名家名著,都几乎无一例外是“踩”在弗洛伊德的肩上的,弗洛伊德无意识学说对二十世纪对“人”自身研讨的推动作用,波林作了形象而中肯的说明:“谁想在今后三个世纪内写出一部心理学史,而不提弗洛伊德的姓名,那就不可能自诩是一部心理学通史”[18]。

��总之,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是本世纪以来西方最有国际影响的学说,它既有不足和偏颇之处,亦有应予肯定的内容,我们在此分析、评说其贡献,只是想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接受有益于人类精神文明和文化进步的因素。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推动了人们对自身的认识,对二十世纪“人”的观念,作出了丰富、发展甚至更新的贡献,使“人”的观念有了新的内含。“人”——是社会性和生物性、理性和非理性、意识和无意识的辩证统一,这种观念到今天已经普遍为人所首肯,而且,现时代的人们,既重视社会关系网中的人,同时也不再忽视人的非理性的无意识精神生活,注重自然属性了。这种新观念的普遍确立,新方法的广泛使用,与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所起的拓荒意义是分不开的。

��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不仅对“人是什么?”作出了新的解说,具有不可抹灭的贡献,而且因此而给西方人的思维开辟了一个新的精神领域,继而对二十世纪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意识流小说的形成及意识流方法的大量运用,二十世纪文学“内倾化”特点的形成,文学评论中精神分析法的盛行……。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1-29
我的回答:人是一种叫人的生物

超级回答:人是什么
——人生观问题断想
宋惠昌
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取决于人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正因为如此,社会的进步、历史的转折,总是伴随着人们对人生意义的省思。人类文明愈发展,人们对自我人生价值的思考便愈强烈和自觉。由此,人生观问题便凸显于人类文明的视野之中。 宋惠昌

人是什么?在一般人看来,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因为我们都是“人”!但是对思想家来说,“人是什么?”这又是一个极其深奥的难题,这正如中国古书上说的一句话:知人则哲,惟帝其难。为什么对人本身的认识这样难呢?因为,要真正搞清楚什么是“人”这个问题,必须对人性、人的本质问题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但是,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所以,自古至今,智者哲人们写下了论人、论人性、论人的本质问题的无数篇章,然而,直到今天仍然莫衷一是。

中国古代儒家、法家、道家等各派学者们,对于人性善恶的问题,曾经进行过长期的争论。他们有的认为人性本善,有的认为人性本恶,有的认为人性是善恶混,有的则认为人性无所谓善恶,人的善恶都是后天所为,等等。学者们对人性问题的看法,各置一端,也各能自圆其说。因为,如果我们认真分析他们的不同观点,就可以看到,这些学者的确是从各自角度对人性问题的实质,阐述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各有其理论上的深刻性。所以,在我看来,关于人性的这些争论,对于研究人生观问题,就是在今天也仍然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古代西方的学者们,对于人、人性、人的本质等问题,也同样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人就是善的认识者和创造者;诡辩学派认为,人是文化的中心,是文化的创造者;哲学家普罗塔哥拉的一句名言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总之,在古代西方学者那里,人是具有崇高地位的。但是,在漫长的欧洲中世纪黑夜里,人被淹没在神的阴影之下了,神性代替了人性,人成为神的奴仆。从14世纪开始的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拨开了中世纪迷雾之后,重新发现了“人”———从封建神学专制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的“个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启蒙思想家们,指出人是世界的中心,人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这就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性内容。于是,欧洲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思潮由此而兴起。在一定意义上应当承认,资产阶级正是在这面旗帜下创造了一个新的文明时代。这可以说是资产阶级革命人生观的精彩历史篇章。

当然,西方思想家对人、人性、人的本质的研究,并不是仅此而已,他们也深入探索了人本身的极端复杂性。值得重视的是,他们对人性、人的本质的两重性,进行过相当深刻的分析。比如,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所以,“他要么是一位超人,要么是一个鄙夫”,或者,“要么只是禽兽,要么是个神”。应当说,在当时的历史时代,亚里士多德对人性的这个理解,是相当深刻的。我们发现,后来有些肤浅学者对这样的深刻思想,进行了带有偏见的重复,即他们唱的心爱的歌:“人是什么?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不过,就其看到了人性、人的本质的复杂性、两重性这一点来说,仍然是很有价值的。后来的一些西方思想家,对人性的这种复杂性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各种各样的阐述,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人性、人的本质的认识,陷入了一种片面性。比如,有的人认为,人天生就是贪婪的,所以,与其说人人都是善良的,不如说人人都是恶棍。这个观点,自然是有片面性的,但是,它与中国古代关于人性本恶的思想一样,比人性本善的思想,是更加有价值的。

尽管西方思想家关于人性、人的本质的思想,是有价值的,但是,他们的观点,是以一种抽象的人性论为理论基础的,是以个人为出发点的。所以,就形成了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人生观。这样,他们的人生观就越来越暴露出了其理论上局限性,因而在理论上已经很难有什么新的进展了。我们已经看到,这个历史任务是由马克思主义接替下来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关于人性、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开创了科学的人生观研究的新视野。

在批评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的抽象性、直观性缺点时,马克思深刻地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看出,马克思的这个概括,其理论视角不再仅仅是个人,而是在社会的高度上来揭示人的本质。所以,马克思就由此而克服了对人的本质问题观点的抽象性、片面性,使我们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看法会更加科学了。而关于人的本质的这种科学思想,恰恰是科学的人生观的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人是社会有机体的一分子,既不是孤立的个体也不是抽象的类。所以,人是什么?人是现实的社会关系的产物,人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这就是说,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中,人的本质是不同的,因此也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社会前进了,时代发展了,人是必然要变化的。我们不必说得远了,就从我国的计划经济时代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随着社会关系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人的思想,人的精神面貌,人的欲望和需要,人的生活方式,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已经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啊!而且必将继续发生更深刻的变化。难道这些变化,会不反映在人性上、人的本质上吗?很显然,随着这样深刻的社会历史变化,人本身的这些明显变化,人们的人生观也是必然要发生相应的变化的。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及其成果的运用,比如对人体基因奥秘的揭示,人类对人本身的认识,又大大地向前进展了。很显然,这使我们对人的本性的揭示也更深刻了。事实证明,对人的自然本性认识的深化,对人的社会本性的认识也必然相应地更加深化。我们应当有信心地预言,在未来的高科技发展时代,与社会关系的相应发展,人们的人生观水平将会提到更高的层次上去。所以,人们的人生观,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科学的昌明,而不断进步着。这是个不可逆转的历史大趋势。我们可以发现人生观进步的一个辩证过程:每个人都应当通过对社会的人的认识,反过来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历史实践已经告诉我们,没有对自己的正确认识,科学的人生观是无法形成的;但是,经验又告诉我们,认识自己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所以,在这里,我想请读者再认真体味一下苏格拉底那句有名的格言:“认识你自己吧。”
第2个回答  2008-11-29
人,或人类,这个名词可以从生物、精神与文化各个层面来定义,或者是这些层面定义的结合。生物学上,人被分类为真核总界 动物界 后生动物亚界 后口动物总门 脊索动物门 脊椎动物亚门 羊膜总纲 哺乳纲 真兽亚纲 灵长目 类人猿亚目 狭鼻猴次目 人猿超科 人科 人亚科 人属 智人种,(但此后者多数不为学界一致认可),也称高等动物,拥有高度发达的大脑。精神层面上,人被描述为能够使用各种灵魂的概念,在宗教中这些灵魂被认为与神圣的力量或存在有关;而在神话学中,人的灵魂也会被拿来与其他的人型动物作对照。文化人类学上,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尤其是他们能够建立团体与机构来达到互相支持与协助的目的。
生物学上人的学名为“智人”(拉丁文homo为“人”,sapiens即“聪明的”),与黑猩猩、大猩猩、猩猩、长臂猿、合趾猿同属人科的灵长目动物。人类与其它灵长目动物的不同在于人类直立的身体、高度发展的大脑,以及由高度发展的大脑而来的推理与语言能力。由于人和猿血缘相近,动物学家D.莫利斯戏称人类为裸猿 ,并著述从各个角度论述人类种种行为的起源。
行为学上来看人类的特征有:懂得使用语言,具有多种复杂的互助性社会组织,喜欢发展复杂的科技。这些行为学上的差异也衍生出各文化不同的信仰、传说、仪式、价值观、社会规范。
人,在哲学的意义上来讨论,也许是更适合的。因为哲学给出了人的本质,人之为人的各种说法。
暂取几个说法如下:
劳动创造了人,对于这句话的解释不是说劳动使猿猴变成了人,而是说人的独立性,人的地位,人的主动性,人的文化创造力,人的在外物的直观都在劳动中体现。
我思故我在:即肯定人的存在是基于会思考,能够思考。
此外海德格尔 黑格尔 等等都对此有所论述。
人,都是指社会的人,自然界创造了人类,而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没有所谓人的本质的抽象的总和,而只有个别的,具体的人.人总是带有社会性,阶级性和个性的共同体.人的本性是善或是恶就是由这个多重性的共同体决定的,正是人在社会中的阶段地位不同,于是才有了各种不同的善恶的观点.
人 永远有着不劲动力的能源库
人 一个有着美丽奇妙世界的天体
人 一份有着最美好花语的鲜花
人 一种可以精神常存于世的动物
人 一个永远没有止境的话题
人 一种可以体现时间的遁环的象征
人 一个由无数的原子组成的一个大团体
人 一种能毁掉一切的神
人 一种文化没有止境的小数
人 一种能体现不同颜色的开花筒
人 不同形式的地图
人 有着无限关爱的群体
人 可以感动宇宙的音乐
......
对不起你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是无止境的
人很美也很丑陋
人很局限而又是个无限的生物毕竟人的智慧是无限的
人是个体的而又是整体因为人必须在团结中才可以生存下去
人可以制造美丽而又在毁灭美好的事物
人啊! ̄稍?
也很可恶的! ̄
人可爱,也有些可悲
人永远是在人在想人过程中活着的……
人-一撇一捺写做人,这就是说作为一个人要有其他人的支持那才能称作是人,你是人的一撇,其他人就是那一捺。在这个地球上只有人才有那么多繁复的人际关系,也只有有那么多人际关系的动物才能称作人,所以说人就是要与其他人相处,搞好人际关系,这就是人这个字的含义了。
行为最残暴的动物 ,不知有多少物种从人手下消失……
但是,人也是最聪明的动物,世界上那么多高科技的东西都是人造出来的。
人的象形文化:两条优美的曲线靠在一起,形成了人,人要互相帮助才能有立足之地。两条线交于一点,我认为是人们为了共同的利益或兴趣爱好而走到一起。人又是相对独立的,毕竟两条曲线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人与人是有距离,有差距的。从下向上看,人是积极向上的,但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人们,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到达人类的顶峰的。
[编辑本段]马克思主义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从其现实性上说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一种包含理性在内的感性活动的存在,即实践的存在。实践是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
灵长类动物,人科.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使用大多数工具,但是本质是不变的!
[编辑本段]人的本质和价值
1、人的本质:
人是历史过程的主体,历史过程是人的实践过程。正是在人的历史实践过程中,人作为现实的具体的人而存在。人的本质存在于具体的人性之中。人在其现实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句话,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性。这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属性。
2、人的价值:
与人的社会性紧密相关,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人的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满足社会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所做的贡献。人的个人价值是指社会对个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的满足程度。
在阶级社会中,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往往存在着对立;在社会主义社会,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应该是统一的,这种统一具体表现为权利与义务、享受与奉献、消费与创造等的统
第3个回答  2008-11-29
[转]也不一定...
人,

到底是怎样的’生物、?

是因为寂寞才爱,

还是因为爱而寂寞?

想一下那些肤浅的女人。..

拼命地嫁入所谓的”豪门、

其实只不过是用金钱堆砌的一个空虚的壳...

死命地把自己锁在里面

空守着那一堆纸...

最后,

沐浴在钱财之中

悄然死去...

或许,

没有人还会记得她吧。

又或者寂寞产生的

——只是彼此利益间的交换?

连/ 爱、都没有...

只是因为彼此需要,

所以我们透过钱,

把自己的身体交付给这个

刚见面,

甚至连名字都不一定知道的人....

尽情地释放,

尽情地燃烧,

尽情地解脱。...

事成之后,

匆匆离场...

假如再次提起}

估计就是:

‘啊`那个谁谁谁啊~想不起来了呢。、
只知道他“功夫”不错呢....

就那么地简短吧。

就像大家吃饭时,

讲了个无伤大雅的笑话一样...

笑过就结束了。..

那那朵在床上盛开过的花呢?

也是如此么?

热情过,

甜言蜜语过,

就没有了?

瞬间凋谢么?

.......

世界真的如此现实,

还是我们想得过于美好。

始终要选择安于现状么?

一切都是「寂寞|的错么?

其实,

也许、

是我们自己在犯’贱、

也不一定...
第4个回答  2008-11-29
一句话,和动物没什么区别
第5个回答  2008-11-29
哺乳类动物

人是什么人的解释
1、人是哺乳动物。2、人类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具智慧的生物,也是地球目前居于统治者地位的物种。人类学上,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由于人类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审美的观念,再加之人类自我表达的欲望和相对大的大脑,人类创造了语言、宗教、艺术、以及科学。

人是什么……
人是什么?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人是无羽毛的两足动物。”塞尼加(古罗马哲学家):“人是社会的动物。”马克·吐温:“人是唯一知道羞耻或者需要羞耻的动物。”奥尔德斯·赫胥黎(近代英国作家):“人是受他的器官奴役的智慧生物”物理学家:“人是熵的减少者。”化学家:“人是碳原子的产物。

人的概念是什么
人是一种具有独特生理特征、心理活动和社交行为的高级生物。人类具有复杂的认知、情感、语言能力,以及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组织结构。人是地球生态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物种,通过劳动、创造和科技不断进步,不断改造自然和社会环境。二、生物学特征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人属于哺乳纲灵长目,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生理...

人是什么意思
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5、别人:人云亦云。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9、姓。“人”相关组词:1、亲人 直系亲属或配偶。2、家人 一家的人。3、行人 在路上走的人。4、爱人 指丈夫或妻...

人是什么?
⑥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现眼|小王人不错|他人老实。【人才】 #réncái ①在某一方面有才能或本事的人:高科技人才。②指美丽端正的相貌:一表人才。也作人材。〖例句〗 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非常重要环节。【人定胜天】 #rén dìng shèng tiān...

什么是人?
1、人是一种存在的可能性 人的本质是在人自身的活动中不断生成的,是一种“自我规定”;2、人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 人不但会学习,而且会发问、会探索、会创新;3、人具有发展的本质 人的实践本性决定了人可以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自主创造性活动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自我超越、自我实现,即人具有...

什么是人,人的定义
人(rén) 的含义:名词,万物之灵 1. 由森林古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高级动物。2. 别人,他人。3. 人的品质、性情、名誉:人性、丢人,文如其人,名如其人等。4据研究:人(persona---拉丁语)字最早的词义是:原始社会聚落首领官衔的称谓。而且佩戴有...

高中版《人是什么》原文
康德则从哲学的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整个哲学事业都可以归结为对“人是什么”的回答。他说,人是一种能够借助想象力创造文化的生物。对于康德来说,工作是使人快乐的最好方法。爱因斯坦在临终前也强调了工作的重要性,他说:“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点...

以人为本的“人”指什么
以人为本的“人”有三层含义:第一,“人”是指全体人民。现在社会上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宽度不够,认为以人为本就是以一部分人为本,这是不对的,以人为本应该以全体人民为本。因为作为执政党必须有为全民服务理念,而不是为一部分人服务。第二,“人”是指多代人。多代人包括当代人,也包括...

人是什么造句
以下是几个简单的句子描述“人是什么”:1. 人是地球上的高级智慧生物。人类是地球上经过长时间进化形成的智慧生物,拥有高度发展的大脑和复杂的社会结构。人类能够思考、创新、发明并不断进步,创造出灿烂的文明。2. 人是具有情感与理性的存在。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不仅有丰富的情感表达,还拥有理性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