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丙村的海拔在______米以上.(2)甲村到乙村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则实地距离是______千米,(3)村镇乙所处的地形部位是______,图示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是______.(4)图中甲村和丙村易遭受洪涝灾害的是______村,其易遭受洪涝灾害的原因是______.
图上距离 |
实地距离 |
...单位:米),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丙村的海拔在___米以上.(2)甲村...
(1)结合图示得知:等高距为50米.丙村的海拔在850米以上; (2)已知图上距离为2厘米,图中的比例尺为1:150000,根据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得出:实地距离=2×150000=300000厘米=3千米; (3)结合图示得知:乙所处的地形部位是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图示地区的主要地形...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野外宿营时一 ...
小题3:用等高线来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就称之为等高线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根据等高线不同的弯曲形态,就可以看出地表形态的一般状况,读图可知,图中等高距是50米,因此②处的海拔高度应在250米以上,300米以下。
读“某地区等高线(单位:米)图”,完成第下列问题。 小题1:图示区域最高 ...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试题分析:小题1:仔细读图可知,图中等高距d=200m,图中最高处位于该图的左下角,该地海拔高度都在100到1200之间,所以图示区域最高处与乙村之间相差4条等高线,根据不在等高线上两点间的相对高度计算公式:(n-1)×d<相对高度<(n+1)×d,d代表等高距,n...
...读图“某地等高线(米)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1)山峰A的海拔高度应...
(1)山峰A处附近的等高线是500米,等高距是100米,则山顶海拔为500---600米之间.地图上的方向有不同的表示方式.有的地图用指向标指示方向,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向.使用这种地图,要根据指向标来确定方向.可以判定山峰B位于山峰A的东方;(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
读图“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回答问题.(1)该图比例尺改成数字...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该图比例尺改成数字式为1:500000.若聚落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为2厘米,它们之间的实地距离是10千米.(2)根据等高线闭合弯曲可知,A为鞍部,B山顶,C为山谷.(3)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逐渐降低,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故②处的气温理论上...
...地震灾区某地的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1)图中A处为山洪形成的堰塞...
(1)从等高线地形图中看出,甲村的海拔100米多一点,乙村的海拔约250米,丙村的海拔不到100米.因此A处为山洪形成的堰塞湖,如果湖水再涨,大坝将再加高10米,则有可能被淹没的是甲村和丙村.故选项D符合题意. (2)从等高线地形图中看出,甲村的海拔100米多一点,乙村的海拔约250米,则...
...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下列问题.(1)填写地形部位名称...
; (2)从等高线地形图看出,甲村的海拔约为100米,④地的海拔约是949米,则两地气温差为:(949-100)÷100×0.6≈5℃; (3)根据指向标箭头指向北向确定方向,甲村位于乙村的正西方向.故答案为:(1)山脊;陡崖;山谷;山顶;(2)5;(3)正西.
...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下列问题.(1)图示区域主要的地形...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A山谷;(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甲乙两村中间有山脊相隔,所以看不到;(3)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
如图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地形部位的名称...
(1)从等高线地形图可以看出,①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②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③处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2)读图可知,图中比例尺为1:50000,即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米.(3)读图可知,图中甲山顶海拔是875米,乙山顶海拔是996米,甲、乙两山顶的相对高度是996米-...
读某地的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1)将图中各地形部位的名称填在相应...
(1)从等高线地形图可看出,图中A处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为陡崖,B处位于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CD线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EF线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从图中可以看出,G处等高线比H处等高线密集,因此G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