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想知道诸葛亮为什么一直要北伐

如题所述

众所周知,北伐曹魏,统一全国是诸葛亮平生孜孜以求的 奋斗目标。当他第一次与刘备论天下形势时,便拟定了:占领荆益二州,安抚益州西部诸戎、南部夷越,整顿内政,外与孙权 结好,等候北方有变,两路出兵进攻魏国,从而平定天下的战略方针。 诸葛亮北伐,也完全是为了实现刘备救复汉室的遗愿。刘备是汉室后裔,在他生前,立志要消灭曹魏政权,复兴汉室。可是他这个宏愿未及实现便死去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6-03
诸葛亮之所以明知北伐有种种不利因素,而且要在对于蜀国而言北伐并非如此必要的情况下,不断出兵北伐,根本上是由蜀国的立国精神与统治必要决定的。
关于魏蜀吴三国的立国精神,我们从它们各自的国号就可以窥到一斑。“魏”、“吴”都是地域性符号,这两个字主要标示各自的地域。曹丕以“魏”为国号,当然主要是由于曹操受封魏王(封地在邺,属古魏地)。但我们要看到,以“魏”为国号,意在强调政权的地域性根源,以获得以魏地为核心地区的北方士人的认同。吴之立国,更是完全体现其作为地域性政权的特点。而蜀之立国,以“汉”为国号,是强调对汉代文化符号的直接继承。
这里需要做一点辨析,历朝国号之确立很多都是以其最初的封地为号的,最早的夏商周情况特殊一点(由部落建国与后来的统一王朝不同),后来的如秦、汉(西汉)、晋(西晋)、隋、唐、宋皆是如此。已封地为国号,首先是为标示政权的宗法地域之源,其次因为这些政权都是由封地地域起家,逐步扩张兼并而建立统一王朝的,开国大臣中多为从原封地地区而来,因此权力基础方面需要依靠核心区世族势力的支持(陈寅恪在《唐代政治述论稿》中充分论述了关陇集团在唐政治中的作用),以原封地为国号即有此义。魏、吴国号之确立,即是立足于割据政权的现实,以争取本地世族的支持为首义。我们可以看到,在此前的历史中,魏吴从来不是中央政权符号,而只是割据的诸侯国的号。
历史上也有一些政权,并非以封地为国号。比如农民起义军因无所谓封地,便不可能以此为号,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的权力基础不是要争取地域世族的支持,而是要获得更广泛的农民的支持,比如李自成的大顺。再如两个中间篡位的短命王朝——王莽的新和武则天的周,他们采用这样的国号是为了显示自己受命于天,或以恢复古制建立新政,新和周都是作为王天下的符号而不是地域符号,同样因为他们的权力基础不是要争取地域世族的支持。更多的情况是由于此前的统一王朝深入人心,新王朝采用原来王朝符号作为国号以标示权力的继承性,以继承性来获得自己政权的合法性,比如东汉、东晋、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和南唐(他们的国号都是唐)。我们这里要讨论的蜀汉政权即是属于这种情况。
蜀汉选择继承性来标示自己政权的合法性是主动的选择,但也是不得不然。
从条件上说,采用原王朝国号要求统治者与原王朝有血缘继承性,或至少是同宗。刘备与汉王朝的血缘联系并非那么直接,他为了论证蜀汉政权对汉室的继承性,不得不把这一血缘联系过分渲染与夸大。而刘备之所以无法象曹魏和孙权那样以地域性符号作为国号,而选择继承汉作为自己的国号,除了自己姓刘有这一尚可利用的条件以外,是有下面的苦衷:
一、刘备早期一直是一个流徙性政权,没有建立自己固定的根据地,也便没有获得某一固定地域世族的支持。这意味着他的政权不能也不必要以某一地域符号标示。而长期流徙带来的有利影响就是使刘备对多个地区的士人有影响,而唯一能对这些不同地区士人起到连接作用的就是“汉”这一原王朝符号。
二、蜀国的统治集团构成与魏吴有很大差异。魏国和吴国的统治层都来源于当地,并已本地作为人才、兵员的来源和储备库,其政权基础也主要来自于本地世族的支持。只有蜀汉的统治层分为“原从”、“荆州”和“蜀地”三部分,结构复杂,并且蜀国本地人一直没有成为蜀汉最核心的统治势力,最上层一直是原从和荆州士人占主导。也就是说,蜀汉政权对蜀国人来说更多是一个外来政权。但蜀汉的兵员构成及人才后备又必须依赖于蜀国本地人,如何使作为兵员及下层统治基础的本地人心甘情愿地接受上层非本地人势力的统治,对于蜀汉统治者来说,是最重要的问题。
蜀汉要把原来来自不同地域的追随者集合在一个名号下,要使蜀国的人民和士人相信自己有资格统治他们,决定了刘备必须采用“汉”这一国号。如果用“蜀”的话,一来原从与荆州人马会没有归属感,再者,把刘备看作外来人的蜀人未必会认同。
但如果以“汉”作为国号,国策上北伐便成为必然(或说不得不然),因为以继承汉中央政权作为立国精神基础,必然不能局限于蜀地一隅,否则你就无法向人民交代,无以号召人民,无以向人民说明你凭什么统治这里,无以获得士人的支持。
蜀汉政权要向人民显示和证实自己汉王朝对的继承性,必须有北伐进取中原的动作,因此诸葛亮必须不断出兵。但诸葛亮也知道以蜀之国力与军力不可能推翻、消灭魏国,所以诸葛亮不会同意魏延直取长安的做法,因为一来那样守不住,二来他并不想与魏国展开总决战,所以诸葛亮只会采取稳妥、损失最小的战略方向——进攻陇右。对蜀国而言,不希望北伐引起魏国的过分重视,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蜀魏能有一种双方伤亡都不大的僵持状态,而蜀国能不断有一些小的胜利以向民众交代。虽然诸葛亮(以及后来的姜维)明知这样对蜀国消耗很大,但北伐却是不得不为之的一件苦差。
第2个回答  2017-06-03
统一中国 恢复汉室是诸葛亮的人生理想 也是与刘备达成的政治共识

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北伐
诸葛亮一直北伐原因:1、为报先帝,以完遗愿。2、不攻曹魏,蜀汉必亡。3、北伐中原,转移矛盾。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于228年至234年,对曹魏发起的五次进攻战。战争背景:蜀汉章武三年(223年),刘备兵败夷陵,国力大减,东吴因为要应付曹魏的进攻,重新与刘备修好。不久后刘备去世,...

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
诸葛亮北伐的原因:一、实现刘备遗愿 诸葛亮作为忠诚的蜀汉重臣,受到刘备的嘱托,担负着光复汉室的重任。北伐是完成这一遗愿的关键行动,旨在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复兴。二、应对北方威胁 当时,曹魏政权控制着北方,实力强大且日益壮大。诸葛亮意识到如不主动出击,随着时间的推移,蜀汉可能面临更大的威胁...

诸葛亮对于北伐,为何那么执着?
诸葛亮对于北伐那么执着,有三个原因。一、先帝所托;二、不北伐蜀汉必亡;三、为了蜀汉内部团结。01、先帝所托。诸葛亮一共北伐过五次,除了第一次有点成功希望外,其余四次都没有取得什么比较大的成果,所以诸葛亮北伐事业整体算起来其实根本没有取得好的成绩。诸葛亮并不是愚蠢的人,既然北伐一直...

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坚持北伐
1、继承刘备遗志 北伐这几次战争都是在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掌握了兵权,可以这么说,没有当时的刘备就没有现在的诸葛亮。诸葛亮做的一切其实就是围绕刘备前期的一些指导思想来做的。刘备的理念就是恢复汉朝的统治,关羽这些大将都是因为刘备的这些口号才跟在了他身边,当刘备死后,那边诸葛亮掌握大权后...

三国鼎立之后 诸葛亮为什么要坚持北伐
诸葛亮意识到问题严重,一旦等到曹魏国力强大,蜀国只能坐以待毙。因此诸葛亮只有北伐中原,阻止魏国发育。如果诸葛亮成功占领雍州、凉州,那么形势将有利于蜀汉。诸葛亮不但可以获得秦川骏马来组织骑兵,而且又可以大大削弱曹魏的骑军部队实力。3.完成刘备遗愿 正如《出师表》所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

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坚持北伐
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坚持北伐诸葛亮一直坚持北伐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当时蜀国所面临的政治和军事形势非常严峻。曹魏实力强大,占领了大片土地,控制了中原地区的许多城市,并威胁着蜀国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蜀国必须积极进取,以寻求力量的平衡。2、诸葛亮是一个策略家和战略家,他认为北伐是实现蜀国战略目标...

诸葛亮为什么在刘备死后,三番五次的北伐?
先说第一个原因,诸葛亮这次的北伐是被动的。蜀国的实力在三国中最弱,这点诸葛亮是知道的,而且诸葛亮还知道和其他两国的实力差距短期还补不过来。尤其是荆州失手后,两国实力相差更大,一方面自己在修生养息,与此同时其他两个国家同样在养精蓄锐,但因为国力不同,对方肯定发展更快。蜀国被吞只是...

诸葛亮为何要一直坚持北伐?他必须北伐的理由是什么?
那么诸葛亮为何要坚持北伐呢?第一个原因就是兴复汉室,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也表达过这样的言乱,毕竟这也是刘备的遗愿。第二个原因就是转移国内矛盾。刘备死后,其实也意味着那些常年跟着他的老将们也走了,而蜀汉国内的问题不小,同时还有南方的频繁的叛乱,这些都是问题,所以北伐可以转移国内矛盾...

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北伐?
为此要想击败强敌,唯有积极北伐,通过战事的变化,逐步蝉食魏国,达到化被动为主动、以小博大的目标,所谓“穷则变,变则通”。《后出师表》中也提到“然不伐贼,王业亦亡。第二个原因是诸葛亮个人的政治抱负。诸葛亮是名政治家而不是政客,政治家与政客的分别就在于,政治家有政治理想,有政治追求,...

诸葛亮为何要一直坚持北伐?他必须北伐的理由是什么?
1. 诸葛亮坚持北伐的首要原因是为了实现兴复汉室的遗愿。这不仅是对刘备的承诺,也是他个人忠诚与使命感的体现。在《出师表》中,他明确表达了恢复汉室江山的决心,这是他军事行动的核心动力。2. 诸葛亮的北伐还有转移国内矛盾的意图。刘备去世后,蜀汉国内权力结构复杂,各方势力相互制约,加上南方频繁的...

相似回答