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是怎样访问内存的?简单的答案是,CPU执行一条访存指令,把读写请求发往内存管理单元。内存管理单元进行虚实转换,把命令发往总线。总线把命令传递给内存控制器,内存控制器再次翻译地址,对相应内存颗粒进行存取。之后,读取的数据写入确认按照原路返回。再复杂些,当中插入多级缓存,在每一层缓存都未命中的情况下,访问才会最终达到内存颗粒。
知道了完整的路径,开始研究每一步中的硬件到底是怎么样的,读写指令到底是怎样在其中传输的。要了解硬件,首先要说下处理器。处理器的基本结构并不复杂,一般分为取指令、译码、发射、执行、写回五个步骤。而我们说的访存,指的是访问数据,不是指令抓取。访问数据的指令在前三步没有什么特殊,在第四步,它会被发送到存取单元,等待完成。当指令在存取单元里的时候,产生了一些有趣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对于读指令,当处理器在等待数据从缓存或者内存返回的时候,它到底是什么状态?是等在那不动呢,还是继续执行别的指令?
一般来说,如果是乱序执行的处理器,那么可以执行后面的指令,如果是顺序执行,那么会进入停顿状态,直到读取的数据返回。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在举反例之前,我们先要弄清什么是乱序执行。乱序执行是说,对于一串给定的指令,为了提高效率,处理器会找出非真正数据依赖的指令,让他们并行执行。但是,指令执行结果在写回到寄存器的时候,必须是顺序的。也就是说,哪怕是先被执行的指令,它的运算结果也是按照指令次序写回到最终的寄存器的。这个和很多程序员理解的乱序执行是有区别的。我发现有些人在调试软件问题的时候,会觉得使用了一个乱序的处理器,那么可能会使得后面的代码先被执行,从而让调试无法进行。
他们搞混了两个概念,就是访存次序和指令完成次序。对于普通的运算指令,他们仅仅在处理器内部执行,所以你看到的是写回次序。而对于访存指令,指令会产生读请求,并发送到处理器外部,你看到的次序是访存次序。对于乱序处理器,可能同时存在多个请求,而其次序,是打乱的,不按原指令顺序的。但是此时,这些被发送到外部的读请求,并没有拿到返回结果,指令也没有完成。所以,这并不违反乱序执行顺序完成的原则。如果有前后两条读指令,没有数据相关性,哪怕是后面那条读的数据先被返回,它的结果也不能先写回到最终的寄存器,而是必须等到前一条完成后才可以。
对于顺序执行的处理器,同样是两条读指令,一般必须等到前一条指令完成,才能执行第二条,所以在处理器外部看到的是按次序的访问。不过也有例外,比如读写同时存在的时候,由于读和写指令实际上走的是两条路径,所以可能会看到同时存在。
还有,顺序处理器上,哪怕是两条读指令,也有可能同时存在两个外部请求。比如Cortex-A7,对于连续的读指令,在前一条读未命中一级缓存,到下一级缓存或者内存抓取数据的时候,第二条读指令可以被执行。所以说,乱序和顺序并不直接影响指令执行次序。他们的区别在于,乱序需要额外的缓冲和逻辑块(称为重排序缓冲, re-order buffer)来计算和存储指令间的相关性以及执行状态,而顺序处理器没有重排序缓冲,或者非常简单。这些额外的面积可不小,据我所看到的,可以占到处理器核心的40%。它们所带来的更高的并行度,性能提升却未必有40%。因为我们写的单线程程序,由于存在很多数据相关,造成指令的并行是有限的,再大的重排序缓冲也解决不了真正的数据相关。所以对于功耗敏感的处理器还是使用顺序执行。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顺序执行的处理器,在指令抓取,解码和发射阶段,两条或者多条指令,是可以同时进行的。比如,无依赖关系的读指令和运算指令,可以被同时发射到不同的执行单元,同时开始执行。但是完成还是按顺序的。
但是,在有些ARM处理器上,比如Cortex-A53,向量或者加解密指令是可以乱序完成的,这类运算的结果之间并没有数据依赖性。这点请千万注意。
再来看看写指令。写和读有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写指令不必等待数据写到缓存或者内存,就可以完成了。写出去的数据会到一个叫做store buffer的缓冲,它位于一级缓存之前,只要它没满,处理器就可以直接往下走,不必停止并等待。所以,对于连续的写指令,无论顺序还是乱序执行处理器,都可能看到多个写请求同时挂在处理器总线上。同时,由于处理器不必像读指令那样等待结果,就可以在单位时间内送出更多写请求,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写带宽通常是大于读带宽的。
以上所说的读写访问都是在开启缓存的情况。
对于同时存在的多个请求,有一个名词来定义它,叫做outstanding transaction,简称OT。它和延迟一起,构成了我们对访存性能的描述。延迟这个概念,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定义。在网络上,网络延迟表示单个数据包从本地出发,经过交换和路由,到达对端,然后返回,当中所花的总时间。在处理器上,我们也可以说读写的延迟是指令发出,经过缓存,总线,内存控制器,内存颗粒,然后原路返回所花费的时间。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说的访存延迟是大量读写指令被执行后,统计出来的平均访问时间。这里面的区别是,当OT=1的时候,总延时是简单累加。当OT>1,由于同时存在两个访存并行,总时间通常少于累加时间,并且可以少很多。这时候得到的平均延迟,也被称作访存延迟,并且用得更普遍。再精确一些,由于多级流水线的存在,假设流水线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时钟周期,那访问一级缓存的平均延迟其实就是一个周期.而对于后面的二级,三级缓存和内存,就读指令来说,延迟就是从指令被发射(注意,不是从取指)到最终数据返回的时间,因为处理器在执行阶段等待,流水线起不了作用。如果OT=2,那么时间可能缩短将近一半。OT>1的好处在这里就体现出来了。当然,这也是有代价的,存储未完成的读请求的状态需要额外的缓冲,而处理器可能也需要支持乱序执行,造成面积和功耗进一步上升。对于写指令,只要store buffer没满,还是一个时钟周期。当然,如果流水线上某个节拍大于一个时钟周期,那平均的延时就会取决于这个最慢的时间。在读取二级,三级缓存和内存的时候,我们可以把等待返回看作一个节拍,那么就能很自然的理解此时的延迟了。由此,我们可以得到每一级缓存的延迟和访存延迟。
上图画了读写指令经过的单元。我把流程简单描述下:
当写指令从存取单元LSU出发,它首先经过一个小的store queue,然后进入store buffer。之后,写指令就可以完成了,处理器不必等待。Store buffer通常由几个8-16字节的槽位组成,它会对自己收到的每项数据进行地址检查,如果可以合并就合并,然后发送请求到右边的一级缓存,要求分配一行缓存,来存放数据,直到收到响应,这称作写分配write allocate。当然,等待的过程可以继续合并同缓存行数据。如果数据是Non-Cacheable的,那么它会计算一个等待时间,然后把数据合并,发送到总线接口单元BIU里面的写缓冲Write buffer。而写缓冲在把数据发到二级缓存之前,会经过监听控制单元,把四个核的缓存做一致性。过程和总线描述的类似,就不多讲了。
当读指令从存取单元LSU出发,无论是否Cacheable的,都会经过一级缓存。如果命中,那么直接返回数据,读指令完成。如果未命中,那么Non-Cacheable的请求直接被送到Read Buffer。如果是Cacheable的,那么一级缓存需要分配一个缓存行,并且把原来的数据写出到替换缓冲eviction buffer,同时发起一个缓存行填充,发送到Linefill Buffer。eviction buffer会把它的写出请求送到BIU里面的Write buffer,和Store Buffer送过来的数据一起,发到下一级接口。然后这些请求又经过监听控制单元做一致性检测后,发到二级缓存。当然有可能读取的数据存在于别的处理器一级缓存,那么就直接从那里抓取。
过程并不复杂,但程序员关心的是这个过程的瓶颈在哪,对读写性能影响如何。我们已经解释过,对于写,由于它可以立刻完成,所以它的瓶颈并不来自于存取单元;对于读,由于处理器会等待,所以我们需要找到读取路径每一步能发出多少OT,每个OT的数据长度是多少。
拿Cortex-A7来举例,它有2x32字节linefill buffer,支持有条件的miss-under-miss(相邻读指令必须在3时钟周期内),也就是OT最多等于2,而它的数据缓存行长度是64字节,所以每个OT都是半个缓存行长度。对于Cacheable的读来说,我还关心两个数据,就是eviction buffer和Write buffer,它们总是伴随着line fill。在A7中,存在一个64字节的eviction buffer和一个Write buffer。有了这些条件,那么我就可以说,对于连续的读指令,我能做到的OT就是2,而linefill的速度和eviction,write buffer的速度一致,因为2x32=64字节。
那这个结论是不是正确?写个小程序测试下就知道。我们可以关掉二级缓存,保留一级缓存,然后用以下指令去读取一个较大的内存区域。所有的地址都是缓存行对齐,对齐的意义我就不说了,不对齐,甚至越过缓存行边界,会把一个操作变成两个,肯定会慢。伪代码如下:
loopload R0, addr+0load R0, addr+4load R0, addr+8load R0, addr+12addr=addr+16
这里通过读取指令不断地去读数据。通过处理器自带的性能计数器看了下一级缓存的未命中率,6%多一点。这恰恰是4/64字节的比率。说明对于一个新的缓存行,第一个四字节总是未命中,而后面15个四字节总是命中。当然,具体的延迟和带宽还和总线,内存控制器有关,这里只能通过命中率简单验证下。
对于有的处理器,是严格顺序执行的,没有A7那样的miss-under-miss机制,所以OT=1。我在Cortex-R5上做同样的实验,它的缓存行长度是32字节,2xLinefill buffer是32字节。测试得到的命中率是12%多点。也完全符合估算。
但是为什么R5要设计两个32字节长度的Linefill buffer?既然它的OT=1,多出来的一个岂不是没用?实际上它是可以被用到的,而方法就是使用预取指令PLD。预取指令的特点就是,它被执行后,处理器同样不必等待,而这个读请求会被同样发送到一级缓存。等到下次有读指令来真正读取同样的缓存行,那么就可能发现数据已经在那了。它的地址必须是缓存行对齐。这样,读也可像写那样把第二个 Linefill buffer给用上了。
我们把它用到前面的例子里:
loopPLD addr+32load R0, addr+0;...;load R0, addr+28;load R0, addr+32;...;load R0, addr+60;addr=addr+64
PLD预先读取第二行读指令的地址。测试发现,此时的未命中率还是6%。这也符合估算,因为第二排的读指令总是命中,第一排的未命中率4/32,平均下就是6%。而测试带宽提升了80%多。单单看OT=2,它应该提升100%,但实际不可能那么理想化,80%也可以理解。
还有一种机制使得OT可以更大,那就是缓存的硬件预取。当程序访问连续的或者有规律的地址时,缓存会自动检测出这种规律,并且预先去把数据取来。这种方法同样不占用处理器时间,但是也会占用linefill buffer,eviction buffer和write buffer。所以,如果这个规律找的不好,那么反而会降低效率。
读看完了,那写呢?Cacheable的写,如果未命中缓存,就会引发write allocate,继而造成Linefill和eviction,也就是读操作。这点可能很多程序员没想到。当存在连续地址的写时,就会伴随着一连串的缓存行读操作。有些时候,这些读是没有意义的。比如在memset函数中,可以直接把数据写到下一级缓存或者内存,不需要额外的读。于是,大部分的ARM处理器都实现了一个机制,当探测到连续地址的写,就不让store buffer把数据发往一级缓存,而是直接到write buffer。并且,这个时候,更容易合并,形成突发写,提高效率。在Cortex-A7上它被称作Read allocate模式,意思是取消了write allocate。而在有的处理器上被称作streaming模式。很多跑分测试都会触发这个模式,因此能在跑分上更有优势。
但是,进入了streaming模式并不意味着内存控制器收到的地址都是连续的。想象一下,我们在测memcpy的时候,首先要从源地址读数据,发出去的是连续地址,并且是基于缓存行的。过了一段时间后,缓存都被用完,那么eviction出现了,并且它是随机或者伪随机的,写出去的地址并无规律。这就打断了原本的连续的读地址。再看写,在把数据写到目的地址时,如果连续的写地址被发现,那么它就不会触发额外的linefill和eviction。这是好事。可是,直接写到下一级缓存或者内存的数据,很有可能并不是完整的缓存发突发写,应为store buffer也是在不断和write buffer交互的,而write buffer还要同时接受eviction buffer的请求。其结果就是写被分成几个小段。这些小块的写地址,eviction的写地址,混合着读地址,让总线和内存控制器增加了负担。它们必须采用合适的算法和参数,才能合并这些数据,更快的写到内存颗粒。
然而事情还没有完。我们刚才提到,streaming模式是被触发的,同样的,它也可以退出。退出条件一般是发现存在非缓存行突发的写。这个可能受write buffer的响应时间影响。退出后,write allocate就又恢复了,从而读写地址更加不连续,内存控制器更加难以优化,延时进一步增加,反馈到处理器,就更难保持在streaming模式。
再进一步,streaming模式其实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它把数据写到了下一级缓存或者内存,万一这个数据马上就会被使用呢?那岂不是还得去抓取?针对这个问题,在ARM v8指令集中(适用于A53/57/72),又引入了新的一条缓存操作指令DCZVA,可以把整行缓存设成0,并且不引发write allocate。为什么?因为整行数据都被要改了,而不是某个字段被改,那就没有必要去把原来的值读出来,所以只需要allocate,不需要读取,但它还是会引发eviction。类似的,我们也可以在使用某块缓存前把它们整体清除并无效化,clean&invalidate,这样就不会有eviction。不过如果测试数据块足够大,这样只是相当于提前做了eviction,并不能消除,让写集中在某段。使之后的读更连续。
以上都是针对一级缓存。二级缓存的控制力度就小些,代码上无法影响,只能通过设置寄存器,打开二级缓存预取或者设置预取偏移。我在ARM的二级缓存控制器PL301上看到的,如果偏移设置的好,抓到的数据正好被用上,可以在代码和一级缓存优化完成的基础上,读带宽再提升150%。在新的处理器上,同时可以有多路的预取,探测多组访存模板,进一步提高效率。并且,每一级缓存后面挂的OT数目肯定大于上一级,它包含了各类读写和缓存操作,利用好这些OT,就能提高性能。
对于Non-Cacheable的写,它会被store buffer直接送到write buffer进行合并,然后到下一级缓存。对于Non-Cacheable的读,我们说过它会先到缓存看看是不是命中,未命中的话直接到read buffer,合并后发往下一级缓存。它通常不占用linefill buffer,因为它通常是4到8字节,不需要使用缓存行大小的缓冲。
我们有时候也可以利用Non-Cacheable的读通道,和Cacheable的读操作并行,提高效率。它的原理就是同时利用linefill buffer和read buffer。此时必须保证处理器有足够的OT,不停顿。
简而言之,访存的软件优化的原则就是,保持对齐,找出更多可利用的OT,访存和预取混用,保持更连续的访问地址,缩短每一环节的延迟。
最后解释一下缓存延迟的产生原因。程序员可能不知道的是,不同大小的缓存,他们能达到的时钟频率是不一样的。ARM的一级缓存,16纳米工艺下,大小在32-64K字节,可以跑在1-2Ghz左右,和处理器同频。处理器频率再快,那么访问缓存就需要2-3个处理器周期了。而二级缓存更慢,256K字节的,能有800Mhz就很好了。这是由于缓存越大,需要查找的目录index越大,扇出fanout和电容越大,自然就越慢。还有,通常处理器宣传时候所说的访问缓存延迟,存在一个前提,就是使用虚拟地址索引VIPT。这样就不需要查找一级Tlb表,直接得到索引地址。如果使用物理地址索引PIPT,在查找一级tlb进行虚实转换时,需要额外时间不说,如果产生未命中,那就要到二级甚至软件页表去找。那显然太慢了。那为什么不全使用VIPT呢?因为VIPT会产生一个问题,多个虚地址会映射到一个实地址,从而使得缓存多个表项对应一个实地址。存在写操作时,多条表项就会引起一致性错误。而指令缓存通常由于是只读的,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指令缓存大多使用VIPT。随着处理器频率越来越高,数据缓存也只能使用VIPT。为了解决前面提到的问题,ARM在新的处理器里面加了额外的逻辑来检测重复的表项。
啰嗦了那么多,该说下真正系统里的访存延迟到底如何了。直接上图:
上图的配置中,DDR4跑在3.2Gbps,总线800Mhz,内存控制器800Mhz,处理器2.25Ghz。关掉缓存,用读指令测试。延迟包括出和进两个方向,69.8纳秒,这是在总是命中一个内存物理页的情况下的最优结果,随机的地址访问需要把17.5纳秒再乘以2到3。关于物理页的解释请参看内存一章。
在内存上花的时间是控制器+物理层+接口,总共38.9纳秒。百分比55%。如果是访问随机地址,那么会超过70纳秒,占70%。在总线和异步桥上花的时间是20纳秒,8个总线时钟周期,28%。处理器11.1纳秒,占16%,20个处理器时钟周期。
所以,即使是在3.2Gbps的DDR4上,大部分时间还都是在内存,显然优化可以从它上面入手。在处理器中的时间只有一小部分。但从另外一个方面,处理器控制着linefill,eviction的次数,地址的连续性,以及预取的效率,虽然它自己所占时间最少,但也是优化的重点。
在ARM的路线图上,还出现了一项并不算新的技术,称作stashing。它来自于网络处理器,原理是外设控制器(PCIe,网卡)向处理器发送请求,把某个数据放到缓存,过程和监听snooping很类似。在某些领域,这项技术能够引起质的变化。举个例子,intel至强处理器,配合它的网络转发库DPDK,可以做到平均80个处理器周期接受从PCIe网卡来的包,解析包头后送还回去。80周期是个什么概念?看过了上面的访存延迟图后你应该有所了解,处理器访问下内存都需要200-300周期。而这个数据从PCIe口DMA到内存,然后处理器抓取它进行处理后,又经过DMA从PCIe口出去,整个过程肯定大于访存时间。80周期的平均时间说明它肯定被提前送到了缓存。但传进来的数据很多,只有PCIe或者网卡控制器才知道哪个是包头,才能精确的推送数据,不然缓存会被无用的数据淹没。这个过程做好了,可以让软件处理以太网或者存储单元的速度超过硬件加速器。事实上,在freescale的网络处理器上,有了硬件加速器的帮助,处理包的平均延迟需要200处理器周期,已经慢于至强了。
还有,在ARM新的面向网络和服务器的核心上,会出现一核两线程的设计。处理包的任务天然适合多线程,而一核两线程可以更有效的利用硬件资源,再加上stashing,如虎添翼。(转自玩转单片机)
1.电子刊,不妨来一份儿!
2.35岁,工程师永远的话题!
3.千万不要得罪程序员,复仇方式非常狠,11行代码让你怀疑人生!
4.软件工程师PK硬件工程师,未来你会服哪一个?
5.嵌入式 IoT 协议概述
6.嵌入式领域的职业发展方向是什么?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版权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支付稿酬或者删除内容。
在如今奸商横行的年代,很多的DIY玩家都选择了在京东和天猫上选择靠谱的店铺购买硬件然后自行组装。可是懂硬件的DIY玩家在众多的电脑购买者中毕竟是少数,很多刚刚接触电脑的人还是会选择去电脑城百脑汇等场所购买电脑,总感觉说有实体店比较靠谱,坏了还能找他们修,可真到了电脑出问题了再去找他们就开始推卸责任,弄不好再乘机宰你一笔。所以小白朋友们需要了解下电脑最基础的硬件和价格。
CPU
CPU可以说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听到最多的电脑硬件了,有些人认为CPU是电脑最重要的部分只要CPU性能好,电脑的性能就好,于是乎就出现了,为什么我的电脑是i7用起来还是很卡的情况,电脑是一个整体,只有整体的水平上去了,用户的体验才会有相应的提高。
CPU分为英特尔和AMD两家的,大部分的人使用的是英特尔的CPU,AMD只有新出的锐龙性能不错,之前的千万别去买,不管总体性能还是单核性能都挺弱的。英特尔CPU大致分为i3、i5、i7、i9四个大的分类,一般的用户只会购买前三种,i9只有硬件发烧友或者有专业用途的人才回去购买,毕竟价格摆在那里。i3拿来玩玩网游,i5和i7拿来玩玩单机大作。
CPU都有一个编号,比如8700K,第一位数字是代表它的代数,越大越好;第二位代表具体型号,也是越大越好,后缀K是可以超频,X表示至尊版,T和S表示节能版。X>K>S>T。AMD的商品定位也类似,R3、R5、R7三类。一般i3的价格在800到1200元左右,i5的价格在1300到1800元左右,i7的价格在2000到3000元左右,最新的八代CPU价格会比这个略微高一点点。
显卡
显卡也分两家,英伟达和AMD,现在英伟达的显卡已经出到了十代,AMD显卡出到了第五代。大部分的游戏玩家使用的是英伟达出显卡。例如GTX1080ti,前两位代表的是代数,越大越好,后两位代表的是产品的定位,分为30,50,50ti,60,70,70ti,80,80ti,如果是拿来吃鸡或者玩一些网游的话,最起码要1050ti,如果您的预算充足,也可以选择高端的。一般1050价格在800元上下,1050ti价格在1200元左右,1060价格在1800到2000元左右,1070在2800到3000元,1070ti在3500元左右,1080价格在4000元左右,1080ti在6000元左右,非公版有些显卡的价格由于用料好,价格也会比这个高一点。
内存
内存现在一般来说分为DDR3和DDR4两种,R3比较老,现在能买到的很多都是R4的,在现在内存价格疯涨的年代,可以说是一天一个价格,现在R38G的条子价格在500到600元,R48G的价格在700到900元左右,内存的价格也和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相应的价格也会有所上浮。
硬盘
硬盘大的来说分为机械硬盘和固态硬盘两种,机械硬盘的价格比较稳定,一般来说1T的机械价格在300元上下。固态硬盘的价格跨度就很大了,一般128G的固态价格在400到500元左右,256G的固态价格在600到800元左右,512G的价格在1500元上下,1T固态就不说了,一般没什么人会买,M.2的固态某些高端型号价格会比这个高百分之二十左右。,某些低端固态价格会比这个低很多,不建议购买。
对于电脑CPU应该不会很陌生,常说的中央处理器,电脑心脏,但是你知道你的电脑是几核处理器呢?
查看这个其实很简单,点击计算机(我的电脑,此电脑)右键,设备管理器。
点击处理器
点击处理器以后的效果
你看到下面有几个处理器的标识,就是几核处理器,但是因特尔很多CPU喜欢虚拟多线程的,看到的会比实际的多一倍,对于计算机来说,虚拟的也算是一个核心。
可有些电脑点击右键计算机(我的电脑,此电脑)没有设备管理器,可以点击管理,然后点击设备管理器查看电脑CPU的核心数量。
计算机的内存大小也是可以看到的,点击右键计算机(我的电脑,此电脑)属性。就可以查看物理内存的大小了
这就可以查看的内存的大小
也可以看到系统是多少位的系统,计算机名称,激活状态都可以看到。
如果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欢迎指点,喜欢的也可以关注。
1、图书馆在盘点图书。“威尔逊先生,请记下来,在这书第7页上有个窟窿,”女管理员喊道,她翻翻书页,又补充道:“在第8页上也有。”
2、甲:谁能形容一下CPU,内存和硬盘的关系??
乙:你是cpu内存是碗硬盘是锅,你吃饭时直接用碗,但是东西是从锅里盛出来的。
3、一个和尚在看完《色戒》后,说没意思,别人问;什么没意思,和尚说;宗教没意思!
4、朋友腿蹭破了结了个痂,他女友看见很好奇地碰了碰,问疼吗?
他说:“都结痂了,不疼啦。”
女友:“哦,不疼啊。”然后咔的一下把那块痂撕下来了。。。
朋友@#$@!#$@#¥
5、住院输液,有个美女护士过来换吊瓶,无奈身高有限,怎么努力挂不上去。
旁边的陪护的哥们说:“我来帮你。”
小护士满脸感激:“谢谢。。。”
话还没说完,这货把小护士抱了起来。。。
为什么吃鸡CPU占用率那么高啊。
大多数游戏来说CPU都是绰绰有余。大型网游一般都吃CPU,显卡特效可以调低但是网游里面的人物之间的大量信息你没法改变。
绝地求生吃显卡还是cpu
显卡。对于《绝地求生》的配置要求来说,显卡大于内存大于CPU。1、具体到《绝地求生》,就要从游戏引擎“虚幻4”分析(游戏以引擎为根基设计)。“虚幻4”引擎的效果一流、物理特性一流,对于CPU的要求一般,但对于显卡和内存的消耗非常大。2、《绝地求生》游戏对于显卡性能的要求更高,CPU方面只要保证四...
吃鸡,CF,LOL这种游戏消耗的是显卡还是什么?
运行游戏是否流畅,只要看显卡,CPU,内存。吃鸡,CF,LOL这三款游戏配置要求最高的是吃鸡。吃鸡配置要求如下。基本低效i3-6100,8G运行,GTX750Ti或1050或以上。推荐中高i5-6500,8G\/12G运行,GTX1050Ti\/1060或Rx570。性能高效i7-7700,16G运行,GTX1060\/1070\/Rx580。发烧级i7-8700k,16G运行,GTX10...
绝地求生吃显卡还是cpu
目前绝地求生升级了配置要求,但是依然对于CPU要求要高于独立显卡,对于显卡来说的话略低一点,不过也是同样吃显卡性能的,如果按照游戏来说是两个硬件有吃的,只是在比重上来说是CPU稍高一些,一般只需要有i5 10400f六核十二线程,16G内存条,GTX1660super 6g独立显卡,这样高特效后玩绝地求生就无压力了...
绝地求生大逃杀更注重显卡还是cpu?
1、首先CPU对于“吃鸡”来说是四个硬件中影响相对较小的。一颗奔腾G4560或者酷睿i3 7350K就可以满足游戏的需要,当然用酷睿i5或者i7那就更好了。AMD的锐龙R5或者R7也是一 个不错的选择。对于游戏来说主频的高低比核心数对帧数的影响大得多,选一颗高主频的U才 是正道。2、硬盘对于游戏的载入和游戏...
《吃鸡》对电脑硬件性能,显卡、内存还是CPU更重要?
相比之下,CPU的需求相对较少。不过,不同的游戏引擎对硬件性能的需求各有侧重,对于《绝地求生》而言,想要基本流畅运行,至少需要4代i5级别的处理器,750Ti\/HD7850级别的显卡能实现低特效低分辨率下约30FPS,但内存至少需要8GB才能确保基础流畅体验,尤其是在人多的大场景中,性能差距将更为明显。总之...
吃鸡吃显卡还是CPU
吃鸡那么多,您说那款游戏?以“绝地求生”为例,它是虚幻4引擎运行,主要吃内存显卡 CPU一般!
话说这游戏到底是吃显卡还是CPU
吃鸡就是要求cpu内存显卡都得不错。吃鸡最低配置 操作系统:64-bit Windows 7, Windows 8.1, Windows 10 处理器:Intel Core i3-4340 \/ AMD FX-6300 内存:6 GB RAM 图形:nVidia GeForce GTX 660 2GB \/ AMD Radeon HD 7850 2GB 这个是官方最低配置,可能会有些卡,推荐至少8G以上内存,显卡在...
吃鸡要什么配置
处理器方面,绝地求生是一款需要处理大量数据和运算的游戏,一个性能良好的CPU可以保证游戏的流畅运行和快速响应。显卡需求则是由于游戏需要渲染复杂的画面和场景,高性能显卡可以保证游戏画面的清晰度和稳定性。内存需求则是因为游戏运行过程中需要加载大量的地图、角色和物品等数据,充足内存可以确保游戏运行的...
pubg吃显卡还是cpu
这款游戏吃显卡。玩家想要流畅游玩《绝地求生》需要选择一款高端的显卡和至少16GB的内存。显卡的性能强弱直接影响到游戏时所能选择的画质的高低,而CPU对于“吃鸡”来说是四个硬件中影响较小的。在《绝地求生》这款游戏中,显卡和CPU都是重要的硬件组成部分,但作用和影响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