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
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同国籍、不同
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接触比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频繁、更加广泛。无论是中国人在海外寻求深造、制造商机,还是外国人来到中国学习文化进行合作,跨文化交际都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跨文化交际活动实质上是一个文化适应的过程,因此,本文尝试对文化适应特别是文化适应模式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加以
实证分析。
一、文化适应
文化适应是指已完成某文化社会化过程的个体在不断暴露于另一全新而陌生的文化之中较长一段时间之后,其内部所发生的变化过程。换句话说,文化适应就是在一种与我们生长文化不同的文化中逐渐获得交流能力的过程,或者文化调整、适应的过程。
对于文化适应的组成成分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意见。Mendenhall和Oddou认为文化适应有情感、行为和认知三个组成成分;Ward及其同事将文化适应划分为两个层面: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我国学者陈晓毅认为文化适应可以表述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三个维度。
文化适应模式则可以更好地让我们了解文化适应的过程。本文将探讨五种主要的文化适应模式。
1.U型模式
U型模式是理解文化适应过程最初、也是最完善的一种方式。它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在其他文化生存时,他一定会经历一些困难时期才能重新达到他在原文化中所感受到的舒适感和平常感。在U型模式中,个人一般要经历四个基本阶段:蜜月期、危机期、恢复期和适应期。
蜜月期:蜜月阶段指的是在旅途开始时感到的兴奋和愉悦。当一个人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环境中时最初可能会有些忧虑,但是变化带来的新鲜感和兴奋感将大大超过最初的担心。处于这一阶段的人急于了解所有的东西,对眼前的任何差别都大为惊叹。危机期:在最初的兴奋逐渐消失之后,将面临在陌生而困难的环境里生活的挑战,这时人们就进入了危机期。有一些开始让人觉得有趣有意思的奇怪行为开始慢慢让人生厌。在这一阶段,个人将体验所谓的“文化冲击”(cultural shock)。“文化冲击”这一名词是由人类学家奥伯格(Oberg)最早提出的,他为这种现象作出了详细的定义和解释:“文化冲击是由我们失去了所有熟悉的社会交流标志和符号所带来的焦虑所引起的。这些标志和符号包括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方式:怎样订购、怎样购物、什么时候回答、什么时候不回答。这些符号可能是言语、姿势、表情、风俗或准则,都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学会的,并且就像我们的语言和信仰一样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化的一部分,我们都依靠这上百种的符号来维持我们内心的平静和效率,尽管大部分的符号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在这一阶段,人们普遍感到疲惫不堪,甚至会对其他文化成员产生反感,同时,也会感到自己受人排斥。恢复期:当人们能够逐渐应付第二阶段的困难,并继续坚持努力,在新的文化中生活下去时,他们就进入了第三阶段――恢复期。在这一阶段,人们对周围有了新的认识,他们会重新发现周围环境和人的积极面。慢慢地,人们开始在感性和理性这两个方面都认识到人与人是不一样的,并且可以改变自己的预期去适应新的文化。适应期:最后,人们进入了适应期。在这一阶段,人们已经接受并适应了新文化环境的生活。
2.英雄旅程:奥斯兰(Osland)海外工作模式
以约瑟夫•
坎贝尔(Joseph Campell)关于神话英雄的故事为基础,在进行大量访问和调查之后,
乔伊斯•奥斯兰发现海外工作人员的文化适应过程同坎贝尔的神话英雄故事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从而形成了她自己关于文化适应的经验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奥斯兰把文化适应的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冒险的呼唤、鲸腹中求生、神奇的朋友、考验的道路、最终的胜利和回归。
冒险的呼唤:多数人憧憬出国发展的机会,却也有些忧虑,因此,到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经历全新的生活对大多数人来说就好像是冒险的呼唤。鲸腹中求生:指到一个未知的文化环境中生存,英雄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神奇的朋友:无论人们在新的土地上会犯下什么错误,或者面临什么样的艰难,他们似乎最终都会找到一个神奇的朋友,或者说文化导师。这个朋友可能是来自相同文化有着相同经历的人,也可能是新文化的一员。这些朋友在英雄最初的旅程中扮演先导的角色,负责帮助语言、居住、
社会交往或者工作上的问题。考验的道路:即使有着神奇朋友的帮助,英雄仍需自己亲身面对挑战,走过考验的道路。在这一阶段,英雄会面对很多新旧文化的冲突,需要逐渐学会接受新的事物,培养“世界心态”。最后的胜利和回归:旅程的下一阶段就是最后的胜利,即自我转型。在经历了种种考验之后,英雄锻炼出了自信和内在潜能,可以更好地工作和交际。
3.惊奇和理性寻求模式
路易斯(Louis)建构理性寻求模式的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从一种
组织文化进入另一种组织文化时所发生的文化适应过程,但这一模式对于任何一种跨文化转换都同样有效。
在这个模式中,当人们进入一个新的文化环境时,他们将深刻地感受到新旧文化之间的变化和差异,并感到惊奇。这种惊奇将带领人们进行理性寻求。一般来说,这种理性的来源通常有三个方面:个人背景、其他有过类似惊奇感的人,以及本地人的解释。人们在理性寻求各种解释之后,最终会归结出一些原因,或者新文化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人们将通过更新自我的期望和
框架结构,或者选择新的行为方式来适应新的文化环境。
4.金(Kim)的适应模式
金的模式和前几种有着相似之处。他同样假定人们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会面临挑战,这种挑战可以采取危机、考验或者惊奇的形式。这些挑战最终形成压力,压力带来改变的需要,于是,在这种压力和适应的过程中,众多因素(主要包括陌生人环境、东道国环境及交流实践)一起作用,从而促使人不断成长。因此,这个模式也可以叫做压力、适应、成长模式。
5.Davis的文化适应模式
Linell Davis将文化适应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兴奋期(excitement)、困惑期(confusion)、 挫败期(frustration)、有效期(effectiveness)和欣赏期(appreciation)。和U型模式类似,在这个模式中,人们进入新的文化环境首先感到的是兴奋和喜悦,然后逐渐地开始对遇到的差异和变化感到困惑。在得不到解释的情况下,困惑感降低了办事效率和
沟通能力,人们慢慢感到了挫败感。然而,在一段时间(时间长短视个人情况而定)的磨合之后,人们开始客观认识新环境的不同并可以理性地处理它,从而进入有效期。在最后一个阶段,人们开始欣赏新文化环境的特别之处,享受并发掘在新环境中生活或工作的乐趣,并期待更长久地生活下去。
二、实证分析
广田是一个在上海的日本人,她来上海约有一年。由于经常走访各种国家,广田具有一定的对不同文化适应的能力。刚刚来到中国的时候,她对很多事情都充满着好奇。虽然在日本国内经常听到关于中国的负面新闻,广田对这里的生活还是充满了新鲜感和激情。她将自己的热情投入到了工作之中,并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个阶段就是U型模式中的蜜月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只身一人在上海没有什么朋友,加上广田不会中文所造成的语言障碍,她开始经历危机期。她无法理解为什么在中国车辆可以横冲直撞不顾
交通规则,也对上海的
空气质量抱怨不已。同时,由于担心
食品安全,并且本身讨厌油腻食物,广田无法适应这里的饮食习惯。她渐渐感到疲倦不堪,并觉得自己身体条件在不断下降,
工作效率也开始降低,得到的回馈越来越消极,这些都使得她感到自己更加寂寞。于是,她拒绝再在上海逗留,计划一阶段工作结束就立刻回日本。当被问到是否还会回中国的时候,广田表示,虽然她自己对未来也不确定,但以她现在的心境,将不会回到上海。虽然很可惜,但是她却错过了U型模式中的恢复期和适应期。
与她相反,我有一个高中同学,现在在
日本东京读书。据他说,在刚到日本的时候,也有过很多焦虑,比如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等等。然而,出国和刚刚摆脱高考的兴奋感远远超过了他的焦虑,每天他都沉浸在新的环境、新的城市、新的食物带给的新鲜感中,这就是所谓的蜜月期。慢慢地,在对周围事物失去原有的兴趣之后,他开始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似乎以前的办法在新的地方都不再有用了。以前在家有父母养着、管着、惯着,而在这里什么都得靠自己。与此同时,电视上、报纸上经常出现的对中国不利的
新闻报道也让他很愤怒。这些都使得他对这个国家,甚至这里的人民充满了排斥,进入了危机期。然而,他并没有像广田一样选择离开,而是试图调整自己的心态,理性对待周围的现象,对一些与国内不一样的文化开始见怪不怪,并主动结交一些当地的朋友,迅速开始了自己的学业和打工,进入恢复期。现如今,他已经去日本四年,并逐渐适应了那里的生活,虽然偶尔有小小的抱怨,比如东京人的压力很大、节奏很快,但他显然能应付自如了,开始了适应期。
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跨文化适应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来中国的外国人和赴海外的中国人不断增加,文化适应成了在海外学习或工作都必须了解的一个关键词。只有正确了解文化适应的含义和过程,才能清楚认识到自己可能要经历的挫折和困难,从而提前做好准备。比如,在出国前,提前了解所去国家的文化习俗、基本礼仪、生活习惯和社会特点,同时,明白一时的不适应或沮丧都是正常的,这些都必将帮助缩短文化适应中的危机期,从而提高学习工作效率,使得海外行更加顺利和有价值。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