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中的五大战神分别是哪五位?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如题所述

755年冬天开始的那场安史之乱是大唐的浩劫,它将大唐从煊赫盛世拉进了泥潭,在淤泥里扑棱了一百五十年直到灭亡。即便安史之乱只持续了七年多的时间,但它留下的烙印在大唐的这片土地上再也没有消失过,唐玄宗更是开启了大唐皇帝出逃的先例。

在这七年多的时间中,参与平叛的将领主要有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郭子仪、仆固怀恩、李光弼、李嗣业、张巡、颜真卿等等。


一、高仙芝

在这众多的将领中,高仙芝、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和仆固怀恩是真正拥有过统兵之权的,也都算得上是大唐战神级别的人物,有的在安史之乱之前就是节度使,纵横边关,比如高仙芝和哥舒翰,也有成名于安史之乱的,比如郭子仪、李光弼和仆固怀恩。

但无论如何,这五个人的结局实在是不怎么样的,其中,高仙芝被处死,哥舒翰最终投降了安禄山并遭到杀害,李光弼被猜忌后郁郁而终,仆固怀恩最终反了,唯一称得上善终的只有郭子仪,但郭子仪的善终也是他小心翼翼、鞠躬尽瘁换来的。

这五个人中,高仙芝是第一个被派上战场的。安禄山在范阳拥三镇之兵浩浩荡荡南下,并不见多少阻碍,而唐玄宗一个星期之后才真正从心里接受安禄山反的这个事实,他命在京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急赴洛阳招兵买马,而命荣王为统帅,高仙芝为副统帅出兵镇守陕郡,当时边镇兵还来不及赶到,所以他们能统领的只有京中的禁军以及刚招募的新兵蛋子。

而封常清能领的兵力以及军队的战斗力都极为有限,很快封常清节节败退,撤至陕郡的时候对自己的老领导高仙芝说明战况,并建议高仙芝一起退守潼关,然后再做打算,这在当时不失为一步稳妥之棋,毕竟他们手中精兵有限,硬碰硬未必能打胜仗,但是就是这一退,将两人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监军边令诚不仅将封常清的败和高仙芝的退都报告给了唐玄宗,更是将这败退造成的动摇军心夸大数倍报至唐玄宗,甚至还说高仙芝克扣粮饷等等,唐玄宗在没有查明的情况下单方面判了两人的死刑,直接让边令诚到军中将两人处斩。

二、哥舒翰

安史之乱不过才月余,唐玄宗居然连斩两员大将,而且还是两名大唐的名将,这似乎已经预示着这场叛乱不可能短时间内结束,两员大将一死,大唐其实已经没有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了,但是仗还是要打,这个时候唐玄宗又走了一步臭棋。

他竟然让“废疾于家”的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出战,哥舒翰早在755年的春天就因为中风得了半身不遂,行动不便,所以才一直在家静养,即便哥舒翰当年在边关纵横沙场,但今非昔比,如今的哥舒翰已经不适合打仗。

但是唐玄宗无将可用,只能将半身不遂的哥舒翰拉了出来,领兵二十万镇守潼关。这一次,唐玄宗对哥舒翰寄予厚望,但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这一次败得很惨,二十万大军出征,回来的只有区区八千人。而造成此战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唐玄宗的瞎指挥。

原本哥舒翰指定的策略是坚壁不出,河北有郭子仪和李光弼阻断,实际上安禄山也很着急,而潼关本就是易守难攻,如果坚持坚壁不出,这一仗未必没有获胜的把握,但是唐玄宗在杨国忠的撺掇下已经等不了了,逼着哥舒翰出征。

哥舒翰在决定出兵的那一刻就知道这一仗大概率会败,但没有想到会败得那么惨,而且造成如此惨烈的结局,也不能全怪唐玄宗。

哥舒翰领的这二十万大军本就是混合大军,既有各个边镇的兵力,也有京中的宿卫兵,更有刚刚招募的新兵蛋子,再加上哥舒翰因为身体的原因,所以很多事情都是下面的将领在做。

将领与将领之间,士兵与士兵之间,将领与士兵之间,不能配合行事,更是毫无默契。况且哥舒翰在接下这个任务之后,还急于解决私仇,弄死了安思顺,又与杨国忠反目,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局。

所以哥舒翰一出兵,战况就一边倒,不过才几天的功夫,已经“十不存一二”。后来哥舒翰更是被部下绑着投降了安禄山。说来也真是没什么骨气,堂堂大唐的战神哥舒翰,曾经也是很看不起安禄山的,在兵败的时候也很不愿意投降。结果等见到安禄山之后,哥舒翰竟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跪在地上请求安禄山这个“陛下”饶他一命,说他愿意写信招降其他将领。安禄山自然很高兴,结果哥舒翰的信送出去之后,收回来的是一片骂声,安禄山认为这样的一个废人留着也没啥用了,于是将他囚禁起来,不久派人将他杀死了。

三、郭子仪

潼关失守,长安岌岌可危,就在这个时候,唐玄宗带着身边的一部分人南逃,他们的目的地是杨国忠早就想好的蜀地。但是在到达马嵬坡的时候,士兵哗变,杀死了杨国忠,逼死了杨贵妃,杨氏家族几乎全部被杀死,而唐玄宗和太子李亨分道扬镳,一个继续南下逃跑,一个北上灵武依靠朔方军欲力挽狂澜。

李亨达到灵武之后在部下的拥护下僭越称帝,朔方节度使郭子仪连同李光弼率军到达灵武听从指挥。两人同时被授予宰相之职,在两人的配合下,“关、陕始通”,之后收复长安和洛阳的计划被提上日程。

757年的秋天,郭子仪升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正式开始跟随李俶率大军收复长安,经过两个月的时间,两京、河东、河西以及河南的大部分地区都已经收复。如此迅速的收复了两京,唐肃宗很是欣慰,深情的对郭子仪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而郭子仪也成为司徒,封代国公。

然后唐肃宗召郭子仪入洛阳“经略北讨”,但是在两京收复之后的长达近一年的时间里,唐军并没有组织兵力追讨叛军,这主要是因为唐肃宗忙着回到长安并迎回太上皇李隆基,然后稳定长安的宫廷内政,一直到了758年的秋天,郭子仪才真正奉命追讨叛军,但这个时候的唐肃宗已经不是在灵武的那个唐肃宗。

回京之后的唐肃宗开始忌惮、不信任武将,所以在追讨安庆绪的时候,唐肃宗派出了九位节度使领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来自九个地方的兵力加上节度使,但却没有选出一个统一的元帅。其原因就是:

“帝以子仪、光弼俱是元勋,难相统属,故不立元帅。唯以中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

节度使们奉命围攻安庆绪,如此大的阵仗,却让一个外行人还是宦官鱼朝恩从中调度,这一战还没有开始似乎就已经注定就不可能取得胜利。

四、李光弼

鱼朝恩在最开始就实行围而不攻的策略,白白浪费了解决安庆绪的时间。后来史思明领十几万兵救援安庆绪,相州之战中,一场诡异的大风吹散了唐军和叛军,唐军各节度使各自散去,一场大战如儿戏一般结束。而本应该负责的鱼朝恩将责任推给了郭子仪。

于是郭子仪被撤去兵权,滞留京师,而李光弼成为副元帅,此后的平叛,郭子仪基本使不上力,即便肃宗和代宗都曾有起用的意思,但是都被鱼朝恩和程元振等宦官所阻,仅有的一次出兵镇守也很快结束。

李光弼接替郭子仪的职位后,领兵平叛,他“谋定而后动”,将一座空城洛阳留给了史思明,又在河阳之战中取得胜利。之后同副手仆固怀恩领兵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被唐肃宗逼着进攻洛阳,进攻过程中,仆固怀恩因为没有听从调令而让唐军大败。

不过肃宗并没有追究李光弼的责任,而只是将仆固怀恩贬职,仍旧让李光弼统帅八道行营追讨史朝义。虽然此战失败,但史思明被自己的儿子弄死之后,叛军的实力还在,但是没有一个好的领导,史朝义的水平完全不能和史思明相提并论,安史之乱实际上已经接近尾声。

李光弼应该是唯一一个在整个安史之乱中都比较被信任的将领,他也没有被撤职过,自始至终参与了安史之乱,其战功卓越。但安史之乱结束后,他还是被猜忌,或者说被宦官排挤,于是他选择待在徐州,硬是不敢离开徐州。

即便吐蕃军攻进了长安,而唐代宗仓皇出逃,李光弼也一直迟疑着没有出兵救驾。时间久了,部下看他的眼神已经变了,大部分人都认为他拥兵自重,李光弼有苦说不出,他害怕被宦官们算计,又无法证明自己的忠心,于是在郁郁寡欢中,只过了一年就病逝了。

五、仆固怀恩

与李光弼同样参与整个安史之乱的还有仆固怀恩,仆固怀恩更多的是作为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副手存在的,他在战场上表现突出,异常勇猛,但他为大唐做出的贡献不仅仅是打仗。


唐肃宗的登基后,吐蕃人和回纥人都想掺和大唐的平叛,而唐肃宗最终决定和回纥人交好,煌王李承寀娶回纥公主为妃,宁国公主嫁给回纥可汗,而仆固怀恩的女儿也嫁到了回纥,成为可汗之子的妻子,之后回纥出兵帮助唐肃宗平叛。

762年,在安史之乱被平定的前夕,史朝义居然引来了十万回纥大军,在边境虎视眈眈,刚即位不久的唐代宗赶紧派使者去和登里可汗交涉,而登里可汗提出要和自己的岳父仆固怀恩谈话。

仆固怀恩的心如同被放在了火炉上炙烤,去吧,和回纥人亲近将来必然没有好的结果,武将本来就备受猜忌,这就相当于有个把柄落在了那些人手里;不去吧,唐代宗还亲自下令让他去,并赐了免死铁券,不去就是违抗皇命。

其实他根本没得选,最终还是去了,其结果是好的,他说动回纥人帮助大唐平叛,但安史之乱结束后,当他送自己的女儿和女婿回去的时候,流言四起,宦官们怀疑他与回纥勾结,他不敢回朝,而郭子仪又去将他的老部下收回,更让仆固怀恩惊惧不安,于是他反了,后来暴毙于军中。


安史之乱的功臣只剩下了郭子仪,郭子仪此人不仅是一名武将,更懂得在官场上如何保命,同时又忠心不二,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虽然他的兵权一再被撤,自己一再被皇帝猜忌,被宦官排挤,但是只要朝廷有事,他从来没有推脱过,总是第一时间站出来为国排忧解难。

安史之乱后,他抵御吐蕃、单骑退回纥,“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所以大唐乃至古代少有的功高不震主并全功保身之人,后以85岁的高龄去世。

我们看这五个人,高仙芝和哥舒翰的结局在很大程度上是唐玄宗的昏庸导致的,而郭子仪、李光弼和仆固怀恩的结局就比较耐人寻味了,除了皇帝的不信任和宦官的排挤外,三人的性格是导致他们结局不同的一个重要原因。

郭子仪无疑是能屈能伸的,被排挤,被猜忌的时候,也不为自己辩解,皇帝怎么安排就怎么去做,即便被免官,只要大唐有事,他都会第一时间站出来,为大唐排忧解难,个人的得失反而并不重要,所以他能在那样一个时代全功保身。


李光弼是刚硬的,他的忠心并不比郭子仪少,但是他会计较自己的处境,会害怕遭遇不测,郭子仪的连番被贬,来瑱为元振谗死等等,都给李光弼带来了很大的震撼,他戎马一生,“战功推为中兴第一”,不愿意被小人所害,不愿意落在宦官手中,所以给别人一种拥兵自重的假象,最终郁郁而终。

而仆固怀恩是最可惜的,他太刚直,同时在安史之乱中失去的也太多,他贡献了自己全部的忠心,还包括家人的,他的家族中有46人战死在安史之乱中,他的三个女儿都去往回纥和亲,而他自己更是为了大唐浴血奋战,但即便如此,他还是遭到了宦官们的排挤,在这个时候,他太委屈,而郭子仪又将他的老部下朔方军收回,这让仆固怀恩再也没有别的选择。

他做不到如同郭子仪那般入朝被解除兵权然后滞留京城,他也无法同李光弼那样有自己的直系部下,被皇帝猜忌但无法出兵,他满腔的委屈让他选择了反叛。后来唐代宗倒是说了一句公道话:“怀恩不反,为左右所误。”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安史之乱中的五大战神分别是哪五位?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在这众多的将领中,高仙芝、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和仆固怀恩是真正拥有过统兵之权的,也都算得上是大唐战神级别的人物,有的在安史之乱之前就是节度使,纵横边关,比如高仙芝和哥舒翰,也有成名于安史之乱的,比如郭子仪、李光弼和仆固怀恩。 但无论如何,这五个人的结局实在是不怎么样的,其中,高仙芝被处死,哥舒翰最...

出现在唐朝的五大名将,各自具有哪样的实力呢?
汾阳王:郭子仪 郭子仪属于唐朝中后期著名的将领,唐朝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一带,为晚唐时期的破碎山河有收复之功劳。但是到了后期郭子仪曾被剥夺过一次兵权,但仍以大局为重,忠心于朝廷。平定安史,抵御吐蕃都是跟郭子仪有关的历史故事。郭子仪在今天的戏曲名句,...

邵安爱润叶多还是秀莲唐代五大战神实力排名薛垫底仅第三第一无人异议...
《隋唐演义》中,虚构的人物罗成被一招杀死在流沙中。三。郭子仪郭子仪,中国中唐时期最著名的将军,是一个绝对的能在唐朝之后持续百年的英雄。我相信大家对郭子仪一定很清楚。作为安史之乱的安抚者,他的气魄是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人能比得上的。此外,尽管发生了安史之乱,但他在图凡围攻长安时重新站了起...

唐朝五大战神排行榜:薛仁贵垫底,第一竟然是他!
三、郭子仪 郭子仪,唐朝中期的杰出将帅,为唐朝的百年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不仅在“安史之乱”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更在唐朝面临吐蕃围困时两次力挽狂澜,拯救国家于水深火热之中。他的英勇与智慧,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二、李勣 李勣,唐朝时期声名显赫的将领,与李靖并称为“大唐双...

中国历史五大草包将军 那个最不中用?
可恨的是,唐军全军覆没,却只跑了这个无能统帅鲜于仲通,在杨国忠的庇护下,他不但逃过了兵败的惩罚,反而平级调动为京兆尹,然而几年后,他因小事得罪了后台杨国忠,最终被贬官,小人枉做了小人,但下场还不算太坏,因为他去世于安史之乱的前夜,坏人得善终,真是老天无眼。 鲜于仲通一辈子就打了这一仗,说他是个...

中国史上最厉害的十位将军?只要是中国历史的都算上去。
最后:粟裕(1907—1984),初名粟多珍、粟志裕,侗族。中国现代杰出的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淮海战役、上海解放战役等一系列重大战役的指挥者。粟裕创造的五大战争奇迹 (一)现代战争中的大兵团作战以战养战的奇迹 (二)腹背受敌的歼灭战孟良崮战役 (三)孤军深入的歼灭战豫东之战 (四)60万对...

道教都有什么神?都是什么时间成的神?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乱入蜀,曾梦见张亚子显灵,并追封他为左丞相;唐末,唐僖宗为避黄巢之乱入蜀,又亲祀梓潼神,追封张亚子为济顺王。经唐朝皇帝的崇拜,梓潼神张亚子遂由地方神成为天下通祀的大神。宋代,梓潼神又多次得皇帝加封,并因预卜科举功名甚验而甚得读书人信向。元延佑三年(1316年),元仁宗敕封张亚子为...

中国十大名将
有史以来削平天下速度第一,被誉为中华帝国第一明君。但考虑到其手下众多名将的助力,之前的战绩也不是毫无可议。居韩信之下,宜也。7、 岳飞常胜的名将,以少胜多的行家里手。南宋的救命恩人——至少挣下了和谈的资本,虽然他本人不这么看。可谓韩信后身(结局也差不多),其岳家军组织严谨,开后世军阀部队的先河。

神话中道教的人物关系图和出现的宝物?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乱入蜀,曾梦见张亚子显灵,并追封他为左丞相;唐末,唐僖宗为避黄巢之乱入蜀,又亲祀梓潼神,追封张亚子为济顺王。经唐朝皇帝的崇拜,梓潼神张亚子遂由地方神成为天下通祀的大神。宋代,梓潼神又多次得皇帝加封,并因预卜科举功名甚验而甚得读书人信向。元延祐三年(1316年),元仁宗敕封张亚子为...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